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三美」,從傳統客家服飾中就有所體現,你知道嗎

2020-12-20 書友文心

編者按:獨具特色的客家服飾既源於中原傳統服飾,又融合了當地居民服飾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客家文化兼容並蓄的態度。歡迎關注「書友文心」,共同交流。

人們常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今天我們來談談客家服飾與客家文化之間的關係。

客家文化,就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古越族和畲瑤等少數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而獨具特色的客家服飾既源於中原傳統服飾,又融合了當地居民服飾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客家文化兼容並蓄的態度。客家的服裝講究實用,樸素大方,同時也秉承中原古風,「漢冠唐巾,袍服直裰」。客家人長年在邊遠山區艱苦勞作,遠離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他們雖歷經朝代更迭,服飾卻變化不大。材料天然,質地粗樸,展示了客家人的樸素美;色彩偏素,黑藍為主,展示了客家人的自然美;制裁簡約,量體裁衣,展示了客家人的節儉美……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它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客家人是漢民系獨特而穩定的群體。客家先民,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從唐宋時期開始,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大量輾轉南遷。客家學者羅香林先生認為,歷史上客家人曾經歷五次大規模的遷徙運動,並在遷徙的過程中形成了客家民系。現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區,分布約120餘縣。現在已有千萬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中原衣冠士族南遷而形成的漢民族的一大支系。在漫長歲月裡,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不斷向南遷徙,並在贛南、閩西、粵北等窮鄉僻壤之地定居下來。客家人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與百越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客家族群,也形成了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

部分移民來到了被大山屏蔽的贛、閩、粵三角地區,與當地土著相互雜居,並在相對封閉的社會與自然條件下,與土著民相互融合,從而創造出一支以漢文化為主導的、與周邊文化相區別的地域文化,這就是客家文化。所以,組成該文化的原始基礎是具有濃鬱鄉土氣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漢唐風韻的中原漢文化,而推動該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巨大動力是唐宋以來大批進入贛、閩、粵三角地區的北方移民。故有學者稱其為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且還具有作為移民這一特殊群體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強烈的尋根意識與鄉土意識,正是移民在離開祖居地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對原有文化的眷戀。同時,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長一段漂泊流離的經歷及到達定居地以後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從而錘鍊出客家人堅忍不拔的意志、勇於開拓的精神、勤勞樸實的品格及善於用血緣、親緣、地緣等各種條件建立同宗、同鄉、同一文化內相互合作關係的團體主義精神。有客家文化研究人認為客家文化的特質體現在五個方面:

其一,兼容並蓄的態度;

其二,務實避虛的作風;

其三,質樸無華的風格;

其四,勤儉節約的美德;

其五,保守戀舊的心態。

這五個方面的文化特質綜合表現在客家話、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人文、飲食等方面。而客家服飾文化作為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集中體現了客家人的家族、經濟觀念以及傳統美德。

概括地說,客家文化,就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古越族和畲瑤等少數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而獨具特色的客家服飾既源於中原傳統服飾,又融合了當地居民服飾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客家文化兼容並蓄的態度。

服飾的分類,就其本義,包括「服」和「飾」兩大類。「服」即指通常意義上的衣服,分類方法五花八門。「飾」指配飾,是衣服搭配的一些裝飾物品,按佩戴部位分類,可分為頭飾、肩飾、胸飾、手飾、腳飾、佩戴飾等等。服飾文化是客家文化最外在、最具體的表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客家服飾的演變既與中原服飾基本一致,又具有地方特色,體現了客家人民的文化素養和精神風貌。

客家的服裝講究實用,樸素大方,同時也秉承中原古風,「漢冠唐巾,袍服直裰」。客家人長年在邊遠山區艱苦勞作,遠離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他們雖歷經朝代更迭,服飾卻變化不大。

