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大講堂】第十四講 詠物散文的寫法

2021-02-08 天津散文

第十四講 詠物散文的寫法

主講人 張寶樹 

詠物的散文很普遍,廣大讀者也都比較愛看,因為它既可 以增長知識,又可以陶冶情操,算得上是廣受歡迎的散文了。可是,不少同志對寫作詠物散文有些犯難,即使寫出來也不大像樣兒,不免產生畏難情緒。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寫詠物散文的方法,供大家練筆時借鑑。

詠物散文,題材十分廣泛,可寫的東西太多了。天地山川、花草樹木、一幅畫、一件墨寶、古玩,甚至人們的衣食住行、吃喝穿戴等方方面面,均可作寫作素材。但是,越是素材多,越是不好寫。因為再寫大家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果寫不出新意,就不如不寫。這就增加了詠物散文的寫作難度。另外,既然叫 「詠物散文」,那首先就該是文學的,就該用文學的情思、文學的語言來描摹、歌詠。如果寫成了純說明性的應用文,比如產品說明書或一些廣告之類,也就不能稱其為詠物散文了。以上情形,都說明寫作詠物散文,還真得下點功夫。

由此說來,面對紛紜多變、斑斕多彩的萬物,古往今來,文學家們的確留下了太多的詠物散文。於是有人要問:「那詠物散文有什麼類型嗎?」依我個人的閱讀和創作的體驗,我認為 若從散文的主旨來區分,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託物言志, 二是寓理於物。

先講講第一類。古代散文中就有許多託物言志的佳作。先秦時代屈原的《桔頌》,通過對桔的讚頌,自比堅貞,託物言志;魏晉山水詩人謝靈運的族弟謝惠連以《雪賦》來歌詠高潔的人格;唐人劉禹錫的《陋室銘》,用陋室來抒發高潔的理想與抱負以及悠閒恬適的生活情趣;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則託物言志,借蓮花的純潔可愛勉勵世人不要追求榮華富貴,不要與庸俗小人同流合汙,要保持君子的高潔品格;龔自珍的《病梅館記》,是在清朝雍正時代大興文字獄的嚴峻冷酷的社會現實中,借對病梅的描寫來抒發作者強烈的民主意識和反對束縛人才、壓制自由,追求自然真美的社會理想和審美理想。

以上都是古代託物言志散文的精品。我個人也寫了不少這類散文。這類散文大多是通過繪形狀物,品味其特性內涵,或寄託自己的志向、抱負與追求,或賦予其人性人格等象徵意義,或抒發個人或喜或悲或樂或憂的思想感情。我舉一些作品來給大家做一介紹。

