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真正的修行上就是將佛法落實在身、口、意這三業

2021-02-19 中密準提

佛在《金剛經》裡面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不會講兩種話,佛講的話是在一個實相、一個真理下講的,只是針對不同的眾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講。都是他講的東西,一定是一個道理,如果他講的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哪一個又是真理呢?因此,雖然法門無量,歸根結底的歸宿之處還是一個。淨土有四土、三輩、九品。「四土」跟通途法門是完全對得上的,核心內容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我們每個人都能成佛,眾生平等,這是佛法的大的背景那麼按照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開示,落實在修行上就是身、口、意這三業因此我們修淨土法門的要領同樣也是要落實在身、口、意這三業上
    

身業就是禮敬諸佛。拜佛時需要合掌、合十——十個指頭合在一起,不能拇指交叉,有些人拇指交叉起來合掌是不如法的。合掌這個手印是十方諸佛共同的手印,代表全心全意。十是代表全,十個指頭合在一起並且要當胸,這樣就代表十全十美、全心全意,所以合掌時要注意如法。拜下去時,右手按在蒲團的正中間,代表你的身業;左手按在蒲團中間的前上方,代表口業;右手再放上去,代表你的意業。這三步完成後,手要攤出來,手掌朝上,兩個無名指的距離是兩寸,手腕的距離是八寸,這叫頭面接足禮,代表佛站在你的前面,你的手攤開接佛的兩足。頭要靠在手的中間,有些人拜下去把頭靠在手掌上,這是不對的。你的頭靠在手掌上,讓佛踩在哪裡啊?佛就沒地方踩了。頭面接足禮中,頭是代表人最高的地方,足是人最低的地方,以我最高的地方,接佛最低的地方,代表佛走過的道路,是我要走的,佛覺悟的真理,是我最尊重的。手攤開代表接受佛的福德和智慧,頭再靠下去,然後手要卷回來,代表你要把佛的福德智慧接回來,然後再復原,右手按中間,左手當胸,最後收掌站起來。如此拜佛就是代表以我全部的身心去恭敬、禮拜佛陀。
    

修淨土法門並且信願懇切的人,只拜一尊阿彌陀佛就可以了,見到釋迦佛、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無論見到什麼佛,拜下去時就念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已經具足了所有佛的福德和智慧。無量光就是佛的智慧,無量壽就是佛的福德,所以手一攤開就應該知道:右手接的是佛的無量壽,左手接的是佛的無量光,就是把一切佛的福德智慧都接回來了,接到自己的心裏面。所以禮敬諸佛,我們要非常認真地對待,每天有機會就要拜佛,特別是傲慢心重的人。
    

在座的老菩薩,歲數大部分都比我大。歲數大的人經驗豐富、知識圓滿,人生閱歷也較深,但是歲數大的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傲慢、不聽話。他覺得:「我幾十年人生都經歷過來了,我還聽你的幹什麼,我吃過的鹽巴比你吃的米都多,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我還聽你的幹啥!」實際上這種慢心對自己修行是一大障礙。所以很多歲數大的人很固執,心裡很不容易放下。子女後代想要說什麼了,他總是想要子女聽他的,他不要聽子女的。其實也不僅僅是歲數大的人,年輕的人也希望別人聽他的。都希望別人聽自己的,這就是一種傲慢、一種慢心因為他覺得自己了不起,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實際上你應該認識到,自己還是一介凡夫,貪、嗔、痴、煩惱、我執都沒斷,聽你的完蛋了,聽你的話就要跟你一起去輪迴了。拜佛是消除我慢的一個最好的辦法,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多拜佛,對身體也有很大的幫助。慢心重的人,身體也容易生病,因為他傲慢心重,別人不聽他的,他就容易生氣,一生氣就有毒,一有毒身體就出問題了。
    

