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色彩|我打翻了民族服飾的調色盤 —— 典雅而絢爛的清末民初服飾色彩

2021-02-13 民族服飾博物館

疫情期間,民族服飾博物館積極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號召,貫徹落實學校關於線上教學的工作部署,根據所設課程特點與要求,制定靈活多樣的授課方法。博物館師生利用線上教學軟體,通過課程直播與微信交流相結合,教師講授與自主學習互補充等多種方式,確保疫情防控期間教學工作順利進行,教學相長,學有所獲。

《民族服飾創意設計研究》課程分別從理論授課與實踐指導兩個維度進行教授。理論課程以中國各民族傳統服飾為研究對象,選取具備典型特徵的民族服飾,從結構、色彩、紋樣、工藝、材料等方面進行專題學習,研究中國民族服飾的本質特徵,領會先人的造物方法和思想,並從典型性、識別性和多樣性等方面引導學生學習民間好的設計方法。實踐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運用所習得的與設計相關的創造精神、人文倫理以及具有現代意義的設計理念與方法,圍繞民族傳統服飾藝術進行創意設計,啟發學生設計靈感,指導學生更好的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語境相結合。

任課教師:賀陽

色彩是一種標識社會歸屬的符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色彩體系及協調規律,提煉出人、自然及服飾相互間的組合聯繫,並不斷推進人類情感、自然神韻與服飾相互間的有機融合,創造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色彩組合。本次課程中色彩提取研究專題依託民族服飾博物館資料庫資源,以館藏民族服飾為色彩提取與研究對象,通過對民族服飾色彩的提取與分析,總結不同民族服飾色彩的審美特點及用色方法,從中獲得啟發, 推進民族服飾色彩的創新應用。

在本次《民族服飾創意設計研究》課程中色彩提取環節,筆者針對博物館的一些藏品做了色彩提取。這些藏品包括苗族平繡鳳鳥花蝶紋繡片、清末民初淺綠提花綢鑲珠繡絛邊女衫、銀星海棠色提花綢粵繡花卉馬面裙以及五彩提花綢繡人物紋魚鱗褶月華馬面。

本次作業,我選的案例,風格各異,個性鮮明,非常豐富。兩條馬面裙都採用了對比色,但一組色彩高明度高純度的,營造出活潑、熾烈的氛圍感;另一組節奏輕快、用色豐富,呈現出活潑的氛圍,更加低調,同時色調更加曖昧,浪漫與舒適。

在色彩提取的表現形式上,筆者積極尋找服裝色塊構成的幾何規律,爭取簡單而豐富地表現藏品的色彩感覺。例如女衫的六層邊飾近似環紋,因此聯想到了圓環狀的色彩表現形式;苗族繡片的特點是,對比色,包圍感,完全對稱,向心 ,因此在條紋狀色彩提取後又衍生出了稜形的色彩表現形式;馬面裙色彩呈現出橫縱交叉的色彩碰撞感,因此在條紋狀色彩提取後又衍生出了格紋圖案。

筆者對於藏品進行了臨摹,臨摹過程加深了對藏品色彩分布以及節奏感和層次感的理解。

在色彩提取部分筆者首先對藏品進行了條紋形式的色彩提取,注重體現其強烈的對比色撞色以及包圍感,注重對於繡片精緻感的體現。繡片圖案完全對稱且向心分布,所以筆者又對其進行了菱形紋形式的色彩表現。

在色彩提取過程中做過很多嘗試,在把握整體氛圍感和大節奏的同時不斷調整,深化層次感,對比色包圍感,以及點睛色的運用。

該藏品邊飾繁多,色彩豐富,衣身邊飾由內至外依次是深竹月色素緞緄邊、寶藍緞「梅花間竹」珠繡鑲邊、盤金細絛帶、粉底織「蝶戀花」紋寬絛邊、靛青色盤卍字紋絛邊、黑色小花蕾絲鑲邊等共計6層。因此聯想到了圓環狀的色彩表現形式,還原度較高,達到了形式簡單,內容豐富的效果。

在色彩提取的過程中筆者也做了許多嘗試,主要是對於主色調的把握以及輔色與整體色調的協調

由馬面裙的款式結構聯想到分別以橫條紋和豎條紋的方式對銀星海棠色提花綢粵繡花卉馬面裙局部進行了色彩提取;後來又由於馬面裙橫向與縱向色彩的碰撞為靈感做了格紋圖案的延伸設計。

製作格子圖案前期進行了很多嘗試一開始沒有掌握格子圖案色彩分布的規律性,後來由於疊透的作圖形式使圖案色彩弱化,聽取導師的意見後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然後對五彩提花綢繡人物紋魚鱗褶月華馬面裙進行整體色彩提取

