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阻擋不了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的腳步」

2020-12-17 合肥在線

「疫情阻擋不了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的腳步」

——來自「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的聲音

光明日報記者 李蕾

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舉行。恰逢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成立10周年、「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實施10周年,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斯洛維尼亞等國和中國的專家學者200餘人通過全球連線或現場參會,圍繞「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的主題深入研討。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教授黃會林談到舉辦此次論壇的目的時說:「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加劇了不同文明主體之間溝通的困難。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全球層面的研討,來激發人們思考當代語境下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議題。」

「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的善意聚合」

從記錄中國農民走上致富之路、追求美好生活的「農事·農家·農人」主題到觀察和表現時間裡的中國變化的「時刻·時節·時光」主題,再到呈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點滴故事的「生態·生物·生活」主題……作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的重點工作,「看中國」項目從2010年至今已邀請了來自全球70餘個國家的700餘位外國青年,圍繞與中國相關的主題拍攝了700多部紀錄短片,獲得100餘項國際獎項。2019年末,該項目與美國鷹龍公司合作,將作品落地北美本土新聞網和電視臺,在海外收穫了熱烈反響和良好口碑。

2020年的「看中國」項目較為特殊。受疫情影響,活動從邀請外國青年來中國拍攝改為外國青年遠程拍攝中國和在華外國青年拍攝中國兩種模式,邀請了52個國家125位外國青年完成了103部短片。此外,紀念「看中國」10周年的紀錄電影《路:外國青年看中國》也將於近日首映,以來自9個國家9個不同語種青年導演的視角講述他們眼中的中國。

「疫情阻擋不了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的腳步,也阻擋不了我們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的善意聚合。」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作宇在論壇開幕式的致辭中指出。黃會林則認為,這些活動的成功舉辦以文化包容的態度和人際溝通的善意,消減了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隔膜和障礙,在中外青年之間架設起一座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友誼橋梁,對全球文明之間的理解與對話起到了示範作用。從研究院10年來的理論實踐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基於人類共同情感、理智、願望的合作力量。這說明,來自不同國家、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們可以通過溝通的方式,克服困難,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

新興的短視頻形式成為中國文化揚帆出海的輕騎兵

「一直以來,中國智慧中『仁愛』等觀念,為世界提供了一種和平發展的路徑,吸引我們去走近、了解。今年,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這更讓我們對中國智慧以及其背後的文化底蘊和時代精神產生了濃厚興趣。」來自德國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大衛·巴拓識如是說。

要想讓外國人更加直觀清晰地了解中國智慧、中國文化,除了「看中國」項目短片外,還可以倚仗文學、影視、音樂、舞臺藝術等多種形式。《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紅海行動》等影片在北美、澳洲等地上映受到觀眾追捧,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景象;《平凡的世界》《媳婦的美好時代》《雞毛飛上天》《生活啟示錄》等電視劇作品在非洲、日韓等地區播出,掀起了當地觀眾的追劇熱潮;《這!就是街舞》《中國好歌曲》等綜藝節目獲得國際同行的認可,以版權發行、模式輸出等方式落地北美、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興的短視頻形式成為中國文化揚帆出海的輕騎兵。李子柒等中國人平時關注的網絡紅人憑藉形式新穎、視角獨特的短視頻產品獲得海外粉絲的關注,讓中國式的田園牧歌、美食文化、教育理念春風化雨般流淌到外國受眾的心裡。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總結道:「梳理近年來各種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實踐活動,我們發現,經過當代文化工作者富有時代性的藝術創造,越來越多兼具民族性、現代性的作品受到海外追捧。」

「及時充分地展示中華文化的時代風貌」

「這些成功案例啟示我們,在創作傳播過程中必須堅守中國文化主體性,以時代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探討中國文化的源與流及不同時期的文化特徵,系統梳理當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原黨組書記兼常務副主席齊鳴秋分析道,「偉大的時代變革為中國文化提供豐富的發展空間,40年來各行各業創造著中國製造、中國模式、中國速度,文化工作者應該深入到工業、農業、文化、教育、科技、醫療服務等各個領域,挖掘鮮活的素材,多元化、多角度地提煉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載物的人文情懷,及時充分地展示中華文化的時代風貌。」

