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詠物詩的寫法類型

2021-02-19 醉月詩苑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雲:「詠物詩有兩法:一是將自身放頓在裡面;一是將自身站立在旁邊。」也就是說,詠物詩的寫法大致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無所寄託的單純詠物的,如齊梁時狀形寫貌的詠物詩:一類是有所寄託的體物寓意的詠物詩,如屈原開創的《橘頌》那樣的詠物詩。

     一、直寫物象類(無寄託)。

     這類詠物詩大多採賦體,圖狀繪貌,再現形象,好比一幅幅靜物寫生畫、工筆花鳥畫,惟妙惟肖,可愛可味。它們亦可根據偏重的不同,細分為三種寫法:

     1、偏於寫形。這種寫法著重表現物的外在形式。正如《文心雕龍?物色》所說:「體物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故能瞻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也。」如駱賓王七歲時所寫的《詠鵝》:「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即活靈活現地再現了紅掌白鵝在綠水中劃遊高歌的形象。又如賀知章的《詠柳》也是一首偏於寫形的詠物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狀寫了春風楊柳萬千條的形態。為我們帶來了春的氣息。再如杜牧的《鷺鷥》:「霜衣雪發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首句狀形繪色。次句寫鷺鷥捕魚的情景,後兩句狀寫受驚飛遠的鷺鷥,在青山的背景下,好似白色的梨花紛紛落下。詩人完全作為旁觀者,來狀寫、欣賞靜態的、動態的鷺鷥,宛如一卷色彩鮮明的鷺鷥戲水、鷺鷥遠飛的禽鳥圖,給我們以美的享受。

     2、偏於寫神。這類詠物詩不太追求細緻刻畫,工巧形似,而是重在寫物的神態,表現物的內在精神,但這種精神並不比附人,詩人只是寫自己剎那間所感受的物事的氣象,仿佛西方印象派的繪畫,或中國的寫意畫。如宋人汪洙的《梨花》:「院落沉沉曉,花開白雪香。一枝輕帶雨,淚溼貴妃妝。」這首詩描寫詩人瞬間所見清晨帶雨梨花的神採,好像《長恨歌》中所寫「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的楊貴妃。詩人所要寫的就是這株帶雨梨花留給他的印象,不涉及託物寓意、借物寫人的事。這樣寫物,顯得神採奕奕,氣韻生動。南齊謝赫提出繪畫六法,第一即是「氣韻生動」(《古畫品錄》),與此是相通的。

     蘇軾很強調神似,他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中雲:「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蘇軾曾批評石曼卿《紅梅》詩所寫「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的寫法,未達神似,是「村學究體」,並作了一首強調神似的《紅梅》詩:「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餘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它寫出了紅梅的精神品格,突出了神似,故而比前者高出一籌。其他詩論家也認為寫神比寫形更重要,如清鄒祗謨《遠志齋詞衷》所云:「詠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

     3、形神兼備。這是形神結合、兼具以上兩者之長的寫法,也是直寫物象類詠物詩最理想的寫法。王士稹《帶經堂詩話》雲:「詠物之作,須如禪家所謂不粘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錢詠《履園譚詩》亦云:「詠物詩最難工,太切題則粘皮帶骨,不切題則捕風捉影,須在不即不離之間。」意思是說,詠物詩如果一味形似。則顯得呆板學究,缺乏靈氣;如果一味神似,則會離物太遠,使人難以認知。因而應該是兩者兼備,形神結合,這樣就不再是只有形式上的摹擬,也不再會失之於空泛。所謂「不即不離」,就是指「形」與「神」的統一,