漢傳佛教的禮佛一定是手放在胸口,然後拜下去,站起來手仍放在胸口,最後半拜問訊,舉到眉間齊,就可以了。皈依的時候我有教過大家如何拜佛的。問訊是打招呼的意思,也是有講究的:身體彎到九十度的時候,手印要變成一個彌陀印,彌陀印在底下。這代表佛所成就的報身,也就是佛已經是福德、智慧圓滿了,所以我們拜他,向他學習,接受他福德、智慧的加持。彌陀印就是代表福德、智慧圓滿的報身佛手印。問訊完之後站起來,人站直手要舉毗盧印,也就是將彌陀印這樣直接彎過來,兩個食指伸直,拇指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內,這就是毗盧印,代表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的手印。毗盧印為什麼要舉到與眉毛齊,即舉到眉心處呢?意思是我們的心,我們每個人的清淨法身佛,與佛的清淨法身是完全平等無二的。所以我們拜佛,實際上是拜自心。佛的福德、智慧圓滿,我們拜他,向他學習,而我們真正要開發的是我們自己跟佛一樣的清淨法身。最後再合掌,代表在生活、工作中,我們也是以全心全意的心去工作、生活。漢傳佛教就以這個方式來禮敬諸佛,來表法。
    

拜佛可以使身業得到一個最清靜的改變。你身體如果不好,生病了,就是說身體有障礙了,我們就可以通過拜佛改變自己身體的狀況。或者上一次跟大家說過的懺悔法,通過懺悔可以改變自己身體的狀況,把身業改變。
藏傳佛教的拜佛又跟漢傳佛教的不太一樣,他們也是五體投地的方式。他們的需要磕大頭,用力橫向伸手,是代表十方;再舉上去,代表三世即過去、未來、十方三世,心量很大;再舉到眉毛,代表我的身體;接著舉到口,代表我的口;再舉到心,代表意。然後拜到蒲團時,身體一下子倒平,佛教裡面說「最恭敬的如樹倒地」,就是像木棍倒到地上一樣,你的身體是直的,還不能膝蓋先跪下來,直接「啪」一下倒平了。歲數大的人要小心,萬一摔成骨折就麻煩了,但是這種方法對年輕的人來說是一項很好的身體鍛鍊。伸直了以後,也是要接佛的福德智慧,然後一下站起來。這裡的「五體投地」即指頭、兩個肘、兩個膝蓋都要觸地。五體投地就是指「我對你的佩服簡直五體投地」了,也是趴倒在地,讓佛來慈悲地加持我們,所以禮敬諸佛是消除身障的要領。
    

我們如果對念佛、淨土三資糧都懂了,當你念佛念不起來時,一定要懂得怎麼去拜佛,這是消除自己的障礙。在寺院裡可以多拜佛。在家居士如果家裡有佛堂,就在佛堂拜;沒有佛堂,就朝西方拜,在客廳裡朝西面的方向拜也是可以的。或者你拿一本經或是拿一個小小的佛像,平常放在柜子裡,要拜時就把佛像請出來,放在茶几上或者放在一張特定的桌子上,拜完了就收起來。這是講身業上的修行,就是身體要禮敬諸佛。  普賢菩薩講的「十大願王」,落實成十條就是我們早課裡唱頌的「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普賢菩薩是何許人也?他是華嚴三聖之一。華嚴三聖是指普賢、文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其中普賢是代表實踐修行的菩薩,文殊是代表理論智慧的菩薩,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是華藏世界即華嚴世界的佛。這位實踐的菩薩把整部雄偉廣大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講的教理落實在這十條當中,而這十條的前五條就告訴我們:真正落實華嚴世界的道理就在於你的身、口、意這三業,以及你集資淨障
    

身業是以禮拜作為根本的。你身體有病了,不舒服了,是身體上的障礙;別人看到你就討厭,不太喜歡你,不太歡迎你,這也是身體上的障礙。因此你就要去多拜佛,身體的障礙沒有了,,身體也就舒服了,別人見到你也都很歡喜,你的障礙就沒有了。
第二是稱讚如來。稱讚如來是口業的修行,在所有的口業當中,稱讚如來是把佛陀最圓滿的教理落實在口業當中。稱如來就是念佛,贊如來就是念經;如果再具體一點,稱和贊也可以用在一起,就是我們對佛的功德不停地讚嘆,今天在這裡講經說法也是稱讚如來的功德。
    

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等佛菩薩的名號。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和無量壽,無量壽就是如,無量光就是來。無量壽,因為他是定,不會改變,而我們每天都在改變,從小到大到老,幾十年之後就死掉了。但阿彌陀佛不會變,如如不動,所以阿彌陀佛就是如如不動的意思。也正因如此,他才無量壽、無量光,光明照耀十方法界。
    