館藏編號MFB000691五彩提花綢繡人物紋魚鱗褶月華馬面裙,裙身由米灰、妃紅、嫩蔥綠、淺粉、龍膽紫、黃、青蓮紫、茶綠、淺粉、神竹月等色提花綢面料拼縫而成,裙整體色彩搭配明亮醒目,裙擺的橫向色彩分布更是節奏明快,配色活潑。因此筆者又對該馬面裙的裙擺部分做了豎條紋形式的色彩提取。

後來又由於馬面裙橫向與縱向色彩的碰撞為靈感做了格紋圖案的延伸設計;在製作格紋圖案時分別以按裙身色彩分布不對稱單向循環模式以及對稱以後再進行循環兩種模式進行了嘗試。

先人色彩搭配的智慧與高雅的色彩審美情趣令人折服。在做色彩提取的過程中,筆者也不斷調試,改稿,思考新的構圖方式,注重對於圖案色彩中節奏和層次感的把握,力圖以簡單且豐富的方式更加純粹地體現民族服飾的色彩觀。

民族服飾博物館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於民族和傳統服飾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生參與到整個科研教學過程中,博物館得天獨厚的館藏資源也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目前博物館設立有「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和「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點,同時也是學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搶救傳承與設計創新」博士項目的實踐基地,並建有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室,圍繞教學科研需要與各大文博單位與研究機構合作進行古代出土文物保護、修復與研究。

開設研究生課程有《民族服飾創意設計研究》、《傳統服飾修復與保護》、《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紡織品文物修復保護概論》、《中國民族服飾裝飾研究》、《博物館學概論》、《中國民族服飾工藝研究》、《中國古代織物研究》、《中國民族服飾造型研究》等。

基於館藏實物測量,結合田野考察、實驗考古等方式進行實證研究,統籌各種資源渠道展開教學,形成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體系開放的培養體制,以傳統服飾的材料、形制、結構、圖案、色彩、工藝研究為切入點開展教學,讓學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藝,在傳承中感悟民族服飾並尋求創新之道。

