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來自於一位唐代詩人,雖然他不像李白和杜甫一樣為我們所熟知,但是他的詩詞才華卻會讓我們每個人都為之折服,尤其是他的愛情詩詞更是讓我們傾倒。他文思敏捷,性格豪放,喜歡譏刺權貴,評論時事,所以屢次考進士都沒有考中,一生懷才不遇,鬱鬱而終。他的詩詞辭藻華麗,對閨情的描寫更是入木三分。他也是「花間派」詞人的領頭人物,對我國詩詞藝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個人就是和韋莊齊名的溫庭筠,後世人將他們並稱為「溫韋」,他流傳後世的七十餘首詩詞每一首都堪稱經典啊。我們今天介紹的這首《瑤瑟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瑤瑟怨唐代:溫庭筠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這首描寫閨怨的詩詞,整首詩沒有用一個「怨」字,僅僅是對清秋深夜的描繪,詩詞中的主人公無比悽涼、寂寞難眠,從而襯託出她的幽怨孤寂。詩所寫的是夢不成之後之所感、所見、所聞的情景。全詩象是幾種銜接緊密的寫景鏡頭,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冰簟、銀床、碧空、明月、輕雲,南雁、瀟湘,以至於月光籠罩下的玉樓,組成了一組離人幽怨的秋夜圖,渲染了一種和主人公離怨情緒統一和諧的情調和氛圍。詩中雖無「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第一句詩是對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寫。「冰簟銀床」指的是冰涼的竹蓆和裝有銀飾的床。「夢不成」三個字意蘊深長,並不是說因為離別而難以成眠,相反是說她的夢裡找不到想要的溫暖,相聚遙遙無期,所以只能將自己渺茫的希望寄托在原本就虛幻的夢裡;但是現在就算這樣的夢也沒有了,所以自己的願望也就落空了。詩人用這樣的描寫方式,讓離別之情更加真切動人,讓離別更為悽涼,讓相聚更為遙遠。一覺醒來,身邊只有秋天的悽涼與寂寞。床上的輾轉反側讓所有的情思更為含蓄雋永,情調別致,讓我們就好像聽見了女主人公那一聲聲輕輕的嘆息啊。
但是第二句詩就不再寫女主人公的心情了,而是開始對景致意境進行描寫。詩人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清新寂寥的月夜碧空圖:秋夜漫長,月光如水,雲影倥傯,更顯出夜空的開闊寂寥。這種寂寥的境界,其實是女主人眼中所看的景象。這種描寫方式不僅襯託出了女主人公皎潔輕柔的形象,更從側面描寫出女主人公清冷寂寞的情思。孤獨寂寞的人面對這樣寂寥的景象,也許內心也是無比的悽苦吧。
這一句雖然也是寫景,但是卻是從聽覺展開的,與上一句緊緊相連。夜月朦朧,大雁飛過,這樣的景象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有在雁過留聲的時候才能被人看到。但是秋夜本來就悽涼,在聽到雁叫之後就會更增加清冷孤寂的情調。「雁聲遠過」寫的是雁聲自遠而近,又由近而遠,聲音慢慢消失,這也從側面顯示出女主人公屏氣凝神,若有所思的情態。女主人公的思緒隨者大雁一路向南,這凝重的思念也被帶到了南方。
「十二樓中月自明」不再從女主人公的角度描寫,而是對明月當中的「十二樓」進行刻畫。古人用「十二樓」點明女子出身高貴,但是「月自明」又說明女主人公卻要孤居獨處,更加勾起了相逢的願望。明月本無情,但是仍自照臨高樓。詩人雖然只對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樓進行了描寫,但是女主人公那種孤寂幽怨早已躍然紙上。整首詩情景交融,意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