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客家人離開中原,從客居他鄉到融入他鄉,背後的歷史影響

2020-12-14 CC說史

客家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龐大民系共同體,是歷史移民的產物。歷史上的客家人被迫流落異地謀生,在政治、經濟上都處於較弱勢的地位。秦漢以降,尤其是西晉以後,客家先民大量南移,跨黃河,渡長江,其中一支抵達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交界的地區,與當地的土著畲族等互為影響,終於形成了客家民系。

不論是否對客家人熟悉的得人,從名字都大概能推測一翻,「客家人」在大多土地上是屬於外來的遷入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客家人不僅能夠和大多人群和諧共存,還逐漸融入了這片土地,成為了同生者,而非外來人,此時稱呼「客家人」更多的是代表著善意和表示來歷,而非排外。

客家人身上的歷史印記

客家人的產生和發展,是歷史的因素,對於客家人而言,雖然他們在遷移之時承受了沉重的苦難,但歷史的印記也悄然誕生。這些經歷不僅僅豐富了客家人的精神世界,在物質觀念和世界觀念之上也頗有影響。

客家人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又深諳佛道精神,根本上可以說並不是一個好戰的民系。當初客家人之所以起義反抗,在於客家社會對國家秩序和諧的重視與維護。比如太平天國起義爆發的原因在於清末環境,是國家土地兼併嚴重、政治黑暗、自然災害頻繁、戰爭頻繁所迫。

古時嶺南地區封閉惡劣的自然環境一直是嶺南精神文明的巨大阻礙。先秦時期,中原地區文化鼎盛,學術呈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文化賢人輩出,而百越地區(包括嶺南)被稱為「蠻夷之地」,即未開化的地區,沒有文明曙光的地方。

遷移過程與客家人信仰的聯繫

從歷史上看客家作為一個遷徙而成的漢民系,常常會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客家人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可以說「客家人在民間信仰和宗教信仰上是多神論的混合體。

雖然如此,但他們的神仙聖佛觀念濃重,一般遇廟燒香,見佛就拜。客家人對佛道神仙的崇尚,不是單純的迷信的膜拜,更是心靈的領悟。對佛道精神的崇尚,使客家人更為重視心境的平衡。他們稱錢財名利為「身外物」,認為「名利身外物,有命就是福」,因此,客家人在利益面前能夠保持闊達的胸襟。

遷徙對客家人的影響

漢族人大規模進入廣西應始於第四次大遷徙(約1645-1867年),且以客家大遷徙為主要遷入者。明末清兵南下是此次大遷徙的重要政治原因。長期的戰爭造成了社會的動蕩不安,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不少漢人為躲避戰亂,紛紛從福建、廣東、江西等地遷入地廣人稀而社會秩序相對安定的廣西、海南等地。

其次是遷徙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與當地土著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影響民系成員與當地居民的友好的社會交際;再次是由遷徙到定居這個過程中,客家民系內部成員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發生變化,影響成員之間的和諧聚居的相處。

大樹紮根的客家人

由於遷徙過程的艱辛,定居之後又必須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客家要立足、繁衍、發展,就必須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共同奮鬥,客家民系內部關係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在平時生產生活和交往的過程中,客家人以家庭為核心,以家族為本位,一個家族就像一個小社會。

以「祖宗言」為紐帶的「自家人」情結。客家人見面,只要一方講客家話,對方會馬上反應:「自家人哩!」於是彼此的陌生感會立即化解,親密感油然而生。在日常生活中,客家人能夠互相幫助,濟困救貧,少講報酬,甚至不講報酬。

客家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相融

客家人與鄰裡相處,力求和睦,原因在於客家是飽經憂患,祖祖輩輩顛沛流離的移民。他們渴望得到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謀取溫飽的生活保障,因此客家人非常重視鄰裡關係的和諧。客家人不僅尊重他族信仰,而且是發自內心地接受他族信仰,賀州八步區都江盤古廟就是一個生動的實例。

正是由於客家人重視鄰裡秩序的和諧,客家才能夠在保存好自我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文化互動,尊重他族文化,吸收他族文化,同時秉承「和為貴」的原則,積極構建一個和諧的族際關係。盤古是瑤族同胞的始祖大王,賀州市八步區的都江盤古廟的牆壁上刻著盤古大王神像。

更有意思的是古盤廟的建築是客家特色的一排三間,中廳全部敞開的傳統房屋形式,而且正面內牆上畫著一條黃色長龍,廟內神像中,除供奉盤古大王神像外,還有客家供奉的觀音、八仙等23位神像,足見其他民族對客家文化的接受與親近。