《片麻石贊》(原載1997年7月27日《天津農民報》,收入《張寶樹散文精選》第148頁),我寫的是遊承德避暑山莊松雲峽時在御道旁草叢中發現的一堆片狀亂石。當時,我把玩之間,心生波瀾,再環視四周美景,便頓生出憐愛之情。換句話說,也就是片麻石一時激發起了我的感情,引發出了我的聯想與想像,從而產生了一種靈感。這常常是寫作的一個感興和緣起,是必須注意及時把握的。當時,我設身處地地替片麻石著想,提出了一個總攝全文的疑問:「片麻石,你終日在此仰望古松,俯視御道,默對御碑,遙向磬錘,心裡該是什麼滋味?」 我把它作為了全篇的文脈、文思,也就是我在遊記裡所體現的 的思維線索、思緒走向。接著,我分四個層次展開鋪敘,其中運用擬人化寫法,與片麻石對話,作心靈溝通,再分別訴說片麻石的心情、態度和處世立身原則。比如說起松雲峽裡弄姿作影的古松頗得當年康熙皇帝的青睞,而從未垂青過片麻石的時候,我寫了片麻石的心態:「然而片麻石並不沮喪,它不想造作姿態來搖尾乞憐,雖長在草叢野徑,卻要樸樸實實地立身。」比如說起青石鋪就的御道兩旁,八旗衛士或垂手而立,或匍匐在地,向進山拈香禮佛的乾隆皇帝恭請聖安的時候,我則反問片麻石:「你為何只冷眼相望?難道不仰慕負載皇上的青石兄弟的榮耀?」而片麻石的反映「竟也一點未動心」。又說起松雲峽的乾隆御碑,「大塊青石作碑」,「周遭鐵欄護身延年」,夠氣派!可是「片麻石投去的卻時常是鄙夷的目光」。因為它覺得乾隆爺的詩中早已透露出了他對國運漸衰的忡忡憂心,所以它認為「青石碑也決非豐碑,充其量只是一塊昭示清王朝厄運即臨的墓志銘罷了」。最後說起「片麻石遙望那奇秀無比的磬錘峰」,我便質問片麻石:「難道你不曾為之愛羨?」這時,我沒有簡單地給出什麼答案,而是動情地描述了我撥開荒草所見的動人景象:「我撥開荒草,想再拾一片,也好聆聽它的心聲。誰料草叢間抖落了無數水珠,於是,片麻石上現出斑斑溼痕。」我不由自主地詢問:「莫非荒草為它落下不平淚?或是片麻石灑下了傷心淚?」我對片麻石的傷心落淚表示了諒解,馬上又將思緒拉回億萬年前,用精衛填海的神話傳說詮釋了轟轟烈烈的造山運動 結束之後,何以會有「競秀於千山萬壑之中」的磬錘峰和滿山遍野的片麻石的緣故。然後進一步展開了新的更廣闊聯想:我想到泰山之上「任人踐踏、助人登攀的石階」,想起黃山之上「谷下流石、山間斷崖和古棧道之上那固定護欄鐵鏈的根根柱石」,又想起了珠江入海口曾經「周身彈痕累累、鮮血流淌」,並昂揚託舉那號稱「金鎖銅關」的威遠炮臺的「無名巖」,由此我抒發感慨來提升我對片麻石的讚美:「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同是天工造化所為,有的出類拔萃,成為或雄或奇或美或豔的佼佼者, 而極多的卻素樸平實,成了無聞者。佼佼者,實堪賞羨,然而 對於無聞者呢?」我用反問的句式,來表達更加敬佩與讚美的感情。讀者有誰聽不出來呢?結尾一段,我將思緒收束回來,又落筆到承德磬錘峰下的片麻石,我感嘆磬錘峰「歷經滄桑, 不改秀色,作為精衛填海的傳世之傑作,不愧為承德的精魂」,我更讚賞片麻石「在感喟之餘,卻絲毫不妒不悲」的豁達心態,片麻石竟能「不甘寂寞,不存奢望,把自己化作了普普通通的 沙礫與土石,全身心地填充到了承德的新路、新橋、新學校、 新廠房中去,創造出承德的繁榮新貌」。請大家想一想,像片麻石這樣的默默無聞者,怎麼就不該讚美呢?

深味這篇詠物散文,我覺得「託物言志」的「志」,就是一種樸實無華、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志向。讚美這種志向,讚美像片麻石一樣的勞動者,就是我本篇散文的主旨。讀了這篇作品,再反觀社會眾生相,恐怕你、我、他、你們、我們、他們當中,就有不少像片麻石那樣的默默無聞者。當然也不排除作者我自己,我們大家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聯想和感慨來,很可能就會想到自己就是一塊「片麻石」,這也許就是託物言志的詠物散文的藝術魅力吧。