(一)材料天然,質地粗樸,展示了客家人的樸素美

客家人的服裝面料都是自給自足的。 傳統的客家服裝,多用天然的物質作為服飾的原料,材料多選用棉、麻等天然植物。客家人稱這種用棉花或葛麻製作的布料為家機布。這種家機布結實耐用、經久耐穿,短者十年,長者幾十年仍可穿。民間有句俗語:「食就釀豆腐,著就家機布」,家機布是用自家木製的織布機織成,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染漂而成各色,染料是土製的「靛粉」,也有用「薯茛」、「土珠」或「烏臼樹」等草木熬水染色的,品種有「加闊」、「九六」等。因為客家人多居住在山地,那裡很適宜種植薴麻,且薴麻質量很好,纖維細長韌性好。客家人用自己種植的原料做衣服,而在這些服裝面料成型過程中,都是由勤勞的客家婦女完成的。

(二)色彩偏素,黑藍為主,展示了客家人的自然美

客家服裝顏色多為大塊原色,喜歡素色,以黑色、藍色、白色為主,既耐髒耐洗,又不張揚。這也是常年勞作、出入山野的客家人最喜歡的顏色,也是客家人外柔內剛、勤勞節儉性格特徵的外在表現。受中國正統儒家思想,中國傳統服色已經形成固定體制,金黃紅紫等豔麗之色多屬達官貴人,比如黃色就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彩,其他人一律不準採用。客家人的這種素色情結,摒棄了中原服飾色彩的等級觀念。服裝上沒有過多裝飾,既能滿足勞動需要,又足以禦寒蔽體。在客家很少看到豔麗的服裝色彩,僅新嫁娘穿著紅色的嫁衣或者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會給兒童的服裝繡上樸實精美的圖案。而常見的幾種本色體現出強烈的自然美。藍的天、白的雲和黑的土,這些都是極目可望的色彩,也正體現了客家人的樸素本性。

(三)制裁簡約,量體裁衣,展示了客家人的節儉美

客家的傳統服飾,有研究者認為在當時客家人衣服稱為「衫褲」,上衣一般都是「大襟衫」。《客家人》作者陳運棟先生也說:「……客家人縱使被滿清統治了將近三百年,仍然穿明朝的服裝,即上下分開的衫褲,普通叫唐裝……」傳統的男衫其樣式是上窄下寬,下面開縫,無領或者淺領,袖子寬長,多用布紐或骨紐扣,也是「對襟衫」。傳統的女衫在胸前不開口,不設紐扣,表面不設口袋。其開口從頸部開始向右斜開,直至右肋下並沿邊而設紐扣,且衣袖寬長,其中袖口寬1尺左右。褲子均為寬大的「大襠褲」,男女基本無別,一律寬頭大腳。直線裁剪,具有褲襠深、褲頭寬的特點,腰間一定要摺疊幾層才能繫緊。這也最能體現客家人的節儉,它的褲腰部分因為被上衣蓋住看不到,所以一般採用較粗糙的面料。客家男子代代相傳的常服是對襟衫配大襠褲,天冷時再加上夾襖、夾褂、短棉襖等等。客家女子最常穿用的是大襟衫配大襠褲。這在客家傳統服飾中,歷史最悠久,適應性也最強。

總體而言,客家的服飾符合一個經濟性、實用性、適用性的特點。它耐洗、耐穿、耐磨;造型單一,結構簡單,寬鬆便於穿脫和換洗;適用性強,男女老少都可以穿。

客家的「圍裙」,俗稱「掩腹」。它是客家婦女身上最具特色的著裝,通常穿在大襟衫的外面。它是一塊上端呈梯形,下邊長方形的布料。雖是一件小小的圍裙,但卻被勤勞簡樸的客家婦女將功能發揮到極致,真正做到「一物多用」。因為客家婦女直接參與「家頭灶尾」、「田頭地尾」等沉重的勞動,為避免弄髒衣服而在上衣外加系的一繡花圍裙,既可防髒,冬天還可保暖;也可做「包頭巾」,有點像客家婦女常戴的「冬頭帕」;也可以包東西,像現代婦女用的隨身包。未婚少女用白色圍裙,已婚少婦多用紅色、青色圍裙。客家婦女日常所佩戴的圍裙,也是客家婦女身上最「花哨」的衣飾。這種圍裙上最常見的裝飾有兩種,一種是繡花,一種是滾邊。年輕女子多穿著這樣的繡花圍裙,因為在中國傳統中蓮是一種象徵吉祥的花卉,所以多以蓮為圖。