有光明時才能看見大家的千差萬別,也就是說,有智慧才能看出世間的萬物,有智慧才能夠來到世間度一切眾生。如來是「乘如是道而來成正覺」,如來就是不動本跡而度一切眾生。他自己安住在法性當中沒有動搖,這就是如;他來到一切眾生當中,給眾生放光獻瑞、講經說法,度一切眾生,乃至三途惡道他都不相舍離,這就是來。稱讚如來就是內心穩定而能度一切眾生,所以念「阿彌陀佛」就已經包括了稱讚如來的一切功德。動起來就是來,不動就是如。聽到別人手機響了,我們的心動了沒有?如果你動了,你就不如了。對一切境都要一個樣,無論是佛來還是魔來,你心動了,在那裡講話了,就不對了。某個人的手機一響,一大幫人就開始講閒話了,你看凡夫就是這樣。
    

稱讚如來是以念佛為最根本,我們平常就要訓練這種習慣。如果你這個習慣沒有訓練起來,你用功也不得要領。我經常看到有些居士在寺院裡繞佛,念著念著,看一個人來了,馬上先講兩句閒話,打聲招呼「哎,你好,今天來啦,好好……」然後再來念佛,這是毫無意義的。如果大家一起念佛,念著念著,有手機響起了,好多人馬上會上去罵兩句,不光是手機響起來的人不對,罵人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怎麼用功,這樣念佛也毫無意義。
    

這就是說,平常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身業以及口業,要把握好這張嘴。「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講別人是非,別人不高興了,講錯話了,別人會反咬你一口,這還只是因口業引起的眼前的、暫時的禍,其實更嚴重的禍還在後面。
你不要小看這張嘴,我們這一生的命都是靠這張嘴養起來的,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是靠這張嘴說出來的,所有知識都是老師的嘴教我們的:其實,整個世界都是這張嘴說出來的。如果從因果的道理去看,去思維一下,就能明白這個道理。你講一句話,就要為這句話負責,你不想負責,你的真心會去負責,這就是麻煩所在。我們都有真心,你講了這句話後,你的真心就會把它收在阿賴耶識裡,也就是八識田中,等因緣成熟了,這句話就起作用了。每一句話都會起作用,因為有因就有果,我們一定要相信因果。
假如你今天見到某個人,說這個人真討厭,你講了這句話後,以後因緣成熟了,你就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讓那個人討厭,你說可怕不可怕?因為你這一期的生命,是因前世臨終的一念,這一期就來做了一世的人,就因為一個念頭。因種在那裡,緣一旦成熟,產生的果報卻是你的一生,是你的一個世界。所以你看到一個乞丐說:「這個人真討厭!」你以後就有一輩子會讓這個乞丐討厭一輩子,一個要飯的人都討厭你一輩子,你看你是什麼人啊?這個口業千萬不要造!而且還有更嚴重的,你說了這個人討厭,別人以後就會說你的壞話,還不止是別人心裡討厭你,他們嘴巴也會說你、誹謗你,討厭你一輩子,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
    

佛告訴我們:華藏世界是重重無盡的,每一個念頭生出來就是你的一個生命。你現在念頭生起來的時候是生,念頭停下來的時候就是死,所以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死。現在一個生死的念頭是因,將來感召的結果就是一輩子,從生到死。所以佛經裡面告訴我們:淨念一句「阿彌陀佛」,能夠消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當你的嘴巴在講閒話時,講一句就要造一個口業,這一個口業會感召來生一個生死,那這一生當中又要造多少個生死啊!你現在還沒有了生死,所以現在要趕緊念「阿彌陀佛」,把你原本打妄想、講閒話的心念轉化過來,隨即生死就沒有了,這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的因,在當下就被你消滅了。我們千萬不要擔心說「啊呀!我念佛時心亂」,其實你嘴巴能念也都是有功德的,所以在口業上一定要稱讚如來。
    

