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獨具特色的客家服飾既源於中原傳統服飾,又融合了當地居民服飾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客家文化兼容並蓄的態度。歡迎關注「書友文心」,共同交流。
人們常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今天我們來談談客家服飾與客家文化之間的關係。
客家文化,就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古越族和畲瑤等少數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而獨具特色的客家服飾既源於中原傳統服飾,又融合了當地居民服飾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客家文化兼容並蓄的態度。客家的服裝講究實用,樸素大方,同時也秉承中原古風,「漢冠唐巾,袍服直裰」。客家人長年在邊遠山區艱苦勞作,遠離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他們雖歷經朝代更迭,服飾卻變化不大。材料天然,質地粗樸,展示了客家人的樸素美;色彩偏素,黑藍為主,展示了客家人的自然美;制裁簡約,量體裁衣,展示了客家人的節儉美……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它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客家人是漢民系獨特而穩定的群體。客家先民,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從唐宋時期開始,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大量輾轉南遷。客家學者羅香林先生認為,歷史上客家人曾經歷五次大規模的遷徙運動,並在遷徙的過程中形成了客家民系。現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區,分布約120餘縣。現在已有千萬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中原衣冠士族南遷而形成的漢民族的一大支系。在漫長歲月裡,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不斷向南遷徙,並在贛南、閩西、粵北等窮鄉僻壤之地定居下來。客家人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與百越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客家族群,也形成了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
部分移民來到了被大山屏蔽的贛、閩、粵三角地區,與當地土著相互雜居,並在相對封閉的社會與自然條件下,與土著民相互融合,從而創造出一支以漢文化為主導的、與周邊文化相區別的地域文化,這就是客家文化。所以,組成該文化的原始基礎是具有濃鬱鄉土氣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漢唐風韻的中原漢文化,而推動該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巨大動力是唐宋以來大批進入贛、閩、粵三角地區的北方移民。故有學者稱其為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且還具有作為移民這一特殊群體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強烈的尋根意識與鄉土意識,正是移民在離開祖居地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對原有文化的眷戀。同時,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長一段漂泊流離的經歷及到達定居地以後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從而錘鍊出客家人堅忍不拔的意志、勇於開拓的精神、勤勞樸實的品格及善於用血緣、親緣、地緣等各種條件建立同宗、同鄉、同一文化內相互合作關係的團體主義精神。有客家文化研究人認為客家文化的特質體現在五個方面:
其一,兼容並蓄的態度;
其二,務實避虛的作風;
其三,質樸無華的風格;
其四,勤儉節約的美德;
其五,保守戀舊的心態。
這五個方面的文化特質綜合表現在客家話、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人文、飲食等方面。而客家服飾文化作為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集中體現了客家人的家族、經濟觀念以及傳統美德。
概括地說,客家文化,就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古越族和畲瑤等少數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而獨具特色的客家服飾既源於中原傳統服飾,又融合了當地居民服飾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客家文化兼容並蓄的態度。
服飾的分類,就其本義,包括「服」和「飾」兩大類。「服」即指通常意義上的衣服,分類方法五花八門。「飾」指配飾,是衣服搭配的一些裝飾物品,按佩戴部位分類,可分為頭飾、肩飾、胸飾、手飾、腳飾、佩戴飾等等。服飾文化是客家文化最外在、最具體的表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客家服飾的演變既與中原服飾基本一致,又具有地方特色,體現了客家人民的文化素養和精神風貌。
