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國的印度學研究的關注,發展路程

2020-12-14 風花雪月大大

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先有康有為、梁啓超等人以印度的淪陷為例子,力陳變法之急迫,後有孫中山、章太炎吸取變法失敗的教訓,進一步分析印度受制於英國的原因,提出資產階級革命的主張。在此期間,他們對印度政局、經濟和社會的密切關注和研究,是中國印度學開始萌芽的標誌。

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20多年間,中國知識界對印度的政治動向反應敏感,對時局的分析更加深入中肯。當時中國的一些著名報刊、如《新青年《東方雜誌》《少年中國》《中報》等,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印度人民的苦難和英國殖民當局的揭露,常常十分及時而深刻,對此後印度民族主義運動成敗得失的評論也往往切中要害,對甘地其人其行的介紹和研究則已形成規模。

這說明當時已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密切注視著印度的時局變化,在研究印度的政治經濟現狀。隨著泰戈爾的來華中國又掀起了一股泰戈爾熱,譯介和研究印度文學之風然而起。這是與政治研究相呼應的文學研究,也是和中國新文化運動相一致的文學運動。

20年代,中國有了去印度的留學生。近代以來去印度留學的第一人是曾聖提。他於1924年泰戈爾來華後不久,即渡海到印度去投奔泰戈爾,先在國際大學學習,後到甘地的真理學院學習,1925年歸國。1929年,海維諒在印度德裡穆斯林大學學習伊斯蘭教哲學數年。他在學期間兼為學校服務,並曾給國內《東方雜誌》寫過文章,介紹印度民族運動與穆斯林的情況。

這一時期去印度的學者還有許季上(1919年)許地山(1926年6~9月在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學習梵文、研究佛教,1934再度到浦那學習梵文和研究佛教三個月)和高劍父(1931年到加爾各答舉辦個人畫展,受到好評)30年代去印度留學的學僧有體參(1931年)、岫廬(1936年)等。通過不同途徑去印度留學的學生有楊國賓、魏風江等。

30年代建立的中印學會是中國印度學興起過程中的一件大事。1924年泰戈爾訪問北京時,何雯曾提出組織中印學會的建議,泰戈爾表示贊同。1931年,譚雲山與泰戈爾再度商量此事,泰翁積極支持,並寫信給蔡元培。9月譚雲山回國。1933年,在蔡元培和戴季陶的大力支持下中印學會的籌備會議召開,發起人有譚雲山、周谷城、太虛、梁漱溟等43位,贊助人有于右任、蔡元培、林森、戴季陶等24位。

6月,中印學會的發起書《中印學會:計劃、總章、緣起》出版。1934年初,譚雲山返印,5月,印度一側的中印學會正式成立,泰戈爾任主席,尼赫魯後來任名譽主席,普拉沙德、拉達克裡希南等名人曾任各地的負責人。11月,譚雲山回國,次年5月,中國的中印學會正式成立,蔡元培為理事會主席,戴季陶為監事會主席。中國的中印學會建立初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向印度國際大學捐贈了一批中國古籍,二是呼籲教育界和學術界在大學裡設立印度佛學和印度文明史講座,三是幫助泰戈爾的國際大學募集資金建立中國學院。中國學院建立於1937年4月14日,譚雲山先生被任命為院長。

抗日戰爭開始以後,中國去印度從事講學和研究的學者主要有金克木(1941)、吳曉鈴(1942)、徐梵澄(1942)、陳翰笙(1944)、常任俠(1945)陳洪進(1945)等。他們回國後都成為中國印度學界的著名學者,寫出了一批重要的學術著作。我國當代最著名的印度學家季羨林先生於1935~1946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主攻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並從事語言學研究。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主任。

1943年三四月間,中國文化訪問團訪問印度,雙方協議,當年即互派10名研究生。自此以後的幾年中,中國派往印度的留學生主要有楊瑞琳、巫白慧、巴宙、李開物、陳祚農、裴默農、法舫、周達甫、周祥光、楊允元等。他們後來也都成為中國印度學的學者。

