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關於植物的詩怎麼寫?
梅蘭竹菊都是植物,盛開的牡丹也是植物,牆角的青苔也是植物,可每一種植物所代表的意象已經固化,外形也是千奇百態,下筆自然角度各有不同。
不過這並非如何寫詩的根本問題。
詩是韻文。剝離了音律特色之後,也就是一篇文章。所以寫詩該怎麼寫?
文章怎麼寫,詩歌自然也就怎麼寫。
像這種固定對象描寫的詩,在詩的分類中屬於「詠物詩」。詠物詩並不止包括植物,「物」的概念更大,只要是現實中客觀存在的,能夠具體道上姓名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物」。所以植物在內,動物也包括,活物也可以,死物也沒問題。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寫好一篇描寫「物」的文章呢?天下大同,寫文章無非是圍繞主題進行描寫,論證,傳達出作者的感受並成功激活讀者的通感,就算成功。
假設我們現在要寫牡丹(植物的一種),從什麼地方下手?所謂文從情起,必然是盛開的牡丹在某個方面打動了我,讓我有想法把這種感覺記錄下來,並且通過文字傳達給讀者,希望也能讀者能與我「心有戚戚」。
仔細分析,這種感動從何而來?
目之所見,鼻之所聞,觸之所感,耳之所聽(環境襯託)。這些人體器官採集到牡丹因素,分散成不同的神經信息,匯總到腦海中刺激我們某一處大腦皮層,讓我們產生開心、驚嘆、愉悅的感受。
文字是平面的,要重建這種立體的、多維的感受就只有通過不同方面的描寫來達到我們的生物電信號效果——通俗點說,就是用文字表達看到的顏色、聞到的香味、摸到的觸感、聽到的聲音。
情感轉換成文字,其難度一點都不亞於將三維立體的物件拆分成二維平面。
不知道這段文字是否有些含糊難解。這麼說吧,我們通過文章、詩歌來寫物件,其實就是把一個精美的盒子拆成紙板,然後通過一定的方法排列展示給讀者。讀者如果具有重組文字板塊搭建還原這個盒子的能力,那麼就會驚嘆這個盒子多麼精巧。
說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就是把感情用文字寫出來,然後讀者從文字還原本相,獲得和他內心契合的感情觸動。
如果沒辦法還原成功,有可能是作者水平差,拆解排列得不成功,也有可能是讀者沒有這方面的生活閱歷(組裝經驗)——這就會造成「讀不懂」。
我們對一個從沒見過牡丹花的人形容如何豔麗,如何華貴,人家還是不知道是什麼樣子,因為他的腦海中沒有牡丹的概念,無法與作者共鳴。
作為寫作者,注意的就是要在生活常識(大部分人都懂)的角度去拆分這個盒子——一朵很漂亮,讓詩人感動的牡丹——拆解角度符合常人思維的角度是什麼?無非就是色、香、質地。所以我們看詩人寫牡丹,沒有誰能超出這幾個角度來描寫的。
寫別的植物也一樣,都是進行形狀、顏色、味道、聲音(比較特殊)各方面進行描寫。但是如何描寫,就是每個詩人的功力不同,這直接影響到讀者對文字內容和蘊含情感的還原度。
為什麼下裡巴人的作品人人喜歡?因為人人都可以還原。為什麼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因為能還原作品情感的人太少了,大部分人缺乏拆解高端藝術作品的知識高度。
我們舉詩例說明。就用牡丹花吧,相對簡單,也是最受大家認同的《牡丹詩》: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問歸期。
第一句寫國色,第二句寫天香,第三句寫春醉,第四句寫不歸。從色、香,詩人流連不返的正、側面描寫牡丹花的美麗。這種因為被美豔絕倫的花吸引,以至忘了歸期,不想回家的情感是我們所有人都有過體會的,在讀到李正封這樣解構場景的文字時,腦海中自然就會搭建出曾經有過這種情感的類似情境,從而讓我們被觸動。
這就是李正封這首詩的成功。這首寫牡丹的詩無論手法,還是文字都是相對簡單的,大家都能讀懂,又有共情,所以「國色天香」這樣的成語流傳百世。
而在文字上通過其他文學手法解構牡丹的詩也很多,但是會隨著修辭技巧的複雜逐漸失去底層的讀者。
我們看劉禹錫的《賞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第一聯和第二聯對仗,卻沒有寫題目中牡丹的美,而是從側面寫了芍藥、芙蕖(荷花)的美和特徵,但使用了擬人化的描寫,讓我們覺得並不簡單。
這種通過其它花來襯託的寫法,就與眾不同,是拆解牡丹形象的另外一種藝術手法。
庭院前面的芍藥花啊,妖嬈豔麗而無傲骨;池子裡面的荷花呢,清雅潔淨卻不熱情。這兩句從寫法上來說是抑彼揚此,雖然讚美了這兩種花的美,卻也指出了不足。你們有的和缺的「妖,格,淨,情」牡丹都有,寫這些花就是為了反襯牡丹。
第三句筆鋒一蕩,直接正面讚揚牡丹,但是也並沒有詳細描述,還是用了烘託。「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只有牡丹,才稱得上國色天香,當她盛開的時候,整個京城都為之震動,驚嘆了。
劉禹錫寫牡丹,使用的是對比方法來寫牡丹,然後用「名動京城」來烘託誇讚。這種對比的方法和李正封的直接用「國色」、「天香」來形容,就要複雜一些。不過這是文藝修辭的大走向,只要不過於修飾到讓讀者看不懂,把文字的雕琢控制在大部分人可讀可懂的力度之中,更是難得的佳作。
我們再看一首晚唐朦朧派開宗李商隱的《牡丹》: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燻。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這首詩讀來就有些難度了。這是李商隱的個人風格,他在拆解牡丹花的「形、神、色、香」各個方面,大量使用了典故,無一句說牡丹,卻句句說牡丹。
首聯二句描寫美女,美少年的靜態美,實則寫花的形。頷聯二句寫舞姿,動態美,寫花的神。頸聯上句用石崇以燭為柴的紅彤彤滿眼,寫大片大片的牡丹的豔色。下句用荀令君的自然生香來寫牡丹的香。
李商隱的詩用典複雜艱深,因為在賞析專欄有文章單獨賞析這首詩,這裡就不再詳細講解。
這種讓一般人無法讀懂的寫法,就帶有極強個人特色,需要讀者有各方面的知識,了解詩人創作時各種用典和技巧,才能真正做到心領神會,感嘆他的生花妙筆。
盛唐詩敘事清晰、意象昂揚;中唐詩敘事淺近、內容諷諫;晚唐詩用典精深、曲折抒情,孰優孰劣是各有所愛,取決於讀者自身的水平。
但是總的來說,重內容,有手法的盛唐詩是中國詩歌史的頂峰。
回到主題,關於植物的詩怎麼寫呢?
那就看你想學哪個時期的詩人了。寫作其實並不複雜,無非是用文字從不同角度刻畫,同時帶入描寫植物時我們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也就是情感,做到融情入物,融情入境。這是寫詩文的固有方式,有區別的也就是修辭手法各不相同罷了。
而這個表現手法的不同,和情境、意境息息相關,更和創作者自身的鑑賞能力、文學素養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