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服飾色彩,是服飾特點最為直觀的識別形式之一,它往往是一個族群的重要識別標誌,同時,服飾色彩還具有性別、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意義。通過服飾色彩可以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族群的文化特質。
「藍衫」已被很多現代人視為客家傳統服飾的意象。有的學者認為客家人具有藍色情結,客家人對藍色的迷戀,正是其痛失家園後低啞的詠唱。
依據對客家文化及服飾的調研,我發現客家傳統服飾的藍色,特別是贛南客家傳統服飾的藍色,流露出客家人對生活的平和與自信,透著客家人的靈性。並且,客家傳統服飾的色彩情結呈現出多元狀態。但其主色調依然是藍、青、紅三色。
讓我們走進歷史長河和客家民系的生活隧道,來探尋其服飾的來由和心理認知過程。
首先,從服色使用歷史看,我國封建王朝服色的使用禮制森嚴,常用來區分地位尊卑。藍色,在我國古代常常是小官吏和儒生的服裝主色,這類服裝漸漸被稱為「藍衫」。這一詞最早多見於唐代典籍,粗略統計,僅《全唐詩》中「藍衫」一詞就出現過八次,如殷文圭《賀同年第三人劉先輩鹹闢命》云:「甲門才子鼎科人,拂地藍衫榜下新。」
再如《舊唐書·本紀二十》中載「雖藍衫魚簡,當一見而便許升堂;縱拖紫腰金,若非類而無令接席。」。此後,「藍衫」一詞在歷代典籍中都有出現,特別是明代更為明確地把「藍衫」界定為儒生、士子的衣冠,如《明史·列傳第二十六》載:「賜監生藍衫、絛各一,以為天下先。明代士子衣冠,蓋創自逵雲。」這些影響了明、清時期藍色服裝不僅見於小官吏,還流行於生員之中。如《喻世明言》第十一卷:「只見茶博士指道:『兀那趙秀才來了!』苗太監道:『在那裡?』茶博士指街上『穿破藍衫的來者便是。』」《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人家將來進了學,穿戴著簇新的方巾、藍衫,替我老叔子多磕幾個頭,就是了。」
由這些歷史文獻可以概括出中國古人身著藍色服飾有兩個原因:一是官方對官吏地位的視覺界定;二是民間對有點地位、學問和能幹之人的敬慕。從這點看,客家傳統女性服飾多藍衫,也可能是客家女性地位上升的縮影。
其次,從染料使用情況看:通常有五種植物的藍色色素可以製作成染料,茶藍、蓼藍、馬藍、吳藍和莧藍,其中茶藍最佳。
在明代,特別是在清代和近代把藍色作為服飾主色並非客家人獨有,我國江南水鄉很多地區的漢族與少數民族都有此習俗,如「藍印花布」的流行就是一例。在客家地區,如《天工開物》載:「閩人種山皆茶藍。其數倍於諸藍。山中結箬簍輸入舟航。」贛南地方志也記載了種植藍的習俗,並且就在明代後期,贛南的藍靛大量銷往外地,《贛州府志》載:「城南人種藍作澱,西北大賈歲一至汛舟而下,州人頗食其利。」可見,受地域氣候影響閩粵贛盛產藍靛,是促成藍服色在此地域流行的客觀原因。
再次,客家傳統服飾的藍色給人們印象最深的色彩指標,在這個指標附近的藍色沒有低吟、哀怨之感,相反藍的透明、清澈。並且,客家女性傳統上衣多大色塊,或整件為藍色,或在袖口、肩膀、下擺等處修飾寬約5釐米的黑邊(偶爾可見白邊)。這些色彩關係都給人既素雅,又明快之感。
還需注意的是,客家女性傳統服飾的色調除了藍色使用最多外,也可以見到白、灰、黑、青等色調的素衣。
除了客家女性傳統服飾中有青色素衣外,男性傳統服飾色調更是以青色為主。青色在古代由藍草提取而來,荀子《勸學》就曰「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這句話也表明青勝於藍的差異,青色是一種帶有綠色色素的色彩。再回看古代,青色也常常代指翠綠色,如李白《望天門山》云:「兩岸青山相對出。」和周密《少年遊》云:「瑤草入簾青。」另外,它還代指黑色,如溫庭筠《三洲歌》云:「李娘十六青絲髮,畫帶雙花為君結。」於是,在我國古代漢文化中,青色系列應該包括:綠、青和黑等同類色彩。
青色的布衣在古代通常稱為「青衣」,它在多數朝代裡象徵的社會地位都不高,如《漢書·成帝紀》載:「青綠民所常服,且勿止。」劉禹錫《和樂天誚失婢榜者》云:「新知正相樂,從此脫青衣。」《宋書·列傳》載:「忽有青衣童兒騎牛行」。特別是明、清時期青色成為地位較低男子的服裝色彩。「青衣」在這兩個時期漸漸代指生員中的末等,接近革除。青色也漸漸成為普通平民男子的日常服色。
客家男性傳統服飾色彩受以上大的文化背景影響,使用最多的是青色系列,具體常表現為藏青色、青灰色和黑色,以及它們不同明度的色相。此外,需注意的是客家男性傳統服飾色調中還能看到白、褐等服色。
除成人男女服飾色彩外,客家兒童服飾色彩一般不分男女,多為淺或鮮明的色彩,具體常以米黃、淺藍、白、紅等色彩為主調。其中又以紅色系列最為常見。此外,偶爾也可以見到一些藏青或黑色為主調的兒童服飾,但在這些色彩上還是會配上些鮮豔、明亮的色彩,特別是配上紅色。
兒童服飾色彩主要凝聚著成人的服飾色彩觀念,傳遞著天下長輩對後代的期望、祝福和關愛。從山頂洞人屍體旁撒紅粉希望生命在陰間得以延續的行為可見遠古祖先很早就認為「紅」是生命力的圖騰。民間迷信認為兒童處在陰陽交界處,「陽氣」不足,閻王常派小鬼來收取他們的靈魂,為了保護孩子不受夭折,所以客家人使用紅色服飾為兒童吸納「陽氣」,儲備生命力。還有一點,紅色在古代服飾色彩中象徵較高的社會地位,常常是皇室、權貴等人群的禮服。如《宋史·輿服》載:「後殿早講,皇帝服帽子,紅袍,玉束帶,講讀官公服系奚。」
《清史稿·洪秀全傳》載:「袍服則黃龍袍、紅袍、黃紅馬褂。」這結合客家俗語「木橋斷了換石橋,青衣脫下換紅袍。」可見古代客家人還將紅色衣服寓意為前程輝煌,讓兒童穿上紅色衣服,是對兒童未來的祈盼。
客家兒童的各種紅色衣裝客家傳統服飾多為素色,藍、青、紅三類色系對應不同性別和年齡是客家傳統服飾最常見的色調。除這些外,我們還可以見到白、灰、五彩色等色調的服飾。白色主要用於內衣、五彩色主要用於頭衣、灰主要用於外衣等等。
可見,客家傳統服飾的用色多受當時自然環境、染織技術限制,受中原文化和時代風尚影響。並且與性別、年齡、地位對應,客家女子傳統服飾崇尚藍色,男子傳統服飾崇尚青色,兒童傳統服飾崇尚紅色。如果要說客家人有藍色情結的話,那麼他們對紅色、青色的情結也同樣很深,於是客家傳統服飾色彩表現出來的應該是多元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