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念佛所以得清淨,為有源頭活水來

2020-12-19 淨宗傳承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第十八願是淨土宗的根源,也是我們念佛往生的根源。前面我們說到根,下面再說源。

我們經常聽人講,「我念佛,怎麼心中就不清淨呢?」不清淨有兩種,一個是功夫上的,總是起妄想雜念,這是相上的;第二是體上的,所謂「信心清淨」。如果心裡很濁染,對於往生這件事總是沒有把握,「到底能不能往生?」心裡像一團亂麻一樣,這哪裡有清淨啊?他有恐懼,這就是念佛沒有清淨。

請問:六字名號是不是清淨的?是的。所以,蕅益大師說:「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曇鸞大師說:「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這句名號是無上清淨、至極真實、摩尼寶珠名號。這樣的摩尼寶珠名號放到我們心中,居然心還不清淨,難道是佛說錯了嗎?不可能的。有人說:「如果佛沒說錯,為什麼我沒有感到清淨呢?我每天也念了不少,你總說名號放到心裡就清淨了,我怎麼沒有清淨呢?」當然,也有不少人說:「我以前心很亂,念佛一段時間之後,覺得好了很多,不再那麼顛倒亂想了,心裡清淨了不少。」這也是有道理的,說明這句名號在他身上發生了功效。

為什麼有的人念了相當長的時間,卻還在為這件事煩惱呢?因為他沒有得到「源」。他雖然在念佛,但心還是疑雜的。有疑惑心,就遮蔽了;有雜行,也遮蔽了,所以他感受不到清淨。

朱熹有一首詩: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非常好,尤其對我們念佛人,好得不得了,希望大家會背。

「半畝方塘一鑑開」,他住的地方有一個水塘,只有半畝大,像一面鏡子一樣。

「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和雲彩在水塘裡遊來遊去,飄浮來飄浮去。

「問渠那得清如許」,「問渠」就是問這個方塘:「你怎麼這麼清淨呢?你怎麼能映照萬物呢?」很感嘆,很讚嘆。

「為有源頭活水來」,他自己就給出答案,這是因為有源頭的活水不斷地注入到水塘裡來。如果沒有活水,時間久了就像巢湖一樣長藍藻,藍藻把水塘覆蓋了,水就臭了,哪裡會清淨呢?

這首詩和我們念佛人的心是很相像的。「半畝方塘」就是我們這塊心田,我們每天把貪瞋痴的垃圾往裡面丟,把毒水往裡面排放,它能不長藍藻嗎?它能清淨嗎?現在修行了,要把清水放進去。但是,他不是把活水源源不斷地放進來,雖然他也在念阿彌陀佛,他是把阿彌陀佛一瓢一瓢地舀進來。我們的「水塘」很大,我們無量劫的罪業深淵很深,念南無阿彌陀佛,舀一瓢水放進來;再念南無阿彌陀佛,再舀一瓢水放進來,這個水塘什麼時候能清啊?水不清,他就感到心不清淨,「我念佛了,但是心不清淨」。

你們小時候玩過泥塘嗎?我小時候在泉眼旁邊的泥塘裡玩,本來水是很清的,結果被我們弄得像泥漿一樣。但是它裡面有泉眼,泉眼裡的水一股一股地冒出來,這個水是清的,像一條線一樣。上午玩的時候,感覺這個泥塘不可能幹淨了,因為給它造得不像樣子,泥漿很厚。等下午去看,泥漿自然沉澱了,水清澈得不得了。我就體會到,這是「源頭活水來」。

我們念佛也一樣,如果了解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了解彌陀誓願的救度,歸命於阿彌陀佛,念佛的動力來源就像源頭的活水一樣,不斷地湧入心中,貪瞋痴三毒自然往下沉澱,心裡就會感到很清淨,很法喜。

所以,念佛心不得清淨,是因為不了解第十八願彌陀的救度,沒有歸命阿彌陀佛,沒有得到根,沒有得到「源」。雖然都在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專修的人和雜行的人,就有這麼大的差別;了解彌陀本願、歸命阿彌陀佛的人,和不了解彌陀本願、沒有歸命阿彌陀佛的人,就有這麼大的差別。

這是講根和源。下面我們講本體。

本體

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本體,也是淨土宗的本體,也是我們念佛人往生的本體。

「本體」是什麼意思呢?打一個比喻,像騎馬。騎馬要騎在馬背上,才是騎在本體上;騎在馬尾巴上,那叫本體嗎?騎馬要騎在馬背上,你才在本體上面,這樣馬就能運載你,它走到哪裡,就把你馱到哪裡。結果你騎在馬尾巴上,馬一走,就抽掉了,空了,因為你沒有在本體上。

像乘船,你要坐在船艙裡面,才是在本體當中。有人不是的,他站在上船的跳板上面,這就不叫本體。船一開動,他就掉到河裡去了;或者沒有掉到河裡,而是拽著跳板跟在後面,很可憐,這就不在本體當中。

