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詠物詩的最上乘之作,第四句被後人譽為神句

2020-12-24 謝小樓

引言

今天小樓要精讀的是李商隱的經典五律《蟬》,《唐詩三百首》中,一共選了李商隱五首五言律詩,《蟬》為第一首。

《蟬》是一首詠物詩,詩人李商隱借孤窮悲鳴之寒蟬,抒發自己窮困潦倒、漂泊無依的悲憤心情。

這首《蟬》是李商隱的經典名篇之一,清人朱彝尊譽其是「詠物最上乘」之作,詩中第四句還被錢良擇譽為神句。

解析

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夫秋蟬登高樹,飲清露,隨風撓,長吟悲鳴。」古人不知蟬吸樹液為生,以為蟬只飲露水,所以詩中說「難飽」。

首聯聞蟬鳴而起興,言蟬居高處,飲露難飽,因而發出悲鳴,但卻無人幫助,只是徒勞。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疏,蟬鳴稀疏。斷:蟬鳴斷絕。

頷聯承「恨費聲」而細言之。蟬不住地悲鳴,至五更將曉,蟬鳴越來越稀疏,幾欲斷絕,因為悲傷憔悴,蟬已無力悲鳴,然而,那碧綠的樹木,依然無動於衷。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薄宦:官職卑微。

梗猶泛:典出《戰國策·齊策三》:土偶人對桃梗說:「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後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無依。梗,指樹木的枝條。

蕪已平:荒草已經平齊沒脛,覆蓋田地。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田園將蕪胡不歸。」

頸聯將詩的主體轉到詩人自己身上來,說詩人自己官職卑微,卻像水中樹梗,四處漂泊,而家鄉故園,已經長滿芳草。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清,清貧。

最後,詩人將蟬與「我」對舉,蟬的「難飽」正與我的舉家清貧相應,蟬的悲鳴也警醒了我這個四處漂泊的小官。尾聯將詠物與抒情密切結合,並呼應開頭,首尾圓合。

賞析

1、李商隱的人生境遇

要體會這首詩中的情感,首先要了解李商隱的人生境遇。

李商隱的人生境遇,可以用他的好友崔珏《哭李商隱》中的詩句「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來概括,而這種悲哀的根源,就是唐中後期的「牛李黨爭」造成的。

唐中後期,朝臣因出身門第和政治觀點不同,結成黨派,互相攻訐。牛是指牛僧孺,這一派是科舉出身,門弟不高,他們主張加強科舉取士,撫慰藩鎮,以穩定政治局面。李是指李德裕,這一派多是出身於世家大族,他們主張加強門蔭取士,鎮壓藩鎮,以維護朝廷權威。兩黨互相排斥,黨同伐異。

李商隱十九歲時因文才而得到牛黨幹將令狐楚賞識,引之為幕府巡官,李商隱家境清貧,出身低微,本就應是牛黨成員。但是,他二十五歲進士及第,第二年受聘於李黨的王茂元幕府,還成了王茂元的女婿,這樣一來,牛黨認為李商隱背信棄義,自然容不下他,而他本就不是世家大族出身,在李黨也不受重視,所以一生只能輾轉各地當幕僚,無緣顯官,最後潦倒終身。

2、蟬的象徵

在古人心中,蟬是高潔之士的象徵。古人認為蟬棲息高樹,餐風飲露,不食葷腥,不染俗塵,象徵著志趣清高,品行高潔。初唐虞世南有詩《蟬》云:「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在這首詩中,蟬居高樹,「高」不僅指居處之高,亦寓意著品行清高。蟬居高樹,只飲露水,故而難飽,正如清高的人,堅持自己的原則,為世所不容,處境不佳。

在任何一個時代,堅持自己原則的人,往往都會受到他人的排擠,因為世人都在變通中獲取自己的利益,而你的堅持,就相當於在蔑視他人的行為。

清高之人不得所用,自然難免要發出悲憤之聲,就如難飽的蟬要發出悲鳴,但是世人會在意這些清高之人的言論嗎?顯然不會,就象那樹,它自碧綠,根本無視蟬的悲鳴。

李商隱的這首《蟬》,以蟬自喻,以蟬之清高喻自己品德高潔,以蟬之難飽悲鳴,寫自己處境悽涼。

此詩詠蟬而不滯於蟬,詩的前兩聯寫蟬,明寫蟬,暗寫詩人自己,第三聯轉而寫寫詩人自己的處境,表明蟬我皆如此悽涼,最後蟬我合寫,詠蟬與抒懷結合,抒懷而又能切合於蟬,蟬我一體,不落痕跡,故清人朱彝尊譽其是「詠物最上乘」之作。

3、神句賞析

清人錢良擇在《唐音審體》中評說:「(『一樹碧無情』句)神句,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就是說,這是一句神句,神得不可思議,神得不能解釋,不能翻譯。

那麼,這句詩「神」在哪裡呢?