再講講第二類寓理於物的詠物散文。

《綠色箴言》(原載上海1990年5月30日《文學報》,收 入《張寶樹散文精選》第134頁)寫的是綠色——凡花小草對人們的規勸和告誡。我說的凡花小草,其實就是我自家養的三種草花:吊蘭、常春藤和茉莉花。我先寫怎樣養這些花凡花小草以及徜徉在「綠色王國」裡逍遙自在和喜悅心情,但是我同時又流露出了愧疚之情。為什麼呢?因為春節時,為了裝點陋室,我曾把常春藤盤旋的枝條折斷了,我為我人為粗暴地摧殘常春藤的綠色生命而懊悔不及。可是沒想到清明一過,「不但折斷處又鑽出了好幾片新葉,而且被盤旋在花盆之上、扭曲在花 盆之下的枝條上也長出了許多新枝條。」在我看來,「新枝向上 垂直挺立,枝頭搖曳出一片片朝天的綠葉,有如一顆顆不肯屈尊低下的頭顱,令人肅然起敬」。而伏天裡,當茉莉「張開了可 人的笑臉,吐蕊放香」之時,我卻因為「貪戀花香,把茉莉搬至屋內,竟使她無辜地蒙受到蚊香菸霧的侵襲,不消兩天,葉枯蒂落,頓然失去了婷婷美女的丰姿」。不料,人禍接踵而來,頑皮的侄兒又將她一根花枝撞斷。於是「幾天裡,我惴惴不安, 唯恐這一燻一撞白白地斷送茉莉的卿卿性命。」可是,又沒想到, 茉莉竟很快恢復了生機。寫完了這一大段之後,我便抒發我的感慨:「我流連徜徉於窗前這小小的綠色王國,就仿佛是在讀一部《植物王國啟示錄》,我肅然起敬,我愧疚不安,我看到了我 過去對待花花草草的傲慢和只求逍遙解悶的淺薄。」進而我又體 味、領悟了其中的哲理:「大自然遵循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規律,不斷再造世界,現今存活世界上的綠色植物,哪怕是再嬌弱的花卉也都是生命的強者。造化於不經意中留下了真理。大自然當是人類的聖母,人類的導師。人類走出森林不過幾十萬年的歷史,而大自然卻蘊蓄了億萬年的生命與智慧。窗前三株凡花小草奇特壯美的生命現象,幾乎濃縮著一切生命的哲理, 足以使人類思考生命的本源,反省自己的生存意識,感悟生命的真諦和巨大的潛力。」《箴言》一文,確實是在頌揚、讚美,而在頌讚之中顯然也寄寓了一種讓人折服的生命哲理。

以上,我講了大體上的兩類詠物散文,其中自然也設及了一些寫作技巧。下面我想歸納一下我通常釆用的寫法,作為經驗之談給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直繪其形,細描其神,賦予象徵意義。前面所舉託物言志類詠物散文《片麻石贊》,其片麻石也被我賦予了象徵意義,它象徵的就是默默無聞、樸實無華、甘願奉獻的勞動者。此外,還有《豐碑》《生命的輝煌》《生命之旗》《生命之旅》等篇章,我都在繪形描神中分別賦予給了 「青石碑」 「斷體小蠶」 「手」 「鑿痕與石孔」等物以各自的象徵意義。關於「生命」這一永恆主題的散文,我寫的最多,這裡就是集中的反映。

第二、擬人筆法,物我交融,抒發情思志向。前面講的《雪松之吻》是個典型的例子,此外還有《老屋》(原載1993年第2期《散文百家》,收入《張寶樹散文精選》第139頁)《嶗山泉》《鐵塔在訴說》等篇章,都是運用擬人筆法來寫的。《老屋》一文可以說是淋漓盡致、真摯動情地敘寫了我的家庭和我的人生的那些悽楚、坎坷的遭遇,但我並不平鋪直敘地寫,而是通篇都將百年老屋人格化了。