念佛比讚嘆佛的功德還大,當然也要看你從哪個角度去說。如果一個人不信佛,他不懂得如何用功念佛,你只管自己念佛而不告訴他,這就只是你一個人修行;你告訴他了,他也知道念佛了,也懂得怎麼把握自己的口業了,那麼就會有好多人和你一起修行。我們一個人修行不如和大家一起修,這樣功德也會更大,佛陀就是這樣教我們的,光明普照嘛。
廣義的稱讚如來,還包括我們講話要學會不但不講是非,連無意義的話、世間一些開玩笑的話都不講,因為這些話對你了生死,對你念佛,對你增長智慧和慈悲毫無意義。把握口業的關,叫稱讚如來。如果落實在修行上,就是講佛所教導的、一切能夠使我們身心健康的話,簡單地說,就是說好話。 
    

當然說好話不是指從不罵人,如果這個人你罵他了,他會改善,你不罵他,他不改善,你保證罵他能讓他改善,那你罵他的話也是好話。就像父母親罵孩子,孩子聽話了。有時候師父話講得很重,把弟子講得很慚愧,然後弟子馬上就改過來了。所以有些居士跑過來說:「師父啊,你就罵我兩句吧!」這時候你罵他,他真能改,你不罵他呢,他好像覺得自己也挺好的,沒什麼錯誤,那就要嚴厲地罵他,他就知道改了,這樣罵他反而是好事。所以講好話是指說對他人有利的話,這就是「嘆佛」,讚嘆的嘆,也就是讚嘆佛陀的功德。
不得不承認,我們做不到稱讚如來。真正的稱讚如來,就是你講的話一定是對眾生有利的。你看看你現在講的話對眾生有沒有利益?那怕是眾生煩惱起來了,你安慰他一句,這就是對他有利。你自己煩惱了,也安慰自己說「沒關係,慢慢來,這是我的錯,對不起」,這也是能夠改變自己的。所以一切佛經所說的道理,我們可以去講,假如佛經裡面沒有告訴我們怎麼去說,我們就不要去造這個口業。而真正把佛法落實在我們口業的修行上,就是要「無意語言休著口,不關己事少當頭」,也就是說,沒有利益的語言不要放在嘴巴上,特別是講是非傷害、誹謗別人,或者講一些無聊的話,或者講一些唧唧歪歪的、不痛不癢的、沒有意義的話。包括對自己的親人、子女都不要講負面的話,讓別人傷心的話更不要講。如果有人做錯事情了,進而會傷害到別人了,你為了他不要傷害別人,你可以告訴他這樣做是錯的、不應該的,這種話就不是是非而是慈悲。
如果我們嘴巴不會講好話,不會講經,不會告訴別人怎麼修行,不能安慰別人,那麼就先從念佛、誦經開始。
    

那麼,如何在意業上落實呢?就是第五,叫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是淨土法門要點當中的要點。為什麼我們福德智慧資糧不足,需要集資淨障?那是因為我們的思想有嚴重的問題。真正懂得淨土三資糧的人,最能夠受用的就是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也有兩方面,一個是隨喜功,一個是隨喜德。功德和福德不一樣。福德也是德,有福報、有道德的人大家自然會尊重他;而功德的關鍵是人們內在修行的功夫,有功夫的人表現出來的行為會受人尊重。因為他內在有功夫,不起貪、嗔、痴、煩惱,他跟佛法相應,不停地相應;越相應,他的功夫就越深,煩惱就越少。念佛念得越多,心地就越空靈、越自在,智慧就越高,煩惱就會越放得下。所以內在的功夫生起來後,表現出來的外在的、別人能看到的行為,這就叫功德。
我們懂得「淨土三資糧」後,真正開始用功念佛,卻念不起來的時候,我們應該觀察在思想上自己有沒有以下兩點。第一就是你對別人的功德、對別人的善業有沒有隨喜的心。凡夫往往會有嫉妒心,看到你的事業發達了,會有人在背後陷害你一下,所以有句俗話說「老鄉見老鄉,背後來一槍」。就是說,他在你面前是你熟悉的好朋友,說不定背著你時就陷害你,這是業障凡夫的行為。實際上,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敵人,智慧不生煩惱,慈悲沒有敵人。一個真正慈悲的人,他的內心沒有敵人。對於「敵人」的罪業,他只是講出來,告訴他這樣不對,並不是說他是敵人。往往有時候別人講我們兩句不對的地方,我們就覺得他是敵人,實際上他講得對的地方我們應該要接受,如果我們真做錯了,就應該要改正。
有些人心裡不喜歡別人的好事,嘴巴說隨喜,自己卻不去參與,說隨喜好像是面子上的事——往往是指世俗的人情面子。而佛法中真正隨喜功德,是指你只要看到這個人往好的地方發展了,哪怕某一天當你看到他只是拜了一拜佛,在佛前獻了一束花,或者是合了一次掌時,你都很歡喜。很多時候我們對親人、朋友是會有隨喜的,他們在改善了,我們會很高興。當然,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正知見的,看到別人修行進步了,我們都會很高興,別人錯了,走歪路了,我們都很難過,這就是隨喜別人的功德。
    

