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就算身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這是張明明在20世紀80年代演唱的《我的中國心》。世界上任何有中國人的地方都可以聽到這首歌。雖然中國人離開了家,但他們仍然依戀著祖國。
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是中國的血液,沒有改變他們的中國人的心。全世界的中國人仍然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祖國的思念。如今印度只有大約2000名中國人,其中客家人最多。客家在印度歷經千辛萬苦,但仍在風雨中堅守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楊太釗——第一個印度客家人
眾所周知,中國和印度在幾千年前就有過文化交流。佛教在西漢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唐太宗時期,玄奘到天柱取經。然而,當時並沒有中國人生活在印度,直到現代,中國人才正式在印度定居。
隨著英國在印度殖民地的不斷擴張,加爾各答逐漸成為英國在印度殖民地的首都。現存最早的關於印度華人的記載是楊太釗。當「恩寵號」在孟加拉灣遭遇風暴,漂流到加爾各答時,他正在船上。於是,楊太釗就定居在加爾各答。他不僅是第一個在印度定居的中國人,也是第一個在印度定居的客家人。
皮革生意的輝煌,印度客家人的世外桃源
客家人起初只是在印度當鞋匠,印度教的傳統觀念中認為牛是聖物,因此印度人不願意去宰殺牛,所以皮革的生產在印度一直被認為是異類的工作。但是中國的客家人卻沒有這方面的顧慮,智慧的客家人就在印度建造了華人的"皮革天堂"。
剛開始,印度華人只能從非印度教徒那裡購買皮革。其後,隨著客家人手藝越來越精湛,他們能夠自己生產皮革。
上個世紀70年代,客家人生產的皮革遠銷歐洲,皮革生產廠的規模也越來越大,80年代中期的時候,印度的客家人在印度的皮革廠已經達到了300多家。
印度加爾各答
客家人來到加爾各答後,由於民族、語言、文字、膚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與加爾各答人長期分離。客家皮革也大多銷往海外,很少與當地印第安人有直接接觸。
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是印度加爾各答的塔巴村,這個村子在印度官方地圖上被忽略了,處於自治的閉塞狀態。
客家忙於製革,與外界隔絕,直到20世紀60年代塔巴還是世外桃源。但這種安慰在20世紀60年代破滅了。隨著印度皮革工業的蓬勃發展,客家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中國精神
中國文化已經傳承了5000年,在這段時間裡,人們形成了一種認同感和凝聚力。中國人民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放棄對祖國的認知和記憶。無論環境多麼惡劣、多麼危險,中國人心中始終有中國情結。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
客家人已經在印度生活了200多年。他們歷經千辛萬苦,仍然堅持中國的傳統文化。隨著印度華人數量的減少,客家人將來也會逐漸離開印度。然而,即使印度只剩下一個客家人,中國傳統文化在印度的傳承也依然不會被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