玄奘不僅學習了印度文化,而且還把中國文化也介紹到了印度

2020-12-11 百家號

玄奘不僅學習印度文化,而且把中國文化也介紹到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勞動人民創造過燦爛的文化,對世界文化有巨大的貢獻。印度的宗教、藝術,對東亞、東南亞、中亞等地都有重大影響。印度文學著名作品有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都起源於民間口頭創作,在流傳過程中屢經增潤,大約於笈多王朝時才用梵文編寫定本。

篇幅都很長,內容多是神話故事,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笈多王朝時期是印度梵語文學繁盛時期。長期在民間形成的故事、寓言和童話,這時多編寫成集。最有名的有《五卷書》和《嘉言集》,這些作品常常諷刺和揭露國王、大臣、婆羅門、祭司等的虛偽、愚和醜惡,把普通人民描寫成正直而勇敢機智的人。

以後的一些文學作品,也反映了封建社會階級矛盾和鬥爭,如著名劇本《小泥車》,以牧人暴動起義殺死國王為高潮結束。民間故事集《寶座故事》中有一首詩寫道:「帝王國內害人民,何必紛紛忙祭神?但得國中不酒淚,便是祭把誦經文」表達了反對統治者的忿怒心情。

著名文學家、劇作家有迦梨陀安,他是公元五世紀時人,寫過很多劇本,最有名的是《沙恭達羅》,描寫國王和平民女兒戀愛故事,對人物刻劃細緻,文字優美動人,反映當時社會情況。南方的建志與北方的那爛陀,是文化中心。根據玄奘記載,那爛陀是一所高等學府,有學生萬人,其中許多是外國人。研究的不僅有佛教經典,也有許多其他學科。

古代印度的數學、天文、醫學都很發達,很早就有了數字,後來又發明了0這個符號。這些數字由阿拉伯人傳到各地,現為全世界採用。六世紀時,印度已推算出圓周率為三點一四一六,十分精確。在建築、繪畫、雕刻方面,可以石窟藝術為代表。

阿旃陀石窟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溫德亞山麓,是就巖石鑿成的石窟寺院,共有二十九窟,最早的屬公元前二ーー一世紀,最晚到公元七世紀。主要是在遮婁其王朝時開鑿的。石窟內的壁畫彩色絢麗,技術高妙,題材雖多為佛經故事,卻反映當時社會現實。

另一著名石窟為埃羅拉石窟,也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的奧蘭加巴德附近山巖上,主要開鑿於拉什特拉庫特王朝時代,包括有佛教、印度教等廟宇,有許多石刻神像,是藝術珍品。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後,在文化上發生了許多影響。進入印度的伊斯蘭教徒使用波斯語,與當地的印地語混合,形成烏爾都語這時文學寫作已漸不用梵文,而方言文學大興。

德裡蘇丹時有名的文學家為艾密爾胡斯魯,寫有很多詩歌及歷史著作。莫臥兒帝國初期文學更為興盛,如詩人圖爾西達斯根據史詩《羅摩衍那》改寫為印地語,人民樂於傳誦,很為流行。在建築繪畫等方面,伊斯蘭教傳入後也有很大發展,各地興建了許多清真寺、帝王陵墓,以及整座的城市,最有名的為阿格拉的泰姬瑪哈爾陵。它是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琉璃、瑪瑙鑲嵌,配合和諧,晶瑩奪目。

它深刻揭示了印度封建統治者的奢侈浪費,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偉大藝術創造。中印人民的友好往來源遠流長。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最初由安息、中亞等地僧人介紹進來,後來印度僧人也不斷到中國。五世紀初,印度僧人摩羅什在中國譯經,翻譯了許多佛教經典。

到印度求經巡禮的,從四一一十世紀史不絕書。最重要的是法顯和玄奘。五世紀初,法顯去國十五年,歷盡艱險,到達印度,帶回大量佛教經典,並著有《佛國記》。玄奘於六二七年離中國,六四五年始回,他遍遊印度各地,又在那爛陀寺學習佛教經典五年,精研印度的語言和哲學,帶回經典六百多部,進行翻譯。他的有關印度歷史、地理巨著《西域記》,是研究印度史的寶貴資料。

玄奘不僅學習印度文化,而且把中國文化也介紹到印度,如把唐代流行的樂舞「秦王破陣樂」傳入印度,回國後又譯老子《道德經》為梵文,送到印度去。印度佛教興盛時,開鑿巖窟、雕像畫壁之風盛行。這種風氣也傳入中國,我國著名的雲崗、敦煌、麥積山等石窟藝術,都有印度藝術的影響,寶塔是中國古代建築形式之一,而塔的名稱和形制都來自印度。