1942年,中國在雲南呈貢建立了國立東方語文專科學校,設有印度語文科。這是中國大學裡首次設置印度語言專業。譚雲山推薦當時在印度國際大學學中文的學生辛哈來教授印地語,從1943年教到1945年。該校除教授印地語外,還設有印度歷史、印度宗教、印度社會等課程。朱傑勤先生當時在該校講授印度史。抗戰勝利後,國立東方語專遷至南京。1946年,北京大學成立東方語言系,教學內容包括印度的語言和文學。1949年,東方語專合併於北大東語系。1946年,金克木在武漢大學開設印度哲學史課,1948年到北大又繼續開此課,原武漢大學的課程由石峻接任。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中外文化交流史
    ——李克強  ★絲綢之路的精神則是貫穿了全書的重要線索……海陸兩條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輸往沿途各國,帶去了文明和友好,也帶回來「西域」與「西洋」的物產和文化……我們要深刻理解「一帶一路」戰略,就不能不認真學習兩千多年來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 中外文化交流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印度歷史文化的研究(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版的關於印度歷史文化的書籍很多。本書第一章裡已經介紹過一些與中印文化交流史相關的專著和資料彙編,不再重複。這裡要介紹的是另外一些比較重要的著作,但難免有所疏漏。此書是先生研究印度古代史的代表作。書中對公元前6至3世紀的歷史做了全面研究,資料翔實。尤其是在印度列國時代和阿育王時代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研究方面,成就突出。範鐵城先生的《東方的復興中印經濟現代化對比觀照》出版於1991年(湖南出版社)。書中討論了近代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一些共性與個性問題,如殖民勢力的入侵、對外貿易、民族資本的形成和發展、近代經濟思想等。
  • 世界梵文研究期待中國更多參與
    新華網杭州5月14日電(記者程雲傑)在國際梵文學術界日益將梵漢佛經對刊視為前沿研究的今天,中國雖然是世界上梵文佛經文獻出土最多的國家之一,但中國學者對相關研究的參與度和貢獻仍顯不足,受訪的中外學者認為,中國應儘快加強梵文學科基礎建設,形成系統化的人才培養機制,更多參與國際研究合作。
  • 激蕩四十年 · 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環球網 記者 張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由封閉走向開放,實現了舉世矚目的滄桑巨變,引領中國逐漸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與經濟的滄海桑田交相輝映,文化作為民族精神與氣質的烙印,深入國民的血脈和靈魂。四十年來的中外文化交流,自覺醒、起步到勃興的整個過程,潛滋暗長、波瀾不驚,直至近年匯聚成中外人文交流的滾滾巨流,上升至國家對外交往戰略,引發各方廣泛關注。
  • 專訪|萬明:中外關係史研究「通古今之變,融中外之學」
    學會已組織了「中外關係史學科體系建設」一組筆談(萬明、陳奉林、李雪濤和趙現海),發表在《中華文化論壇》2020年第2期,分享相關思考,以期拋磚引玉,「筆談」發表後已引起學界關注和討論。  萬明:作為中國歷史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中外關係史學科的新定位,我認為主要是發掘利用中外文獻史料研究古代中外關係,通古今之變,融中外之學,探討古代人類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與社會交往進程及其思想觀念的特點與規律,為當今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提供歷史借鑑。
  • 風從四方來:近代中外交涉與交流
    與此前時代不同的是,近代的中外交涉與交往,已經溢出傳統的懷柔、羈縻或者「萬邦來朝」的範圍。當日之中國不僅或主動或被動地融入國際法和近代外交體系中,而且廣泛深入的中外文化交流,深深影響著和改變了中國國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正因為如此,對於近代中外交涉和交往的研究可謂近代中國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且其本身兼具歷史研究和現實問題的雙重關懷。
  • 論全球史與東亞文化交涉研究
    全球史與文化交涉所關注的是大航海以來的歐洲與東亞的文化交流,即便涉及古代東亞歷史、思想、宗教、文化的內容,也是在西學思潮影響之下的再闡釋或重構。東亞思想由於脫離了原有的情景和脈絡,在新的語境中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新的闡釋和理解。
  • 第三屆復旦中外人文交流論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外人文交流...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楊曉春、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教育部國際司中外人文交流機制辦處長毛冬敏出席論壇並致辭,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常務副會長秦亞青作主旨演講,來自全國的近四十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論壇還發布了「復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叢書」系列第二部《中外人文交流與新型國際關係構建》。
  • 吉狄馬加:用詩酒講好中國故事 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詩酒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發揮載體作用,用詩酒講好中國故事,擴大中國聲音,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著名詩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在參加國際詩酒文化大會時表示。
  • 侯毅 項琦:中國海疆史研究評述(1998—2018年)