第三、物為線索,鉤沉古今,彰顯文章主旨。這種筆法在《扁擔情》(原載《北方文學》1988年第3期,收入《張寶樹散文精選》第123頁)、《口琴聲聲》(原載1990年8月16日《河北日報》,轉載於《散文選刊》1991年第12期)兩篇散文中有典型的應用。「扁擔」為線索,串起了我一生好幾個時期有關扁擔的人生經歷;而「口琴」則以「口琴」為線索,將我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境遇貫通一體。《扁擔》一文結尾一句話揭示了作品主旨:「我不想重續舊日的扁擔夢,我只想從扁擔身上尋覓出我們多災多難的民族的魂魄一一在任何艱險困厄之中都能頑強地拼搏奮爭的偉大精神。」《口琴》一文有這麼一段總括全文、耐人尋味的話:「有誰會想到這把普通的舊式口琴竟能串起一家三 代人的悲歡苦樂呢?其實,三代人半個世紀中斷續的琴聲猶如一首』三部曲,,它演奏的正是中國一部歷史悲喜劇。笑臉是淚水洗出來的,歡樂也常常是劫後餘生。忘卻過去,焉能懂得今天?鑑於歷史,方能達於未來。斷斷續續的琴聲正是這樣告訴我的。」而這段話,就是作品所要表達的主旨。當然,這類散文也可以劃到敘事散文中去。

第四、探尋物理,對照類比,揭示人生哲理。前面講的《彩石夢的斷想》就是最好的例文。此外還有《扶桑》(原載1987年10月16日《廈門日報》「海燕」副刊,收入《張寶樹散文精 選》第119頁)和《放風箏》(原載澳洲《漢聲雜誌》2003年 10月179期,收入《張寶樹散文精選》第174頁)。這類散文,最重要也最難的是找準類比事物之間的契合點,《扶桑》裡的養花與育人,《放風箏》中風箏的放飛與人的成長,這兩對事物間的確存在著極其相近相通之處,所以文中的類比推理,就自然貼切,就水到渠成,就能產生啟迪人的效果。比如《放風箏》有這麼一大段夾敘夾議的文字,請看:

「風箏儘管還在天上飄著,可是我覺得老站在一個地方放, 風箏好像就飛得不那麼帶勁兒。我試著用不同的方法放飛,發現一放線,風箏就下落;一拉線,風箏又向上升;後來我把線放得太快,風箏就晃晃悠悠地下落,就像敗下陣來的逃兵一樣。剛飛上了天,怎麼能讓它落下來呢?我趕緊拉起線繩,又跑出去了幾十米,因為是在沙灘稍近處的一片草地上跑,所以跑的速度比較快。頓時,風箏又迅速往上飛,竟然升上了高空。遠遠的,風箏變小了,竟全然沒有了低空時那東搖西擺的樣子, 一下子變得那麼矯健和穩重。跑累了,頭上冒著熱汗,我隨意躺在了綠茸茸的草地上,風箏幾乎飛到了我的頭頂。據隨行的技師說,當風箏飛得與放飛者頭頂垂直時,是最佳狀態,比賽也會得到高分。我心滿意足地躺在草地上,翹起二郎腿,凝望著藍天,看上去,多麼從容悠閒!可是,此時我的腦海裡卻像天馬行空一般。為什麼老在一個原地放飛,風箏就飛得不帶勁兒?為什麼一放線就下落,一拉線就上升?為什麼在低空風箏就搖晃,飛到高空反而就不搖晃了呢?而日常生活中不是也經常發生類似的情形嗎?風箏真好像是個孩子。孩提初期,大人就得不斷豐富他們的知識,不斷引領他們走進新的天地,而關鍵時刻大人還得下大功夫,花大力氣,領著它們跑一陣子。而人是往高處走的,因此大人們只能不斷促進,不斷激勵,絕不能一味松線,放任孩子的退步和落後。這松一松要和拉一拉,後果可大不一樣!有句俗話說得好:『一瓶子不滿,半瓶子逛蕩』, 說的不就是一個人在一知半解、學無所成的時候常常會浮躁,偶有所得便容易滿足,甚至露出洋洋得意的樣子嗎?可是人的成長又不可避免地要經歷這樣的階段,因此大人們又要理解和寬容,切不可大驚小怪,厲聲斥責。記得還有一句古話:『學然後知不足』。一個人的學習一旦進入狀態,他就會如饑似渴地追求,而他進入一個更高的檔次時,隨著知識、閱歷和經驗的增多,他就自然會變得沉穩和持重起來,就如同風箏飛得越高,反而不晃蕩搖擺一樣。」