而這種統一,又滲透了詩人的情思。好比畫家完成的一幅創作畫,不再是單純地摹描某一「物」的寫生,也不是脫離「物」而隨意下筆,而是以一定的情意為中心,選取典型的有表現力的畫面,創作出既自然真切、又富於情意神採的風景畫、花鳥畫、人物畫、風俗畫等。這樣的作品形神畢備,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成為詠物詩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古人這方面的論述很多,如晁以道《題畫雁詩》雲:「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屠隆《論詩文》雲:「體物肖形,傳神寫意。」都強調了形與神的結合。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馬》,便是一首形神兼備的名作。這裡再看一首陳亮的《梅花》詩:「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這首詩前四句主要寫梅花的「形」:疏枝瘦條,雪積其上,花萼似珠,光彩奪目;一朵先開,吐放清香。由第四句轉到後四句,主要寫梅花的「神」:梅先天下春,凌雪抗冰霜,清香傳天地,規律不可抗。


     

二、體物寓意(有寄託)。

     

    這一類詠物詩的寫法,與前一類不同。首先,就創作目的來說,它雖仍要圖貌寫象,表現物的神態,但主要目的已不在於物事本身,而是要託物寓意。所謂「意」,或言志,或抒情,或議論,或說理,是詩人要通過物而表達的主觀情意。但這種情意與抒情詩中「思接千載」、「視通萬裡」的自由表達也不同,它必須在詠物的基礎上進行,或借物述志,或託物喻意,或以物論理,離不開這個物,因而它還是詠物詩。其次,就創作的重心來說,它同前一類也不同,它的重心已放在所託喻的「意」上,而不再是物的形與神。但它與抒情詩也不一樣,抒情詩的重心完全是抒發詩人主觀的情,而這類體物寓意的詠物詩,所表達的重心不一定是所託喻的意,所佔的篇幅也不一定是情意部分為多,詠物仍是它佔主導地位的內容。最後,就創作手法而言,前一類詠物詩主要運用賦體直接描寫刻畫,有時或用一些簡單的比喻、擬人手法,而這一類體物寓意的詠物詩,則兼用比興、象徵、擬人、抒情、議論等,手法較為多樣、較為複雜。判斷一首詠物詩屬於哪一類型,從以上三個方面比較一下,是不難分辨的。至於怎樣區分體物寓意的詠物詩和抒情詩的不同,以上也已說明。另外,我們也可以推敲詩的題目來加以辨別。一般而言,這類詩仍屬詠物詩,因而其題目往往是物名,如《鷺鷥》、《荷花》、《紅梅》、《池邊柳》之類;或加上「詠」、「賦得」、「戲題」或「歌」、「謠」之類,如《詠梅》、《賦得雞》、《戲題池內魚罾》、《團扇歌》、《聚蚊謠》等。而抒情詩的題目,即使涉及物名,也往往會加上一些表現感情的語詞,如《古釵嘆》、《傷鄰家鸚鵡詞》、《悲秋》、《題風箏寄意》等。

     對於詠物詩的這兩大寫法類型,古代詩論家多以後一類詠物詩為上乘。如王夫之《,齋詩話》雲:「意猶帥也,煙雲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又如沈祥龍《論詞隨筆》雲:「詠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於其內,斯寄託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矣。」平心而論,如前一類詠物詩單純詠物,無所寄託,但可以狀形寫神,生動細膩地表現「物」的美感,如一幅幅靜物畫,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自有它存在的價值。而後一類詠物詩有了寄託,能體物寓意,託物抒

     情,借物論理,則更上一層樓,可以顯示出更大的意義,更豐的內涵,可以表現更蘊藉深沉的形象。能更好地表達詩人內在的情感,也更加耐人尋味,感人至深。

     

體物寓意類詠物詩。大致也可以分為三種寫法:

     

