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是覺悟了的人
佛,是梵文音譯「佛陀」的略稱,意譯為「覺者」、「智者」。什麼是佛?這一問題,用一句話來回答,那就是「佛是覺悟了的人」。
所謂「覺悟」,指徹底覺察、了知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既然佛是覺悟了的人,那覺悟了的人是不是佛呢?由於覺悟者在認識和境界上,存在著差異,所以「覺悟了的人」不一定就是佛。
覺悟分三個層次:首先是「自覺」,就是自我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屬於阿羅漢境界。其次,在自我覺悟的基礎上,也能使他人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種既能「自覺」,又能「覺他」的行為,屬於菩薩境界。第三,在「自覺」、「覺他」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這種覺悟的行為做到盡善盡美,斷除自我及他人的一切迷惑,這叫做「覺行圓滿」,屬於佛的境界。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在佛教術語中稱為「三覺」。聲聞「自覺」而不能「覺他」;菩薩「自覺」、「覺他」,但覺行不圓滿;只有佛才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完全具備「三覺」。由於本章討論的是佛,而聲聞和菩薩的具體內容,會在以後的章節中專門討論,故在此不作解說。
二、 佛的名字
(一) 通號與別號
佛的名字,一般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叫做「通號」,一個叫做「別號」。
所謂「通號」,就是通稱,不具指。比如一個男人,由於不同的社會身份,我們可以稱他為先生、同志、丈夫、爸爸、哥哥、弟弟、爺爺、首長等等。但如果我們在人群中,要想找某一個具體的人,光叫「通稱」是不行的,最起碼要在前面加一個姓名,比如某某先生、某某同志,或者乾脆就將「通稱」省略,而直接叫「某某」。這個「某某」,就是「別號」。
(二) 十一號
「佛」就是通號。為了完整而全面地描述「佛」所具備的各種功德,共有十一個通號。
1. 如來:又作「如去」。佛以覺悟真理,而達到涅槃境界,稱為「如去」。佛為覺悟真理,而在世間成佛,稱為「如來」。
2. 應供:由於佛已經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應該、也有資格接受人間和天上的眾生,在物質生活上的各種供養。
3. 正遍知:「正」是正確的意思,「遍」是普遍的意思,「知」是了知的意思。「正遍知」指佛已經正確而普遍地了知世間一切道理和宇宙、人生之一切真相。
4. 明行足:「明」是相對於「暗」而言。佛教以「暗」表徵愚昧無知,以「明」表徵智慧通達。這裡的「明」,是指「三明」。所謂「三明」,指宿命智證明、生死智證明、漏盡智證明。所謂「宿命智證明」,又作「宿命明」,指通達知曉自己及其他一切眾生,過去無量世的生死情況。所謂「生死智證明」,又作「天眼明」,指通達知曉自己及其他一切眾生,未來無量世的生死情況。所謂「漏盡智證明」,又作「漏盡明」,指通達知曉自己及其他一切眾生,在現在世的一切痛苦煩惱,以及滅除這些痛苦煩惱的方法。「行」,是行為造作的意思。在這裡指「二行」,即身、口所造作的行業。「足」,是具足、滿足的意思。那麼「明行足」,指佛在「三明」及身、口二種行業上,已經全部圓滿具足。
5. 善逝:「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佛以智慧,通達真理,斷除一切煩惱,徹底了脫生死,到達涅槃的彼岸,故稱佛為「善逝」。
6. 世間解:世間指「有情世間」和「無情世間」。所謂「有情世間」,指有生命的各種生物。所謂「無情世間」,指無生命的各種物質。由於世間中的一切事物,不論「有情」還是「無情」,都是要毀滅的。既然世間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不值得留戀,應當追求「出世間」的解脫。「解」,是了解、通達的意思。那麼「世間解」指佛解了世間的一切生滅道理,以及出離世間的方法。
7. 無上士:「上」是最高的意思,「無上」是沒有比其再高了,「士」是對男子的美稱。由於佛是證得涅槃境界的,而涅槃是各種境界中最高的境界,沒有比涅槃更高的境界了,故稱佛為「無上士」。
8. 調御丈夫:「調」是調伏的意思,「御」是制御的意思,「丈夫」指可以被度化的人。佛既度化男人,也度化女人,但以男人為尊,所以在此用「丈夫」代稱。那麼「調御丈夫」指佛可以調伏、制御一切可以度化的眾生,使他們解脫煩惱,證得涅槃。
9. 天人師:「天」指天道的眾生,「人」指人道的眾生,「師」有「為師」與「教授」的兩重含義。天道與人道的眾生,都以佛為老師,故稱佛為「天人師」。佛又為天道與人道的眾生,教授如何分別善惡、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等,令他們斷除煩惱,修習正行,故稱佛為「天人師」。
10. 佛:前面講了,佛是覺者的意思。即指覺悟了宇宙人生真相,並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稱為「佛」。
