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裡的孤身悽涼,竟是客居他鄉漂泊之子的無奈

2020-12-14 小葉子影劇

秋夜裡的孤身悽涼,竟是客居他鄉漂泊之子的無奈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先生的《靜夜思》是我兒時最喜歡的一首詩,那時的我不懂這客居他鄉的思鄉之苦,此時的他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思念故鄉。這時的庭院甚是寂寥,透過那層窗戶的是潔白的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切切的秋宵寒意!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我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的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著有「詩仙」之稱。另外,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對中國古詩文化影響慎重。

詩人朦朦朧朧地向前望去,在迷離恍惚夜景的中,就像是在地上鋪了一層層潔白的霜雪;可是再定下心來仔細一看,四周圍那悽清的環境暗示他,這並不是層層白霜而是月色撒在地面上的圖案。月色更加明亮了,好奇的他抬頭一看,一輪皎潔的月亮正懸掛在窗前的天空中,此時,秋夜的天空顯得如此的明亮。秋夜的月是格外的光明,但它又是清冷寂寥的。對於孤身一人遠居他鄉的遠客來說,最容易引發思鄉之情,使他頓感孤獨寂寥,青春易逝。抬頭仰望著著這輪圓月,也很容易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使人想到曾經那遠鄉的一切,使人想到家中的親人。此刻,詩人清醒過來了。一個「霜」字表達出了三方面含義:一方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潔,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天氣的寒冷,同時也烘託出了詩人當時的孤獨寂寞之感。就這樣,想著,想著,詩人慢慢地低下了頭,完全浸入到沉思之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詩人在這秋葉環境中由於思想而產生的錯感。對於一個客居他鄉的思鄉的人不免會感覺到:白天時奔波忙碌,雖然是可以衝淡這思鄉之愁,但是在這悽清的秋夜,便會產生這濃濃的思鄉之情,就會在心頭泛起陣陣波瀾。在這月明風清的秋夜,尤其是在這月色如霜的夜晚甚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更是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剛剛睡夢初醒的狀態中,將照射在床前的冷月想像成鋪在地面的層層的霜。「霜」字用得更巧妙,既表達了季節的寒冷,有襯託出皎潔的月光,更是表現出出詩人客居他鄉的孤獨寂寞之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深深刻畫了詩人的情態,進一步深化了是人的思鄉之情。這個「望」字與前句的「疑」字相互照應,這正是是人從迷朦轉為清醒體現,是人抬頭凝望著明月,情不自禁地浮現這一畫面:故鄉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明亮又閃耀,韻味其中!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構思細緻而深曲,脫口吟成、渾然無跡。內容是單純,卻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得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體現了「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這首詩簡簡單單,當然 越是簡單平易的詩 其中蘊含的語境卻不是一朝就能融匯自我的

題主所說的那些詩歌 像離騷 奧德賽 浮士德 失樂園 這樣的具有很大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或者因為其思想實在是太過精深博大 才導致了我們不僅不能很容易把它們背下來 就是完全理解 也要花很多時間 如果題主喜歡詩歌的話 那就先從簡單易懂的開始吧 這跟研究數學一樣 數學是偉大的事業 不僅僅是因為它無時無刻的在否定上帝的存在 還在於 數學 永遠是在從簡單的點 線 基數 這樣的概念開始構築一個個龐然大物 的 詩歌也是如此 沒有什麼難易之分 即使靜夜思那樣的看起來簡單易學的詩歌 我們早就失去了那樣的時代環境和語言境界 硬學的話 一點點皮毛都不可能學到 相反 看起來複雜難懂的詩歌 大多數都只是一群只會撿破爛的人罷了 。

這首靜夜思,它不追求新穎奇特的想像,也摒棄了精工華美的詞藻;而是用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意境是意境,感情是感情,如此的逼真,如此的動人,讓我百讀不厭,耐人尋繹。難怪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相關焦點