客家的「涼帽」也是獨具特色的,它是客家婦女特有的服飾。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為了生存,婦女亦和男人一樣耕作勞動。但婦女走出深閨,拋頭露面有失體統,於是頭戴竹笠,並罩上一塊開有兩個小孔的黑布遮面。後來,在實際使用中感到這樣不方便,便把布剪短,並縫在帽沿的四周,成為既實用又好看的涼帽。再後來,索性連布簾都除掉,只戴竹笠。客家婦女所戴的「涼帽」與唐代的帷帽樣式非常接近。《說文》段玉裁注曰:「帷帽,如今席帽,周圍垂網也。」這也說明客家服飾與中原服飾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根源性。

客家的「冬頭帕」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客家婦女們頭上的特色裝飾。據《石窟一徽·禮俗》卷四載:「俗婦女冬日帶帕,帕皆青布為之。」就整個梅州而言,各地習俗略有差異,如有些地區婦女整年都有帶帕的。帕的顏色,梅縣婦女老者多用青色,年輕者多用藍色,鑲上白邊。平遠、大埔等地老年婦女則多戴黑色頭巾。冬頭帕的發展從古至今大致可分為:祈福紋樣、生活用具紋樣、動植物紋樣、文字紋樣等四大類型,這也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花紋圖案。

綜上,客家服飾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客家人的服飾原料、色彩、裝飾特點、款式、種類可以看出客家服飾文化的二元性特點,即與中原服飾文化的根源性與當地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融合性,也是客家人文精神在服飾文化上的體現,顯示出樸素、自然,具有民族特色的審美意向。