    1、託物擬人(託喻型)。這種寫法的詠物詩,或利用某些物事與人們的精神道德有某種相似之處,或人為地將自然物象和與之並無內在聯繫的社會倫理品德進行象徵比附,即以物 比德,在詠物的同時,著重表現人的精神品德。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說,即以「香草」比附美好的精神品質,以「美人」象徵君王。便是這種「比德」說的形成與開創。屈原的《橘頌》,便是這種託喻型詠物詩。詩中句句詠橘,但並非單純詠橘,而是託物擬人,將美好的橘樹比作具有美好精神品德的人,因而句句詠橘。也是句句寫人。詩中物我為一,表達了詩人託橘樹而頌賢述志的情意。南宋大詩人陸遊的《卜算子?詠梅》,也是這種託喻型的寫法。此外,如李白的《白鷺鷥》:「白鷺下秋水,孤飛如墜霜。心閒且未去,獨立沙洲旁。」這首詩寫白鷺鷥孤飛獨立,不僅寫了它的色澤、姿態、神態與境遇,而且託鷺喻人,象徵了詩人自己孤寂、彷徨的心境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潔志趣,可以說詩中所詠的白鷺鷥,就是詩人李白的自我寫照。

     2、緣物寫情(感興型)。這種寫法的詠物詩,不再束縛在「比德」的框框內,而是前進一步,擺脫儒家道德和功利論,注重自然物象本身的描繪以及由此觸發的詩人深沉情感的抒寫,走向「感興」和「移情」的新途。正如清初廖燕在《意園圖序》卷四所云:「借彼物理,抒我心胸。」如果說託喻型詠物詩所表現的是倫理美、人格美,帶有群體性、類型性的特徵,側重於社會的美,那麼感興型詠物詩所表現的則是人情美、人性美,帶有個體性、獨特性,側重於個性的美。它標誌著審美意識已由「比德」階段走入了「暢神」階段。如錢起的《石井》:「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紅。那知幽石下,不與武陵通?」這首詩是寫石井的,由桃花映人井中,而激起詩人的情感與聯想:井下桃紅豔豔,是不是與武陵桃花源相通?從中暗抒了詩人對桃花源生活的嚮往之情,這就是「感興」和「移情」。又如黃巢的《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首詩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詠物喻志之作,寫得豪壯剛健,明快質樸,洋溢著一股不凡的氣勢。首句狀寫滿院的菊花在颯颯西風中怒放盛開,蘊含了讚賞之情。次句筆鋒一宕,指出儘管菊花鮮豔盛開,花蕊美豔,幽香陣陣,但因開放在寒冷的秋風裡,「蕊寒香冷」,無法像春花那樣吸引美麗的蝴蝶前來求愛。這句詩極寫菊花在寒秋開放的不合理,因而激起了詩人的憤慨。於是詩人揮筆寫道:「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詩人決心要改變這種不公平的狀況,要讓菊花與桃花一起盛開!由此也表露了詩人的胸臆:現實是如此的不合理,我如果成為執掌大權的帝王,一定要對天下重新安排,消除不公平,實現人人平等的美好理想。這也正是詩人後來成為起義軍領袖所提出的大政綱領的核心內容。當然,在本詩中詩人是在寫詩,因而只能詠物喻志,象徵寓情。詩人說,他年我如果成為司春的青帝,我一定叫菊花與那春天的桃花一起盛開。言下之意自明:那樣,美豔燦爛的菊花便會與桃花等春花一樣,招引翩翩的蝴蝶前來求愛了。

     這種類型的詠物詩,由物感興,靈活地表達詩人的情興,最有靈氣,因而被看作是詠物詩中的上品。如清陳僅《竹林答問》雲:「詠物詩寓興為上,傳神次之。寓興者,取照在流連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興也。傳神者,相賞在牝牡驪黃之外,《三百篇》之賦也。若模形範質,藻繪丹青,直死物耳,斯為下矣。」(見《清詩話續編》第四冊)。