中印之間貿易往來也一直十分頻繁,孟加拉、印度南部東西兩岸,都是中國商船往來地區,印度商船也運載貨物到泉州出售。十五世紀前期鄭和的遠洋船隊多次到過印度,先後在孟加拉、卡利庫特等地進行貿易,鄭和還在卡利庫特立有石碑,紀念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

中國的貨物有麝香、絲絹、磁器、銅錢、樟腦等,印度則輸出胡椒、寶石、珍珠、棉布等。在科學方面,中國醫書中有關於印度醫學的記載。印度的天文歷算等,也曾傳入中國。中國的造紙術則由中亞撮轉傳入印度,有利於印度文化的傳播。

相關焦點

  • 玄奘名字在印度家喻戶曉 取經處如今是大學(組圖)
    從2000年開始,中印兩國政府將玄奘紀念堂的完善修復納入了兩國文化合作執行計劃。印度方面撥出3000餘萬元盧比專款,對玄奘紀念堂大殿內部進行了初步裝修。  中國政府於2005年重啟了已擱置近50年之久的玄奘紀念堂工程。2006年11月19日,也就是「中印友好年」即將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個由26人組成的中國工程代表團抵達印度,對紀念堂進行最後的修復。
  • 中國名人史:現代玄奘譚雲山,促使了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
    20年代,中國還出現了一位專門從事中印文化交流活動的學者,即譚雲山先生。譚雲山,湖南茶陵人,早年在長沙求學,接觸到新文化新思想。後到南洋教書。1924年,泰戈爾來華訪問,在中國掀起了一股「泰戈爾熱」,當時譚雲山雖在南洋教書,但已經受到影響,慕泰翁名已久。
  • 玄奘曾到印度那爛陀寺拜師求學 獲留校任教資格
    校園裡大師雲集,美麗的人工湖點綴校園,一座巨大圓頂圖書館坐落湖畔……  不過,這些目前都是設想,最早也要到2020年才能實現。  儘管2006年時任印度總統卡拉姆就提出了重建那爛陀大學的計劃,這一計劃也得到了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國政府還捐助了100萬美元。但是八年過去了,重建計劃進展緩慢。如今,重新開課的那爛陀大學只有兩個學院,15名學生,11名教師。
  • 玄奘法師和戒日王一段對話,在當時的印度掀起了一場「中國熱」
    戒日王特意在首都曲女城為玄奘舉行了無遮大會,二十多個王公和五千多名大小乘佛教、婆羅門教徒參加了大會,由玄奘宣講大乘佛教教義。與會者沒人能駁倒他,因而玄奘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大會後戒日王邀請玄奘騎象巡遊,宣講佛法,一時間在印度掀起了「中國熱」。
  • 印度華人的最後倔強,客家人歷經風雨,依然堅持中國的傳統文化
    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是中國的血液,沒有改變他們的中國人的心。全世界的中國人仍然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祖國的思念。如今印度只有大約2000名中國人,其中客家人最多。客家在印度歷經千辛萬苦,但仍在風雨中堅守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的外交家(六),之玄奘西行
    之後他又在附近遊歷了四國 並且分別學習了當地的佛法知識在玄奘31歲那年 他終於進入了印度 在印度他不僅僅是學習佛教經論 還尋訪了那裡的佛教遺蹟 更是先後遊歷附近的數十個國家 在印度之後 玄奘再一次啟程 西行到了薩羅國 達羅毗茶國 缽伐多國等地 玄奘一邊翻譯經書一邊撰寫《大唐西域記》把西域的風土人情習俗都作了詳細介紹 為後來唐朝對西域的幾次用兵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 唐玄奘當年去印度取經,為什麼沒有遇到溝通障礙?
    有史書記載,玄奘早年就曾經跟隨來華的西域僧人學習梵文。既然是西域僧人,那麼玄奘所學習的應該就不僅是印度的梵文了,恐怕還會有一些西域國家的語言。而玄奘西行之後,也曾經先到了今天克什米爾地區的迦溼彌羅國進修梵文,所以玄奘真正到達印度的時候,梵語應該已經說的非常流利了。
  • 西安歸元玄奘文化促進會成立 慈光法師當選會長
    玄奘大師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的使者」,是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位世界級偉人。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韓國等東南亞國家以至全世界。玄奘大師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已成為文明互鑑、和睦包容的重要象徵。
  • 印度網友評論中國和印度文化差異
    一家印度網站上提了一個問題: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差異有哪些?引起了很多網友的熱烈討論。中國和日本、韓國比較像,是一個有點「工作狂」的國家。工作、工作、工作,或者學習、學習、學習,就是為了拿第一。在音樂、武術、科學、數學、體操/體育和舞蹈(但沒有太多的團體運動等)、計算機科學、技術等方面,付出的努力最多,最具職業操守。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玄奘歸來後,寫了《大唐西域記》。玄奘的梵語不僅達到了流利水平,還使用梵語寫過幾本著作,雖然已經失傳。其實大多數人只注意到玄奘的「唐代著名高僧」頭銜,而他語言上的天賦則完全被他的佛學光環掩蓋了。其實玄奘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四:玄奘是怎麼學習梵語的?