在寺院裡當護法或者義工,當我們看到哪個人能力強,能夠做更多的事情,我們千萬不要諷刺或者嫉妒,我們一定要隨喜。他在這個位置上做得很好,我們更要幫助他,你幫助他以後,他有福德,也會幫助你。樂意幫助別人的人,他的心胸是會包容別人的。比如說有個人是你的上司、領導,他做得很好,你不停地幫助他,這樣你的心量就已經把他包容在裡面了。也就是說,你心中的功德已經超過他的功德,超過他有相的功德,這一點很重要。雖然我們在這個位置上不一定很起眼,但是你只要想到現在你已經包容了這一切人的功德,你的心裡就已經包含了一切。
比如說你雖然在深山裡修行,當你看到天下這麼多參與弘法的善知識,或者哪個道場很興旺,你的內心非常地隨喜和包容,其實你就已經具足了這麼大的功德,這是心量的問題。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心量的話,以後的修行路上就遇不到善知識,遇不到好的同修,這個因果在修行路上是很關鍵的。你如果看到一個修行人,或者有人在寺院裡為常住做事,做得很好,你對他產生了嫉妒心,沒有隨喜的心,那麼你以後在修學路上就遇不到好的修行人,遇不到幫助你的人,遇不到好的道場,這樣在修行路上你會障礙重重。因為凡夫的心對於傲慢、分別、攀比、我執、貪名圖利太習慣了,所以來到寺院裡本來是來求功德的,結果製造了一大堆的煩惱。
    

這裡的居士林也不容易,這麼多的居士在一起能夠團結合作、沒有是非,這都是有正知正見才能做到的,只要稍有閃失,缺乏正知見,就會產生一大堆的矛盾。如果看到裡面有矛盾、有是非,你們一定要小心。特別是做領導的,只要有是非、有矛盾,這裡面就一定有問題,一定是不遵循佛法的因果的道理了,一定是某個人在內心中產生了貪慾或者是分別心,實際上也可能是串習,就是過去無量劫的習氣、煩惱表現出來了。我們通過共同的努力,通過包容的心,把這些串習、煩惱改變過來。只要別人做得對,我們都要讚嘆他,錯的地方我們儘量地迴避,不要理他,這樣子大家都會好起來。所以隨喜功德也要講究智慧,就是內心看到好的都要歡喜,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更為重要,就是隨喜「功夫」。這個「功夫」是指你內在念佛的功夫,你修淨土信願懇切了,你在念佛了,就能感受到念這句佛號的歡喜心,並且要讓這種歡喜心要不斷增長,越念越歡喜。因為我們原來不懂佛法的時候,心總是會在遇到不同尋常的現象,諸如有點特異的感應時才覺得歡喜。比如念佛念得身心很清涼,念到佛像放光了,念了以後覺得身體發軟、發熱了等等現象出現時,我們才會覺得很歡喜。我們總覺得要有點變化才是歡喜,其實錯了!念佛念得內心不變化了才是真正的歡喜!不變化是因為你的定力,是無量壽的功德加持。