「在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我們還應注重國際化表達。這就需要我們在海外走本土化的運營模式,深入了解當地觀眾讀者、觀眾、用戶的欣賞習慣和消費能力,從選題階段就按照國際市場的需求來策劃,善於從浩如煙海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故事當中提取最能表達中國民族精神的元素融入創作,按照國際一流的標準控制作品質量,不僅讓外國受眾看到飽含東方美學意蘊的中國故事,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間了解善良、勇敢、團結、奮進的中國精神,從而認同我們的文化,理解我們的發展道路。」中青(英國)國際出版傳媒有限公司首席代表兼總經理郭光表示。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7日 09版)

相關焦點

  • 「疫情阻擋不了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的腳步」——來自「在世界之中...
    恰逢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成立10周年、「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實施10周年,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斯洛維尼亞等國和中國的專家學者200餘人通過全球連線或現場參會,圍繞「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的主題深入研討。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教授黃會林談到舉辦此次論壇的目的時說:「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加劇了不同文明主體之間溝通的困難。
  • 一帶一路:中外文化交流史
    ——李克強  ★絲綢之路的精神則是貫穿了全書的重要線索……海陸兩條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輸往沿途各國,帶去了文明和友好,也帶回來「西域」與「西洋」的物產和文化……我們要深刻理解「一帶一路」戰略,就不能不認真學習兩千多年來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 「僑」這新時代:懷揣文化自信,推動中外交流
    經過近幾年的學習和貫徹,如今,文化自信正逐漸成為生長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力量,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事業的從事者,在感受到「滿格」民族自豪感的同時,更增添了我對講好「中國故事」的自信。  因地制宜講故事,多動腦筋講方法  當前,我們正處於一個思想大活躍,文化大交流的時代。
  • 中外文化交流及英語學習交流會
    為使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增長我們的國際交流意識,鍛鍊語言表達能力,激發英語學習的興趣。昨日(2018年10月13日)晚上,海南師範大學數物信6班,七班以及部分外國留學生于田家炳教育書院103教室開展了「中外文化交流及英語學習」為主題的交流活動活動中,兩個班的同學們和留學生們向大家介紹了各自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教育特色,同時中國學生也向留學生們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電影配音、吉他演奏、音樂、特色美食等給外國留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 疫情阻擋了他回家的腳步,但如今,我感到自己太幸運了!——寧夏外教...
    但是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聽到很多航班取消的消息,他開始擔心自己的機票會被取消,因為在(疫情)這麼嚴重的時候,他並不想待在中國,他的內心有些恐懼,期待回家,離開中國是他的真實想法。因為那時,美國更安全,國外都比中國安全。但是隨著幾周後,Yairo發現其他國家,比如義大利,西班牙,美國,都因為新冠病毒變得十分混亂。「我覺得很幸運,當時回國的機票取消了。」 Yairo感慨。
  • 三一奈及利亞服務團隊:危險阻擋不了服務的腳步
    三一奈及利亞服務團隊:危險阻擋不了服務的腳步一天晚上11點,客戶緊急來電,說他們的旋挖鑽不能落桅杆了,而且鑽杆提起來就自動落下,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加之第二天早上7點還要開工,請求三一派人速去處理。三一奈及利亞服務團隊:危險阻擋不了服務的腳步面對客戶的緊急召請,經過多方協調,三一最終從一位中資客戶處借調了2名武警陪同火速趕往客戶工地,而此時已是深夜。
  • 疫情阻擋不了辛巴威人學中文的熱情
    新華社哈拉雷9月7日電 通訊:疫情阻擋不了辛巴威人學中文的熱情新華社記者張玉亮早上9時,位於辛巴威首都哈拉雷西郊的「媽媽的愛撫」高中,教師娜奧米·穆宗加走進空無一人的教室,打開筆記本電腦,運行視頻會議程序。
  • 文旅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領導蒞臨鳳凰教育調研
    ​北京鳳凰中心 2020年8月14日下午,鳳凰教育高級副總裁、傳大鳳凰CEO劉江波,副總高豔霜,品宣中心主任宋憲濱及鳳凰數字科技品牌總監崔曉、策劃經理殷姿,在北京鳳凰中心熱情接待了文旅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李蕊副主任
  • 激蕩四十年 · 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與經濟的滄海桑田交相輝映,文化作為民族精神與氣質的烙印,深入國民的血脈和靈魂。四十年來的中外文化交流,自覺醒、起步到勃興的整個過程,潛滋暗長、波瀾不驚,直至近年匯聚成中外人文交流的滾滾巨流,上升至國家對外交往戰略,引發各方廣泛關注。
  • 別讓疫情阻擋了你就業的腳步