微信版權歸屬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

相關焦點

  • 民族·色彩|我打翻了民族服飾的調色盤 — 古樸的彝族
    《民族服飾創意設計研究》課程分別從理論授課與實踐指導兩個維度進行教授。理論課程以中國各民族傳統服飾為研究對象,選取具備典型特徵的民族服飾,從結構、色彩、紋樣、工藝、材料等方面進行專題學習,研究中國民族服飾的本質特徵,領會先人的造物方法和思想,並從典型性、識別性和多樣性等方面引導學生學習民間好的設計方法。
  • 56個民族服飾——哈尼族服飾!
    哈尼服飾的色彩 、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哈尼族服飾色彩哈尼族服飾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有100多種不同的款式。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有些身著黑、藍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繡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豔麗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 古代黎族服飾
  • 56個民族服飾——苗族服飾!
    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製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係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鬱和厚重的豔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 時代浪潮衝擊下的服飾改革:清末民初服飾變化「那些事」
    滿人的祖先過著以騎射為主的遊牧生活,在打獵時難免會被頭髮幹擾視線,於是他們索性就把頭髮紮成辮子,打獵的時候盤在脖子上,閒暇時就垂下來。這種奇特的髮式一直流傳,滿人入關後,多爾袞曾強迫漢族百姓換成這種髮型,強調「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起初這引起了漢族人強烈的牴觸,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慢慢接受了這種髮型。
  • 雲南民族文化行:哈尼族彝族傳統民族服飾
    哈尼族兒童傳統服飾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滕芸 趙芳薇):位於雲南省東南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口以哈尼族和彝族為主,傳統的民族文化締造了這一地區燦爛的文明。不同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以及地理環境,造就了豐富多彩且各自獨特的民族服飾,特別是彝族支系繁多,每一個支系又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每一種色彩,每一個配飾都是自然與人文的巧妙融合,服飾裡鑲嵌了歷史,融入他們各自的性格,更襯託出哈尼族和彝族人民的心靈手巧和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 客家服飾色彩的多元情結
    我們知道,服飾色彩,是服飾特點最為直觀的識別形式之一,它往往是一個族群的重要識別標誌,同時,服飾色彩還具有性別、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意義。通過服飾色彩可以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族群的文化特質。  「藍衫」已被很多現代人視為客家傳統服飾的意象。有的學者認為客家人具有藍色情結,客家人對藍色的迷戀,正是其痛失家園後低啞的詠唱。
  • 這樣Q版的民族服飾驚豔到你了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泱泱大國,五十六民族,經過無數歲月的沉澱,都傳承了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飾更是成為了它們最大的魅力所在,一部民族服飾史就是整個華夏文明史,只有了解民族服飾的歷史才能更好地熱愛傳承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還記得國慶節前人民日報推出的民族換裝小程序嗎?
  • 湖南單招民族服裝與服飾專業有哪些學校
    培養目標:本專業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面向服裝設計公司、商場、品牌經營、旅遊景區等企事業單位,培養適應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從事本專業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和創新意識,掌握民族服裝設計與服飾設計、製作與營銷,民族服飾色彩與圖案等基本理論和專業基礎知識,具備從事民族服飾設計師崗位群和品牌策劃崗位群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專業技能
  • 民族碰撞,文化交流:聊一聊宋朝服飾的演變過程
    他的衣著典雅,受到人們的模仿。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在宋代,人們的著裝審美和追求具有高雅的特徵和對崇高高雅的過度追求。除了宋代對男裝的優雅追求外,宋代的女裝也體現出溫柔典雅的氣質。宋代的女裝著重溫柔優雅,體現出女性內斂的個性。
  • 解讀西南少數民族崇尚的色彩語言-「黑」
    朱淨宇、李家泉曾指出:「色彩在少數民族社會中是作為一種民族風俗習慣出現的,是歷史文化心理積澱的結果,並成為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全身浸透了普通語言和行為不便或不能表達的意義。」即在少數民族中,人們對於各種各樣的色彩有著自己的約定,他們往往通過色彩來傳遞著各種信息。
  • 縣幼兒園:弘揚民族文化 感受苗族服飾風採
    大家被精美的苗族服飾吸引,體會到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織錦老師的介紹下,幼兒們了解了苗族傳統服飾的產生、製作過程。在織布機前,老師還現場示範苗族織錦的通經斷緯法,苗族織錦圖案豐富、色彩絢麗,常見的有菱形、幾何紋,字紋、團花等。
  • 不同民族的服飾特點
    因地域差異各個民族的衣著服飾也是各具特色的,體現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美麗的傣族服飾崇尚的事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在民族服飾中相當具有特點,尤其是傣家少女的服飾更是婀娜多姿。那麼,下面一起進入傣族文化了解傣族服飾的獨特之處吧。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 巴馬文旅局舉辦「非遺+扶貧」民族服飾手工刺繡培訓班
    #巴馬旅遊攻略#為助力我縣脫貧攻堅, 幫助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群眾提高脫貧致富能力,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自治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舉辦「非遺+扶貧」民族服飾手工刺繡培訓班,來自我縣各鄉鎮刺繡愛好者、有製作基礎的帶頭人及創業手工藝人45人參加培訓。
  • 賽裝節數位化轉型煥發新機 向世界展現最美雲南民族服飾
    絲路雲裳·繡起雲裳民族服裝服飾設計大賽,面向全國招募服裝設計師參賽,在網絡平臺展示精彩紛呈的具有民族元素的服裝服飾設計作品,聚集網民關注、點讚,最終挖掘出民族服裝服飾設計界的新生代力量,孵化本土民族服裝服飾設計師,為我省服裝服飾行業儲備有活力、有創意的年輕設計師團隊。已有超過300位來自國內外的設計師線上報名參加,在小紅書上上傳設計手稿超過1000幅。
  • 38個民族服飾齊聚杭州工美館
    3月30日起,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品牌展「傳統@現代:民族服飾之舊裳新尚」來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這也是該展覽繼繼寧夏銀川、北京、廣西南寧巡展之外的全國第四站。此次杭州站的展覽從現代哲學和人類學的視角切入,以民族服飾為媒介,意在用民族服飾來探討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展覽分為四個方面,時間:族群歷史與集體記憶、四季與習俗。空間:身體的感知空間、生活空間、宇宙/構想空間。
  • 古老民族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古裝
    在服飾本體之外另行製作的蠟染、刺繡、挑花、織錦、織帶等圖案對於服飾有相對的獨立性。根據服飾不同部位需要製作不同的花色裝飾,並根據不同季節更換應時的新作,往往在主要用一種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各種工藝手法,挑中有繡、織中有繡、染中有繡、或挑或織、挑織相兼,使服飾圖案花團錦簇,變化萬端,溢彩流光,更顯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服飾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是世界上服裝種類最多的民族,苗族服飾是中國服飾的活化石。湘西苗族服飾是中國苗族服飾的發源地之一,以其歷史悠久、古樸典雅、文化積澱深厚而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關注。凡來過湘西苗族地區的人,無不為他們身上所穿戴的絢麗服飾所傾倒。
  • 雲南有處紅土地,被稱為是上帝打翻的調色盤,足以媲美巴西紅土地
    說起中國雲南,這座彩雲之南的城市,仿佛是上天的眷顧,匯聚了天地間最美的色彩和風景,似乎連這個地方的絕色風景都會讓人覺得習以為常,但是當我在雲南東川看到這片紅色的土地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從來沒有想到,天地之間會有如此強烈而熱烈的色彩,直到有一天,打開檯曆,我看起來像是大地上盛開的一片燦爛的土地
  • 【首屆廣西民族服飾徵集系列報導】梁建豪:結合現代科技 傳承傳統...
    ,組委會對話設計師梁建豪,聽他講述他心中的民族服飾進階之法。「我很喜歡民族性的東西,關於每個民族的服裝特色和人文風俗都想去接觸,去了解,去研究,去發現其中的美,然後結合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儘可能的出一些作品。」梁建豪說。黎錦技藝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堪稱海南民俗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