11. 世尊:「世」指世間,「尊」有「尊貴」和「尊重」兩重含義。佛所成就具備的智慧德行,是世間最為尊貴的,故稱佛為「世尊」。由於佛成就具備了世間最為尊貴的智慧德行,所以佛被世間一切眾生所尊重,故稱佛為「世尊」。
在經典中,通常是將「佛」和「世尊」合為一號,也有將「世間解」和「無上士」,或「無上士」和「調御丈夫」合為一號的,故有「十號」之稱。
三、 佛的身體
以上所述之「佛的名字」,下面來介紹一下佛身體的情況。關於佛所具備的身體,依照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二身、三身、十身之說。
(一) 二身
所謂「二身」,指從兩個角度來對佛身進行分類闡釋。雖然是二分法,但如何二分,歷來又有不同的分類。其中主要的有兩種分法:
1. 生身與化身
(1)生身:指佛從母胎託化降生出來的這個身體。
(2)化身:指佛為了教化眾生,憑藉神通力量,而應化出來的各種各樣不同的身體。
2. 生身與法身
(1)生身:指佛生出來的這個人身。
(2)法身:指佛通過對戒、定、慧三學的修持,而證得的功德之身。
(二) 三身
所謂「三身」,指從三個角度來對佛身進行分類闡釋。其中主要的有兩種分法:
1. 法身、報身、應身
(1) 法身:指佛證悟的法性之體。
(2) 報身:指佛在證悟後,身體所具備的各種相貌體徵。
(3) 應身:指佛為了教化眾生,而顯現出來各種身體。
2. 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1)自性身:指佛證悟到的法性之身。即同於「法身」。
(2)受用身:指佛在證悟之後,對自己證得的法性,進行享受的那種狀態。這裡「受用身」又可分為「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兩種。所謂「自受用身」,指佛自己享受自己的法性之樂。所謂「他受用身」,指佛教化他人,令他人也享受此法性之樂。
(3)變化身:指佛為教化眾生而應現變化出來的種種身體。即同於「應身」。
(三) 十身
所謂「十身」,指佛所具備的十種佛果之身。
1. 菩提身:指佛於菩提樹下,證悟成就之身。
2. 願身:指佛依本願之力,從兜率天降生人間,說法度眾之身。
3. 化身:指佛為度化眾生,隨類示現之身。
4. 力持身:指佛以神通之力,能使滅後舍利永久不壞、住持佛法之身。
5. 相好莊嚴身:指佛證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莊嚴實報之身。
6. 威勢身:指佛具有廣大威德勢力,於道場中,一切外道天魔無不歸伏。
7. 意生身:指佛為度化眾生,能夠順應眾生之意而隨處受生之身。
8. 福德身:指佛福德具足、廣納一切之身。
9. 法身:指佛清淨真常、周遍法界之身。
10. 智身:指佛以圓明智慧,於一切諸法通達無礙之身。
四、佛的相貌
前面講的「佛的身體」,只是從大的方面對佛身進行的分類,但還是不能從中了解到佛身的具體樣子。佛的身體,從各個部位來講,都是與眾不同的。佛身所呈現出來的微妙殊勝的相貌,大致可分為「相」和「好」兩個方面。
所謂「相」,指佛身比較粗顯易見的形相。所謂「好」,指佛身比較細隱難見的形相。而佛身總共具備「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
(一) 三十二相
所謂「三十二相」,指佛身具有的三十二種微妙殊勝的形相,又稱「三十二大丈夫相」。佛在沒有成佛之前,必須經過漫長而艱巨的修行歷程,這就是佛的「因位」階段;而最終證悟成佛之後,就是佛的「果位」階段。正是由於佛在「因位」時,修行了各種法門,具備了各種功德,才而感召了成佛後「果位」的各種相貌。
1. 足下安平立相:指佛兩足足底平直柔軟,沒有凹凸弓曲。而且當佛赤足走路時,無論地面多麼不平整,其足底都與地面嚴密相合,沒有一絲一毫的空間。這是佛在因地,常行財布施,修六波羅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引導一切眾生,平等利益之德。
2. 足下二輪相:指佛兩足足底的紋路,呈現出一個千輻輪樣子。所謂「輻」,指連接輪子外圈與軸之間的輻條。所謂「千輻輪」,指有一千根輻條的輪子。佛兩個足底呈現出的這個「千輻輪」,形相雖然複雜,但紋路根根清晰,絲毫不亂。這是佛在因地,常行法布施,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摧伏魔怨,照破愚痴無明之德。
3. 長指相:指佛兩手兩足之指,皆順直纖長。這是佛在因地,常禮敬師長,破除慢,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壽量久遠,常為眾生歸依之德。
4. 足跟廣平相:指佛兩足之踵圓滿廣平。這是佛在因地,常修行業,持戒聞法,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度化利益未來一切眾生之德。
5. 手足指縵網相:指佛兩手兩足各指間,均有縵網聯絡,在手腳張開時,才顯現出來,猶如大雁之蹼。這是佛在因地,常修四攝法,攝取一切眾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自在無礙,出沒三界攝取六道眾生,令離煩惱惡業,達至無為彼岸之德。
6. 手足柔軟相:指佛兩手兩足,極為柔軟,猶如棉絮。這是佛在因地,常以上妙衣食供養父母師長,並於病時親侍榻前,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以慈軟之手,接引攝取親疏一切眾生之德。