讀了這段文字,大家感覺怎麼樣?由此,我們大約可以得知,對於類比事物之間的契合點夾敘夾議得越自然恰當,其中的道理就推論得越入情入理,讀者的感受就越親切,受到的啟發也就越大。

總之,兩類詠物散文,題材多樣,寫法多樣,我講的這些也難以包括詠物散文的全部技法。不過,有一點請大家記住:詠物散文,取材廣泛,能從平凡事物的身上找到一個新奇的視角,寫出新奇的意境和思想來,卻是最關鍵的。因此,寫作者在不斷關注社會萬象、人生百態的同時,還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學和思想修養,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我希望能在這方面與大家共勉。



主講人簡介

張寶樹,1942年7月20日生,男,漢族,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作家》(紀實)籤約作家、河北省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天津散文研究會名譽會長、《散文福地》雜誌主編。 

1986年5月26日《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發表處女作《覓春》,從此開始文學之旅,先後發表作品數百篇,200餘萬字。結集出版的作品有:《中國現代寓言賞析》,散文集《生命的輝煌》、《走近真實》、《幸福在彼岸》、《張寶樹散文精選》,報告文學集《寸草春暉——來自教育的報告》,文化隨筆集《造神史話》等。代表作品和獲獎作品有:《雁北魂》收入《中國遊記年選》,《口琴聲聲》入選《當代散文選萃》,《生命的輝煌》獲全國「紅玫瑰」散文大賽優秀獎,《感情的香味》獲全國「人間真情」徵文大賽一等獎, 《生命之旅》獲天津市第四屆「文化杯」散文一等獎,《愛的天平》獲天津市第五屆「文化杯」報告文學一等獎,散文集《走近真實》獲天津市第十一屆「文化杯」最佳散文集獎,《這個女人讓我心靜》獲河北省散文名作一等獎,報告文學集《寸草春暉》榮獲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主辦的報告文學大型徵文一等獎。

1986年與著名作家袁鷹合作主編《當代中年作家散文選》(31萬字,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1992、1994年先後主編「中國當代美術家」傳記文學叢書兩部《耗牛、駱駝、雄鷹》和《一 代宗師——林風眠》(共計48萬字,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2000年與著名學者、作家林非合作主編「大視野」散文隨筆叢書12部(170多萬字,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出版發行),2002 年主編「魯迅年」文學叢書5部(88萬多字,遠方出版社出版), 2010、2011年先後主編老年人散文集《為自己鼓掌》和《心靈盛宴》,計60萬字。

1995年鄭重入選《中國文藝家傳集》(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入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中國專家大辭典》,2001年入選《中國當代文化藝術名人》(作家出版社),2006年入選《中國藝術家寶典》,2010年8月榮獲「國家最高當代文化名人」榮譽稱號,2011-2012年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多種文化榮譽稱號。



本期微刊管理團隊

責編:陳彩潔

編校:紫   月

製作:紫   月

                                                                         