詩寫到蟬不住地悲鳴,悲鳴到憔悴欲絕,此時必須寫外界對蟬悲鳴的反映,最直接的反映當然是來自於蟬所棲息的樹。

樹怎麼反映呢?李商隱下了「碧無情」三個字。

碧是冷色,放在這裡本來就給人一種冷漠的心裡暗示,但是,一個碧字還不夠,情感衝擊力不夠大,比如,將這句詩改為「一樹猶自碧」,也能表達樹的冷漠,但是情感衝擊力不夠。

於是,李商隱在「碧」字後面加了「無情」兩字,無情不禁表達了樹的冷漠,還包含了蟬與詩人內心的控訴,這樣,蟬與詩人內心的悲憤之情才顯得強烈無比。

明人鍾惺認為,「碧無情」三字冷極、幻極,點出了這三個字的藝術效果,這三個字將視覺形象與心理感受融為一體,產生了極為清冷的藝術感受,被譽為神句並不誇張

文 | 謝小樓

精讀《唐詩三百首》080:李商隱《蟬》

參考書籍

張忠綱評註《唐詩三百首》,中華書局2014年版;

《唐詩三百首名家集評本》,中華書局2005年版;

王景略《唐詩三百首全解》,中國華僑出版神2013年版;

《唐詩鑑賞辭典》(新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李商隱的這句詩為什麼被譽為神句?
    前言詠蟬三絕中,有李商隱的一首五律《蟬》, 其中第四句是「一樹碧無情」。有朋友問,為什麼這一句被譽為神句呢?神句的說法來自於清朝錢良擇的《唐音審體》:神句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是也(「一樹」句下)。
  • 為你讀詩 | 為何這首詩會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
    創作背景 本詩的具體創作不詳。李商隱平生曾兩度入官秘書省,但最終未能得志,處境每況愈下。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 詠物詩,貴在「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首詠蟬詩,「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 李商隱是怎樣的詩人?《蟬》的第四句為何被譽為神句?讀完就懂了
    詩家總愛西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三十首·十二》這首詩所評述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作,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而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李商隱最難找出的詩作之一,李商隱的詩作優美而優美,但含糊不清,沒有「標準答案」。
  • 論中國詠物詩的寫法類型
    其他詩論家也認為寫神比寫形更重要,如清鄒祗謨《遠志齋詞衷》所云:「詠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     3、形神兼備。這是形神結合、兼具以上兩者之長的寫法,也是直寫物象類詠物詩最理想的寫法。王士稹《帶經堂詩話》雲:「詠物之作,須如禪家所謂不粘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
  • 李商隱的兩首詠物詩,意境優美,言外之意不盡,耐人尋味
    古詩詞不僅有很多表現手法,也有很多題材,比如邊塞詩、懷古詩、山水田園詩以及詠物詩等等。詠物詩是託物言志的詩歌題材,作者通過吟嘆事物去體現人文思想,而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 李商隱的兩首詠雨詩,全詩無一雨字,卻把「雨」展現得淋漓盡致
    李商隱雖然不及李杜,但其詩文對後世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他留下來的古詩與眾不同,總給人獨特的美感,例如,李商隱曾寫下兩首詠雨的詩詞,但全詩無一雨字,卻把「雨」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倍感震驚!各位,你們知道這兩首詠雨的詩名分別是什麼嗎?
  • 詠物賦、詠物詩、詠物詞中吟詠對象的流變,隱含之義不可不知
    詠物的概念最初出現在先秦時期。《國語·楚語》中記載:「若是而不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蕭統的《文選序》裡「風雲草木之興,魚蟲禽獸之流,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由此可以表明:詠物主要是描繪一個事物或是吟詠一個獨立的事物。例如那些風、雨、植物、樹木或者是其他的關於魚、昆蟲、鳥和野獸。關於他們的範圍,不可能一一列舉。適合描述的種類幾乎是無限龐大的。
  • 李商隱詠史詩的特點
    、穠麗的色彩、沉鬱的情感、朦朧的意境,在晚唐詩壇上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一朵奇葩。首句寫住在瑤池的西王母敞開雕著花紋的窗戶,在等待周穆王重來:「瑤池阿母綺窗開」,據《漢武帝內傳》記載,西王母又稱玄都阿母。第二句:「黃竹歌聲動地哀」,是說西王母並沒有看到周穆王,卻只聽到《黃竹歌》的悲袁的歌聲。第三句和第四句:「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是暗示周穆王已經死了,不能再來了,傳說西王母那裡有蟠桃,只要吃一個就可以長生不老。
  • 淘園詩話 | ​詠物詩詞創作五點要訣
    詠物詩詞只是以「物」為吟詠的對象,或借物抒懷,或託物寓意,而上乘的詠物詩詞往往達到「物我一境」的境界,詠物詩的創作要訣大概有以下五點: 一、要抓住所詠之「物」的主要特點及其比喻或象徵意義。二、「不即不離」「不脫不粘」出入所詠之物而不離所詠之物。
  • 明意象 味意境 覓詩眼 體詩情——同題「詠物詩」鑑賞訓練題