(聲明:以書為友,以文沁心,讀書寫文,記錄所思所感。歡迎關注「書友文心」,共同交流!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客家人的服飾文化
    客家服飾特點1、樸素簡潔美客家服飾沒有少數民族服飾那樣斑斕多姿、絢麗多彩,而是以樸素、簡潔見長。客家服飾顏色喜素,以黑、藍、白為主色調。深色、素淨的暗色給人素雅嚴肅的印象,就像客家人沉穩內斂的性格,耐髒的特色也較適應農耕生活2、實用經濟美從衣服的功能上,體現了實用、經濟的原則。
  • 翼天文旅集團:身著藍布衫,心系客家人|客家服飾
    彰顯獨特的文化、習俗客家人,作為漢族民系之一也有自己的傳統服飾今天,要介紹的是客鄉老街的客家服飾展區來看看從古至今的客家人的服飾演變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客家服飾但是由於客家民系的形成原因和客家人生活環境等特定因素,客家服飾與中原服飾相較,在形制和文化內涵上也產生了一些變化。中原服飾自古以來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寬鬆肥大。自先秦開始,我們的先人們總是深衣大袍,寬大博帶,這種服飾穿著舒適,顯得輕鬆瀟灑。客家服飾的形制基本保持了中原服飾的特點,但也產生了一些變化。
  • 穿客家傳統服飾依舊優雅時髦
    客家人是一個居住在中國南方各地的中國人。客家人起源於中國中原,在唐末宋朝南遷,為閩粵兩省帶來了鮮明的語言,文化和風俗。以下是傳統客家服飾的介紹,以及它如何反映客家人的價值觀和品格。圖片來自網上因為客家人傳統上習慣於捕魚和耕種,所以客家服裝是為了辛苦勞動而設計的,衣服是用耐用的材料製成的,並且是直線裁剪的,使它們易於剪裁和縫製。
  • [風俗民情]失落的文明 ——客家傳統服飾
    客家民系在閩粵贛交界地形成以後,獨具特色的客家大文化也相應形成。客家大文化根源於中原文化,但又與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相融合,形成客家人自己的特色。單從客家服飾來講就有許多特別之處。一般來說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在色調方面喜歡素色,以藍、黑、白色為主,這也許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普遍心理直接體現。
  • 臺灣客家文化館舉辦客家服飾織品美學展 呈現客家女性之美
    針頭線尾客家情客家織品服飾美學特展,開展魔術秀融入客家元素。(巫靜婷攝)華夏經緯網11月2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織品服飾是人們生活必需品,客家民族將文化及性格特徵融入織品服飾與工藝技法之中,為推廣傳承技藝,客發中心27日起於臺灣客家文化館,舉辦「針頭線尾客家情」客家織品服飾美學特展,展期至2021年2月19日止,展示從古至今南北客家女性服飾的變化,新舊交織散發女性之美。
  • 客家服飾色彩的多元情結
    我們知道,服飾色彩,是服飾特點最為直觀的識別形式之一,它往往是一個族群的重要識別標誌,同時,服飾色彩還具有性別、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意義。通過服飾色彩可以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族群的文化特質。  「藍衫」已被很多現代人視為客家傳統服飾的意象。有的學者認為客家人具有藍色情結,客家人對藍色的迷戀,正是其痛失家園後低啞的詠唱。
  • 「湖廣填四川」中的客家人最後怎麼樣了?這座客家博物館為你講述
    客家人?大家知道何人才被稱為客家人嗎?知道他們從哪裡而來嗎?那麼歡迎來到小紅帽旅行記分享空間,今天便為大家介紹有關客家這一特別群體的文化,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哦。「湖廣填四川」,歷史上一件轟動四方的事件,在歷史教科書中也反反覆覆地出現,但大家或許只是知道明末清初因為戰亂的緣故,大量外省人口在四川人口驟減時遷徙入蜀的故事,而不清楚當時移民運動中遷移群體的身份和他們遷移後的生活情況。這裡要為大家講的是遷移群體中的客家人,即從閩粵贛邊區遷移而來的客家移民及其後裔。
  • 嶺南寫真:客家服飾傳承漢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廣東梅州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魏金華21日向中新社記者講述了客家服飾的文化內涵。  為迎接「國際博物館日」,「魏金華藏客家服飾展」正在此間的中國客家博物館展出,吸引著海內外前來參觀的遊客,也喚起了客家人的集體記憶。  客家服飾主要是指閩粵贛三地的客家人的傳統衣著,主要由大襟衫、大襠褲、頭巾等組成。
  • 贛州市省級非遺項目——定南客家服飾習俗
    「定南客家服飾習俗」是江西省定南縣傳承了450多年歷史的客家傳統服飾習俗項目,因獨具人文特色,2010年被列為「江西省第三批非遺名錄」。位於江西省最南端的定南縣,素有「江西南大門之稱」,為贛州市轄區縣,於明隆慶三年(1569年)建縣,縣轄7鎮119村,人口22萬,98%為客家人,國土1321平方公裡,是典型的客家人聚居縣,自古就是贛、粵客家文化、經濟交流的咽喉要地。
  • 臺灣寫真:臺灣客家文化在傳承中謀新生