相關焦點

  • 抒情散文的基本寫法
    2.狀物。我們說抒情散文的寫作,一是借景抒情,二便是狀物言志。為了便於讓同學比較清晰地了解狀物言志這種抒情方式的特點,我們首先要搞清狀物與寫景及寫物說明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首先談寫景與狀物的相同之處,它們都要抓住景或物所具有的特徵進行描繪,在描繪中最終都要表達作者的情感。
  • 散文的寫法
    因為散文實在是太常見,微博裡的小短文、朋友圈裡的小感慨,乃至於爆款流量文、軟文……我們刻刻與散文打交道,所以反而對怎麼寫好一篇散文失了思路。更難說什麼方法論——那些常見的寫作課裡,大部分教的是邏輯的梳理,敘事的安排,情節的搭建,人物的塑造。而散文,有什麼好教的呢?
  • 散文的寫法-風景遊記法
    風景遊記法就是記述遊覽風光和見聞的寫法。這種寫法寫成的散文有一個專有的文體名叫做遊記。我國遊記文學源遠流長,名家輩出,代代都有精彩的遊記散文膾炙人口。所以名山勝景的記遊散文數量也就相當大。但是,隨著意識的現代化,人民對人日常生活的環境越來越關注,一般社會環境的遊記散文也越來越多了。有的遊記散文更是把自然風景、名勝古蹟、日常生活環境,社會見聞組織在一起寫。比如矛盾的《見聞雜記》,掙振鐸的《西行書簡》等等就是這樣。新時期,還有一些作者邊遊邊想,大大加強了散文中的思想成分,比如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遊記,就寫下了許多遊覽所引起的文化的思考。
  • 乾貨:散文的寫法
    1、楔子說到散文的寫法,很多人笑了,以為散文有啥寫法呢。確實,散文這東西,與圍棋仿佛,易學難精。
  • 技巧|散文的寫法作用題分析
    追源課本散文語言含蓄,意蘊豐富,寫法多樣。
  • 名家·王琪玖散文講座:託物寓意法(二)
    第二講 託物寓意法文|王琪玖託物寓意法也稱之為「託物言志」法,我國古代有「託心」之說,即把心情、意念寄托在某種物象上。此法古已有之,三國時代的文學家嵇康在《琴賦》中說:「顧茲桐而興慮,思假物以託心」。這個「假物」,也就是借物。「思假物以託心」,就是借物寄託心態。
  • 論中國詠物詩的寫法類型
    也就是說,詠物詩的寫法大致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無所寄託的單純詠物的,如齊梁時狀形寫貌的詠物詩:一類是有所寄託的體物寓意的詠物詩,如屈原開創的《橘頌》那樣的詠物詩。     一、直寫物象類(無寄託)。     這類詠物詩大多採賦體,圖狀繪貌,再現形象,好比一幅幅靜物寫生畫、工筆花鳥畫,惟妙惟肖,可愛可味。
  • 散文寫法:最隨意的一種文體!
    再者,散文從來都是論「篇」的,一篇一個主題,一篇一個立意,一篇一種結構。首先,必須明確一個散文寫作觀念,即散文的唯一內容和對象是作者的感情體驗。有了散文的內在結構——感情體驗,只要再明確外在結構的核心就可以寫好散文。外在結構的核心是細節。散文和小說一樣,建立在細節的描寫和敘述的基礎上,但細節的排列組合方式不同。可以說,小說組合細節是「以盤盛珠」,而散文則是「以線穿珠」。
  • 我的散文怎麼寫
    又到了秋天,一個收穫的季節,有些想法也該醞釀出來了,比如說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散文怎麼寫,旁人的總是旁人的寫法
  • 《中國散文通史》目錄當代卷 和谷
    )第十一節孫犁第十二節臧克家、唐弢(2)第十三節鍾敬文(2)、艾青(1)、艾煊第十四節陳荒煤、馮牧、黃秋耘第十五節王蒙、從維熙、劉心武第十六節牛漢、馮驥才、憶明珠第十七節周濤第十八節賈平凹(1)第十九節劉成章、張守仁、石英第二十節韓少華、佘樹森第二十一節趙麗宏、薛爾康、杜文和第二十二節謝大光、賈寶泉、朱谷忠
  • 高考散文閱讀答題技巧及套路 語文閱讀提分技巧
    高考散文閱讀答題技巧及套路 語文閱讀提分技巧高考語文散文閱讀的答題技巧是什麼?高考語文散文閱讀套路有什麼呢?每個類型的題都會有一定的套路的,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點,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都是為了更好的表達文章的主題。下面有途網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幾類高考語文散文閱讀解題技巧,供大家參考。
  • 高考語文散文閱讀複習指導