怎麼才叫不變化?就是你念得這顆心不再動搖了。比如說我們坐在這裡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很清楚看到自己這顆心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這顆心什麼都沒有想,沒有好也沒有壞,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沒有動搖,很清楚。你要去感受這個沒有動搖的心就是無量壽,你清清楚楚地在念著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並沒有在那裡睡覺,也沒在那裡發愣,就是清楚地念著
「阿彌陀佛」,這就是無量光。念佛心是佛,你內心已經跟無量光、無量壽完全相應了,這就是定力,就是智慧!你在念這句「阿彌陀佛」的時候,定力和慧力已經在增長了,你要隨喜自己這樣的功德。說簡單一點,就是你只有在沒有妄想的時候在念「阿彌陀佛」,才是真正在做功夫。你隨喜這種功夫,念一句就有一句的受用,你沒有妄想地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時候你表現出來的表情、身體動作、語言都是非常的如法,一點是非、煩惱、痛苦、惡業都沒有,大家可以自己去實證這種功夫。

   

我們懂得了信、願、行,但如果還不懂得隨喜功德,就會常常被這些鬼神教所迷惑。鬼神教就喜歡搞一點綠的、藍的、五顏六色的光,或者讓人看到佛來了等等,然後拍一些照片,搞一些佛像背後發什麼光之類的圖片。就像「*輪功」等一些邪魔外道,常常弄這些東西來騙人,來坑害人,鬼神教往往也用諸如此類的手段。所以你看佛法多麼偉大,告訴我們是隨喜功德,沒有告訴我們要隨喜放光。當然如果你精進念佛也會發光,也會感到身心輕安,禪定功夫也會出現。這是好事,我們同樣要隨喜,隨喜你的德行。因為內在已經不動了,內在有慈悲、智慧了,這個時候你所展現出來的那種德行是很自然的,內在有功,外在有德。所以懂得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隨喜功德,這就是我們在修行上要去落實的「十大願王」中的三個實修要領。 