  • 兩首訪友的詩詞,一首失落,另一首有著他鄉遇故知的心情
    他有一首詩叫做《江鄉故人偶集客舍》這一首詩,寫的詩人客居異鄉,在月圓秋夜偶遇自己的老鄉,驚喜的以為自己是在夢裡,後來才知道這是真實。於是和朋友暢飲,一直到天亮,但是又害怕天亮的分別,充分表現了同鄉之間深厚的友情。
  • 漂泊在外思念故鄉,唐代詩人寫下一首千古絕詩,道盡離愁與人生
    他鄉之人每逢佳節總會更加思念故鄉,又是一年歲末,農曆新年即將到來,歸家的人們愈發多了起來,但依然還有很多人在盼望著回家,漂泊在外的離愁和思念令人輾轉難眠,古人亦是如此。唐代有位詩人在客居他鄉時寫下了一首經典古詩,站在渡口邊望著明月和江水有感而發,將遠離故鄉的遊子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一起來品讀這份離愁與人生。
  • 秋夜|思念在詩裡,飄向遙方
    秋夜的香氣瀰漫在空中,織成一個柔軟的網,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了裡邊。當天地一片靜謐,這如夢如幻般的夜晚,最適合追憶往昔了。風雪交加之夜,風雪聲擾人入睡,身處邊塞的納蘭性德,只能借著夜的嘈雜思念遠方的家。落葉飄飛、秋風瑟瑟,遊子身在千裡之外漂泊流浪。家裡的孩子現在也許還在挑逗著蟋蟀,不願意睡覺吧?近處寒葉聲聲擾,天倫樂事曼曼來。那物那景,直教人無限唏噓。客居異鄉的葉紹翁,在這靜夜裡見到秋風時,遊子自然也思念家鄉了。
  • 陸遊《滿江紅》:繾綣難忘當日語,悽涼又作他鄉客
    陸遊雖有報國之心,堅持抗金,可朝廷卻是主和派佔優,因而陸遊得不到重用,一直沉淪下僚,這一次的任命,他也是感慨萬千,於臨別之際,寫下了一首《滿江紅》。危堞朱欄,登覽處、一江秋色。人正似、徵鴻社燕,幾番輕別。繾綣難忘當日語,悽涼又作他鄉客。問鬢邊、都有幾多絲?真堪織。楊柳院,鞦韆陌。無限事,成虛擲。
  • 他鄉容不下靈魂,故鄉容不下肉身,遠方和漂泊,無奈卻又無法改變!
    他鄉容不下靈魂, 故鄉安置不了肉身。父母總覺得好男兒志在四方,希望我能外出闖蕩,一來增長閱歷,二來提升本事。雖然不要求我出人頭地,但還是想讓我能走出農村,在城市能夠安身立命。一個叫家的地方找不到養家餬口的路,找到了養家餬口的地方卻安不了家,從此便有了漂泊,有了遠方,有了思念,有了太多的的不舍與無奈,若能一世安穩,誰願顛沛流離。 我也曾無數次地問自己,這是你想要過的生活嗎?在這些年來,父母跟隨我們在異鄉他地幫我們帶孩子,做家務,我們好能抽身創業,掙錢。
  • 詩人俞俊處的小詩《傷春》是詩人久客他鄉、輾轉漂泊的思鄉之作
    美人傷春,嘆容顏憔損,芳華不再;志士傷春,怨流年似水,壯志未酬;遊子傷春,恨歸思無計,漂泊天涯。宋代詩人俞俊處的小詩《傷春》就是詩人久客他鄉、輾轉漂泊的思鄉之作,美麗春光燦爛不了憂鬱的雙眸,勃勃生機反而增添詩人的憂愁苦恨。詩歌如此寫道:黏天芳草綠蒙茸,久客傷心望不窮。山色自隨人遠近,鶯聲只在水西東。
  • 《Far away from home》送給漂泊他鄉,心無定所的你
    同時憑藉著該歌曲這支德國樂隊也獲得了多項大獎,雖然該歌曲的發行時間較早,但是在國內熱度不減,這首歌已被眾多知名DJ譽為當今舞曲最為精華的傳世之作,並且在中國網絡的下載量達到600萬多次。這首歌還被評為全球最好聽500首歌之一。
  • 詩人與妓女重逢,寫下一首詩,後兩句悽涼心酸,說透剩男剩女苦楚
    古人說,人生有四大樂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他鄉遇到故交,本是一件高興的事,可詩人羅隱卻不一樣。羅隱重逢妓女雲英寫下一首詩,悽涼灑淚,其中的後兩句「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很適合形容現在一些期待婚姻的剩男剩女。這句詩出自羅隱的詩作《贈妓雲英》,是羅隱寫給相熟的妓女雲英的一首詩。
