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真正修行,心地清淨

2020-12-19 紅塵禪緣

你自己真正修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的冤親債主不會找你麻煩,如果心地不清淨,還是自私自利,還搞名聞利養,搞假的,冤親債主瞧不起。他現在不來找你麻煩,為什麼?你壽命沒到。等你壽命快到了,全來了。《地藏經》上有,我們自己只要細心去觀察,你看很多人臨命終時,說看到這個人、那個人,他所講的人都是已經過世的親朋好友,他們要來接引他。那是不是真的?不是的。

《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是冤親債主變成他的家親眷屬來引誘他,把他帶走之後,再現本來面目跟他算帳。臨終關懷,最重要的就是在這個時候提醒他,幫助他,看到任何境界不理會,不要理他,老實念佛,這個現象就不見了。你不要怕他,不要理會他,一個心就是求生極樂世界,就是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這就對,不能有雜念!知道自己這一生做錯了很多事情,得罪很多眾生,真正發菩提心,求生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學成之後,倒駕慈航來幫助他們。這就是大乘教裡常講的,佛不度無緣眾生,這些跟你都有緣,無論是善緣、惡緣,都一律平等看待。自己修成之後,一個不漏,不管他們在哪一道,他有苦難需要人幫忙,這個訊息你就能收到,你就能現身幫助他。到那個時候才真正知道,他跟我是一體。那個時候的感應,無論他有心還是無心,無心都有感應。

極樂世界的大眾從來沒有享受的念頭,心地清淨!沒有一個起心動念的凡夫。他們住一真法界,看十法界也是一真法界。這真是所謂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看一切諸佛都是凡夫。幾時我們看一切眾生個個都成佛,自己便成佛了。善人看一切人都是善人,惡人看一切人都是惡人。我們要好好反省檢討,看一個人不是好人,自己就不是好人。所以,看人家不是好人,要回光反照,想想自己,要認真修,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清淨平等,看一切眾生都平等。現的相不平等是他的事情,他的心不平等,現的相不平等。我心平等,在我心裡都平等,才能與一真,與如來靠近一點,方是功夫,真正是修行。

清淨心中本無此物,真假、是非、邪正、善惡都沒有,乾乾淨淨。從性德顯現的報身即圓滿報身,此報身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也是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是從外面來的,依正莊嚴都是本來具足的。