7. 足趺高滿相:指佛兩足之腳背,隆起圓滿,猶如龜背。這是佛在因地,常修福業,勇猛精進,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無上大悲,利益眾生之德。
8. 腨如鹿王相:指佛的兩個小腿肚子,猶如鹿王,纖細圓滿。這是佛在因地,專心聞法,常行演說,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滅一切罪障之德。
9. 正立手摩膝相:指佛在站立之時,雙臂下垂,手可過膝。這是佛在因地,常行惠施,離我慢貪著,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降服眾魔,哀愍摩頂眾生之德。
10. 陰藏相:指佛之男根,密隱體內而不外露,猶如馬陰。這是佛在因地,斷除邪淫,救護怖畏眾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壽量久遠,得多弟子之德。
11. 身廣長等相:指佛身縱廣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圓滿,猶如尼拘律樹。這是佛在因地,常施無畏,勸化眾生行於三昧,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永離血肉之身,具足法身,獲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
12. 毛上向相:指佛全身所有毛髮,其色紺青柔潤,皆右旋向上。這是佛在因地,常行一切善法,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眾生瞻仰,心生歡喜,而獲無量法益之德。
13. 一孔一毛生相:指佛全身毛孔,一孔只生一毛,不相雜亂,毛色猶如青琉璃,毛孔常散微妙香氣。這是佛在因地,尊重師長,親近智者,供養有情,誨人不倦,修治道路,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蒙其光者,悉滅二十劫罪障之德。
14. 金色相:指佛全身皆為真金之色。這是佛在因地,離諸忿恚,常以佛眼慈視眾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瞻仰眾生,滅罪生善之德。
15. 丈光相:指佛身光四周發散一丈,然可任運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佛在因地,發大菩提心,修無量行願,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滿一切眾生志願,摧伏魔障之德。
16. 細薄皮相:指佛全身皮膚,細薄潤澤,一塵不染。這是佛在因地,常以清淨衣服、臥具、房舍等施與眾生,親近智者,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平等無垢,以大慈悲化益眾生之德。
17. 七處隆滿相:指佛的兩手、兩足下、兩肩、頸項等七處之肉,皆隆起充滿,清淨柔軟。這是佛在因地,常不惜己愛,行施眾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斷盡七隨眠,具足七聖財,令一切眾生得以滅罪生善之德。
18. 兩腋下隆滿相:指佛兩腋下之骨肉圓滿無虛。這是佛在因地,常以醫藥、飯食施予眾生,又自能看病,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善曉諸病,明了藥性,廣療眾生之德。
19. 上身如獅子相:指佛的上半身身量廣大,舉止威儀猶如獅王。這是佛在因地,常行仁和,教人善法,未曾兩舌,遠離我慢,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威容高貴、慈悲滿足之德。
20. 大直身相:指佛之身體,於一切人中最為廣大端直。這是佛在因地,常為一切眾生問醫施藥,不殺不盜,持戒堅固,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眾生,見聞止苦,生起正念,修十善行,身心安穩之德。
21. 肩圓好相:指佛兩肩圓滿豐腴。這是佛在因地,常行法施,修塔造像,施無所畏,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眾生,滅惑除業之德。
22. 四十齒相:指佛有四十顆牙齒,齊等平滿,色白如雪。這是佛在因地,遠離口業、瞋恚之心,常以慈悲平等化益眾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止眾生口業,滅罪受樂之德。
23. 齒齊相:指佛諸齒不粗不細,齒間密接不容一毫。這是佛在因地,常以十善法化益眾生,稱揚功德,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清淨和順,能得同心眷屬之德。
24. 牙白相:指佛四十齒外,嘴中上下各長二牙,銳利如鋒,堅如金剛,鮮白光潔。這是佛在因地,常思善法,常修慈心,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摧破一切眾生強盛堅固三毒之德。
25. 獅子頰相:指佛兩頰隆滿,猶如獅王。這是佛在因地,遠離兩舌,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使見聞眾生,滅除百劫生死之德。
