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印度歷史文化的研究(上)

2020-12-14 小曉帶你看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版的關於印度歷史文化的書籍很多。本書第一章裡已經介紹過一些與中印文化交流史相關的專著和資料彙編,不再重複。這裡要介紹的是另外一些比較重要的著作,但難免有所疏漏。

劉國楠、王樹英先生的《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出版於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亞所成立後較早出版的一部著作。全書按印度各邦劃分條例,分別介紹其歷史、社會和文化,對於了解印度概況很有幫助。

金克木先生的《印度文化論集》出版於18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書中收有先生多年來所寫論文15篇。內容涉及哲學、文學、繪畫、翻譯學、語法學、文獻學等。在許多問題上,先生都提出了前人沒有過的新看法。

林承節先生的《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出版於198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這實際上是一部斷代史,描述並分析了印度獨立運動前及其過程中,印度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變遷。

劉欣如先生的《印度古代社會史》出版於199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全書11章,從印度河文明寫到莫臥兒王朝尤其是在第三、第四、第六章,體現了作者的新觀點。

崔連仲先生的《從佛陀到阿育王》出版於191年(遼寧大學出版社)全書除《引論》和《結語》外,分為4章,另附相關論文3篇。此書是先生研究印度古代史的代表作。書中對公元前6至3世紀的歷史做了全面研究,資料翔實。尤其是在印度列國時代和阿育王時代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研究方面,成就突出。

範鐵城先生的《東方的復興中印經濟現代化對比觀照》出版於1991年(湖南出版社)。書中討論了近代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一些共性與個性問題,如殖民勢力的入侵、對外貿易、民族資本的形成和發展、近代經濟思想等。唐文權先生的《東方的覺醒一近代中印民族運動定位觀照》出版於1991年(湖南出版社)。書中就近代中國和印度在西方殖民主義徵服過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進行了討論分析,如民族大起義、西學東漸、改良運動、民族主義思想與民族獨立運動等。

林承節先生的《印度近現代史》出版於1995年(北京大學出版社)這是先生繼《印度民族運動的興起》一書後又一部著作。全書39章,並附有12篇資料。此書從17世紀初寫到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書中的資料非常豐富,作者站在客觀的立場,敘述了這期間重要事實發生的背景、原因、過程和後果,分析了事件的性質和意義。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學者寫的一部內容最翔實、分析最透徹的印度近現代史。

黃思駿先生的《印度土地制度研究》出版於99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該書是先生多年從事印度歷史研究的成果。全書15章,從公元前1000年寫起,直至公元20世紀90年代。書中對印度土地制度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不同表現形式做了細緻分析,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對於深入進行印度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尚會鵬先生的《印度文化史》出版於198年(臺灣亞太圖書出版社)全書13章,全面介紹了印度古代的文化,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是一部十分有益的著作。

朱明忠先生的《尼赫魯》出版於1999年臺灣東大圖書公司)該書分為9章,先介紹尼赫魯的生平與家世,然後重點討論尼赫魯的思想,如其哲學觀、科學觀、文化觀、民主觀、社會主義觀世俗主義觀,最後對其歷史地位及影響作了深入討論。這是我國尼赫魯研究的重要著作。尚勸餘先生的《尼赫魯研究》和《尼赫魯與甘地的歷史交往》均出版於199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前者分5章,分別研究尼赫魯的生平、思想、實踐和對中國的關係。後者分上下篇,分析印度現代史上兩位巨人在各個時間段、不同政治運動中的關係,視角獨特,頗有新意。

林承節先生的《印度古代史綱》出版於2000年(光明日報出版社)該書10章,從印度河文明寫到莫臥兒前期。該書與先生的《印度近現代史》相銜接。此後,先生又陸續出版了幾部印度史學著作,使他的印度史學研究形成一個龐大的系列。這個成就在中國研究印度史學的學者中是獨一無二的。3.文學藝術先介紹幾部文學著作。劉安武先生的《印度印地語文學史》出版於198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這是先生自50年代留學印度後,長期從事印地語文學研究的重大成果。書中,清晰地描繪出印地語文學從產生到發展的全過程。