    知識點二 散文的分類一、寫景狀物類寫景狀物散文是一種篇幅短小、題材廣泛,通過描寫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態、色彩、神韻等特點,來表現作者內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結構是不同的。根據文體特徵,也可以較快地理清文章的脈絡。 第二講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題型一 情感或主旨概括無論是寫景散文、敘事散文,還是詠物散文,都是作者飽蘸著淋漓的情感寫出來的。對情感或是主旨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閱讀的必考點。
  • 語文現代文閱讀板塊強化指導之散文閱讀
    2、應試者的策略選作高考閱讀材料的散文,語言是較規範的,構思是較新穎的,結構是較嚴謹的。那麼怎樣才能解讀好高考散文呢?(1)從整體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這個特點,決定了散文內容的廣闊和豐富性,全文好象只是一些片斷、一些場面或景物組合。
  • 丁一川主講國子監大講堂第192講:《春秋》與《左傳》
    2019年4月26日,由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與北京市東城區教委聯合舉辦的「北京大學國子監大講堂」第192講在東城社區學院開講。《左傳》的記敘範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丁一川講述了《春秋》和《左傳》的關係。《左傳》和《春秋》的關係,歷來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左傳》是史傳,有了《左傳》,對《春秋》很快可以了解。
  • 中學語文,散文閱讀重點詞句的含義和作用
    散文讀起來有趣兒,可是答題仍然需要按照方法和套路。我們這篇文章,先梳理答題方法,再舉一篇文章來展現方法如何使用。關於散文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和作用,通常有以下兩個提問方法:第一,品味文章中重要詞語的含義和作用。1. 看主旨。理解散文中重要的詞語,一定要圍繞文章的中心,這些詞語的意思,往往和文章要表現的中心息息相關。
  • 高考語文散文複習,掌握這3個解題技巧,解決散文閱讀輕而易舉
    高考還有40來天就要來臨,對於語文這門學科,很多學生都感覺很頭疼,其中閱讀題就是一個攔路虎,特別是散文類型的閱讀題,很多同學一做就感到頭大,其實對於散文型閱讀題也是有解題技巧的,只要掌握了這幾個技巧,做題的把握也就更大了,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張怡微談散文寫作:《背影》被「誤讀」多年,朱自清與父親之間的...
    張怡微與陳引馳對談《散文課》 (攝影:華師大出版社)散文定義龐大卻缺乏理論「創意寫作」最初起源於愛默生在19世紀30年代的演講,它區別於學術性或技術性的寫作,用來指富有創造力的寫作實踐。五十年後,哈佛大學開設第一批創意寫作課程,意味著它開始成為一個正式學科。
  • 散文寫作的跨文體探索
    近年來,有關散文跨文體寫作的討論越來越多,尤其是關於散文是否可以虛構的討論不絕於耳,而散文界進行的跨文體探索寫作也卓有成效。但即便如此,也仍然存在一個散文跨文體寫作的合法性問題。  散文、小說、隨筆、雜文、散文詩、詩歌等均各有其嚴格的文體界限,但不等於不可以相互借鑑。
  • 提分攻略 | 語文·掌握散文的文類特徵和讀文策略
    1.找要素閱讀敘事性散文,必須掌握記敘的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變性質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可以說,對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對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準。
  • 中國之文與當代散文寫作的變革:專家研討李敬澤散文創作
    揚州大學畢飛宇研究中心近日召開了「中國之文與當代散文寫作的變革——李敬澤散文創作研討會」,對李敬澤的散文創作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討,試圖對其創作給出一個相對明晰的文學定位,以期對當代散文創作提供別樣的路徑和圖景。「散文是中國文學的根底,散文的興盛是文學興盛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