相關焦點

  • 釋淨空:心地清淨,才有大智慧大福報
    心地清淨,愈清淨的人能量就愈大。那我們受害,現在人把本能喪失掉了。其實不是,本能,佛說了,沒有喪失,今人跟古人一點差別都沒有,只要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你的本能就恢復一定要記住,這個事情與學不學沒關係,與讀書不讀書也沒關係,與認識字不認識字也沒關係。
  • 淨土法門:心不清淨,如何修?
    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如何修清淨心?要在行當中去修清淨心。行是生活、是工作、是應酬,在這裡面學不著相,心就清淨了。所有一切現相總離不開這四個範圍,出這四個範圍就是離一切相,你的心清淨了。常常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就是真如自性,宗門裡面常講明心見性,清淨心現前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金剛經:怎樣才能生出清淨心
    清淨心是每個人所想要達到的一種狀態,一個人只要心能清淨,做什麼事情都會感覺輕鬆。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慌亂,更不會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遇到同樣一件事情,心地清淨的人,與心地不清淨的人,處理事情所得到的結果就有很大不同。這些一點點的不同,經過天長日久的積累,最終兩個人的境界差別就會越來越大。
  • 佛經智慧:心中無善惡,才能擁有一片清淨的心地
    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定,只因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就活得愚昧迷失了。」弟子躬身問:「那麼,怎樣去除妄念,不被世間迷惑呢?」慧能說道:「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就化為地獄。心生毒害,人就淪為畜生;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裡愚痴,處處都是苦海了。
  • 保持清淨心,是最有智慧的生活方式
    戒、定、慧、是每個法門修行的根本。既然是修定,念佛讀經、持咒,都不要想裡邊表達的意思。什麼想法也沒有。念佛當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時,清淨心現前。如果你邊念邊想佛號的意思,就不是正確的念佛方法,因為一句佛號有無量意,你所想的意思,只有一個意思,而漏掉了無量意,所以是不如法的。修善心善行果報在天界,修清淨心果報在佛國。
  • 修行:如何生清淨心?
    我們要如何來生出清淨心呢?釋迦摩尼佛說,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言辭簡潔優美,直指人心。修行的意義是為了讓個人最終體悟實相,也可以把實相稱之為如來本性、本心。其實本心一直都在,因為有本心的存在,我們才可以去覺察世間的種種。但是這個本心是極為特別的存在,它並非眼、耳、鼻、身、意所能認識的,它不在身體內也不在身體外。但常人誤以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就是真相。
  • 劉素雲老師:淨土法門有七寶,修學之人要記牢
    淨土法門第二寶:《淨土大經解》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簡稱《大經解》,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在古稀之年,以抱病之身,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了修行人的最好榜樣,他一生老實專念一句佛號,沒有涉獵其他法門,他成就了,而且是大成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大成就。
  • 淨空法師:修行沒有別的,就是學用清淨心
    你修修了多少年,你的心清淨了沒有?學佛,我們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也就是染汙一年比一年輕,你有進步。如果染汙一年比一年嚴重,你什麼都沒有學到。你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佛學常識,佛教裡面的知識,這個東西不管用,於了生死出三界沒有關係;換句話說,你將來壽命到了,你還是搞六道輪迴,你出不去。清淨心出去了,往生極樂世界要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
  • 釋淨空:博學多聞,心地清淨,這就是功夫上道,會學了
    我們學佛應該用什麼態度去學,應該以什麼樣的心理去學,這是很要緊的事情,真正關係我們修學成功與失敗。學佛的人二六時中,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之內,一定要保持心地的清淨。又要博學多聞,又要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功夫上道,會學了。
  • 淨空法師:淨宗的修行著重清淨心;清淨心現前,等同大徹大悟了
    真實慧實際上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實慧之體,真實慧是清淨心的作用;也可以把它掉過頭來,真實慧是清淨心之體,清淨心是真實慧的受用。體用是一不是二,所以可以互為體用。講的都沒有錯,都沒有過失。宗門的修行著重慧,教下修行也著重慧,淨宗的修行著重清淨心;清淨心現前,真實慧就現前,宗門教下的真實慧現前,清淨心也現前。心淨則佛土淨,我們不能不曉得。
  • 真正修行是把自己內心的矛盾、對立、誤會化解,在這裡頭修清淨心
    為眾生造福,才是真正為自己求福。我們所以受苦輪迴,只因念念自私為己,劃地自限,以「我」為囚籠,困住了自己,不得自在。所以,我們應當知道:在修行歷程上真正障礙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的自私自利。明白這一點,就知道修行關鍵在轉自己的念頭,改變自己的態度,而不是去改造或控制別人。
  • 修行後,出現這4大「徵兆」,恭喜你,走對路了!
    修行,是讓自己的人生境界,達到更高。不僅擁有好的生活品質,更能讓你的人生,處處透露出幸福、安詳。真正的修行,不是嘴上說一套,行事另一套。而是不斷地在事物中,要求自己。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達照法師|真正的修行上就是將佛法落實在身、口、意這三業
    那麼按照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開示,落實在修行上就是身、口、意這三業。因此我們修淨土法門的要領同樣也是要落實在身、口、意這三業上。    身業就是禮敬諸佛。拜佛時需要合掌、合十——十個指頭合在一起,不能拇指交叉,有些人拇指交叉起來合掌是不如法的。
  • 香港理工大學原校長潘宗光:淨土法門不是念佛等死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參加了本次論壇並提交論文《淨土法門是念佛等死?》。潘宗光教授表示,雖然淨土法門容易給人一種念佛等死的消極感覺。但根據他的理解,修淨土法門除了要不斷做好「信、願、念佛」等「正行」來保持與阿彌陀佛的緊密聯繫外,亦要努力完成個人在世間的責任,及發菩提心、修淨業三福、自度度他等「助行」。所以是一門積極的大乘修行法門。以下為潘宗光教授論文全文:
  • 釋淨空:我們今天修淨土法門就是不違背佛
    我們在今天,假如我們聞到正法依教修行,不違背佛陀的教誨,那麼我們現前也是「從佛」。不違背佛的教誨,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為什麼說做起來不容易?因為我們不明了怎樣才叫做不違背佛的教誨,這是屬於學問。
  • 《人生處處是修行》:願有一顆簡單的心,清淨看世界,歡喜過生活
    一本以「清淨心」為主題的文集,在用心發現生活的清淨美。作者在文中對事物的描寫卻是充滿溫情和經歷世事的感悟。在世間紛擾中修得一顆清淨心,就可以看雲淡風輕,斷卻煩惱,得到自在。57堂修心課,直面人生遇到的所有難題,一篇篇充滿智慧的文字,撫慰因生活疲憊的靈魂。
  • 善導宣法|〔33〕很多人都在講淨土法門,為什麼我們專提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這不僅僅是就善導大師來講,我們這個時代也一樣有類似的疑問:很多人也在講淨土法門,也有依據,為什麼弘願寺、悟真寺專提善導大師?這不是我們偏激。要說偏激,那善導大師就偏激:諸師也都在弘揚淨土法門,也寫了觀經疏、無量壽經疏,他怎麼還要開立淨土宗,那不是自己找事嗎?不是那樣。原因在哪裡?是因為諸師錯解淨土法門,釋迦本懷不暢,彌陀本願不顯,眾生往生路塞。什麼叫本懷不暢?
  • 我寺監院仁悟法師佛七為眾講解:圓暎大師《勸修淨土法門》(第二講)
    2018年5月7日,農曆三月二十二,下午二時許,我寺監院仁悟法師於佛七為大眾講解:圓暎大師所著的《勸修淨土法門》。法師時而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時而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結合生活的常事,精彩之處多次被掌聲打斷。法師的法語似甘露滋潤著每個念佛人的心,令聽著受益匪淺。法師說,《勸修淨土法門》是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禪宗祖師、寧波天童寺方丈圓暎大師所著,文字不長,道理很深。
  • 淨土法門:念佛所以得清淨,為有源頭活水來
    源我們經常聽人講,「我念佛,怎麼心中就不清淨呢?」不清淨有兩種,一個是功夫上的,總是起妄想雜念,這是相上的;第二是體上的,所謂「信心清淨」。如果心裡很濁染,對於往生這件事總是沒有把握,「到底能不能往生?」心裡像一團亂麻一樣,這哪裡有清淨啊?他有恐懼,這就是念佛沒有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