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民族服飾博物館積極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號召,貫徹落實學校關於線上教學的工作部署,根據所設課程特點與要求,制定靈活多樣的授課方法。博物館師生利用線上教學軟體,通過課程直播與微信交流相結合,教師講授與自主學習互補充等多種方式,確保疫情防控期間教學工作順利進行,教學相長,學有所獲。
《民族服飾創意設計研究》課程分別從理論授課與實踐指導兩個維度進行教授。理論課程以中國各民族傳統服飾為研究對象,選取具備典型特徵的民族服飾,從結構、色彩、紋樣、工藝、材料等方面進行專題學習,研究中國民族服飾的本質特徵,領會先人的造物方法和思想,並從典型性、識別性和多樣性等方面引導學生學習民間好的設計方法。實踐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運用所習得的與設計相關的創造精神、人文倫理以及具有現代意義的設計理念與方法,圍繞民族傳統服飾藝術進行創意設計,啟發學生設計靈感,指導學生更好的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語境相結合。
任課教師:賀陽
色彩是一種標識社會歸屬的符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色彩體系及協調規律,提煉出人、自然及服飾相互間的組合聯繫,並不斷推進人類情感、自然神韻與服飾相互間的有機融合,創造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色彩組合。本次課程中色彩提取研究專題依託民族服飾博物館資料庫資源,以館藏民族服飾為色彩提取與研究對象,通過對民族服飾色彩的提取與分析,總結不同民族服飾色彩的審美特點及用色方法,從中獲得啟發, 推進民族服飾色彩的創新應用。
在本次《民族服飾創意設計研究》課程中色彩提取環節,筆者針對博物館的一些藏品做了色彩提取。這些藏品包括苗族平繡鳳鳥花蝶紋繡片、清末民初淺綠提花綢鑲珠繡絛邊女衫、銀星海棠色提花綢粵繡花卉馬面裙以及五彩提花綢繡人物紋魚鱗褶月華馬面。
本次作業,我選的案例,風格各異,個性鮮明,非常豐富。兩條馬面裙都採用了對比色,但一組色彩高明度高純度的,營造出活潑、熾烈的氛圍感;另一組節奏輕快、用色豐富,呈現出活潑的氛圍,更加低調,同時色調更加曖昧,浪漫與舒適。
在色彩提取的表現形式上,筆者積極尋找服裝色塊構成的幾何規律,爭取簡單而豐富地表現藏品的色彩感覺。例如女衫的六層邊飾近似環紋,因此聯想到了圓環狀的色彩表現形式;苗族繡片的特點是,對比色,包圍感,完全對稱,向心 ,因此在條紋狀色彩提取後又衍生出了稜形的色彩表現形式;馬面裙色彩呈現出橫縱交叉的色彩碰撞感,因此在條紋狀色彩提取後又衍生出了格紋圖案。
筆者對於藏品進行了臨摹,臨摹過程加深了對藏品色彩分布以及節奏感和層次感的理解。
在色彩提取部分筆者首先對藏品進行了條紋形式的色彩提取,注重體現其強烈的對比色撞色以及包圍感,注重對於繡片精緻感的體現。繡片圖案完全對稱且向心分布,所以筆者又對其進行了菱形紋形式的色彩表現。
在色彩提取過程中做過很多嘗試,在把握整體氛圍感和大節奏的同時不斷調整,深化層次感,對比色包圍感,以及點睛色的運用。
該藏品邊飾繁多,色彩豐富,衣身邊飾由內至外依次是深竹月色素緞緄邊、寶藍緞「梅花間竹」珠繡鑲邊、盤金細絛帶、粉底織「蝶戀花」紋寬絛邊、靛青色盤卍字紋絛邊、黑色小花蕾絲鑲邊等共計6層。因此聯想到了圓環狀的色彩表現形式,還原度較高,達到了形式簡單,內容豐富的效果。
在色彩提取的過程中筆者也做了許多嘗試,主要是對於主色調的把握以及輔色與整體色調的協調
由馬面裙的款式結構聯想到分別以橫條紋和豎條紋的方式對銀星海棠色提花綢粵繡花卉馬面裙局部進行了色彩提取;後來又由於馬面裙橫向與縱向色彩的碰撞為靈感做了格紋圖案的延伸設計。
製作格子圖案前期進行了很多嘗試一開始沒有掌握格子圖案色彩分布的規律性,後來由於疊透的作圖形式使圖案色彩弱化,聽取導師的意見後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然後對五彩提花綢繡人物紋魚鱗褶月華馬面裙進行整體色彩提取
館藏編號MFB000691五彩提花綢繡人物紋魚鱗褶月華馬面裙,裙身由米灰、妃紅、嫩蔥綠、淺粉、龍膽紫、黃、青蓮紫、茶綠、淺粉、神竹月等色提花綢面料拼縫而成,裙整體色彩搭配明亮醒目,裙擺的橫向色彩分布更是節奏明快,配色活潑。因此筆者又對該馬面裙的裙擺部分做了豎條紋形式的色彩提取。
後來又由於馬面裙橫向與縱向色彩的碰撞為靈感做了格紋圖案的延伸設計;在製作格紋圖案時分別以按裙身色彩分布不對稱單向循環模式以及對稱以後再進行循環兩種模式進行了嘗試。
先人色彩搭配的智慧與高雅的色彩審美情趣令人折服。在做色彩提取的過程中,筆者也不斷調試,改稿,思考新的構圖方式,注重對於圖案色彩中節奏和層次感的把握,力圖以簡單且豐富的方式更加純粹地體現民族服飾的色彩觀。
民族服飾博物館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於民族和傳統服飾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生參與到整個科研教學過程中,博物館得天獨厚的館藏資源也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目前博物館設立有「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和「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點,同時也是學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搶救傳承與設計創新」博士項目的實踐基地,並建有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室,圍繞教學科研需要與各大文博單位與研究機構合作進行古代出土文物保護、修復與研究。
開設研究生課程有《民族服飾創意設計研究》、《傳統服飾修復與保護》、《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紡織品文物修復保護概論》、《中國民族服飾裝飾研究》、《博物館學概論》、《中國民族服飾工藝研究》、《中國古代織物研究》、《中國民族服飾造型研究》等。
基於館藏實物測量,結合田野考察、實驗考古等方式進行實證研究,統籌各種資源渠道展開教學,形成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體系開放的培養體制,以傳統服飾的材料、形制、結構、圖案、色彩、工藝研究為切入點開展教學,讓學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藝,在傳承中感悟民族服飾並尋求創新之道。
微信版權歸屬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