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共和國的道路與制度」:中國當代史研究的新風貌

2020-12-16 澎湃新聞

在史學領域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是一門相對年輕的歷史學科,也面臨一些客觀的難題,如檔案開放程度不夠、發表成果要求嚴格等。但是,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和積累,孕育研究成果的同時,也培養出一批年輕學人,新生代的研究力量正在嶄露頭角。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於2013年底重新建立當代史研究室,逐漸成規模地推進當代史研究。2019年10月26日-27日,「共和國的道路與制度:建國7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會議由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主辦,上海社科院「中國當代史」創新團隊、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青年中心、《史林》編輯部承辦。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葉斌在會上表示:「對新中國歷史的闡釋,一直是國內外歷史學者交鋒的領域,今後會更加激烈。做好當代史研究,講好共和國故事,是當下歷史工作者的責任。」

會上近二十場專題報告的主講人均為中青年學者,他們的選題、交流與互動展現了共和國史研究領域的新風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此選取部分報告擇要介紹,以饗讀者。

會議現場

個案研究的「洞見」與「不見」

張海榮

(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圍繞人民公社初期一個生產大隊的收入史展開了紮實的個案研究。她指出,人民公社成立後,作為核算單位,生產大隊的財務收支如同人體中樞系統,在調控社員生產生活的同時,成為國家有效提取農村資源的重要機制與保障。她從一位仍然健在的、集體化時期的鄉村中隊會計那裡獲得了珍貴的私人臺帳資料,結合官方檔案對生產大隊的收入來源、規模、構成等進行分析,繼而對農業集體化何以存續20多年等相關問題進行思考。

侯松濤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聚焦於革命老區沂蒙山區的「識字班」,以山東省莒南縣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村鎮——大店和高家柳溝為中心線索展開探討,討論一種自上而下的政治實踐如何成為一種地方習俗,政治實踐與鄉村生活發生了怎樣的互動。她觀察到,在沂蒙山區,「識字班」在鄉村生活中還是延續至今的對未婚年輕女子的一種稱呼,如沂蒙方言說「路邊上一群識字班正在織毛衣」,這裡「識字班」指的就是未婚的年輕姑娘。她指出,「識字」承載了太多負荷,在以革命為關鍵詞的近現代歷史變遷中,已經沒有了單純的鄉村識字。自上而下的政治實踐以「運動識字」的方式將「識字班」由「識字學文化的一班人」變成了「一種群眾動員組織」,自下而上的鄉村回應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註解著政治實踐,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收容了政治實踐。

與會者在點評與討論中表示,上述聚焦底層的個案研究論題新穎、史料紮實,滲透了史學理論的自覺;並且就個案研究的優勢、必要性以及是否有碎片化問題、個案研究與宏觀把握的關係等展開了探討。

此外,葛玲

(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滿永

(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張楊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

分別就20世紀50年代治淮民工的制度化動員、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落後鄉改造、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川西行署賠罰運動等議題在這場報告中做了精彩的演講。

工人研究的多重維度

中國工人群體進入研究者的視線,首先是作為一支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研究者對這一群體的關注始於政治生活。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工人群體的更多面相被挖掘出來。作為共和國史研究中較為活躍的領域,此次會議有四篇論文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工人相關問題。

林超超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助理研究員)

探討了20世紀中葉上海工人參與的、從民間借貸到銀行儲蓄的經濟活動。她指出,銀行儲蓄有其社會經濟價值,不僅是個人及家庭生活的經濟保障,更關係國家的經濟建設大局,因此勸導城市居民儲蓄不僅是銀行的重要業務,更是國家的重要政策。而產業工人因收入和積蓄有限,起初並非銀行儲戶的主體;隨著工業化發展,工人階級隊伍壯大,針對工人及其家屬的儲蓄運動漸次開展,國家對工人日常生活的幹預力度空前加大。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的「標會」等盛行於戰後上海工人階級中的民間借貸方式佔用了有限的資金、加大了工人參加儲蓄的阻力,作為一種帶有剝削性質的金融活動被列入取締對象,「互助儲金會」等過渡性的、變相的勸儲組織也應運而生。她通過對幾種金融活動的考察,闡釋了國家政權向民眾經濟生活滲透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劉亞娟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講師)

聚焦於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工廠的青老工人矛盾,她指出,「青老工人」之間的緊張並不是新中國成立後才出現的新現象,但作為學術問題討論尚不充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工廠內部的生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一系列的政治運動也打破了工廠的既有格局,在這種形勢下,青老工人矛盾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她將這種變化歸納為兩次「翻轉」,並認為伴隨著這兩次翻轉,工人之間的裂痕逐漸被固定下來,而青年工人和老工人也形成了各自相對刻板的形象。