    找不到穩定工作又不願意挑戰自己,便意味著沒有收入來源,「袋鼠族」也就此而生(比喻20多歲的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後仍需仰賴父母支援生活費用)。高校畢業生不應死磕於尋找線下全職工作,近兩年來,採用線上工作的方式,做一名自由職業者也逐漸成為一種新風向。利用人才共享平臺尋找有需求的企業,或將自己的技能明碼標價,發布服務,這種方式新穎、快捷、正規,可以讓企業和個人真正做到互利共贏。22歲的小高是一名美術專業的準大學畢業生,今年六月,她將徹底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然而,原本計劃在寒假後就開始著手找工作的她,卻被疫情耽誤了計劃。
  • 邢麗菊 孫鶴雲:中外人文交流的文化基因與時代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與鮮明的時代意蘊。
  • 通訊:疫情阻擋不了辛巴威人學中文的熱情
    新華社哈拉雷9月7日電 通訊:疫情阻擋不了辛巴威人學中文的熱情新華社記者張玉亮早上9時,位於辛巴威首都哈拉雷西郊的「媽媽的愛撫」高中,教師娜奧米·穆宗加走進空無一人的教室,打開筆記本電腦,運行視頻會議程序。
  • 滄州發布|抓防控促生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春天的腳步
    滄州發布|抓防控促生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春天的腳步 2020-02-27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南亞漢語教育促進中外人文交流
    新時代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新的時代使命,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是我國為世界多元文化繁榮作出貢獻的重要路徑。為此,在新時代漢語國際教育發展中,要立足國家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走漢語國際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增強中華語言和文化傳播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擔當,培養新時代國際漢語人才,並能夠積極主動地服務於教育擴大對外開放和「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和優化漢語國際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從而促進中外人文交流事業的發展。
  • 2019中外文化交流英語夏令營來啦!
    純正美式文化歐美教育   英語授課不出國門就能真實體驗, 這是國際視野的一次打開。體能  技能  才藝訓練最真實的美國課堂,這是思維和學習方式的一次刷新。 ★本土範圍內中外文化交流夏令營,免去護照籤證等手續,流程簡化,價格優惠。
  • 湘大留學生舉辦「THE WAY WE ARE」中外文化交流節
    (「THE WAY WE ARE」文化交流晚會)  紅網湘潭4月16日訊(通訊員 陳瑤)4月12日至14在湘潭大學學生會國際交流部在湘潭大學南苑舉辦了「第二屆湘潭大學中外文化交流節」。來自中國、美國、印度、韓國、泰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辛巴威等24個國家大學生共聚一堂互相交流學習。    本次文化交流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12號舉行了文化展和美食節。留學生分別將具有自己國家特色的物品和特產展示給參會人員,並且介紹本國的文化。下午,留學生向與中國學生現場互動,即興表演。
  • 留學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優秀學生出國學習有戰略意義
    因為疫情在國外的爆發,許多留學生回國,引發國內對留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行討論。不可否認,有一小部分留學生被西方文化同化,對中華文化的認知不足導致對「中國人」的不友好。但這部分留學生不代表全部。留學生雖然不是中外唯一的交流的途徑,但是不能否認他們在這個角色作出的貢獻。直接的交流讓國外人真切認識中國人的文化和精神氣節,同時,留學生引入了很多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的技術和架構。
  • 上海自貿區文創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現海派新形象
    「需要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著力構建對外文化交流體系」的工作要求,2016年7月29日,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上海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共同主辦的「NICE Choice」——海派文創精品邀請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覽館正式開幕。
  • 2015「彩虹橋」中外學生文化交流公益項目在京啟動[組圖]
    2015年「彩虹橋」中外學生文化交流公益項目啟動,現場領導嘉賓啟動水晶球。中國網 董寧攝影 中國網訊(記者 董寧)7月31日下午,「彩虹橋」中外學生文化交流公益項目在北京大學舉辦,來自北京大學、中國銀行、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美國駐華大使館、美國人留學促進會的相關領導出席啟動儀式並講話。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宣布2015年「彩虹橋」中外學生文化交流公益項目啟動,並授團旗。
  • 中外師生同慶中秋、共迎國慶,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舉辦「手塑餅同月...
    中外師生同慶中秋、共迎國慶,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舉辦「手塑餅同月,心祈世團圓」活動 來源: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時間: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