客家人的商業意識和世界觀

客家先民遷徙入桂,多是隻身或單家獨戶而來。以農為本,各業並舉,是廣西客家人經濟生活的主軸。廣西商業呈現全面繁榮的局面,客家人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廣西有客家人的地方,基本都有定期的集市,客家人稱之為「圩」。民間有句俗語:「客家人創圩,廣府人旺圩。」

客家人熱心商業,有商品意識和拼搏精神,勇於開拓,善於經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積累較大的財富。對商業的熱心與執著,源於客家文化對物質追求的肯定,客家人毫不掩飾對更好的物質生活追求。這也是客家文化對自然人性的肯定,對生命個體的物質要求給予正視。

大家認為如何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歡迎搜索關注「CC說史」//簡析歷史背後故事,傳播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白雲親舍:客居他鄉,思念父母
    他悵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雲散雲才離開。公元700年9月,鍬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聞訊,非常悲痛,流著眼淚說:「朝堂空矣!」傳說,狄仁傑死後葬於邯鄲磁縣狄仁村,墓冢尚在。「白雲親舍」,比喻客居他鄉,思念父母。
  • 客居他鄉遊子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
    客居他鄉遊子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 客居他鄉遊子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 首播時間:19:35 重播時間:21:30 次日重播時間:6:40、12:00 也可搜索騰訊視頻
  • 久居他鄉為故鄉
    久居他鄉為故鄉安徽省東至縣大渡口中學 金成道江南秋來碧果黃, 秋風,秋雨,秋夜涼。長江雲飄,瑟瑟西風戲菊娘。升金湖上潮濺客, 大雁橫空,北雁南飛秋情長。 鴨戲碧波浪,曲徑幽幽情蕩蕩,秋馨香。久居他鄉為故鄉,大渡口,秋月照庭廊。
  • 散文:是誰,暖了一枚客居他鄉人閒敲的字章
    《是誰,暖了一枚客居他鄉人閒敲的字章》八點鐘光景,臥在床頭,看陽光爬上窗戶,然後慢慢鋪滿窗口,安靜而溫暖,簡單而歡喜。喜歡早晨窗口的這束暖光,尤其在冬天,它全新,它明豔,它熨帖,它無拘無束的灑,它暖意冉冉的升,對著它,心情無來由的曼妙舒怡。
  • 他鄉造句和解釋_他鄉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艾青《在世界的這一邊》:「也不是他鄉遇見了故知,許多人都從來不曾見面。」]他鄉參考例句:1、他為了生計,離鄉背井,遠走他鄉。2、十幾年前遠走他鄉的叔叔至今仍是杳無音信。極遠的異域他鄉3、暮雲親舍(mù yún qīn shě):親:父母,親人;舍:居所。比喻客居他鄉,思念親人4、流落風塵(liú luò fēng chén):流落:因生活所迫而留居他鄉;風塵:指紛擾的生活。窮困潦倒,漂泊江湖。
  • 客家人:「客」從何方來,「客」到何處去?
    以客家方言為母語的客家人當然也就屬於客家民系。客家話,又被稱為「涯話」、「新民話」。無論是「客家」還是「新民」,這個族群都被強調了「客人」的屬性。的確,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他們不斷遷徙,不斷南下的歷史。北方中原漢人就成了「僑客」。先到為主,後到為客,千古皆然。這次大規模的移民是客家民系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肇因。除此之外,大量北方士民南渡對社會經濟發生了重要影響。
  • 一文看懂全球客家人的歷史
    然而,在中國的歷史上卻有這麼一群人,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他們因為中原戰亂等原因而選擇「向南逃去」,這群人從從中原出發,「向著南邊跑去」,「前方是茫茫大山,後有追兵緊隨」,日夜兼程地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大山。 這些人被世人稱之為中國客家人。
  • 客家三及第,從故鄉融入他鄉的食味,不僅僅是情感
    三及第湯,是廣東客家傳統特色小吃,距今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不僅是可口的佳餚,營養豐富,更是包涵了一種客家落地生根的文化。在科舉取仕時代,狀元、榜眼、探花為殿試頭三名,合稱三及第。後人用豬肝、瘦肉、豬粉腸三種食材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湯由此而得名。
  • 客家人從何處而來?
    作為中原士族的後裔,他們帶著深厚的中原文脈,但卻自始至終都不願意去影響誰。 大概他們是真的厭倦了鬥爭、厭倦了混亂的世道,只想找一片遠離人群的土地,種豆鋤禾,安安心心地過上「悠然見南山」的日子。 陶淵明仿佛是客家的精神導師——其實陶淵明生活的年代在東晉至南北朝,也恰是客家人第一次大遷徙的時期。
