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麗菊 孫鶴雲:中外人文交流的文化基因與時代意蘊

2020-12-17 復旦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與鮮明的時代意蘊。

人文關懷

  「人文」一詞源於《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華傳統文化向來重視人文關懷,中國先哲更將人文置於與天文同等的位置。《尚書》認為,人是「萬物之靈」。《老子》將人與道、天、地並列,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歷史上,中國雖曾出現過眾多學說、流派,但幾乎都將人文關懷放在重要位置。例如,儒家「內聖外王」重視人的道德修養,體現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人本主義精神;道家主張「道法自然」「返璞歸真」「形神兼養」,充滿對人的健康、生命、生活的關注;佛家以慈悲為懷,提倡「眾生平等」。以上種種特質,彰顯著中華傳統文化所特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思維和交互性倫理。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鑑最好的載體。深化人文交流互鑑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人文交流是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心靈交匯的橋梁,是國與國之間加深理解信任的紐帶,它以增進國家及民眾間相互理解和信任為基礎,以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為目標,具有基礎性、廣泛性、先導性和持久性特徵。中國倡導的人文交流,內容涵蓋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多個領域,通過各種形式推動民心相通,推動務實合作。

包容互鑑

  《楚辭》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神有所不通。」這就需要我們秉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精神,葆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周易》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指出陰陽二者並非對立關係,實為一種互補、對應和包容的關係。莊子、荀子認為,陰陽二氣是宇宙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彼此為對方提供存在條件,二者的互補互動構成了世界。儒家的「一物兩體」,道家的「無為」與「有為」,佛家的「出世」與「入世」,都在說明事物之間互補的重要性。歷史上,中國長期秉持「有容乃大」的胸懷,對西方文化保持交流學習的態度,中華文明在同世界各文明的交流互鑑中發展壯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鑑的動力。」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70多億人口,人類文明豐富多彩。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它們都是人類共同的寶藏,沒有高低、貴賤、優劣之分。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鑑有利於促進各國民眾精神層面的溝通,厚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根基。中國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開放包容、互學互鑑,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不斷加強同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鑑,既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在中外人文交流中構建相互尊重、豐富多彩的世界。

和諧共生

  中華文明在本質上是一種「和」的文明。《老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論語》曰「君子和而不同」「禮之用,和為貴」。中華文明所崇尚的「和」,包含和諧、和平等多重含義。就和諧而言,要求既肯定和接受事物的多樣性,又包容和接納事物的差異性,並將不同事物融合到一個和合體中,即「和而不同」。《國語》講「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把多樣性的和諧統一作為萬物生長繁衍的基本條件。就和平而言,追求和平是中國數千年文化積澱的必然要求。《尚書》提出的「協和萬邦」就反映了這樣一種理想。孔子提倡「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孟子斥責「春秋無義戰」,主張「善戰者服上刑」。老子認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大軍之後,必有兇年」。莊子提出「齊物論」,主張萬物平等和諧相處。兵家雖以戰爭為研究對象,但在本質上依然追求和平,如孫武指出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中華民族自古愛好和平,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但在推進中外人文交流過程中,中國卻面臨來自西方國家「中國威脅論」「文明衝突論」等論調的攻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奼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文明標準,任何試圖用強制性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必然帶來災難性後果。尊重文明就意味著尊重文明產生的土壤及其獨特性,尊重文明創造主體及其思維方式的獨特性,尊重文明在歷史上發揮的獨特作用,以及在當下、將來產生影響的合理性和持續性,進而在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認知基礎上,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生。

創新發展

  與西方機械論的宇宙觀不同,中國哲學的宇宙觀習慣上將世界看作一個生生不息的運動存在。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指出「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國先哲認為世界是一個如同大河奔流的運動總體,一切無時無刻不在流動和變化之中。這種變化和發展的特性在《周易》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易有兩義:一是變易或變化;二是常道,即天道。變易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基本方式,但變化不是簡單重複,而是包含著創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賦予生命更加深刻的內涵,才能使德業不斷充實和完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之所以要有變化,是因為「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種變化生生之道是中華文化的固有精神,正是它支撐著中華文明綿延不絕、與時俱進。

  新時代的中外人文交流既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應該用創新增添文明發展動力、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鑑中形成的開放體系。近年來,我國對外人文交流既充分發掘本國珍貴的歷史資源,又從他國不同文明中接受啟發;既對自身傳統文化加以繼承和保護,又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避免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遺失,又運用現代高科技創新手段激發其活力,不斷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

(作者:邢麗菊,系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孫鶴雲,系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26日 11版)