    在臺灣北、中、南、東四個地區,生活著400多萬客家人。他們的先祖於300多年前來自同一個故鄉——中國大陸,胼手胝足、瀝血流汗,將蠻荒之地開闢成片片田園。歲月滄桑,客家兒女如今仍以堅忍不拔、勤勞開拓的客家精神,守護著一座座「客家莊」,與時俱進演繹新的篇章。  記者近日走訪多地傳統的客家人聚落,領略濃濃客家風情。
  • 19條客家之最,身為客家人,你知道幾個?
    19條客家之最,身為客家人,你知道幾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華人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1777年,在今印尼的加裡曼丹島誕生,由廣東梅州客家人羅芳伯建立。它成立的時間比1776年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國誕生只晚一年,而比華盛頓1787年當選為首任總統並確立實現聯邦共和制的美利堅合眾國還早10年。
  • 客家擂茶是客家人最傳統,最具特色的飲茶方法
    客家擂茶是客家人最傳統,最具特色的飲茶方法客家擂茶是客家人最傳統、最具特色的飲茶方法,也是最能體現客家人熱情好客的飲茶形式。客家人有「無(擂)茶不成客」的說法,「擂茶」是客家人最普通、也是最隆重的一種待客禮儀。
  • 舌尖上的客家傳統美食,你知道多少?
    醃面三及第湯醃面三及第湯是客家美食之一,是傳承著世代客家民系的生活特色,也成為了海外客家遊子思鄉的眷戀。2、客家鹽焗雞鹽焗雞雞翅客家鹽焗雞鹽焗食品是中國各大菜系中非常有特色的烹調技藝,遵循傳統鹽焗雞的製作手藝,其味道味香濃鬱,皮脆肉嫩,骨香鮮美、風味誘人,是客家人非常喜歡吃的一種美食之一。
  • 客家印象—我是客家人
    你,會在什麼時候突然間就想起了童年?是在街上看到被爸媽牽著的那個可愛的小朋友?還是在某個地方看到你小時候熟悉的物件? 蓑衣大多數客家人的孩子都被長輩告誡過: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在客家人的認知裡,舅舅為大。
  • 客家筍粄|客家人記憶中的味道
    型似餃子,外皮透亮Q彈口感鮮嫩,餡脆汁香筍 粄這便是客家人記憶中的味道——筍粄>筍粄是傳統的客家小吃其中,最好吃的要數大埔筍粄大埔筍粄是客家粄食中最典型的外形與客家蘿蔔粄相似是中原飲食文化色彩最為濃厚的風味小吃之一
  • 「客家之最」身為梅州客家人,你知道幾個?
    19條客家之最,身為客家人,你知道幾個?客家人最多的省份廣東省  據有關學者估計,廣東省本地客家人數達到2500萬左右,佔到廣東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客家語也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第一大菜、第一名菜客家釀豆腐  客家釀豆腐在客家人的生活中,釀豆腐久負盛名,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是中原傳統飲食習慣與遷徙地特殊產生生活方式相結合的典範食品。
  • 傳統客家美食,你吃過哪些?
    客家人,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地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在客家人的遷移歷史中,廣東梅州則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成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區之一。自古民以食為天而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今天丸子妹就帶大家看看來自客家的傳統美食,快來看看你吃過哪個?
  • 【客家歷史】你是客家人嗎?客家人的歷史,你一定要轉!
    由此可見,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贛南、閩西、粵東,那裡有29個縣是「純客縣」。在宋末以前,寧化是客家人南遷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應州(現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為軸心向中國南方逐漸擴展並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 靚靚嘅客家風尚服飾秀引爆全球客家,客家文創產業從寧化啟航
    在福建寧化客家國際大酒店精彩上演首屆客家風尚服飾新品發布會,主體內容分為三部分,一出客家童謠舞曲開場及客家服飾表演秀;一場客家服飾文化名家對講論壇;一次客家風尚服飾產業對接籤約儀式。發布會在一曲海內外客屬熟知的客家童謠《月光光》中展開,「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
  • 首屆洛帶客家文化節開幕 千年洛帶「綻放」客家風情
    圍樓三樓,身穿客家傳統服飾的男歌手,滿含深情將這首客家人上山過坡的經典曲目演繹。  三樓男歌手的聲音尚在圍樓廊道迴蕩,二樓十餘位女歌手的歌聲又接連響起,一首反映客家人追求愛情的山歌再次吸引觀眾的注意。  一張座椅,三次講座,著名劇作家、雜文家、辭賦家魏明倫在現場作《我之客家觀》主題演講,成為活動又一「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