客家的服裝講究實用,樸素大方,同時也秉承中原古風,「漢冠唐巾,袍服直裰」。客家人長年在邊遠山區艱苦勞作,遠離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他們雖歷經朝代更迭,服飾卻變化不大。
(一)材料天然,質地粗樸,展示了客家人的樸素美
客家人的服裝面料都是自給自足的。 傳統的客家服裝,多用天然的物質作為服飾的原料,材料多選用棉、麻等天然植物。客家人稱這種用棉花或葛麻製作的布料為家機布。這種家機布結實耐用、經久耐穿,短者十年,長者幾十年仍可穿。民間有句俗語:「食就釀豆腐,著就家機布」,家機布是用自家木製的織布機織成,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染漂而成各色,染料是土製的「靛粉」,也有用「薯茛」、「土珠」或「烏臼樹」等草木熬水染色的,品種有「加闊」、「九六」等。因為客家人多居住在山地,那裡很適宜種植薴麻,且薴麻質量很好,纖維細長韌性好。客家人用自己種植的原料做衣服,而在這些服裝面料成型過程中,都是由勤勞的客家婦女完成的。
(二)色彩偏素,黑藍為主,展示了客家人的自然美
客家服裝顏色多為大塊原色,喜歡素色,以黑色、藍色、白色為主,既耐髒耐洗,又不張揚。這也是常年勞作、出入山野的客家人最喜歡的顏色,也是客家人外柔內剛、勤勞節儉性格特徵的外在表現。受中國正統儒家思想,中國傳統服色已經形成固定體制,金黃紅紫等豔麗之色多屬達官貴人,比如黃色就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彩,其他人一律不準採用。客家人的這種素色情結,摒棄了中原服飾色彩的等級觀念。服裝上沒有過多裝飾,既能滿足勞動需要,又足以禦寒蔽體。在客家很少看到豔麗的服裝色彩,僅新嫁娘穿著紅色的嫁衣或者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會給兒童的服裝繡上樸實精美的圖案。而常見的幾種本色體現出強烈的自然美。藍的天、白的雲和黑的土,這些都是極目可望的色彩,也正體現了客家人的樸素本性。
(三)制裁簡約,量體裁衣,展示了客家人的節儉美
客家的傳統服飾,有研究者認為在當時客家人衣服稱為「衫褲」,上衣一般都是「大襟衫」。《客家人》作者陳運棟先生也說:「……客家人縱使被滿清統治了將近三百年,仍然穿明朝的服裝,即上下分開的衫褲,普通叫唐裝……」傳統的男衫其樣式是上窄下寬,下面開縫,無領或者淺領,袖子寬長,多用布紐或骨紐扣,也是「對襟衫」。傳統的女衫在胸前不開口,不設紐扣,表面不設口袋。其開口從頸部開始向右斜開,直至右肋下並沿邊而設紐扣,且衣袖寬長,其中袖口寬1尺左右。褲子均為寬大的「大襠褲」,男女基本無別,一律寬頭大腳。直線裁剪,具有褲襠深、褲頭寬的特點,腰間一定要摺疊幾層才能繫緊。這也最能體現客家人的節儉,它的褲腰部分因為被上衣蓋住看不到,所以一般採用較粗糙的面料。客家男子代代相傳的常服是對襟衫配大襠褲,天冷時再加上夾襖、夾褂、短棉襖等等。客家女子最常穿用的是大襟衫配大襠褲。這在客家傳統服飾中,歷史最悠久,適應性也最強。
總體而言,客家的服飾符合一個經濟性、實用性、適用性的特點。它耐洗、耐穿、耐磨;造型單一,結構簡單,寬鬆便於穿脫和換洗;適用性強,男女老少都可以穿。
客家的「圍裙」,俗稱「掩腹」。它是客家婦女身上最具特色的著裝,通常穿在大襟衫的外面。它是一塊上端呈梯形,下邊長方形的布料。雖是一件小小的圍裙,但卻被勤勞簡樸的客家婦女將功能發揮到極致,真正做到「一物多用」。因為客家婦女直接參與「家頭灶尾」、「田頭地尾」等沉重的勞動,為避免弄髒衣服而在上衣外加系的一繡花圍裙,既可防髒,冬天還可保暖;也可做「包頭巾」,有點像客家婦女常戴的「冬頭帕」;也可以包東西,像現代婦女用的隨身包。未婚少女用白色圍裙,已婚少婦多用紅色、青色圍裙。客家婦女日常所佩戴的圍裙,也是客家婦女身上最「花哨」的衣飾。這種圍裙上最常見的裝飾有兩種,一種是繡花,一種是滾邊。年輕女子多穿著這樣的繡花圍裙,因為在中國傳統中蓮是一種象徵吉祥的花卉,所以多以蓮為圖。
客家的「涼帽」也是獨具特色的,它是客家婦女特有的服飾。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為了生存,婦女亦和男人一樣耕作勞動。但婦女走出深閨,拋頭露面有失體統,於是頭戴竹笠,並罩上一塊開有兩個小孔的黑布遮面。後來,在實際使用中感到這樣不方便,便把布剪短,並縫在帽沿的四周,成為既實用又好看的涼帽。再後來,索性連布簾都除掉,只戴竹笠。客家婦女所戴的「涼帽」與唐代的帷帽樣式非常接近。《說文》段玉裁注曰:「帷帽,如今席帽,周圍垂網也。」這也說明客家服飾與中原服飾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根源性。
客家的「冬頭帕」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客家婦女們頭上的特色裝飾。據《石窟一徽·禮俗》卷四載:「俗婦女冬日帶帕,帕皆青布為之。」就整個梅州而言,各地習俗略有差異,如有些地區婦女整年都有帶帕的。帕的顏色,梅縣婦女老者多用青色,年輕者多用藍色,鑲上白邊。平遠、大埔等地老年婦女則多戴黑色頭巾。冬頭帕的發展從古至今大致可分為:祈福紋樣、生活用具紋樣、動植物紋樣、文字紋樣等四大類型,這也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花紋圖案。
綜上,客家服飾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客家人的服飾原料、色彩、裝飾特點、款式、種類可以看出客家服飾文化的二元性特點,即與中原服飾文化的根源性與當地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融合性,也是客家人文精神在服飾文化上的體現,顯示出樸素、自然,具有民族特色的審美意向。
(聲明:以書為友,以文沁心,讀書寫文,記錄所思所感。歡迎關注「書友文心」,共同交流!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