     3、借物論理(議論型)。這是指通過寫物來議論、說理,或借物議政,或以物喻理,或由物詠史。?借物議政:借物議政一般出於三種情況,一是為了避免遭到統治者或政敵的迫害,不直接以詩論政,而是通過詠物的形式曲折地指斥、批評朝政,為自己披上一層保護色;二是為了形象生動地表達政見,借物來表示,收到通俗易懂、富有意味的效果;三是詩人性格方面的因素,有些詩人喜諧謔打趣,有的十分清高,不屑於與當朝政要議政,因而借物來諷嘲、戲謔。這些借物議政的詠物詩往往寓莊於諧,帶有寓言詩的意味。但全詩以詠物為題,對所詠之物有具體生動的描寫,可見其形,可味其神,仍然是詠物詩之屬。如劉禹錫的《聚蚊謠》:「沉沉夏夜閒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嘈然欺起初駭聽,殷殷若自南山來。喧騰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聰者惑。露花滴瀝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我軀七尺爾如芒,我孤爾眾能我傷。天生有時不可遏,為爾設幄潛匡床。清商一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全詩句句寫蚊,寫蚊蟲在黑暗中喧騰鼓譟,利嘴叮人,使人們不得不設帳為御,但秋天一到,蚊蟲必將統統被丹鳥吃掉。但作者的用意並非真的寫蚊,而是借蚊議政。當時詩人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推行新政。但遭到竭力維護自己私利的權宦、藩鎮們的反對,他們不敢明說,背地裡卻暗使陰謀詭計,散布流言蜚語,造謠惑眾,攻擊革新派志士,真像一群暗中咬人的蚊蟲一樣。因而詩人借蚊蟲來揭露、來斥責這些政敵們的卑鄙惡毒,並警告他們必不會有好下場。

     以物喻理:這種詠物詩通過物事來喻理,既可形象生動地講清道理,使人容易領會;又能婉轉含蓄,意蘊深長,令人回味不盡。如王直方《詩話》記載,王安石任翰林學士時,翰林院有石榴一叢,枝葉繁茂而不著花,一日忽發紅花一朵,王安石即吟道:「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這兩句詩通過對石榴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渲染,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古代兵法「兵不在多而在精」的至理名言,蘊含「以少總多」、「從微見著」的哲理。又如歐陽修的《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這首詩前兩句極寫畫眉鳥在山林間自由飛翔、自在鳴叫的歡快和動聽,後兩句對比以往所聽到的鎖在金籠中畫眉鳥的啼鳴,哪有如此美妙!由此點明了一個真理:失去了自由的畫眉鳥,即使將它用金籠供養起來,它也沒有身在大自然快樂啊!由物及人,人不也是這樣嗎?

     由物論史:這類詩通過某種契機由物聯繫到歷史,借詠物而詠史,說出詩人獨特的見解。如明人瞿佑的《虞美人》:「劍血當年尚有神,楚歌聲裡弄殘春。迎風似舞腰肢細,帶雨如含淚眼顰。江畔烏騅空躑躅,宮中人彘可悲辛。青青只有明妃冢,長恨飄零作虜塵。」這首詩是詠寫虞美人草的,詩人抓住虞美人草這一名字,同歷史上項羽的寵姬也叫虞美人這個同名的契機(民間亦傳虞美人草乃虞姬死後所化),由寫草而追憶歷史上的人,作出自己的評論。首聯由草名而憶人,追想當年在四面楚歌的垓下,虞美人舞劍侍酒,陪伴楚霸王,並自刎死別的情景;次聯寫物,將虞美人草看作是虞美人死後的化身;頸聯先寫楚霸王最終也在江畔自剄,再寫劉邦死後自己的寵姬戚夫人被呂后殘害為人彘;尾聯寫後來王昭君和蕃塞外,葬身青冢,長恨千古。詩人雖沒有在詩中明確點明,但字裡行間已經表達對楚漢相爭這段歷史的看法:楚王雖敗,虞姬自刎,值得同情;劉邦雖勝,但漢帝保不住自己的女人,實在窩囊!虞姬的命運實在勝過戚夫人和王昭君!又如唐代詩人章碣的《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詩人由焚書坑想到了歷史上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發表了自己的評論,從三方面論說了其大錯特錯:焚書坑儒毀掉了立國的基礎,使帝王的基業由此虛弱;焚書坑儒使天下民心相背,雄關大河也救不了秦國的覆亡:焚書坑儒毫無作用,最後滅秦的劉邦、項羽原本就不是讀書人!短短四句,言簡意賅,不亞於一篇史論。