此外,林盼(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鄭維偉(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分別就工資制度改革、「五反」運動中的工人階級析論等議題進行了報告。

兒童、知青、女性

劉彥文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的報告聚焦於改革開放初期新疆的上海青年返滬及安置問題,題材引人關注。目前學界對知青上山下鄉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但對知青返城、落實政策的研究較少。她圍繞上海、新疆兩地政府分別採取的安置措施,以及對「上青」子女等遺留問題的解決,試圖重建史實。儘管由於材料等種種限制,不可能實現完全的「重建」,但仍大致勾勒出中央及新疆、上海兩地政府的努力和堅持,並指出這一時期的「過渡」特徵——既是計劃經濟時代支邊政策的遺產,又是改革開放初期的試水。

林升寶

(上海青年管理幹部學院教師)

圍繞上海自1969年起向外地派遣的知青學習慰問團,展開剖析措施推行過程中呈現出的複雜面相,包括內部成員的分化,慰問團與當地關係,不同階段成員對知青運動態度等等。他以立體的資料呈現歷史的複雜性,並指出,由於知青運動自身的現實困惑,以及慰問團內部表現出來的對知青運動認識及做法上的分化,都預示著這場「繼續革命」的困局。

劉怡

(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的報告由林升寶代為宣讀,她聚焦於20世紀50年代的兒童觀的重塑,分析過渡時期的「破」與「立」:以批判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為中心的兒童教育理念破舊立新,實現國家理念的明確定位;以張樂平筆下三毛由「舊時代的小癟三」到「新中國的好兒童」的轉型歷程為代表,新中國兒童文藝工作者完成了輿論宣傳方面的「跟進」;等等。她指出,新的兒童觀所形塑的符合新中國意識形態要求的新兒童,也逐漸呈現出政治化、成人化的傾向。

王春英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主要從女性的視角考察了1950年代的中國鄉村婚姻。她的研究從一個有趣的發現開始:在1952年和1962年前後,中國鄉村的離婚案件數量大增,背後原因何在?線索指向這一時期婚姻制度的改變、女性權益的伸張。1950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簡稱《婚姻法》),由於新中國成立之前大量存在包辦婚姻的情況,女性希望獲得途徑來糾正包辦婚姻中的不如意,在這種情況下,1950年代初《婚姻法》所提倡的婚姻自由在很多時候成了離婚自由的實踐。1962年先後離婚潮再次出現:為什么女性會如此選擇?她援引學者內爾•戴蒙得的研究指出,《婚姻法》的施行對那些貧窮、沒有吸引力的男性來說很不利,在非常時期,這類男性通過包辦婚姻獲得婚姻的機會,但這種婚配模式在生活趨於好轉後就會引發女性主張的離婚。

徐鋒華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的報告圍繞中國福利會黨總支的創建和運作展開。由於地下工作需要,中福會的黨員活動一直處於秘密狀態,直到1950年整風運動前才按照要求公開身份。早期在宋慶齡身邊負責與中共高層聯繫的先後有四位女黨員同志,但她們沒有藉機發展黨員,更沒有成立黨組織,這一點在其他民間社團中較為少見。與此同時,隨著進入中福會工作的中共黨員人數越來越多,也為後來中共黨組織的成立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其他舊社會團體紛紛被清理甚至取締解散,而中福會得以改組方式完成社團改造,並進而被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內。徐鋒華指出,中國共產黨在中福會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運行,也是長期以來統戰工作和組織建設的一項特殊成就,而這對中福會的業務發展和事業進步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外交史研究的新視野

隨著中外文史料來源日漸豐富,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外交史引起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興趣,地方檔案的進一步挖掘也使外交史的研究不再局限於高層決策。

沙青青

(上海圖書館信息諮詢與研究中心競爭情報部副主任)

從中美關係的視角梳理「珍寶島事件」前後美蘇彼此試探的過程,認為蘇聯圍繞中國對美國進行的試探,在某種程度上堅定了美國轉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政策,並在客觀上加速了中美關係的解凍與改善。他指出,在1969年秋這個時間點上,對美國來說,與新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已是大勢所趨,並希望藉此打破美蘇之間的冷戰僵局;而「珍寶島事件」的爆發則提供了一個契機,並在客觀上快速推動了各方的行動。從這一點來看,二戰後逐步形成的意識形態陣營與立場,看似牢固,但在片刻間可以乾坤逆轉。