先生閱讀過大量第一手資料,在一些主要作品的分析上,沒有囿於前人的成說,而是闡發了自己的觀點。可以說,這是中國人寫的第一部印地語文學史,也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唯一一部印地語文學史,在很長一個時期不會有人超過。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中外文化交流史
    它以絲綢之路為主線,將中國在西、南、東、北方向,從古至今與外界交流的歷史娓娓道來。既有縱向的歷史論述,從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時期、西學東漸與歐洲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幾個時間段論述了不同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發展狀況;又有橫向的文化比較,從中國-東北亞,中國-東南亞、南亞,中國-西亞-非洲,中國-歐洲,中國-美洲五個地域性的角度來全面闡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
  •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國的印度學研究的關注,發展路程
    這說明當時已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密切注視著印度的時局變化,在研究印度的政治經濟現狀。隨著泰戈爾的來華中國又掀起了一股泰戈爾熱,譯介和研究印度文學之風然而起。這是與政治研究相呼應的文學研究,也是和中國新文化運動相一致的文學運動。20年代,中國有了去印度的留學生。近代以來去印度留學的第一人是曾聖提。
  • 《金色記憶——新中國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記錄》發行座談會在京舉行
    中國文化報記者陳曦攝  中國文化報記者葉飛報導:10月29日,北京港澳中心二樓大廳嘉賓雲集,充滿溫暖喜悅的氣氛。由文化部主辦,文化部外聯局、中國文化報社承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協辦的《金色記憶——新中國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記錄》新書發行座談會在此舉辦。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蔡武出席並致辭,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趙少華主持座談會。
  • 「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戲曲史重大項目聯盟秘書處」在上海師範大學...
    今天,「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戲曲史重大項目聯盟秘書處」在上海師範大學設立,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所長王豐、文化和旅遊部科技教育司社科處處長王卉與上海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上海師範大學校長朱自強共同為秘書處揭牌。
  • 徐州市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承辦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
    歷史的記憶·青春的信仰——徐州市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承辦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詩歌朗誦會暨「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專場文藝演出(徐淮網藝術 丁培鑫賈成濤訊)10月4日,由徐州市泉山區文化和體育旅遊局主辦,徐州市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承辦,淮塔管理局協辦的『歷史的記憶·青春的信仰——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詩歌朗誦會暨「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專場文藝演出』在淮海戰役紀念館多功能廳隆重舉行。
  • 中國名人史:現代玄奘譚雲山,促使了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
    泰戈爾很喜歡這位熱情有理想的年青中國人,就真摯地邀請他去印度參加國際大學的工作,他就滿口答應了。」1928年9月,譚雲山來到泰戈爾的國際大學,從此他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事業貢獻了畢生心血。他先在國際大學學習梵文並研究佛學和印度文化,還開設了中文課程。
  • 「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翻譯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全國翻譯...
    近日,「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翻譯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全國翻譯文化研討會她說,翻譯文化研究會的成立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等重要指示的響應,是對老一輩翻譯家翻譯思想的傳承。浙江大學歷來重視文化傳承和創新,中華譯學館正是秉承這一理念而創立的。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書系 語言文字研究顯文化自信
    該《書系》分為國家發展建設史和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史兩個序列,系統回顧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   談到該《書系》中的《新中國語言文字研究7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新中國語言文字研究70年》主編劉丹青在發言中說,「《新中國語言文字研究70年
  • 研討會︱「共和國的道路與制度」:中國當代史研究的新風貌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於2013年底重新建立當代史研究室,逐漸成規模地推進當代史研究。2019年10月26日-27日,「共和國的道路與制度:建國7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會議由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主辦,上海社科院「中國當代史」創新團隊、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青年中心、《史林》編輯部承辦。
  • 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成立
    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以下簡稱「聯盟」)3日在北京成立。該聯盟由中國人民大學發起,北京大學等23家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共同加入。  聯盟旨在創新國際文化交流學術研究合作機制,共同研究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問題。
  • 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魯皖龍)日前,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成立大會暨中文國際教育論壇,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等出席會議。
  • 在體育當中,要知道中外體育文化的發展歷程,不妨來了解一下!
    體育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人體文化,它的發展歷史與人類文化的發展歷史是同步的,而且,必然是受人類文化所處的發展階段影響的。因此,要考察體育文化的發展,必然要將其放入不同的人類文化發展歷史時期,從歷時性和共時性角度加以研究,方能比較客觀、全面地進行考察。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成立大會舉行
    劉偉校長強調,成立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是學校黨委在新時代做出的重要決定,將在既往國際中文教學、中華文化國際推廣及研究基礎上,積極整合相關優質資源,提升國際文化交流水平,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 國家博物館:中國歷史文化的坐標
    國博的前身是1912年7月蔡元培先生倡導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館址為原清朝國子監,中國的國立博物館事業由此開始起步。1918年7月,籌備處遷址到故宮的端門與午門,1926年10月定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新中國成立後,國立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1950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
  • 論全球史與東亞文化交涉研究
    2007年6月,關西大學歷史、思想史、東西語言接觸研究的學者們共同申請的文化交涉學教育研究基地(ICIS)的計劃獲得日本文部科學省的批准。2009年6月,東亞文化交涉學會(SocietyforCulturalInteractioninEastAsia,SCIEA)正式在日本大阪成立。學會的宗旨是為了對東亞內部文化的形成、接觸、衝突、變遷、融合等現象進行動態的把握,並綜合多種人文學科的方法論對文化交涉,即互相干涉的形態進行多方位的闡釋,以推動東亞各國學者相互之間的學術交流。
  • 內蒙古成立東北亞民族歷史文化研究院
    中新社呼和浩特12月8日電 (記者 張瑋)內蒙古師範大學東北亞民族歷史文化研究院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正式成立,中外高校學者與會。當日,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滋賀縣立大學等近20所中外高校學者前來參加本次活動,共同搭建東北亞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平臺。東北亞,即東亞東北部地區,其範圍包括中國東部、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俄羅斯遠東地區等。
  • 「文明之光·2019中國文化交流年度人物」評選啟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程中釋放出強大的能量。中國不僅為人類貢獻新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而且把自己在文化創新創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獻給世界。
  • 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新時代當代中國史研究高端論壇在京舉行
    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趙晶)9月23日,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新時代當代中國史研究高端論壇在京舉行。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謝伏瞻,中國社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王京清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文化交流
    實際上,在張騫之前,「絲綢之路」就以民眾自發的形式開通,張騫的「鑿空」,只不過是史書上第一次記載官方與中亞的往來。 漢武帝即位後,在前幾代財力積累和國內較為穩定的基礎上,力圖改變之前的妥協策略,轉而實施以進攻為主的大戰略,派遣張騫作為使臣出使西域,即是這個大戰略中的一環。
  • 風從四方來:近代中外交涉與交流
    與此前時代不同的是,近代的中外交涉與交往,已經溢出傳統的懷柔、羈縻或者「萬邦來朝」的範圍。當日之中國不僅或主動或被動地融入國際法和近代外交體系中,而且廣泛深入的中外文化交流,深深影響著和改變了中國國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正因為如此,對於近代中外交涉和交往的研究可謂近代中國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且其本身兼具歷史研究和現實問題的雙重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