    詠物詩的特點在於託物言志。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託詩人的感情。鑑賞詠物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①欣賞作者對於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即意象分析。 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於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 李商隱很著名的一首詩,其中兩句描寫生動,被清代的紀昀盛讚
    古詩詞中經常出現詠物題材的作品,一首優秀的詠物詩不僅形神兼似,而且還要善於運用烘託和反襯的手法。不過這還不夠,詠物詩其實最忌諱純粹賦物,所以只有託物寓意,才能打動讀者。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這首詠物詩是詩人於大中五年,應東川節度使柳仲郢聘請為書記,入蜀時所作。作者因為深陷牛李黨爭,雖有濟世之才卻受到排擠,長期過著漂泊的遊幕生活。詩人到達陝西扶風縣的邊界,看見梅花盛開,於是感慨賦詩。
  • 《錦瑟》是李商隱最負盛名的代表作,也是他晚年所作總結一生的詩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唐文宗開成二年(837)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補弘農尉。當時牛(僧孺)、李(德裕)黨爭激烈,由於李商隱早年受知於牛黨令狐楚,後又娶李黨王茂元之女為妻,被牛黨視為背恩,長期受到壓抑。
  • 李商隱和他的無題詩,有著怎樣的情懷?
    但是李商隱考中進士不久,就到當時涇原節度 使王茂元的手下任幕僚,王茂元「素愛其才,表掌書 記,以子妻之」。具一些資料記載,王茂元的這位女 兒,精通詩文,聰慧美麗,李商隱很早就愛上了她, 按說這是天作姻緣,是件美滿的事情,沒想到,這樁 婚姻卻給李商隱日後的仕途帶來了重重的磨難。當 時正值兩大官僚集團「牛李黨爭」爭奪最為激烈的 時期。
  • 詠物詩詞鑑賞
    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詩,杜甫、崔塗的詠孤雁詩,姜夔的詠蟋蟀詞,林逋、陸遊、姜夔的詠梅詩與詞,于謙的詠石灰詩,鄭板橋的詠竹詩等,也都屬於這類精品,不可不細心研讀,以求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2.要抓住所詠之「物」的主要特點及其比喻或象徵意義,也有人把這叫做有「寄託」。
  • 他被譽為宋三百年第一人,存詞僅三首卻篇篇經典,皆為上乘之作
    朱熹曾說:"宋亡,而此人不亡,為國朝三百年間第一人",他就是北宋文人林逋。提到林逋,我們自然會想到他的《山園小梅》,寫盡田園之樂,寫盡田園之趣,那"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更被稱為詠梅絕唱。因為這首詩的名氣實在太大,大到讓人們忽略了他的詞。林逋現存詞三首,詞如其人,閒情淡墨,圓融清幽,唯美而感人,《長相思》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 唐詩三百首:李商隱最知名的詠物詩,我們終於明白他要表達的意思
    作為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李商隱詩作的最大特點就是看不懂。尤其是他的一些「無題」的古詩,往往可以闡發出多重的意蘊,但是李商隱究竟講的是什麼,眾說紛紜。不過在唐詩300首當中,有一首李商隱非常著名的詠物詩。這首古詩是一首五言律詩,篇幅很短,但是所要表達的意思卻比較清楚。且看: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 十首詠物詩: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古代的詩人很喜歡詠物,他們在描摹事物中加入自我感情,用文字借詠物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他們把這些事物寫得鮮活生動,繼而託物言志,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精選十首詠物詩,體會不同時代的詩人或直白,或含蓄的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
  • 李商隱詩歌中的黃昏意象,哪三種題材視角下體現出來?
    如繆鉞《論李義山詩》,主要論說李商隱的文學 史地位及其藝術特徵,而在意象角度的考察上,則 只有微觀個案的分析。建國後的研究如陳貽焮的 《談李商隱的詠史詩和詠物詩》,從義山詩題材角度 探究其藝術風格,作者注意到了意象在詩歌情感抒 發中的作用,但主要從典故使用的角度批駁其堆砌 的詩風,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意象研究。
  • 詠雪詩中一首奇葩之作,應考要求作五律,詩人四句擱筆成經典
    《唐詩三百首》中一首奇葩詠雪詩,考試要求作五律,詩人四句擱筆成經典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唐詩作為傳統文化園圃中的最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以詩歌來記錄他們的生活,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感情。
  • 如何寫「詠物詩」?內核其實和小學生寫作文差不多,差別在於手法
    詩是韻文。剝離了音律特色之後,也就是一篇文章。所以寫詩該怎麼寫?文章怎麼寫,詩歌自然也就怎麼寫。像這種固定對象描寫的詩,在詩的分類中屬於「詠物詩」。詠物詩並不止包括植物,「物」的概念更大,只要是現實中客觀存在的,能夠具體道上姓名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物」。所以植物在內,動物也包括,活物也可以,死物也沒問題。那麼要怎麼樣才能寫好一篇描寫「物」的文章呢?天下大同,寫文章無非是圍繞主題進行描寫,論證,傳達出作者的感受並成功激活讀者的通感,就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