  • 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存在哪些差異
    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差異有哪些?中國有句俗語說,除了桌子,只要4條腿的都吃。在印度,肉通常意味著雞肉或羊肉。印度的一些宗教要求信徒吃素食。此外,還有一個荒謬的神話,認為素食者在道德上比食肉者高尚。這在印度南部和西部更為常見2.飲酒文化:中國有飲酒文化。
  • 電影推薦從印度電影來看印度文化
    印度與我國西南部接壤,其文化有著獨特的地域風情和民族特徵。雖然也許我們未曾涉足這片土地,但也仍然可以通過印度的影視文化來揭開這片土地的神秘面紗。印度的電影產業始於19世紀末,印度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西方現代主義作家之一,卡夫卡深受古老的東方文學和東方文化影響,他對日本繪畫藝術很感興趣,對中國古典文學和老莊哲學情有獨鍾,對中國的木刻技藝和皮影藝術也充滿好奇。這種影響明顯地體現在他的思想和創作中,這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具有非常濃鬱的東方氣息和東方色彩。
  • 歷史|古代中國和印度,習慣邊界是喜馬拉雅山南麓,基本沒有爭議
    不僅親自訪問了西域各國和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而且從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烏孫(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裏海、鹹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條支(又稱大食,今伊拉克一帶)、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國的許多情況。
  • 唐僧不止會取經,印度人說如果沒有玄奘,重建印度歷史是不可能的
    大多數人都知道玄奘取經取回了真經,卻很少有人關注他還買一贈一給了一份贈品,那就是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集而成。此書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執筆《大唐西域記》,貞觀二十年(646年)七月完成。據專家表示,「玄奘用腳步量出的裡程,竟準確到一裡不差,使斯坦因感佩到五體投地的地步」。
  • 玄奘西行路途十分遙遠,而且過程異常艱辛,但仍不放棄
    那時的唐朝和外邦的關係很僵,也面臨著一些戰亂,玄奘提出西行到印度去求取真經是不被同意的,雖然如此,但是玄奘仍然不放棄,他帶上行囊,自己一個人向西出發。這並不是像現代人所說的,背上背包去旅行,那麼的輕鬆,他路上會經過很多關卡,一不留神就會被攔下來,還可能會被殺掉,但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中國的文化,加強與外國的交流,他毅然地決定前行。
  • 玄奘母校印度那爛陀大學時隔八百年後複課
    那爛陀寺門前的玄奘法師像  據印度《印度時報》1日報導,古代學術機構那爛陀大學在9月1日實現再生,從40個國家的1000名申請者中挑選出來的15名學生開始了新學期學習。該校副校長估帕·撒布哈拉瓦爾表示,到2020年,大學將擁有7個學院,只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開設科學、哲學、精神和社會科學課程。  據悉,那爛陀大學建於公元5世紀,曾經吸引了全球各地成千上萬學者前來求學,唐僧就是其中之一。
  • 玄奘取經為什麼不走海路?他原來是偷渡去的印度
    唐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著名的《西遊記》就以唐玄奘取經的故事為原型創作的。但是,關於唐玄奘取經的路線,許多人都頗有疑問。在古代,最佳的交通方式就是乘船,因為乘船速度較快,同時也特別輕鬆。而唐朝時期,中國和印度洋各國有海上絲綢之路聯繫,乘船到達印度是比較容易的。
  • 唐僧玄奘印度母校那爛陀大學時隔800年複課
    在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經時的母校——印度那爛陀寺遺址附近新建的那爛陀大學有望明年開課。那爛陀寺曾是古印度最高學府,800多年前遭突厥大軍破壞。2006年,時任印度總統卡拉姆發起了重建那爛陀大學的計劃。
  • 中外文化交流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印度歷史文化的研究(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版的關於印度歷史文化的書籍很多。本書第一章裡已經介紹過一些與中印文化交流史相關的專著和資料彙編,不再重複。這裡要介紹的是另外一些比較重要的著作,但難免有所疏漏。劉國楠、王樹英先生的《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出版於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亞所成立後較早出版的一部著作。全書按印度各邦劃分條例,分別介紹其歷史、社會和文化,對於了解印度概況很有幫助。金克木先生的《印度文化論集》出版於18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書中收有先生多年來所寫論文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