專修念佛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歸命阿彌陀佛,隨順彌陀誓願的救度。這樣依第十八願專修念佛的人,就像騎馬騎在馬背上,也像乘船乘在船艙裡,這叫本體。雜行的人雖然也求往生,但就像騎馬騎在馬尾上,乘船乘在跳板上,所以雜行之人難得往生。因為他沒有契合本體,那往生能有把握嗎?他自己也知道沒有把握,因為滑下來了。

這是講本體。再講生命。

選自:淨宗法師《第十八願傳承解》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相關焦點

  • 香港理工大學原校長潘宗光:淨土法門不是念佛等死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參加了本次論壇並提交論文《淨土法門是念佛等死?》。潘宗光教授表示,雖然淨土法門容易給人一種念佛等死的消極感覺。但根據他的理解,修淨土法門除了要不斷做好「信、願、念佛」等「正行」來保持與阿彌陀佛的緊密聯繫外,亦要努力完成個人在世間的責任,及發菩提心、修淨業三福、自度度他等「助行」。所以是一門積極的大乘修行法門。以下為潘宗光教授論文全文:
  • 淨土法門:此是選佛場,念佛及第歸
    對於淨土法門來說,十方世界的諸佛都會在他們自己的世界裡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都會勸本國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十方世界都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也就是都聚會在這句六字名號中了,其他世界的眾生念佛,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就會有一朵此眾生的蓮花,所以十方念佛眾生的蓮花也已經都聚會在極樂七寶池中了,而我們將來也必定會在淨土中相聚會。這是淨土法門的「十方來聚會」。
  • 淨土第一經,修行淨土法門的人一定要看的著作,教你如何正確念佛
    《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直契諸佛本懷,開示了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功德和果地的依正莊嚴以及眾生往生淨土的因行和果德,事理圓融,空有齊彰,許多大德譽之為「淨宗第一經」,真實不虛也。該經古有多譯,民國年間夏蓮居老居士輯會諸家譯本並分章次,成為現在流通的本子。
  • 在家念佛的講究!
    由於念佛之人根性不同,有的人一心不亂,有的禪境下來要很長的時間,我們以七為準,但我們淨土一門,要盡形壽執持,要用一世來信願持名,才能決定往生。有的人以一的狀態來入定,接著冥想禪修以此觀心,修的一顆淨心,明心,面對心態的渾濁和清澈差別的告誡。佛法是心地法門,要在修心上下功夫,當達到並保持「一」,心就會體現出清淨了。
  • 諦公語錄選讀|真信切願一心念佛為淨土法門之最要論
    念佛求生淨土,亦復如是。是心想淨土,是心是淨土。經云: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維摩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如其心淨,則佛土淨。此之謂歟!今之淨土法門,無論緇素男女,老幼尊卑,誰人不知念佛。詰其何用,則曰修來世,或言生西方。若如是,豈全無信願,無信則安肯念佛,無願則不言生西。既有念佛之行,並有信願之心,理宜千修千生,萬修萬生。經云: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 淨土法門:念佛就是積德,教人念佛就是行善
    根據淨土諸經的描述,西方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清淨佛土,那裡沒有惡趣,只有莊嚴美好,而且門檻很低,如果有人願意去,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在臨命終時得到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的接引。佛教講普度眾生,可眾生根器有利鈍、慧根有深淺,許多人在無上甚深的佛法面前不得門路、望而卻步。
  • 淨土法門:戒是什麼?清淨心是戒
    海賢老和尚給我們的信心,告訴我們西方真有極樂世界,不是假的,他常見阿彌陀佛,所以真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一點都不假,只要你專,你懷疑就完了,你夾雜別的法門也錯了,決定不能夾雜。老和尚一生持戒念佛。戒是什麼?
  • 元音老人 | 「雖散心念佛也得往生」的真實含義!
    如何方為願得切呢?古來大德們說:首先要一切時中(注意:是一切時中,而不是某時如此,餘時則非,更不是歡樂時是這樣,不如意時又那樣。要於一切時中,都始終如一),都厭惡娑婆生死煩惱之苦,欣慕極樂菩提涅槃之樂,力求往生。
  • 淨土法門:真正修行,心地清淨
    《地藏經》上有,我們自己只要細心去觀察,你看很多人臨命終時,說看到這個人、那個人,他所講的人都是已經過世的親朋好友,他們要來接引他。那是不是真的?不是的。《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是冤親債主變成他的家親眷屬來引誘他,把他帶走之後,再現本來面目跟他算帳。臨終關懷,最重要的就是在這個時候提醒他,幫助他,看到任何境界不理會,不要理他,老實念佛,這個現象就不見了。
  • 淨土法門:念佛時身上有氣動有香氣,好嗎?