敬請關注醉月詩苑ylpzzysy,投稿郵箱1451057278@qq.com

相關焦點

  • 詠物賦、詠物詩、詠物詞中吟詠對象的流變,隱含之義不可不知
    詠物詩構成了我國詩歌傳統的表現形式,隨後詠物詞在宋代逐漸地成熟和完善起來。這種流變過程也就體現了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以及文學自身的發展,也隱含了士人審美意識的轉變。以某種事物為吟詠對象,這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至兩漢魏晉,詠物詩文也明顯地增加,尤其是賈誼的《鵬鳥賦》之後,詠物賦也愈加繁榮。到了魏晉,詠物賦更是比比皆是。
  • 【散文大講堂】第十四講 詠物散文的寫法
    第十四講 詠物散文的寫法主講人 張寶樹 詠物的散文很普遍,廣大讀者也都比較愛看,因為它既可 以增長知識,又可以陶冶情操,算得上是廣受歡迎的散文了可是,不少同志對寫作詠物散文有些犯難,即使寫出來也不大像樣兒,不免產生畏難情緒。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寫詠物散文的方法,供大家練筆時借鑑。詠物散文,題材十分廣泛,可寫的東西太多了。天地山川、花草樹木、一幅畫、一件墨寶、古玩,甚至人們的衣食住行、吃喝穿戴等方方面面,均可作寫作素材。但是,越是素材多,越是不好寫。因為再寫大家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果寫不出新意,就不如不寫。
  • 詠物詩基本知識及真題練習
    詠物詩  一、【概念】詠物詩,通常以某一客觀事「物」為集中描寫對象,抓住其特徵著意描摹,通過詠物明志或詠物喻理,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或理想追求。有的諷喻現實,有的書寫個人身世、品格和志向。二、【特點】1、有的直接以物象為題,有的以「詠(題、贈、贊)+物象」為題。
  • 詠物詩詞鑑賞
    通俗一點兒說,就是詩人在創作時,要在切合詠物,曲盡「物」的妙處的基礎上來抒發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僅僅停留在「物」上。例如,高中第三冊的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蘇軾在詠楊花的同時,也在詠思婦,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達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
  • 如何寫「詠物詩」?內核其實和小學生寫作文差不多,差別在於手法
    詩是韻文。剝離了音律特色之後,也就是一篇文章。所以寫詩該怎麼寫?文章怎麼寫,詩歌自然也就怎麼寫。像這種固定對象描寫的詩,在詩的分類中屬於「詠物詩」。詠物詩並不止包括植物,「物」的概念更大,只要是現實中客觀存在的,能夠具體道上姓名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物」。所以植物在內,動物也包括,活物也可以,死物也沒問題。那麼要怎麼樣才能寫好一篇描寫「物」的文章呢?天下大同,寫文章無非是圍繞主題進行描寫,論證,傳達出作者的感受並成功激活讀者的通感,就算成功。
  • 詠物抒懷類短文寫作指導課
    教學目標:1.欣賞小詩短文,感受「詠物」手法。 2.欣賞「詠物」文章,分析文章思路規律。
  • 明意象 味意境 覓詩眼 體詩情——同題「詠物詩」鑑賞訓練題
    詠物詩的特點在於託物言志。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託詩人的感情。鑑賞詠物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①欣賞作者對於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即意象分析。 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於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 淘園詩話 | ​詠物詩詞創作五點要訣
    詠物詩詞只是以「物」為吟詠的對象,或借物抒懷,或託物寓意,而上乘的詠物詩詞往往達到「物我一境」的境界,詠物詩的創作要訣大概有以下五點: 一、要抓住所詠之「物」的主要特點及其比喻或象徵意義。二、「不即不離」「不脫不粘」出入所詠之物而不離所詠之物。
  • 先偷師「詠物詩」的寫作筆法
    ,就要背的詩裡的一首,而且是字數最少的一首。反覆強調,大家聽好了啊,我詠的是鵝。03古人學作詩都從詠物詩開始從以上這兩個例子,一個駱賓王,一個蘇軾,我們看出來所以說古人學寫詩都是從詠物詩開始學起。04思考1.比一比,袁枚的《苔》與蘇軾、駱賓王的詠物詩相比,有哪些相同的、不同的地方。
  • 李商隱的兩首詠物詩,意境優美,言外之意不盡,耐人尋味
    古詩詞不僅有很多表現手法,也有很多題材,比如邊塞詩、懷古詩、山水田園詩以及詠物詩等等。詠物詩是託物言志的詩歌題材,作者通過吟嘆事物去體現人文思想,而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 十首詠物詩: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古代的詩人很喜歡詠物,他們在描摹事物中加入自我感情,用文字借詠物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他們把這些事物寫得鮮活生動,繼而託物言志,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精選十首詠物詩,體會不同時代的詩人或直白,或含蓄的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
