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龐大民系共同體,是歷史移民的產物。歷史上的客家人被迫流落異地謀生,在政治、經濟上都處於較弱勢的地位。秦漢以降,尤其是西晉以後,客家先民大量南移,跨黃河,渡長江,其中一支抵達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交界的地區,與當地的土著畲族等互為影響,終於形成了客家民系。
不論是否對客家人熟悉的得人,從名字都大概能推測一翻,「客家人」在大多土地上是屬於外來的遷入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客家人不僅能夠和大多人群和諧共存,還逐漸融入了這片土地,成為了同生者,而非外來人,此時稱呼「客家人」更多的是代表著善意和表示來歷,而非排外。
客家人身上的歷史印記
客家人的產生和發展,是歷史的因素,對於客家人而言,雖然他們在遷移之時承受了沉重的苦難,但歷史的印記也悄然誕生。這些經歷不僅僅豐富了客家人的精神世界,在物質觀念和世界觀念之上也頗有影響。
客家人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又深諳佛道精神,根本上可以說並不是一個好戰的民系。當初客家人之所以起義反抗,在於客家社會對國家秩序和諧的重視與維護。比如太平天國起義爆發的原因在於清末環境,是國家土地兼併嚴重、政治黑暗、自然災害頻繁、戰爭頻繁所迫。
古時嶺南地區封閉惡劣的自然環境一直是嶺南精神文明的巨大阻礙。先秦時期,中原地區文化鼎盛,學術呈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文化賢人輩出,而百越地區(包括嶺南)被稱為「蠻夷之地」,即未開化的地區,沒有文明曙光的地方。
遷移過程與客家人信仰的聯繫
從歷史上看客家作為一個遷徙而成的漢民系,常常會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客家人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可以說「客家人在民間信仰和宗教信仰上是多神論的混合體。
雖然如此,但他們的神仙聖佛觀念濃重,一般遇廟燒香,見佛就拜。客家人對佛道神仙的崇尚,不是單純的迷信的膜拜,更是心靈的領悟。對佛道精神的崇尚,使客家人更為重視心境的平衡。他們稱錢財名利為「身外物」,認為「名利身外物,有命就是福」,因此,客家人在利益面前能夠保持闊達的胸襟。
遷徙對客家人的影響
漢族人大規模進入廣西應始於第四次大遷徙(約1645-1867年),且以客家大遷徙為主要遷入者。明末清兵南下是此次大遷徙的重要政治原因。長期的戰爭造成了社會的動蕩不安,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不少漢人為躲避戰亂,紛紛從福建、廣東、江西等地遷入地廣人稀而社會秩序相對安定的廣西、海南等地。
其次是遷徙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與當地土著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影響民系成員與當地居民的友好的社會交際;再次是由遷徙到定居這個過程中,客家民系內部成員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發生變化,影響成員之間的和諧聚居的相處。
大樹紮根的客家人
由於遷徙過程的艱辛,定居之後又必須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客家要立足、繁衍、發展,就必須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共同奮鬥,客家民系內部關係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在平時生產生活和交往的過程中,客家人以家庭為核心,以家族為本位,一個家族就像一個小社會。
以「祖宗言」為紐帶的「自家人」情結。客家人見面,只要一方講客家話,對方會馬上反應:「自家人哩!」於是彼此的陌生感會立即化解,親密感油然而生。在日常生活中,客家人能夠互相幫助,濟困救貧,少講報酬,甚至不講報酬。
客家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相融
客家人與鄰裡相處,力求和睦,原因在於客家是飽經憂患,祖祖輩輩顛沛流離的移民。他們渴望得到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謀取溫飽的生活保障,因此客家人非常重視鄰裡關係的和諧。客家人不僅尊重他族信仰,而且是發自內心地接受他族信仰,賀州八步區都江盤古廟就是一個生動的實例。
正是由於客家人重視鄰裡秩序的和諧,客家才能夠在保存好自我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文化互動,尊重他族文化,吸收他族文化,同時秉承「和為貴」的原則,積極構建一個和諧的族際關係。盤古是瑤族同胞的始祖大王,賀州市八步區的都江盤古廟的牆壁上刻著盤古大王神像。
更有意思的是古盤廟的建築是客家特色的一排三間,中廳全部敞開的傳統房屋形式,而且正面內牆上畫著一條黃色長龍,廟內神像中,除供奉盤古大王神像外,還有客家供奉的觀音、八仙等23位神像,足見其他民族對客家文化的接受與親近。
客家人的商業意識和世界觀
客家先民遷徙入桂,多是隻身或單家獨戶而來。以農為本,各業並舉,是廣西客家人經濟生活的主軸。廣西商業呈現全面繁榮的局面,客家人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廣西有客家人的地方,基本都有定期的集市,客家人稱之為「圩」。民間有句俗語:「客家人創圩,廣府人旺圩。」
客家人熱心商業,有商品意識和拼搏精神,勇於開拓,善於經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積累較大的財富。對商業的熱心與執著,源於客家文化對物質追求的肯定,客家人毫不掩飾對更好的物質生活追求。這也是客家文化對自然人性的肯定,對生命個體的物質要求給予正視。
大家認為如何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歡迎搜索關注「CC說史」//簡析歷史背後故事,傳播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