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阻擋不了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的腳步」——來自「在世界之中...

2020-12-12 中國文明網

  記者 李蕾  

  

  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舉行。恰逢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成立10周年、「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實施10周年,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斯洛維尼亞等國和中國的專家學者200餘人通過全球連線或現場參會,圍繞「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的主題深入研討。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教授黃會林談到舉辦此次論壇的目的時說:「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加劇了不同文明主體之間溝通的困難。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全球層面的研討,來激發人們思考當代語境下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議題。」

 

  「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的善意聚合」

  從記錄中國農民走上致富之路、追求美好生活的「農事·農家·農人」主題到觀察和表現時間裡的中國變化的「時刻·時節·時光」主題,再到呈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點滴故事的「生態·生物·生活」主題……作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的重點工作,「看中國」項目從2010年至今已邀請了來自全球70餘個國家的700餘位外國青年,圍繞與中國相關的主題拍攝了700多部紀錄短片,獲得100餘項國際獎項。2019年末,該項目與美國鷹龍公司合作,將作品落地北美本土新聞網和電視臺,在海外收穫了熱烈反響和良好口碑。

  2020年的「看中國」項目較為特殊。受疫情影響,活動從邀請外國青年來中國拍攝改為外國青年遠程拍攝中國和在華外國青年拍攝中國兩種模式,邀請了52個國家125位外國青年完成了103部短片。此外,紀念「看中國」10周年的紀錄電影《路:外國青年看中國》也將於近日首映,以來自9個國家9個不同語種青年導演的視角講述他們眼中的中國。

  「疫情阻擋不了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的腳步,也阻擋不了我們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的善意聚合。」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作宇在論壇開幕式的致辭中指出。黃會林則認為,這些活動的成功舉辦以文化包容的態度和人際溝通的善意,消減了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隔膜和障礙,在中外青年之間架設起一座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友誼橋梁,對全球文明之間的理解與對話起到了示範作用。從研究院10年來的理論實踐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基於人類共同情感、理智、願望的合作力量。這說明,來自不同國家、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們可以通過溝通的方式,克服困難,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

 

  新興的短視頻形式成為中國文化揚帆出海的輕騎兵

  「一直以來,中國智慧中『仁愛』等觀念,為世界提供了一種和平發展的路徑,吸引我們去走近、了解。今年,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這更讓我們對中國智慧以及其背後的文化底蘊和時代精神產生了濃厚興趣。」來自德國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大衛·巴拓識如是說。

  要想讓外國人更加直觀清晰地了解中國智慧、中國文化,除了「看中國」項目短片外,還可以倚仗文學、影視、音樂、舞臺藝術等多種形式。《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紅海行動》等影片在北美、澳洲等地上映受到觀眾追捧,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景象;《平凡的世界》《媳婦的美好時代》《雞毛飛上天》《生活啟示錄》等電視劇作品在非洲、日韓等地區播出,掀起了當地觀眾的追劇熱潮;《這!就是街舞》《中國好歌曲》等綜藝節目獲得國際同行的認可,以版權發行、模式輸出等方式落地北美、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興的短視頻形式成為中國文化揚帆出海的輕騎兵。李子柒等中國人平時關注的網絡紅人憑藉形式新穎、視角獨特的短視頻產品獲得海外粉絲的關注,讓中國式的田園牧歌、美食文化、教育理念春風化雨般流淌到外國受眾的心裡。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總結道:「梳理近年來各種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實踐活動,我們發現,經過當代文化工作者富有時代性的藝術創造,越來越多兼具民族性、現代性的作品受到海外追捧。」

 

  「及時充分地展示中華文化的時代風貌」

  「這些成功案例啟示我們,在創作傳播過程中必須堅守中國文化主體性,以時代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探討中國文化的源與流及不同時期的文化特徵,系統梳理當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原黨組書記兼常務副主席齊鳴秋分析道,「偉大的時代變革為中國文化提供豐富的發展空間,40年來各行各業創造著中國製造、中國模式、中國速度,文化工作者應該深入到工業、農業、文化、教育、科技、醫療服務等各個領域,挖掘鮮活的素材,多元化、多角度地提煉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載物的人文情懷,及時充分地展示中華文化的時代風貌。」