26. 味中得上味相:指佛口中常得最上之味。所謂「上味」,三千大千世界第一妙味。縱是粗味入佛口中,亦化最上之味。這是佛在因地,視眾生如一子,常以善法回向菩提,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以妙法,滿足眾生志願之德。
27. 廣長舌相:指佛舌薄軟廣長,出可覆面,伸至髮際。這是佛在因地,修善讚嘆,發弘誓願,教化眾生,常以大悲回向法界,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滅眾生百億八萬四千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值遇八十億諸佛菩薩受記之德。
28. 梵聲相:指佛所演說之聲音,洪聲圓滿猶如天鼓,微妙最勝猶如迦陵頻伽鳥。這是佛在因地,常說實語美語,制守一切惡言,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使聞者,隨其根器而得利益,生起善法,大小權實亦可惑斷疑消之德。
29. 真青眼相:指佛雙眼,目色紺青,猶如青蓮。這是佛在因地,常隨乞者之意,歡喜布施,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以慈心慈眼,照看眾生之德。
30. 牛眼睫相:指佛兩眼之睫毛,齊整而不雜亂,猶如牛王。這是佛在因地,以慈悲心,視一切眾生如父母,以孝子之心慈愍愛護,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眾生滅七劫罪障,眼根常淨之德。
31. 頂髻相:指佛頭頂,有隆起之肉髻。這是佛在因地,常以十善法,自受教他,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順應眾生根機,示現其形,演說妙法之德。
32. 白毫相:指佛兩眉之間,有一縷白毫,光潔如雪,柔軟右旋,伸直長一丈五尺,常放光明。這是佛在因地,稱讚守護眾生常修三學,遮制謗毀,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除眾生百億那由陀恆河沙劫生死之德。
(二)八十種好(又稱八十隨行好)
1.無見頂相。2.鼻高不現。3.眉如初月。4.耳輪垂埵。
5.身體堅實。6.骨際鉤鎖。7.身旋如象。8.行時現印。
9.爪如赤鋼。10.膝骨圓好。11.身上清潔。12.皮膚柔軟。
13.身不彎曲。14.指圓纖細。15.指紋藏覆。16.脈深不現。
17.踝不突出。18.身相潤澤。19.身形滿足。20.行不逶迤。
21.容儀具足。22.行止安詳。23.住無能動。24.威振一切。
25.見者安樂。26.面大適中。27.貌色不撓。28.面容美滿。
29.唇如赤色。30.言音深遠。31.臍深圓好。32.毛髮右旋。
33.手長過膝。34.手足如意。35.手紋明直。36.手紋細長。
37.手紋不斷。38.見者如悅。39.面廣殊好。40.面如滿月。
41.說和悅語。42.毛孔出香。43.口中出香。44.容如師子。
45.進止如象。46.行如鵝王。47.頭如醉果。48.聲分具足。
49.牙齒白利。50.舌色如赤。51.舌薄而長。52.毛多紅色。
53.毛軟而淨。54.眼廣而長。55.死關相具。56.手足蓮色。
57.臍不現出。58.腹不突出。59.腹細勻適。60.身不傾動。
61.身相持重。62.其身長大。63.手足軟淨。64.光長一丈。
65.光照身行。66.等視眾生。67.身相雄偉。68.不輕眾生。
69.聲不增減。70.說法不著。71.隨緣說法。72.音應眾聲。
73.次第說法。74.觀不盡相。75.觀不厭足。76.髮長而好。
77.髮長不亂。78.發自旋好。79.發如青珠。80.有德之相。
以上所敘述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各經典上的記載,稍有出入,但是佛陀的莊嚴相好,是不容置疑的。
「百劫修相好,三祇修福慧。」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佛在因地摩頂放踵行菩薩道,累劫積集福德因緣,一相一相,點點滴滴,修習成就的色身,同時也是佛陀為了廣度有情,由法身顯發的應身。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緣起性空的假名幻有,能夠了知這一點,才能如實見到佛陀的相好光明。所以《金剛經》說:「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經典上敘述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有一次想要測試佛陀說法的聲音,於是飛身到距離娑婆世界無量遠的東方佛國,結果佛陀的音聲依舊相近如故。另有一位外道,因為聽說佛身一丈六尺長,心生懷疑,用尺去量,誰知量了丈六,還有丈六,永遠也量不完。可見佛陀的金容相好,豈是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能道盡!而我們用分別妄心來觀佛見佛,無異以管窺天,以釐測海,是無法得其堂奧的。因此,《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陀曾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如來。」當我們了知緣起性空,一味平等的法性時,不但佛陀的金容相好,即便是森羅萬象的當體,也都是佛陀的真實面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