劉曉晨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的報告圍繞冷戰背景下的上海國際海員俱樂部展開,指出國際海員這一特殊群體是封閉狀態下的中國同外界溝通的一個橋梁,在開展對外宣傳、增加外匯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指出,當下冷戰史的研究開始更加重視社會、文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碰撞,而作為冷戰時期中國與外部世界進行經濟、文化互動的一個層面,上海國際海員俱樂部的運營從底層視角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的基層外事活動,是一個有待探索的新的學術領域。

此外,張生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高俊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

等學者分別就20世紀60年代的城市人民公社、改革開放以後的沿海城市化等議題進行了報告和研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辛逸,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金大陸,《中共黨史研究》編輯吳志軍、趙鵬分別對參會報告作了坦率、客觀的評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當代中國史研究的理論範疇與方法論
    我過去在當代中國史的理論研究中,比較多地講這一研究的屬性,以及當代中國史的分期、主線、主流和發展原因等等。這些概念,實際上都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範疇在當代中國史研究中的具體運用。  一、關於當代中國史研究的屬性  這個問題涉及當代中國史的概念和學科。
  • 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新時代當代中國史研究高端論壇在京舉行
    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趙晶)9月23日,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新時代當代中國史研究高端論壇在京舉行。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謝伏瞻,中國社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王京清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 「當代中國史研究京師論壇——2020年年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
    隨後,圍繞「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建設的成就與歷史經驗」的論壇主題,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作題為《當代中國史研究的原則和方法》、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鄭謙研究員作題為《研讀黨史<二卷>的幾點體會》、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朱漢國教授作題為《從職工保險到全民保險:當代中國社會保險制度的歷史考察》、
  • 共敘當代所三十年歲月 共話國史研究新篇章——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
    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新時代當代中國史研究高端論壇」在京召開。新中國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接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創業史和奮鬥史。
  • 中國德國史研究70年的成就與思考
    這種轉型性拓展和深化表現為,以革命、工人運動和戰爭等為關注焦點的傳統政治史研究,開始隨著思想的解放出現拓展和深化,如普魯士道路、德國貴族政治特權、俾斯麥與德國統一、德國統一與德國現代化、德國利益集團與政黨力量消長、德意志帝國高級文官狀況、德意志獨特道路、德國近現代政治與經濟發展不同步、德意志中間等級(小資產階級)與納粹主義、納粹德國反猶政策和大屠殺、當代德國政治教育、戰後德國政治體制轉型和政治民主化
  • 國史圖書 | 吳超:《當代中國信訪制度史》
    目 錄導 論001第一章 溯源:從「謗木」、「善旌」到人民信訪的萌芽017第一節 古代信訪制度變遷與當代借鑑017一、古代信訪制度考辨017二、古代信訪制度的主要形式019三、古代信訪制度的原因分析026四、古代信訪制度的當代啟鑑028第二節
  • 《中國政治制度史》:一部重要的中國制度通史
    書名:中國政治制度史作者: 白鋼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07-5作者簡介: 白鋼,男,1940年1月生於江蘇,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著有《中國皇帝》《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政治制度通史》《選舉與治理》等。內容簡介:《中國政治制度史》一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0卷本《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的第一階段研究成果。
  • 「中國夢與中國發展道路研究叢書(英文版)」新書發布
    自然(Springer Nature)在2016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上舉辦了「中國夢與中國發展道路研究叢書(英文版)」新書發布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的董事總經理Heinz Weinheime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助理童根興、社會政法分社社長王緋、國際出版分社社長李延玲等人出席了本次活動。
  • 英語世界中國當代小說的譯介與研究
    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新時期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研究格外值得重視,這不僅因為「20世紀以來英語文化圈的空前擴大,以及『典範轉移』後美國取代歐洲成為國際漢學研究的風向標」,而且還和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有很大關係。「一個大國的崛起不僅僅是經濟和政治的崛起,同時也是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崛起。