  「在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我們還應注重國際化表達。這就需要我們在海外走本土化的運營模式,深入了解當地觀眾讀者、觀眾、用戶的欣賞習慣和消費能力,從選題階段就按照國際市場的需求來策劃,善於從浩如煙海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故事當中提取最能表達中國民族精神的元素融入創作,按照國際一流的標準控制作品質量,不僅讓外國受眾看到飽含東方美學意蘊的中國故事,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間了解善良、勇敢、團結、奮進的中國精神,從而認同我們的文化,理解我們的發展道路。」中青(英國)國際出版傳媒有限公司首席代表兼總經理郭光表示。

 

相關焦點

  • 「疫情阻擋不了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的腳步」
    「疫情阻擋不了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的腳步」——來自「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的聲音光明日報記者 李蕾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舉行。
  • 「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成功舉辦
    一系列理論、學術、教學、傳播成果在本次論壇期間集中展示,論壇以「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為主題,「第三極文化」的理論建樹引起與會中外學者熱烈討論,當下世界疫情和文明交流對話,以及當代語境下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中成為研討論題。論壇以線下線上互動方式舉行,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斯洛維尼亞等國和中國專家學者200餘人全球連線和現場參會。
  • 邢麗菊 孫鶴雲:中外人文交流的文化基因與時代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與鮮明的時代意蘊。
  • 一帶一路:中外文化交流史
    ——李克強  ★絲綢之路的精神則是貫穿了全書的重要線索……海陸兩條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輸往沿途各國,帶去了文明和友好,也帶回來「西域」與「西洋」的物產和文化……我們要深刻理解「一帶一路」戰略,就不能不認真學習兩千多年來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 激蕩四十年 · 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環球網 記者 張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由封閉走向開放,實現了舉世矚目的滄桑巨變,引領中國逐漸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與經濟的滄海桑田交相輝映,文化作為民族精神與氣質的烙印,深入國民的血脈和靈魂。四十年來的中外文化交流,自覺醒、起步到勃興的整個過程,潛滋暗長、波瀾不驚,直至近年匯聚成中外人文交流的滾滾巨流,上升至國家對外交往戰略,引發各方廣泛關注。
  • 「僑」這新時代:懷揣文化自信,推動中外交流
    十九大為進入新時代的中國指明方向,也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從事韓中文化友好交流事業的旅韓華人,我關注到報告中再次發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號召,闡述了文化自信之於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這讓我倍感振奮、備受鼓舞、倍增信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
  • 北京師範大學舉辦「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魯皖龍)日前,「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第三極文化」的理論建樹引起與會學者熱烈討論,當下世界疫情和文明交流對話,以及當代語境下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成為研討論題。
  • 中外師生同慶中秋、共迎國慶,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舉辦「手塑餅同月...
    中外師生同慶中秋、共迎國慶,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舉辦「手塑餅同月,心祈世團圓」活動 來源: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時間:2020-09-30
  • 三一奈及利亞服務團隊:危險阻擋不了服務的腳步
    三一奈及利亞服務團隊:危險阻擋不了服務的腳步一天晚上11點,客戶緊急來電,說他們的旋挖鑽不能落桅杆了,而且鑽杆提起來就自動落下,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加之第二天早上7點還要開工,請求三一派人速去處理。三一奈及利亞服務團隊:危險阻擋不了服務的腳步面對客戶的緊急召請,經過多方協調,三一最終從一位中資客戶處借調了2名武警陪同火速趕往客戶工地,而此時已是深夜。
  • 第三屆復旦中外人文交流論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外人文交流...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楊曉春、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教育部國際司中外人文交流機制辦處長毛冬敏出席論壇並致辭,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常務副會長秦亞青作主旨演講,來自全國的近四十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論壇還發布了「復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叢書」系列第二部《中外人文交流與新型國際關係構建》。
