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第十八願是淨土宗的根源,也是我們念佛往生的根源。前面我們說到根,下面再說源。
源
我們經常聽人講,「我念佛,怎麼心中就不清淨呢?」不清淨有兩種,一個是功夫上的,總是起妄想雜念,這是相上的;第二是體上的,所謂「信心清淨」。如果心裡很濁染,對於往生這件事總是沒有把握,「到底能不能往生?」心裡像一團亂麻一樣,這哪裡有清淨啊?他有恐懼,這就是念佛沒有清淨。
請問:六字名號是不是清淨的?是的。所以,蕅益大師說:「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曇鸞大師說:「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這句名號是無上清淨、至極真實、摩尼寶珠名號。這樣的摩尼寶珠名號放到我們心中,居然心還不清淨,難道是佛說錯了嗎?不可能的。有人說:「如果佛沒說錯,為什麼我沒有感到清淨呢?我每天也念了不少,你總說名號放到心裡就清淨了,我怎麼沒有清淨呢?」當然,也有不少人說:「我以前心很亂,念佛一段時間之後,覺得好了很多,不再那麼顛倒亂想了,心裡清淨了不少。」這也是有道理的,說明這句名號在他身上發生了功效。
為什麼有的人念了相當長的時間,卻還在為這件事煩惱呢?因為他沒有得到「源」。他雖然在念佛,但心還是疑雜的。有疑惑心,就遮蔽了;有雜行,也遮蔽了,所以他感受不到清淨。
朱熹有一首詩: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非常好,尤其對我們念佛人,好得不得了,希望大家會背。
「半畝方塘一鑑開」,他住的地方有一個水塘,只有半畝大,像一面鏡子一樣。
「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和雲彩在水塘裡遊來遊去,飄浮來飄浮去。
「問渠那得清如許」,「問渠」就是問這個方塘:「你怎麼這麼清淨呢?你怎麼能映照萬物呢?」很感嘆,很讚嘆。
「為有源頭活水來」,他自己就給出答案,這是因為有源頭的活水不斷地注入到水塘裡來。如果沒有活水,時間久了就像巢湖一樣長藍藻,藍藻把水塘覆蓋了,水就臭了,哪裡會清淨呢?
這首詩和我們念佛人的心是很相像的。「半畝方塘」就是我們這塊心田,我們每天把貪瞋痴的垃圾往裡面丟,把毒水往裡面排放,它能不長藍藻嗎?它能清淨嗎?現在修行了,要把清水放進去。但是,他不是把活水源源不斷地放進來,雖然他也在念阿彌陀佛,他是把阿彌陀佛一瓢一瓢地舀進來。我們的「水塘」很大,我們無量劫的罪業深淵很深,念南無阿彌陀佛,舀一瓢水放進來;再念南無阿彌陀佛,再舀一瓢水放進來,這個水塘什麼時候能清啊?水不清,他就感到心不清淨,「我念佛了,但是心不清淨」。
你們小時候玩過泥塘嗎?我小時候在泉眼旁邊的泥塘裡玩,本來水是很清的,結果被我們弄得像泥漿一樣。但是它裡面有泉眼,泉眼裡的水一股一股地冒出來,這個水是清的,像一條線一樣。上午玩的時候,感覺這個泥塘不可能幹淨了,因為給它造得不像樣子,泥漿很厚。等下午去看,泥漿自然沉澱了,水清澈得不得了。我就體會到,這是「源頭活水來」。
我們念佛也一樣,如果了解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了解彌陀誓願的救度,歸命於阿彌陀佛,念佛的動力來源就像源頭的活水一樣,不斷地湧入心中,貪瞋痴三毒自然往下沉澱,心裡就會感到很清淨,很法喜。
所以,念佛心不得清淨,是因為不了解第十八願彌陀的救度,沒有歸命阿彌陀佛,沒有得到根,沒有得到「源」。雖然都在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專修的人和雜行的人,就有這麼大的差別;了解彌陀本願、歸命阿彌陀佛的人,和不了解彌陀本願、沒有歸命阿彌陀佛的人,就有這麼大的差別。
這是講根和源。下面我們講本體。
本體
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本體,也是淨土宗的本體,也是我們念佛人往生的本體。
「本體」是什麼意思呢?打一個比喻,像騎馬。騎馬要騎在馬背上,才是騎在本體上;騎在馬尾巴上,那叫本體嗎?騎馬要騎在馬背上,你才在本體上面,這樣馬就能運載你,它走到哪裡,就把你馱到哪裡。結果你騎在馬尾巴上,馬一走,就抽掉了,空了,因為你沒有在本體上。
像乘船,你要坐在船艙裡面,才是在本體當中。有人不是的,他站在上船的跳板上面,這就不叫本體。船一開動,他就掉到河裡去了;或者沒有掉到河裡,而是拽著跳板跟在後面,很可憐,這就不在本體當中。
專修念佛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歸命阿彌陀佛,隨順彌陀誓願的救度。這樣依第十八願專修念佛的人,就像騎馬騎在馬背上,也像乘船乘在船艙裡,這叫本體。雜行的人雖然也求往生,但就像騎馬騎在馬尾上,乘船乘在跳板上,所以雜行之人難得往生。因為他沒有契合本體,那往生能有把握嗎?他自己也知道沒有把握,因為滑下來了。
這是講本體。再講生命。
選自:淨宗法師《第十八願傳承解》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