  • 強世功:違憲審查制度的第三條道路——中國憲制的建構與完善
    在這個過程中,我國逐漸走出了一條既不同於資本主義的黨國分立模式,也不同於蘇式社會主義的黨國整合模式的第三條道路,即黨國互動的動態平衡模式。這要求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法治,建構多元一體法治共和國的過程中,必須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符合時代要求的制度設計。 現代政治要求依法治國,而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因此,「依憲治國」便是建設現代法治國家的題中之義。
  • 體育史研究將走向何方
    近20年來,體育史研究在體育學術界一直處於相對邊緣化的狀態,而中國的史學界也一度忽略了體育歷史的書寫和關注。然而人文與社會科學發展到今天,體育史的重要性已日漸凸顯。讓體育史研究不僅僅總結體育的發展成就和經驗教訓,更是要把體育史納入到當代中國整體史中,與政治、經濟、文化史相溝通。通過體育史的視角,來看國史整體態勢。讓體育史研究「從體育中的歷史,走向史學中的體育」。在這樣的倡議下,金大陸又分別按照縱向與橫向,對中國體育史的研究進行了系統的梳理。
  • 深化國史研究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唯物史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2017年5月20日至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與福建師範大學共同舉辦的「唯物史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福州舉行。會議同時推介了當代中國研究所「國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問題及對策建議」課題組編輯的論文集《歷史虛無主義的破產》。
  • 上海史研究70年:上海何以成為上海
    這些研究涵蓋城市治理、社會、文化、人物等諸多方面,體現出上海史學界努力從新視角和新方法深化和拓展上海史研究的努力。上海社會科學院熊月之研究員認為,這些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上海史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大的開拓空間,如對近代上海制度環境的研究就不夠充分。他認為近代上海城市的品格、上海人的責任意識和契約精神,都與現代化制度薰陶有直接關係。
  • 中國當代新聞史:新聞學研究的開始與學術背景考察
    這是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推動力,以及這批新聞研究共同體研究成果自身說服力和有效性共同作用的結果。1918年中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成立,標誌著從「學」的角度,即具有自身的知識系統、學理內涵、學術價值的中國新聞學研究登堂入室了,同年,北京大學政治學系首次開設新聞學選修課程,出版了中國第一份新聞學刊物——《新聞周刊》。
  • 周予同:中國經學史研究的奠基者
    歷任北京高師附中教員,廈門大學教員,商務印書館編輯、《教育雜誌》主編,安徽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暨南大學教授、史地系主任,開明書店編輯,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辭海》副主編等職。著有《孔子》《朱熹》《群經概論》《中國現代教育史》《中國學校制度》等。
  • 研討會︱外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
    教育對於國家形象建設的長期影響,並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產生不一樣的影響。接下來白蘭老師運用共時性的方法分析了西班牙歷史教科書中關於中國的內容。她指出在講述中國歷史時歷史教科書有四個主題重複出現:中國古代時期、19世紀的新帝國主義時期、共產主義時期和現代中國。每一部分內容的質量和數量都會隨版本不同發生改變。在運用圖表進行定量分析後,白蘭老師選取了最新版本的典型歷史教材進行研究。
  • 東西方思想交匯下的中國社會史研究
    就研究方法而論,三四十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史研究者基本上都以"生產關係"而非"生產力"作為自己分析歷史的一貫性範疇,何幹之甚至把兩者的區別作為區分是否屬於託派陣營的重要尺度。不應否認,三十年代以來的社會史研究傳統曾經積累起了大量經驗研究的資料和相關的成功解釋,但相當一部分經驗研究卻被埋沒在了如何使中國史符合五階段論式的"世界史" 敘事的遊戲解說中。
  • 侯毅 項琦:中國海疆史研究評述(1998—2018年)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現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組織策劃下,出版了安京的《中國古代海疆史綱》和張煒、方堃主編的《中國海疆通史》。兩部著作融合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形成中國海疆通史研究獨特體系結構,特別是《中國海疆通史》一書對「海疆」的概念、內涵、研究範疇等進行了界定和闡釋,對海疆史理論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 制度創新: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本質與核心
    當前深化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本質與核心是制度創新,因為在政治文明建設中,制度創新是一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2]的問題。中國當代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制度創新入手,在政治文明建設中進行理性的探索,不斷為政制發展提供動力和資源,促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使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和先進性能夠充分彰顯。制度創新既是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也是實現政治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 新中國與新科學:共和國科技發展的路徑選擇與特徵
    這是1978年劫後餘生的學部委員的合影,中國的科技人才出現嚴重的斷層,老一輩科學家已經老去,新的人才卻沒有得到培養。改革開放推動了新一輪的留學潮,今天在科學技術各個崗位上的領軍人物,很多都是在80年代初出國留學。80年代初,中國開始了科技體制改革的探索與試點。1980年,陳春先率先走出科研院所辦公司,開拓科技開發型民辦企業發展道路,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