  • 客居他鄉多年回家的路還是那麼遙遠
    在奶奶離開後的每一天,一直仿佛孤島求生。歲月堅硬得有如鋼鐵澆築的城牆,不可摧毀,卻沒有溫度。在這樣的寒冷季節,最舒適的,莫過於圍坐爐旁,沏上一壺穀雨茶,執一本書,靜享安寧;或是煮一鍋油茶,邀上左鄰右舍,嘻嘻哈哈;再或是捧一碟爆米花,聽二大爺神侃經久不衰的詭異故事……這樣的溫馨場景,仿佛已經遙遠到不可觸及。
  • 客家人從何處來?客家為什麼不是少數民族?
    客家村落,福建永定(來自攝圖網)▼「客」,在漢語中最早是對來訪者的敬稱,後來也用於稱呼旅居他鄉的人,比如「獨在異鄉為異客」。古徽州曾因中原人的到來,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河西走廊因為中原人的進入,演繹出風起雲湧的五涼文化;有了中原人斷髮紋身的啟蒙,太湖流域才有了豪情萬丈的吳越文化。在眾多南遷避亂的隊伍裡,客家是性格最沉穩的群體。作為中原士族的後裔,他們帶著深厚的中原文脈,但卻自始至終都不願意去影響誰。
  • 八千萬人口的客家人從何而來?
    著名的福建土樓,便是客家人村樓客而家焉,「客」從何來?說到「客」一詞,不免想到那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客」一詞,在漢語中最早是對來訪者的敬稱,後來也被用於稱呼旅居他鄉的人。在魏晉時期,官府為了保證士族地主的利益,曾頒布一種給客制度,將那些依附在地主豪紳門下充當佃農的流民稱之為「衣食客」「佃客」,這些衣食客、佃客沒有自己獨立的戶籍,統一標註在地主家,史稱「注家籍」。到唐宋朝時期,官府錄入戶籍時會依據有無田產將人口分為「主戶」和「客戶」,客戶則是那些無田產的。
  • 【客家歷史】你是客家人嗎?客家人的歷史,你一定要轉!
    《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即現在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以及海外。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
  • 陸遊《滿江紅》:繾綣難忘當日語,悽涼又作他鄉客
    1163年,陸遊在京城任職,因為斥責權貴,惹惱皇帝,被貶到鎮江。在這裡,他認識了韓元吉,兩人惺惺相惜,結為好友,在鎮江遊玩數月,寫下了許多詩詞。1165年,陸遊又被調離鎮江,改任隆興軍通判。繾綣難忘當日語,悽涼又作他鄉客。問鬢邊、都有幾多絲?真堪織。楊柳院,鞦韆陌。無限事,成虛擲。如今何處也?夢魂難覓。金鴨微溫香縹緲,錦茵初展情蕭瑟。料也應、紅淚伴秋霖,燈前滴。
  • 客家人屬於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細談客家發展史:「客」從何方來
    以客家方言為母語的客家人當然也就屬於客家民系。客家話,又被稱為「涯話」、「新民話」。無論是「客家」還是「新民」,這個族群都被強調了「客人」的屬性。的確,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他們不斷遷徙,不斷南下的歷史。九州初肇,中土發祥—這無疑是客家人的根系所在,也是大遷徙最早的起點。
  • 秋夜裡的孤身悽涼,竟是客居他鄉漂泊之子的無奈
    李白先生的《靜夜思》是我兒時最喜歡的一首詩,那時的我不懂這客居他鄉的思鄉之苦,此時的他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思念故鄉。這時的庭院甚是寂寥,透過那層窗戶的是潔白的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切切的秋宵寒意!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 散文:鬱金香花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鬱金香在我國南方種植的歷史很悠久,自唐代起我國就有很多吟詠鬱金香花的詩篇。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牧、盧照鄰、沈佺期,宋代詩人、政治家王安石,清代詩人龔自珍,都在自己的詩作中描寫過鬱金香花。在唐代吟詠鬱金香花的詩篇中,尤以李白詠鬱金香花的詩作最為著名:「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 經得起千錘百鍊,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如果你身邊有客家人,你會發現他們低調、實在、不排外,這也許是因為客家人在歷史上就常常「獨在異鄉為異客」,性格沉穩而不張揚。客家的遷徙過程中,聚散離合,出走回歸,不變的是客家人的文化和血脈,以及那個永遠留在名字裡的「客」字。
  • 月亮走我也在:故鄉的月亮陪我客居他鄉
    小時候,經常喜歡唱一首歌: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到村口……當年不懂詞中意,現在已是曲中人……我知道,宇宙中只有一個月亮,可是,我還是一頭犟驢:俺家門前那棵大槐樹樹梢上掛的月亮真的,無論浪跡天涯,還是客居他鄉,心裡思念的,總是自己一輩子都不能忘記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