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不僅學習印度文化,而且把中國文化也介紹到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勞動人民創造過燦爛的文化,對世界文化有巨大的貢獻。印度的宗教、藝術,對東亞、東南亞、中亞等地都有重大影響。印度文學著名作品有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都起源於民間口頭創作,在流傳過程中屢經增潤,大約於笈多王朝時才用梵文編寫定本。
篇幅都很長,內容多是神話故事,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笈多王朝時期是印度梵語文學繁盛時期。長期在民間形成的故事、寓言和童話,這時多編寫成集。最有名的有《五卷書》和《嘉言集》,這些作品常常諷刺和揭露國王、大臣、婆羅門、祭司等的虛偽、愚和醜惡,把普通人民描寫成正直而勇敢機智的人。
以後的一些文學作品,也反映了封建社會階級矛盾和鬥爭,如著名劇本《小泥車》,以牧人暴動起義殺死國王為高潮結束。民間故事集《寶座故事》中有一首詩寫道:「帝王國內害人民,何必紛紛忙祭神?但得國中不酒淚,便是祭把誦經文」表達了反對統治者的忿怒心情。
著名文學家、劇作家有迦梨陀安,他是公元五世紀時人,寫過很多劇本,最有名的是《沙恭達羅》,描寫國王和平民女兒戀愛故事,對人物刻劃細緻,文字優美動人,反映當時社會情況。南方的建志與北方的那爛陀,是文化中心。根據玄奘記載,那爛陀是一所高等學府,有學生萬人,其中許多是外國人。研究的不僅有佛教經典,也有許多其他學科。
古代印度的數學、天文、醫學都很發達,很早就有了數字,後來又發明了0這個符號。這些數字由阿拉伯人傳到各地,現為全世界採用。六世紀時,印度已推算出圓周率為三點一四一六,十分精確。在建築、繪畫、雕刻方面,可以石窟藝術為代表。
阿旃陀石窟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溫德亞山麓,是就巖石鑿成的石窟寺院,共有二十九窟,最早的屬公元前二ーー一世紀,最晚到公元七世紀。主要是在遮婁其王朝時開鑿的。石窟內的壁畫彩色絢麗,技術高妙,題材雖多為佛經故事,卻反映當時社會現實。
另一著名石窟為埃羅拉石窟,也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的奧蘭加巴德附近山巖上,主要開鑿於拉什特拉庫特王朝時代,包括有佛教、印度教等廟宇,有許多石刻神像,是藝術珍品。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後,在文化上發生了許多影響。進入印度的伊斯蘭教徒使用波斯語,與當地的印地語混合,形成烏爾都語這時文學寫作已漸不用梵文,而方言文學大興。
德裡蘇丹時有名的文學家為艾密爾胡斯魯,寫有很多詩歌及歷史著作。莫臥兒帝國初期文學更為興盛,如詩人圖爾西達斯根據史詩《羅摩衍那》改寫為印地語,人民樂於傳誦,很為流行。在建築繪畫等方面,伊斯蘭教傳入後也有很大發展,各地興建了許多清真寺、帝王陵墓,以及整座的城市,最有名的為阿格拉的泰姬瑪哈爾陵。它是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琉璃、瑪瑙鑲嵌,配合和諧,晶瑩奪目。
它深刻揭示了印度封建統治者的奢侈浪費,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偉大藝術創造。中印人民的友好往來源遠流長。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最初由安息、中亞等地僧人介紹進來,後來印度僧人也不斷到中國。五世紀初,印度僧人摩羅什在中國譯經,翻譯了許多佛教經典。
到印度求經巡禮的,從四一一十世紀史不絕書。最重要的是法顯和玄奘。五世紀初,法顯去國十五年,歷盡艱險,到達印度,帶回大量佛教經典,並著有《佛國記》。玄奘於六二七年離中國,六四五年始回,他遍遊印度各地,又在那爛陀寺學習佛教經典五年,精研印度的語言和哲學,帶回經典六百多部,進行翻譯。他的有關印度歷史、地理巨著《西域記》,是研究印度史的寶貴資料。
玄奘不僅學習印度文化,而且把中國文化也介紹到印度,如把唐代流行的樂舞「秦王破陣樂」傳入印度,回國後又譯老子《道德經》為梵文,送到印度去。印度佛教興盛時,開鑿巖窟、雕像畫壁之風盛行。這種風氣也傳入中國,我國著名的雲崗、敦煌、麥積山等石窟藝術,都有印度藝術的影響,寶塔是中國古代建築形式之一,而塔的名稱和形制都來自印度。
中印之間貿易往來也一直十分頻繁,孟加拉、印度南部東西兩岸,都是中國商船往來地區,印度商船也運載貨物到泉州出售。十五世紀前期鄭和的遠洋船隊多次到過印度,先後在孟加拉、卡利庫特等地進行貿易,鄭和還在卡利庫特立有石碑,紀念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
中國的貨物有麝香、絲絹、磁器、銅錢、樟腦等,印度則輸出胡椒、寶石、珍珠、棉布等。在科學方面,中國醫書中有關於印度醫學的記載。印度的天文歷算等,也曾傳入中國。中國的造紙術則由中亞撮轉傳入印度,有利於印度文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