  •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跟王勃這個風一樣的男子,學寫詠物詩!
    話說回來,詠物詩歷來被追捧,因為這種方式太好表達主題了!生活中隨處可見俯拾即是的物太多了,只要你抓住了這個物與心中所感相契合的某個點,這首詩就成功了一半。據統計,僅《全唐詩》中的詠物詩就有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詠物詩最多的時期是晚唐。
  • 《懷寧詩詞》第28期:詠物詩(動物篇)
    詠物詩詠物詩是託物言志之詩。正所謂「體物肖形,傳神寫意」,是通過對事物的吟詠來抒情達意,表現思想。自然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到花鳥蟲魚,皆可為吟詠對象。詠物之詩,或流露出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願望,或包涵生活哲理,或表現生活情趣。請欣賞懷寧詩詞溫馨家園的詠物詩之動物雅集。
  • 為你讀詩 | 為何這首詩會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
    肆 五更(gēng):中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五更」。疏欲斷:指蟬聲稀疏,接近斷絕。 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 詠物詩,貴在「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首詠蟬詩,「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㉖】詩詠深圳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⑤】詩詠河南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⑥】詩詠廣東翁源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⑦】詩詠陝西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⑧】詩詠浙江義烏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 寫詠物詩要注意些什麼,您聽說過什麼是「著題詩」和「避題字」嗎
    今除梅花、雪、月、晴雨為專類外,凡雜賦體物肖形,語意精到者,選諸此。」原來,他把古人吟誦較多的「梅、雪、月、晴雨」之物作為專類外,不列詠物詩而單提取一類「賦而有比」的詠物作品稱之為「著題詩」。方回著題類第一首詩是唐杜甫的《房兵曹胡馬》,我們看看能否從中發現些端倪。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⑯】詩詠浙江遂昌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②】詩詠四川省南充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③】詩詠浙江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⑥】詩詠廣東翁源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⑦】詩詠陝西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⑧】詩詠浙江義烏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 10首詠物詩,一首一個哲理,讀懂受益無窮
    詠物詩是託物言志的詩歌,通過事物的詠嘆體現人文思想。在詩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歡詠物。今天,小編總結了10首具有哲理的詠物詩,如果你能讀懂的話,將受益無窮。
  • 古詩詞超詳解——詠物抒懷詩
    詠物抒懷詩是指詩人藉助某物,通過對該物體的外形、特點、品性等進行細緻的描寫,將詩人的情感寄寓其中,表達詩人自己的志向、理想和精神品質,常使用比喻、象徵、擬人等修辭手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借物抒情、託物言志,表面言物,實則喻人。例如我們在課本中學到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美麗鄉村詩畫中國㊴】詩詠上海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⑤】詩詠河南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⑥】詩詠廣東翁源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⑩】詩詠重慶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⑪】詩詠江蘇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