    弟子念佛已經十多年了,從一開始,只要念佛就有一股氣波動,等到氣靜下來,人也靜下來了。又有時候念佛專注,身體會有香氣,請問是不是修行偏差,才會有這個現象?念佛的時候身上有香氣,這是好相;念佛的時候身上會亂動,這不是好相。
  • 念佛號時,念頭不斷,心不清淨。怎樣能清淨念佛的效果?
    念佛,讀經時,有很多師兄說念著念著心裡就會出現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不能平靜下來。其實有妄想雜念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本身就是,煩惱,業障的組合體!其實在念佛的時候,當你發現腦袋裡還是會想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的時候,你的心已經開始清淨了。
  • 內心清淨,幸福的源頭活水
    內心清淨,幸福的源頭活水智慧點金石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從哪裡來?幸福應從內心清淨中來,世界上的種種繁華虛榮,並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因為刺激只能片刻,無法永恆,運用耳、鼻、舌、身、意所求來的感官快樂往往是暫時的,好比看一場電影或一場音樂會,曲終,場散,終有結束。 世間的真相就是無常,有生必有滅,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離,一切皆如夢幻泡影。何必過於在意呢?
  • 124 念佛發心語 (一百二十四)
    在佛心裡,在自性中,本自清淨,本無生滅。         凡是善惡、好壞、有無、是非、錯對等一切生滅、不清淨的,都是虛妄。念佛人,有阿彌陀佛為大後盾、大住持,法界沒有什麼可怕的!        黑白無常遠遠看到你,腳底下抹油溜之乎也!        閻羅王看到你,十萬分的恭敬!
  • 淨土法門:疾病與念佛
    提到死亡,念佛人也許不會像世人一樣恐懼無助,因為生命的盡頭,等待我們的是往生。但是,提到生病,很多人還是會有所顧慮,畢竟我們看不透因緣,如果生一場病,阿彌陀佛就來接走了,當然最好;如果病得很嚴重,陽壽又未到,一個人在病苦中等待往生,身邊送飯的人也沒有,多少有些擔憂。
  • 念佛的人福氣究竟有多大?
    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真心本性的德號,持名念佛就是念自性、念真心。聲聲佛號把我們喚醒。真正醒過來了,就明心見性,淨宗叫理一心不亂。念佛得禪定,叫事一心不亂。大乘裡講的禪定,能斷煩惱、開智慧。1、念佛的人最有福氣念佛就是修集無量無邊的善業福德。阿彌陀佛名號裡,有無量的福德,無量的智慧。
  • 明學長老:修學淨土法門應該怎麼下功夫?
    明學長老:現在年輕的也好,年紀大的也好,在家信眾也好,出家人也好,修淨土法門要老實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行住坐臥都好念,專修淨土法門,不要東跑西跑。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最後一事無成。我們修淨土法門就是老實念佛,不要去搞其他的。我們學淨土法門都學不過來呢,我們能修淨土法門也是很難得的。
  • 內心煩躁不安但又不想念佛,怎麼辦?
    就是念佛中途會退轉,退轉得佛號都不想念。這是從一開始,你對念佛法門的信心就沒有建立,也確實對念佛一門的信心建立是很不容易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這種真正的信心一個是來自於多生多劫深厚的善根,一個是來自今生各種困苦、挫折、頭破血流之間深刻的反省,才有可能建立死心塌地的信心。
  • 劉素雲老師:淨土法門有七寶,修學之人要記牢
    老師對學生當然了解,學生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德能,有沒有慈悲心,能不能擔起這個使命,老師心裡最清楚,所以老師選中了這個學生來為大經寫注。因為老師知道,他有這樣的智慧,有這樣的能力,有這樣的德能,有這樣的慈悲,一定能把為大經寫注這件事做圓滿。老居士沒有辜負恩師的厚望,古稀之年,抱病在身,環境惡劣,大家知道,在那個歷史的特殊年代,老居士受到了嚴重衝擊,被批被鬥,被戴上寫有牛鬼蛇神的高帽子遊街示眾。
  • 念佛人就只管念佛,不用學太多,對嗎?
    「行有專雜,解門不分」,主要抉擇行門上分專修、雜修,解門上沒有專雜之說。這是我們對善導大師很容易誤會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許多念佛人排斥聞思呢?就是沒有真正理解善導大師的本意,對專修雜修理解錯了,導致修學淨土法門的大方向都錯了,南轅北轍。甚至不但害自己,還要害別人,還要告訴別人:「你不要這麼雜修,你不要學這麼多,學得越多,就越難往生。」這就非常危險、非常可怕,這不是善導大師的本意!
  • 淨土法門:心不清淨,如何修?
    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如何修清淨心?要在行當中去修清淨心。行是生活、是工作、是應酬,在這裡面學不著相,心就清淨了。所有一切現相總離不開這四個範圍,出這四個範圍就是離一切相,你的心清淨了。常常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就是真如自性,宗門裡面常講明心見性,清淨心現前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