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裡的孤身悽涼,竟是客居他鄉漂泊之子的無奈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先生的《靜夜思》是我兒時最喜歡的一首詩,那時的我不懂這客居他鄉的思鄉之苦,此時的他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思念故鄉。這時的庭院甚是寂寥,透過那層窗戶的是潔白的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切切的秋宵寒意!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我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的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著有「詩仙」之稱。另外,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對中國古詩文化影響慎重。
詩人朦朦朧朧地向前望去,在迷離恍惚夜景的中,就像是在地上鋪了一層層潔白的霜雪;可是再定下心來仔細一看,四周圍那悽清的環境暗示他,這並不是層層白霜而是月色撒在地面上的圖案。月色更加明亮了,好奇的他抬頭一看,一輪皎潔的月亮正懸掛在窗前的天空中,此時,秋夜的天空顯得如此的明亮。秋夜的月是格外的光明,但它又是清冷寂寥的。對於孤身一人遠居他鄉的遠客來說,最容易引發思鄉之情,使他頓感孤獨寂寥,青春易逝。抬頭仰望著著這輪圓月,也很容易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使人想到曾經那遠鄉的一切,使人想到家中的親人。此刻,詩人清醒過來了。一個「霜」字表達出了三方面含義:一方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潔,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天氣的寒冷,同時也烘託出了詩人當時的孤獨寂寞之感。就這樣,想著,想著,詩人慢慢地低下了頭,完全浸入到沉思之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詩人在這秋葉環境中由於思想而產生的錯感。對於一個客居他鄉的思鄉的人不免會感覺到:白天時奔波忙碌,雖然是可以衝淡這思鄉之愁,但是在這悽清的秋夜,便會產生這濃濃的思鄉之情,就會在心頭泛起陣陣波瀾。在這月明風清的秋夜,尤其是在這月色如霜的夜晚甚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更是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剛剛睡夢初醒的狀態中,將照射在床前的冷月想像成鋪在地面的層層的霜。「霜」字用得更巧妙,既表達了季節的寒冷,有襯託出皎潔的月光,更是表現出出詩人客居他鄉的孤獨寂寞之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深深刻畫了詩人的情態,進一步深化了是人的思鄉之情。這個「望」字與前句的「疑」字相互照應,這正是是人從迷朦轉為清醒體現,是人抬頭凝望著明月,情不自禁地浮現這一畫面:故鄉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明亮又閃耀,韻味其中!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構思細緻而深曲,脫口吟成、渾然無跡。內容是單純,卻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得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體現了「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這首詩簡簡單單,當然 越是簡單平易的詩 其中蘊含的語境卻不是一朝就能融匯自我的
題主所說的那些詩歌 像離騷 奧德賽 浮士德 失樂園 這樣的具有很大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或者因為其思想實在是太過精深博大 才導致了我們不僅不能很容易把它們背下來 就是完全理解 也要花很多時間 如果題主喜歡詩歌的話 那就先從簡單易懂的開始吧 這跟研究數學一樣 數學是偉大的事業 不僅僅是因為它無時無刻的在否定上帝的存在 還在於 數學 永遠是在從簡單的點 線 基數 這樣的概念開始構築一個個龐然大物 的 詩歌也是如此 沒有什麼難易之分 即使靜夜思那樣的看起來簡單易學的詩歌 我們早就失去了那樣的時代環境和語言境界 硬學的話 一點點皮毛都不可能學到 相反 看起來複雜難懂的詩歌 大多數都只是一群只會撿破爛的人罷了 。
這首靜夜思,它不追求新穎奇特的想像,也摒棄了精工華美的詞藻;而是用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意境是意境,感情是感情,如此的逼真,如此的動人,讓我百讀不厭,耐人尋繹。難怪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