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圖書 | 吳超:《當代中國信訪制度史》

2021-02-17 當代中國研究

目 錄

導 論001

第一章 溯源:從「謗木」、「善旌」到人民信訪的萌芽017

第一節 古代信訪制度變遷與當代借鑑017

一、古代信訪制度考辨017

二、古代信訪制度的主要形式019

三、古代信訪制度的原因分析026

四、古代信訪制度的當代啟鑑028

第二節 人民信訪早期實踐和制度孕育031

一、土地革命時期的控告檢舉制度031

二、抗日戰爭時期的信訪權利保障033

三、解放戰爭時期的信訪制度創設035

四、奠定當代人民信訪的制度基礎036

第二章 創建:必須重視人民的通信(1949—1957年)038

第一節 「五一六」批示與信訪工作的開展038

一、持續上升的來信來訪039

二、信訪工作的初步開展042

第二節 信訪制度體系的創建045

一、信訪工作的性質及職能定位046

二、信訪機構的設置048

三、法規性文件的制定053

四、信訪主要工作機制形成056

第三節 信訪制度創建的原因與成效剖析064

一、信訪制度創建的原因分析065

二、信訪制度創建的歷史成效071

第三章 探索:大規模建設中的信訪制度(1957—1966年)077

第一節 信訪活動的萎縮與制度調整(1957—1961年)077

一、信訪活動的萎縮及原因分析077

二、信訪制度的調整與變遷080

第二節 信訪的活躍與制度探索(1961—1966年)087

一、信訪數量的回升及內容的變化088

二、信訪制度的發展與探索090

第四章 挫折:發揮特殊功能的信訪制度(1966—1976年)099

第一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信訪活動099

第二節 信訪制度的嚴重破壞和功能異化101

第三節 以特殊方式開展的信訪工作與制度修復102

第五章 重塑:春風化雨中的信訪制度(1976—1982年)107

第一節 撥亂反正中的信訪形勢及初步治理(1976—1978年)107

一、「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信訪高潮107

二、第二次全國信訪工作會議召開108

第二節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信訪制度的撥亂反正(1978—1982年)110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信訪形勢110