  • 作客他鄉,李商隱寫下人生最孤獨的詩,短短4句讓人動容!
    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便是作客他鄉。尤其在古代,交通和通訊的不便,讓作客他鄉的人備受孤獨。所以在詩人的筆下,便有了一首首表達羈旅情思的千古詩篇。譬如,李白最為膾炙人口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小編今天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滯雨》,便是一首表達羈旅情思的千古詩篇。它是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的一首五言絕句,寫於他作客長安期間。
  • 身在他鄉漂泊,人在異地流浪,讓詩意繼續棲息在心頭思緒回到遠鄉
    心兒總是在漂泊,情卻總是無處安放,身在他鄉,人在異地.多少離人的淚在夜夜輕蝕,萬家燈火的輝煌掩蔽不了孤寂的身影,燈紅酒綠的濤音濾滌不了愁腸百結的思鄉濃情.一次又一次打點行裝,開始下一個存身之地的尋覓.跨過了一個又一個驛站,日記裡多了一篇又一篇的滄桑.季節的變換,人情的冷暖,寒風陣陣的站臺,呼嘯而過的地鐵,陌生而湧動的人群,稍不留神,我就被淹沒其中,成為一名涉於長途的旅人了.
  • 很多人出身尊貴,卻一生孤苦無依,古人在詩裡也寫盡了這樣的悽涼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來自於一位唐代詩人,雖然他不像李白和杜甫一樣為我們所熟知,但是他的詩詞才華卻會讓我們每個人都為之折服,尤其是他的愛情詩詞更是讓我們傾倒。他文思敏捷,性格豪放,喜歡譏刺權貴,評論時事,所以屢次考進士都沒有考中,一生懷才不遇,鬱鬱而終。
  • 漂泊異鄉的遊子,為何到了夜深人靜之時,才會覺得孤枕難眠?
    這個時候,讀一讀那些流浪漂泊的靈魂,讀-一讀那些傾吐落寞,抒發哀傷的詩章,或許會從他人的經歷中獲得某種慰藉,某種共鳴。宋代詩人晁端友的小詩《宿濟州西門外旅館》,就是這樣一首適合在寒冷的冬天閱讀,適合在孤寂無聊的境況下閱讀的詩。全詩是這樣寫的:寒林殘日欲棲鳥,壁裡青燈乍有無。小雨惜惜人不寐,臥聽疲馬齧殘芻。
  • 背井離鄉,他鄉遊子
    人們常說: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卻沒有工作,他鄉容納不下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一個叫家的地方找不到養家餬口的路,找到了養家餬口的地方卻安不了家,從此便有了漂泊,有了遠方,有了鄉愁。背井離鄉是為了安身餬口,作客他鄉,是為了他朝衣錦還鄉,榮歸故裡。
  • 李清照:年年雪裡,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
    李清照的一生說不上傳奇,和平凡的我們一樣,經歷離合悲歡,嘗透無奈悽涼。她一生沉浮,錦衣玉食嘗過,食不果腹嘗過。她一生沉浮,有過安穩寧靜的日子,也有過東躲西藏的歲月。她一生沉浮,曾向郎笑,也曾對鏡哭。李清照,在那個煙雨朦朧的宋朝,留下了一闕闕撩撥人心弦的詞作。
  • 一首寫秋的唯美古詩詞,寫出了無盡的思鄉之情
    李攀龍,字於鱗,號滄溟,明朝「後七子」之首。李攀龍九歲喪父,家貧,靠著自學考上了進士,他一生為官清廉,為人耿直,卻在身後顯得有些寂寥。在文學上,李攀龍在當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組建文學社,並且打出了"文必先秦、兩漢,詩必漢魏、盛唐"的文學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