相關焦點

  • 孫鶴雲 邢麗菊:發揮高校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積極作用
    在國際關係中,人文交流是增進國家及民眾間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途徑。對我國來說,人文交流是夯實中外關係民意基礎、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職能,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在全面深化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高校應進一步承擔好自身職責和使命,為增進中外人文交流作出積極貢獻。
  • 東南亞漢語教育促進中外人文交流
    ,漢語國際教育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推進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為東南亞區域提供人才支撐,成為包括中國和東南亞各國在內的教育工作者的時代使命。新時代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新的時代使命,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是我國為世界多元文化繁榮作出貢獻的重要路徑。
  • 新時代中外人文交流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高層論壇召開
    華龍網-新重慶10月25日13時40分訊(何婷 實習生 張紅霞 白濤)中外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是夯實中外關係社會民意基礎、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如何更好地推動新時代中外人文交流,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是高等院校,特別是外國語大學開展科學研究、智庫建設、人才培養的重要考量。
  • 中外人文交流與新型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秦亞青在主旨演講中指出,新型國際關係以合作共贏為核心,既是針對當下世界形勢提出的外交戰略目標,也反映中華文化的和合精神,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理念對於推動當今國際社會成員之間的合作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教育部國際司中外人文交流機制辦處長毛冬敏在分論壇開幕式上致辭。
  • ...中外人文交流」點燃重慶「人文紅利」 專訪重慶教育國際交流...
    為貫徹上述精神,過去兩年多來,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通過廣泛調研,逐步明確了搭建中外人文交流十大類合作平臺的基本思路,「中外人文交流(重慶)試驗園區」是十大平臺之一。「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博覽會」是試驗園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支撐活動,2020一帶一路重慶教育國際特色展示就是「博覽會」在重慶的首次嘗試。
  •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海南大學共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海南大學合作共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 張赫 攝中新網海口12月8日電 (記者 張茜翼)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海南大學8日下午在海口籤署協議,合作共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當日,海南大學「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揭牌。
  • 第三屆復旦中外人文交流論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外人文交流...
    2019年11月23日,第三屆復旦中外人文交流論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外人文交流」在復旦大學舉行。本次論壇由復旦大學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辦,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協辦。
  • 語言文化產業中外人文交流基地揭牌儀式在西安交大舉行
    12月18日上午,語言文化產業中外人文交流基地揭牌儀式暨「新發展格局下來華留學機遇與挑戰」高端研討會在創新港舉行。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偉一行,西安交大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趙軍武,國際教育學院、國際處、外國語學院等相關部門負責人、教職工代表,國內20餘所高校來華留學工作負責人出席活動。國際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溫廣瑞主持儀式。
  •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海南大學共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
    12月8日,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海南大學在海口籤署合作協議,並舉行「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 揭牌儀式。
  • 陝西省中外人文交流活動周開幕
    央廣網西安12月19日消息(記者舒隆煥)陝西省中外人文交流活動周暨陝西省國際學生文化藝術周12月18日在西鹹新區灃東新城開幕。陝西省中外人文交流活動周開幕(央廣網發 主辦方 供圖)開幕式上,主辦方發布了國際漢唐學院成立兩周年成果,舉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培訓項目發布及基地授牌儀式。據介紹,國際漢唐學院經過兩年的探索與實踐,積極發揮人文交流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
  • 水利電力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揭牌成立
    杜柯偉主任致辭杜柯偉主任闡釋了人文交流工作的時代背景和重要意義,介紹了中心工作職能以及建設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的基本考慮。他指出,三方共建水利電力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對於助力水利電力行業海外發展、推動水利電力行業中外人文交流、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和民間友好具有重要意義。
  • 北科大成立礦業與鋼鐵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
    中國網北京1月10日訊(記者 劉佳 通訊員 孟婍)12月30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我校共建的礦業與鋼鐵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籤約暨揭牌儀式在天工大廈隆重舉行。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偉、副主任楊曉春、重大項目與活動處處長唐雲,學校黨委書記武貴龍、校長楊仁樹、副校長吳愛祥,以及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學院的負責人出席儀式。
  • 邢麗菊:高校應做好留學工作、促進中外人文交流
    (中國網記者 時暢)2019年12月17日,「新時代的中國思想與世界變局——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2019」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韓國研究中心副主任邢麗菊出席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以下是她的演講內容。今天我談的題目是《如何發揮高校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積極作用》。
  • 劉延東出席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座談會並講話
    劉延東在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華社北京2月7日電 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6日出席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座談會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服務國家改革發展和對外戰略大局,著眼中外民心相通
  • 「疫情阻擋不了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的腳步」
    「疫情阻擋不了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的腳步」——來自「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的聲音光明日報記者 李蕾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舉行。
  • 發揮高校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積極作用
    在國際關係中,人文交流是增進國家及民眾間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途徑。對我國來說,人文交流是夯實中外關係民意基礎、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職能,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
  • 2020年中外人文交流與基礎教育創新發展中小學校長大會在西海岸...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汪院萍12月9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辦的2020年中外人文交流與基礎教育創新發展中小學校長大會在西海岸新區召開。會議秉持人文交流和教育改革創新理念,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服務新時代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和中外人文交流事業發展,搭建基礎教育國際合作和中外人文交流平臺,提升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人文素養與教育創新能力,推動開創基礎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
  •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在首期中外人文交流區域主題研修班作典型報告
    ,建設中外人文交流高地》的典型報告,報告內容以山東理工職業學院舉辦的國際學生孔子文化節為切入點,介紹了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所作的貢獻與成績。  據了解,為貫徹落實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部署和要求,做好中外人文交流重心下沉工作,挖掘地方人文交流品牌項目,加強人文交流隊伍建設,提升人文交流工作服務黨和國家對外工作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啟動中外人文交流區域主題研修項目
  • 天府新區10所學校被教育部定為中外人文交流特色校建設計劃學校
    四川行知教育網訊:近日,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在官方網站公布《關於確定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學校建設計劃學校名單的通知》(人文中心函〔2020〕123號),其中,天府新區10所學校參與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學校建設計劃。
  • 「僑」這新時代:懷揣文化自信,推動中外交流
    一篇篇優秀徵文陸續與大家見面,共同講述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眼中、心中的新時代。——編者按懷揣文化自信,推動中外交流   曲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十九大為中國發展鎖定的歷史新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