二、新形勢下信訪制度的推進111

三、第三次全國信訪工作會議的召開和《黨政機關信訪工作暫行條例》的試行119

四、1979—1982年的信訪治理狀況120

第三節 卓有成效的信訪制度建設與非制度化解決信訪問題的隱憂121

第六章 法制:第一部《信訪條例》制定和實施(1983—1995年)125

第一節 信訪制度功能的重新定位125

第二節 信訪工作體制新局面129

一、信訪辦理新形式、新問題130

二、開拓信訪信息匯集新渠道136

三、各種形式的信訪工作交流137

四、信訪工作人員素質的提高和信訪理論研究的開展139

第三節 信訪條例制定的深入開展與1995年《信訪條例》的頒布141

一、信訪條例制定的推進141

二、1995年《信訪條例》的制度創新142

第七章 爭議:市場經濟中的信訪制度改革(1996—2005年)144

第一節 市場經濟下的信訪洪峰144

第二節 信訪制度改革的進一步開展147

一、提升黨政專職信訪工作機構的規格,提高信訪幹部的職業素質148

二、廢除收容遣送制度,接訪制度浮現149

三、建立信訪聯席會議制度151

四、探索信訪辦理新模式152

第三節 信訪制度存廢的爭議與2005年《信訪條例》的頒布154

一、幾種流行觀點的分析154

二、2005年《信訪條例》的新特徵158

第四節 依法治訪與制度創新161

第八章 創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工作(2006—2012年)165

第一節 新階段信訪制度的功能定位165

一、新階段的信訪形勢與特點165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工作167

三、建立較為完備的信訪工作法律制度體系169

第二節 創新工作體制,構建大信訪工作格局170

一、構建大信訪工作格局的路徑選擇170

二、構建大信訪格局的邏輯與現實的考量選擇174

三、大信訪工作格局的實踐創新177

第三節 建立健全信訪長效工作機制180

一、信訪工作綜合協調機制180

二、信訪問題排查化解機制183

三、信訪信息匯集分析機制188

四、信訪事項督查督辦機制193

第四節 創新工作方法,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信訪問題197

一、領導責任制198

二、拓寬信訪渠道201

三、社會參與207

四、加快推進信訪信息系統建設209

第九章 法治:新時代信訪制度的改革和創新(2012年至今)212

第一節 新時代的信訪形勢和職能定位212

一、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與信訪形勢212

二、信訪制度的重新定位214

第二節 法治化:運用法治思想和法治方式做好信訪工作216

一、依法分類,推進涉訴涉法信訪改革217

二、取消信訪排名,改革信訪情況通報制度218

三、規範信訪程序,引導依法逐級走訪219

四、全面推行涉法涉訴案件律師代理制度220

五、信訪立法取得突破,完成《信訪法(草案)》221

第三節 信息化:推動信訪工作效能水平和公信力全面提升222

一、陽光信訪,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222

二、互聯互通,構建國家信訪信息系統224

三、探索規範信訪信息化新模式225

第四節 專業化:統籌協調,形成信訪工作合力226

一、加強信訪工作隊伍建設,提升專業能力226

二、完善問責考核,打造責任信訪227

三、重視新聞宣傳,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228

四、信訪理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229

第五節 以人民為中心,創新群眾工作方法230

一、以人民為中心,為群眾排憂解難230

二、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232

三、加強初信初訪辦理,從源頭化解矛盾232

四、啟動群眾滿意度評價機制233

第十章 展望:開啟深入推進信訪制度改革的新徵程235

第一節 信訪制度歷史發展脈絡梳理235

一、信訪形勢隨著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而演變235

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237

三、制度化、規範化、法治化的歷史演進238

第二節 現階段信訪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探討240

一、信訪制度長期存在的原因分析240

二、信訪與人治、法治的辨別分析246

第三節 新時代完善信訪制度的機遇和挑戰249

第四節 全面深化信訪制度改革的路徑253

一、統攬全局,從根本上解決信訪問題253

二、依法治訪,完善信訪制度體系255

三、協力合作,健全信訪工作格局257

四、融合創新,推動信訪治理現代化258

五、把握新時代特徵,提高信訪工作效能259

大事年表(1949—2019年)261

參考文獻276

後 記288

相關焦點

  • 共敘當代所三十年歲月 共話國史研究新篇章——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
    共敘當代所三十年歲月 共話國史研究新篇章——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新時代當代中國史研究高端論… 2020-09-30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新時代當代中國史研究高端論壇在京舉行
    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趙晶)9月23日,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新時代當代中國史研究高端論壇在京舉行。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謝伏瞻,中國社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王京清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 深化國史研究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唯物史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2017年5月20日至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與福建師範大學共同舉辦的「唯物史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福州舉行。會議同時推介了當代中國研究所「國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問題及對策建議」課題組編輯的論文集《歷史虛無主義的破產》。
  • 當代中國史研究的理論範疇與方法論
    應當說,當代史、現代史就是新中國的國史。但說到編研,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國史編研與當代史、現代史編研的內涵和外延是一致的,但狹義國史編研專指對新中國歷史的宏觀性、整體性編研,一般不涉及地方史、部門史、行業史,除非這些歷史中的某些內容與國史全局有關。然而,當代史和現代史編研是包括地方史、部門史、行業史等各種專史的。
  • 研討會︱「共和國的道路與制度」:中國當代史研究的新風貌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於2013年底重新建立當代史研究室,逐漸成規模地推進當代史研究。2019年10月26日-27日,「共和國的道路與制度:建國7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會議由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主辦,上海社科院「中國當代史」創新團隊、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青年中心、《史林》編輯部承辦。
  • 《國史知識1000題》出版