    2015年,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邊疆文獻研究中心出版《文獻為證一釣魚島圖籍錄》,廣泛搜集整理了包括明清使琉球錄、琉球有關著述、中外外交文書、中外輿圖等文獻資料,全面展示釣魚島問題的來龍去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現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組織策劃下,出版了安京的《中國古代海疆史綱》和張煒、方堃主編的《中國海疆通史》。兩部著作融合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形成中國海疆通史研究獨特體系結構,特別是《中國海疆通史》一書對「海疆」的概念、內涵、研究範疇等進行了界定和闡釋,對海疆史理論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 語言文化產業中外人文交流基地揭牌儀式在西安交大舉行
    12月18日上午,語言文化產業中外人文交流基地揭牌儀式暨「新發展格局下來華留學機遇與挑戰」高端研討會在創新港舉行。趙軍武在致辭中介紹了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和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的情況。他提到,中外人文交流是夯實中外社會民意基礎、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內容。
  • 邢麗菊 孫鶴雲:中外人文交流的文化基因與時代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與鮮明的時代意蘊。
  • 砥礪精進 深化梵文研究
    為學日益,代有傳承,我國學界在梵文研究領域一直持續耕耘,砥礪精進。《中國社會科學報》自創刊起即持續關注報導梵文研究等「絕學」、冷門學科,為相關學科發展鼓與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這讓梵文研究界深受鼓舞。
  • 曾江:砥礪精進 深化梵文研究
    為學日益,代有傳承,我國學界在梵文研究領域一直持續耕耘,砥礪精進。《中國社會科學報》自創刊起即持續關注報導梵文研究等「絕學」、冷門學科,為相關學科發展鼓與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這讓梵文研究界深受鼓舞。培養人才 共繼「絕學」梵文是一種複雜難學的重要語言,而將其運用到專業學術研究中,更需要長期的訓練和積累。因此,梵文研究人才的培養是當務之急。
  • 文旅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領導蒞臨鳳凰教育調研
    ,陪同李主任前來調研的有戰略研究處莊蕙源處長、交流培訓處鄭霞處長、直屬公司負責人李宇等一行15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李蕊(前排 左)一行參觀鳳凰中心, 同來訪人員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相關業務結合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海南大學共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海南大學合作共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 據介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和海南大學通過共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為會計行業和相關企業走出去提供政策諮詢、智力支持與資源服務,促進會計行業的中外人文交流,助力管理會計人才培養、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會計人才人文交流能力提升。
  • 《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第二輯今年底出版
    本報訊《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項目「羅馬梵蒂岡所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收集與整理」的研究成果。     為深入挖掘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的價值,推動歐洲藏漢籍的回歸與中外學術交流合作,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與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中心,於2018年4月9日在北京義大利使館聯合舉辦「《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推介會」。
  • 「僑」這新時代:懷揣文化自信,推動中外交流
    ——編者按懷揣文化自信,推動中外交流   曲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十九大為中國發展鎖定的歷史新方位。3萬多字的大會報告,可以概括為:定位新時代,收穫新思想, 聚焦新目標, 實幹新徵程。
  • 中外文化交流及英語學習交流會
    為使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增長我們的國際交流意識,鍛鍊語言表達能力,激發英語學習的興趣。昨日(2018年10月13日)晚上,海南師範大學數物信6班,七班以及部分外國留學生于田家炳教育書院103教室開展了「中外文化交流及英語學習」為主題的交流活動活動中,兩個班的同學們和留學生們向大家介紹了各自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教育特色,同時中國學生也向留學生們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電影配音、吉他演奏、音樂、特色美食等給外國留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 尚剛談中國工藝美術史與名物研究
    尚剛(澎湃新聞 蔣立冬繪)在最近出版的《林泉丘壑:中國古代畫家和他們的世界》一書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尚剛先生對中國繪畫史做了簡明扼要的勾勒和梳理。事實上,對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他來說,中國工藝美術史才是本色當行,他的《元代工藝美術史》《隋唐五代工藝美術史》與《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都已成為相關領域的權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