  • 中外大學生結成百餘對「學伴」 促文化民間交流
    趙曉 攝  中新網濟南12月5日電 (趙曉)山東大學28個學院的244名中外學生5日舉行見面會,並結成122對「學伴」。他們現場進行互動了解,開啟學習交流之旅。  記者在「山東大學學伴項目啟動儀式暨中外學生學伴見面會」現場獲悉該消息。見面會上,每對學伴靠相同的座位編號結識。
  • 中外畫家共繪丹霞勝景 搭建東西藝術交流橋梁
    中外畫家共繪丹霞勝景 搭建東西藝術交流橋梁  4月8日,由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中南聯絡部、中共韶關市委宣傳部、韶關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古元美術館、塗志偉美術館承辦的「中外畫家繪丹霞油畫作品展」在珠海古元美術館舉辦。
  • 2019中外文化交流英語夏令營來啦!
    純正美式文化歐美教育   英語授課不出國門就能真實體驗, 這是國際視野的一次打開。體能  技能  才藝訓練最真實的美國課堂,這是思維和學習方式的一次刷新。 ★本土範圍內中外文化交流夏令營,免去護照籤證等手續,流程簡化,價格優惠。
  • 發揮高校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積極作用
    在國際關係中,人文交流是增進國家及民眾間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途徑。對我國來說,人文交流是夯實中外關係民意基礎、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職能,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
  • 湘大留學生舉辦「THE WAY WE ARE」中外文化交流節
    「第二屆湘潭大學中外文化交流節」。來自中國、美國、印度、韓國、泰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辛巴威等24個國家大學生共聚一堂互相交流學習。    本次文化交流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12號舉行了文化展和美食節。留學生分別將具有自己國家特色的物品和特產展示給參會人員,並且介紹本國的文化。下午,留學生向與中國學生現場互動,即興表演。
  • 北京798藝術節開幕 數十場活動促中外文化交流
    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北京798藝術園區將舉辦主題展、平行展、公共藝術展示活動、研討會、塗鴉等數十場藝術活動,展示北京市、朝陽區藝術發展的最新成果,進一步促進中外文化藝術的交流與發展。今年,主辦方精心組織、策劃,推出了一批精彩的展覽和活動,其中本屆藝術節的主題展覽名為「行進中的歷史」,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以及中外藝術交流的歷史,通過文本、圖片、影像資料、歷史文獻等展品,以藝術的視角呈現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成果,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多元與繁榮。觀眾在觀看展覽的同時,還可在學術著作和期刊閱讀區、影像資料查閱區、自助語音導覽等處,了解這段社會與藝術交融前行的歷史進程。
  • 別讓疫情阻擋了你就業的腳步
    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近期一項調查結果表明,75%的中國青年對於就業問題表示擔憂。近兩個月,停工、復工、線上工作、待業在家、失業率高等等詞彙,成為疫情期間在業人員提到頻率最高的名詞。對於急於找工作的準高校畢業生來說,今年可以說是「史上最難就業季」。
  • 中外文化交流及英語學習交流會
    為使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增長我們的國際交流意識,鍛鍊語言表達能力,激發英語學習的興趣。昨日(2018年10月13日)晚上,海南師範大學數物信6班,七班以及部分外國留學生于田家炳教育書院103教室開展了「中外文化交流及英語學習」為主題的交流活動活動中,兩個班的同學們和留學生們向大家介紹了各自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教育特色,同時中國學生也向留學生們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電影配音、吉他演奏、音樂、特色美食等給外國留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 新華社點讚VIPKID: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橋梁
    新華社點讚VIPKID: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橋梁 2018-05-22 14:18:5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孫鶴雲 邢麗菊:發揮高校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積極作用
    在國際關係中,人文交流是增進國家及民眾間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途徑。對我國來說,人文交流是夯實中外關係民意基礎、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職能,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在全面深化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高校應進一步承擔好自身職責和使命,為增進中外人文交流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