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謠,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境內,這裡有靈山碧水、幽長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樓,承載著客家人的遷徙奮鬥、四海為家。今天我們走進雲水謠,觀賞奇樓美景,感受客家文化的深遠淵源。
雲水謠景區包括雲水謠古鎮、和貴樓和懷遠樓三個景點。我們由南向北,依次遊覽和貴樓、雲水謠古鎮,懷遠樓。
自唐宋起,由於天災和戰亂,客家人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省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在一次次的遷徙過程中,客家人形成了自己極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土樓就是客家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在福建境內最為密集,建築大多為三到四層,牆厚一到兩米,外土木內磚木,族群聚落。
我們首先到達建在沼澤地上堪稱「天下第一奇」的和貴樓,該樓佔地2000平米,高21.5米,相當於7層樓高。據了解,和貴樓於清朝雍正10年(1732年)開始動工修建,由於地處沼澤,聰明的客家人用上千根松木,交叉擺放,形成木筏式的地基,地表牆基以大塊鵝卵石鋪設,起到防洪排瀉的功能,以「水浸萬年松」和溼地懸浮原理,打造了這天人合一且獨一無二的完美之作!歷經300年風雨,巋然不動,固若金湯。如今我們站在院子中的空地,踩上去軟綿綿的,竹竿插進泥土還會出水,不由得感嘆客家人的聰明才智。
進入和貴樓,懸掛於天井正中學堂大門上的進士牌匾非常引人注目,從牌匾上所刻文字得知這塊進士牌匾由時任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閩浙總督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魏元烺所贈,表達對簡逢泰的敬仰。簡逢泰何許人也?簡逢泰是和貴樓建樓者簡次屏的孫子,從和貴樓自家學堂走出來的優秀客家人,12歲中秀才,18歲考取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兩廣分巡道。站在學堂前,想像著客家人遠離故土,舉家千裡遷徙聚居至此,仍然堅持崇文尚學,興學育才、耕讀傳家蔚為風氣,不由得心生敬意。
據了解,和貴樓在鼎盛時期,裡面最多曾經住過300多人。客家人在這種獨特的建築裡使用共同的樓梯、圍廊、且房間大小一致,同進出一個大門,血脈相連,親密無間。遇到山裡面的土匪襲擾,客家人把土樓當作碉堡,關上大門,男女老少同仇敵愾,抵禦外敵。和貴樓大門上「和親既康祿,貴子共賢孫」的楹聯,體現了客家人「以和為貴」的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族訓。
從和貴樓出來,沿著古道前行不久就來到雲水謠古鎮。雲水謠古鎮原名長教村,是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落。2005年底,一部以《尋找》為原本改編的電影《雲水謠》在此拍攝取景,小鎮因此聲名大噪,此後便更名為「雲水謠」。
漫步雲水謠古鎮,溪水岸邊擁有上百年歷史、富有靈性的12棵參天古榕樹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榕樹下一條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鵝卵石古道伸向遠方。
穿過一座石板橋,一條蜿蜒的小溪清澈見底、悠悠地,穿鎮而過。一側目,一回首都是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圖畫。當年拍攝《雲水謠》時建造的道具——水車至今還保存完好。駐足岸邊,腦海裡浮現古老茂密的榕樹下,晨光熹微,於年久古樸的木屋旁,圓碩光滑的鵝卵石路上,陳秋水和王碧雲相遇了……這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一生難以釋懷的心結。讓人唏噓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穿越雲水謠古鎮,我們來到懷遠樓。懷遠樓始建於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是建築工藝最精美、保護最好的雙環圓形土樓。樓門上有楹聯「懷以德敦以上藉此修齊遵祖訓,遠而山近而水憑茲靈秀育人文」,是客家人在告誡子孫,要胸懷遠大志向,福祿壽全只有靠努力才能獲得。
懷遠樓堪稱傳統民宅建築藝術的佳作,是一座精巧秀氣「四架三間」上下堂建築。時至今日,裡面依然住著當地居民,建議到樓上看看。站在樓道上,透過三層的優美的弧形樓簷,可以看到樓外的遠山與藍天,讓人覺得人與自然竟是如此融洽和諧。
時光荏苒,今天我們徜徉雲水謠古道悠悠、碧水青青、百年老榕,輕輕撫摸歷經歲月滄桑的牆壁,朱漆漸退的大門。輕靠在門邊,閉目畫面張騰,感受當年客家人從中原跋涉而來、顛沛流離、飽經風霜;感受黃泥夯塊,碎石為基,春來而耕,秋至而收。又是多少的鬥爭來回,才換來如今眼前的怡然景象。歡迎您來到雲水謠,欣賞世界文化遺產,探尋客家人的遷徙奮鬥,四海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