    《國史知識1000題》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以問答的形式按照年代順序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及成立以來的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成就,是廣大讀者學習國史知識的通俗讀物。「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 學習歷史,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過去,了解過去的艱難與奮鬥,了解過去的成就與輝煌。學習歷史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今天和珍惜今天,從而去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 中國第一檔國史節目《國家記憶》亮相央視中文國際頻道
    10月3日起,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將在每周一至周五的晚間八點檔重磅推出中國第一檔國史節目《國家記憶》。《國家記憶》每集節目時長30分鐘,以「為國家留史,為民族留記,為人物立傳」為宗旨,展現黨史、國史、軍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各領域重大工程建設、揭秘重大決策背後的故事、講述各階層各時代代表性人物,記錄講述黨的奮鬥史、創業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史、改革開放進程史。
  •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參展BIBF圖書薈萃年度熱點事件
    2011年8月31日至9月4日,第18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在北京順義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舉行,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將攜旗下17家單位出版的3000餘種優秀圖書、期刊,研發的最新數字出版產品參展。
  • 「信訪制度」改革 - Chinadaily.com.cn
    為貫徹三中全會精神,國家信訪局將通過暢通和拓寬信訪渠道、依法規範信訪工作、大力推行「陽光信訪」和全力推動群眾合理訴求的有效解決,四方面推進信訪改革。對於非法截訪則將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姑息。
  • 《中國政治制度史》:一部重要的中國制度通史
    書名:中國政治制度史作者: 白鋼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07-5作者簡介: 白鋼,男,1940年1月生於江蘇,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著有《中國皇帝》《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政治制度通史》《選舉與治理》等。內容簡介:《中國政治制度史》一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0卷本《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的第一階段研究成果。
  • 「當代中國史研究京師論壇——2020年年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
    隨後,圍繞「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建設的成就與歷史經驗」的論壇主題,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作題為《當代中國史研究的原則和方法》、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鄭謙研究員作題為《研讀黨史<二卷>的幾點體會》、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朱漢國教授作題為《從職工保險到全民保險:當代中國社會保險制度的歷史考察》、
  • 交流、分享與成長:第四屆「當代史:文獻與方法」研習營側記
    與往屆研習營相同,本屆研習營仍將中國當代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作為關注重點,錄取了諸多熱衷於冷戰時期中國與南亞、東南亞關係研究和中國當代史研究的學員。研習營特邀華東師範大學周邊國家研究院高嘉懿老師、遊覽老師和廣西師範學院李玉峰老師作為隨營講師全程參與活動,為學員們解答檔案搜集、文獻閱讀、史料鑑別、論文寫作等方面的問題。
  • 中國古代寫歷史的場所叫史館,唐代史館開始正規化,受到官方重視
    文/古今史談中國古代寫歷史的場所叫史館,唐代史館開始正規化,受到官方重視現在我們能讀到的古代正史有很多,這些史書在當時是由官方主持統一修撰的,這些史書被創造出來的場所就是史館。說到史館這個機構,其實最早可以講到漢朝的蘭臺,所謂蘭臺修史。簡單來說就是,中國是一個有著修史傳統的國家。人們一般講到修史就會想到司馬遷,司馬遷的家族也確實是某種程度上的史學世家,他在自己的文章裡就說到自己祖上是天官,是有著修史傳統的。在中國古代早期時期,天文和歷史的記載是混淆在一起的,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史學家。
  • 政科前沿|孔凡義:補充民主政制:人民信訪制度的再闡釋
    【關鍵詞】信訪制度;民主政制;中國特色2019年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完善信訪制度。完善信訪制度的前提是對信訪制度本質的清晰認知和對其政治地位的準確定位。
  • 可以快速了解中國歷史的6本書
    1《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豆瓣評分9.6 838人評作者簡介:陳寅恪,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民國(民初時期)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通曉二十餘種語言,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之學。《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為其代表作。
  • 聚師網VIP漫談:國史通識課講什麼?是否該進入本科課堂?
    聚師網VIP想問一下大家知道什麼是「國史通識課」嗎?近日為弘揚國史文化,傳揚正確世界觀與價值觀,教育部公開表示要推動各高校開好「四史」選擇性必修課程,和小編一起來看具體詳情吧。聚師網VIP了解到,今年全國政協委員提出了一個提案(《關於在高校本科階段所有專業開設國史通識課的提案》),建議在高校中開設國史通識課題。而今教育部也給出了公開回應,近年來,教育部已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不斷推動高校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簡稱「四史」)教育教學工作。
  • 上海書展|如何輕鬆讀國史?「歷史不是沉重的話題,而是以前發生的...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8月14日報導:研究國史是一項神聖的事業,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如何看待國史、黨史的研究工作?如何輕鬆讀懂史書?在2019上海書展首日,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讀點國史·輝煌年代國史叢書》總主編劉國新做客東方網書展演播室。作為一名專業的國史研究人員,他認為:「國史,要用活潑平實的語言講述人的故事,而不是生搬硬套晦澀的理論。」
  • 為所有本科生開設國史通識課,可行嗎?教育部這樣表態
    為所有高校本科生開設國史通識課,有必要嗎?今年,有全國政協委員在提案中這樣建議。對此,教育部在近日的公開答覆中透露,目前已推動各高校開好「四史」選擇性必修課程,全國高校已在本科生中全面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並統一使用相應的中央馬工程重點教材。
  • 解讀中國:我國信訪制度_中國網
    《關於進一步規範信訪事項受理辦理程序引導來訪人依法逐級走訪的辦法》共17條,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明確分級受理來訪事項由有權處理信訪事項的本級和上一級機關受理辦理來訪事項;依法按程序規範受理來訪要求各級信訪工作機構及其他行政機關依法按程序規範受理辦理來訪事項
  • 中國信訪新規範
    在中國,信訪工作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政府聯繫群眾的重要橋梁,黨中央、國務院對此始終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