相關焦點

  • 修行的重點—仁山法師
    身 語 意 三業三個方面遠離煩惱垢染叫做清淨所以這裡的清淨主要是講的三業行為身口還有我們看不見但是能夠覺察到的那個意身 口 意 三業是我們當下學習的重點我們現在很多對佛法感興趣的朋友一進佛門就問>什麼法門好我學什麼法門適合其實法門都好那哪個更好呢適合自己的就更好不要將法門去比個高下是法平等
  • 南懷瑾、達照法師、太虛大師、仲巴仁波切如是說
    坐禪入定是佛教裡修行的一項,坐禪就是打坐,之後心無雜念進入一種忘我妙不可佳的狀態。入定即入於禪定,有時得道者的示寂,也稱為入定。定為三學、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專注於一境。可區分為有心定、無心定等種。有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為等待多年後將出現於世的聖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彈指為佳。
  • 淨空法師法語:最重要的是口業,辛辛苦苦修了幾十年,幾句話的口業就漏光了
    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是現在,最容易犯的口業,口造什麼業?喜歡批評人,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口業。口業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批評人有的時候這四種都犯了,他自己不知道。所以善護三業,頭一個是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 這位法師練成了真正的金剛不壞之身,虛雲老法師的高足彌光法師
    戒場圓滿以後,彌光法師於佛前燃左手無名指,以身供佛。1952年41歲,虛雲老和尚進京,彌光法師 留雲門寺,常年一件衲襖,在苦行單上為眾伏勞,任勞任怨,少言寡語,不與人和,定功猶進,四季赤腳,不知冬夏。1953年42歲,是年七月,虛雲老和尚上雲居山重建真如禪寺,彌光法師於下半年趕到雲居山,進寺院時全寺才四名僧人。
  • 達照法師:學佛者必知的六大要素
    可見學佛首先是從做人開始,做一個真正學佛的人,需要從哪些方面去努力呢?《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有了這些基礎,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開始學佛的人。但是,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之前,必需對什麼是修行?需要什麼心態?修行的宗旨又是什麼?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2
    那麼透過這個理解我們付諸行動就是修行,有這個三皈五戒,這個六波羅蜜等等修行的法門,最後成就功德的果證。那麼當然這個地方我們剛開始要注意的就是這個教法,這個最重要教法,如果你對教法不理解你就不會珍惜,你不珍惜,你修行就沒有力量,你悠悠泛泛了。 每一個宗教都有它的教法,那麼佛陀的教法跟一般的教法有什麼差別呢?其實這個世界上很多宗教,它的教主都安立了很多的教法。
  • 仁清法師:怎樣可以常得身根具足 身心愉悅
    【經文】五者身根常得具足。「身根具足」從兩個層面來解釋,第一個層面就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你生下來就是天然的殘廢,生活難以自理,你不要說修行了,連日常生活就不能自理。很麻煩。再一個問題身根不得具足,特別是「聾、盲、喑啞」,正是人對於修法來講的八種障難之一,叫「八難嘛」。「聾、盲、喑啞」,這個「身根」實際上指的「六根」,這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常得具足圓滿,是這個含義,所以身根不得具足對於修行人來講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我們修行常得身根具足最起碼日常生活當中能夠健康,能夠身心愉悅,再就是如果得聞佛法能夠精進佛道,最後圓滿佛果。
  • 佛教:自度是佛法修行能否成就的關鍵,你能做到這三點嗎?
    網圖指點迷津,是迷時師度的主要內容,自信自尊,才是真正能夠成就佛道的不竭動力,因為師度只是外部因緣,自度才是真正起決定性的重要因素,「千金難買我願意」,當你不願自度之時,誰也改變不了你那麼在佛法中,佛法修行之人該如何自度呢?下面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三個要訣,供大家參考。在佛法之中,認為想要獲得終極的涅槃成就,便需要做到「福慧雙修,行解並重」,以隨喜隨緣之心為自己培植福慧資糧,一句話,從自己的身心上面下功夫,所以,自度首先要做的,便是對自心的改變。
  • 四川尼眾佛學院果平法師:隆蓮法師的僧才教育思想
    對此,隆蓮法師主張修學佛法的人要多聞深思,樹立正見,對於大小乘、顯密教法提倡從聞、思入手,長期修習以達究竟。如來正法以戒、定、慧為總綱,各派教法皆未越此綱要。所以佛學院之教程在內明方面設戒、定、慧三學,三學並進不可偏廢。法師常喻三學如鼎有三足,不可偏缺。三學教法三藏十二部何其之多,或小或大,或有或空,如何依其次第、明了理路便是考慮具體教材的宗旨。
  • 佛法:修行不一定非要吃素,但真修行人都堅持吃素,究竟為什麼
    在三皈五戒中,並未有說修行人一定要吃素的規定。佛陀時代,託缽乞食,也是眾生施什麼就吃什麼,這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果僧人那時候挑三揀四隻要素食,反而給眾生增加了煩惱。比如有些人也想禮佛修行,但暫時真做不到完全素食,這時候如果有強硬的規定,那這人就可能失去了親近佛法的機會;其次,就是某些特定情況下,不吃肉不足以活命。但,有一個情況,那就是只是為了貪圖口欲去吃肉,這個和直接殺害眾生其實區別不大。明明有可以吃素的條件,卻為了一時的口腹之慾,經常吃肉,完全不顧及眾生被殺時的恐懼和絕望,這就有悖於一個修行人該有的慈悲心。
  • 明證法師開示:如何面對生離死別
    師父開示:這有很多面對的方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知道眾生沒有實際的內涵,眾生也是因緣所成法。所謂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只是一個名字,他的存在只是一個假相。而且時間很短,原來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我們,因為媽媽沒有生我們,我們不知道自己,父母未生之前是什麼面目,生下來以後,活了一生,這一生可能長,也可能短,然後又消失了,我們能把這種存在叫做真正的存在嗎?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5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學員,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面。乙三,主要教義。 我們佛法概要總共有三個主題,第一個是前言,第二個是正文,第三個是結勸。那麼前言就是我們在進入到修學的道次第,進入到修學的重點之前,我們對於整個佛法要有基本認識,那麼一個學佛人你基本上要知道什麼是佛?什麼是法?這是基本概念。
  • 佛教界法師聚首上虞 現場演繹俱舍論示範教學
    所以要在學法的過程中把握這一點,才能夠對我們的修行有幫助,否則就很容易變成一種學術的學習。示範教學二:源流法師《說一切有部業的自性概說》——表業和無表業,分不清楚?「業」是一個世間哲學宗教都有探討的概念,在佛教看來,「業」的「自性」或者「自相」是什麼?佛陀非常明確地界定,業不是別的東西,就是思心所——業不僅是行為,而且是指我們的起心動念、用心的地方。其中,關於「表業」「無表業」的內容引發了現場眾多提問,法師為大家做了解答——所謂表就是能表示,「表示自心令他知故」,就是通過身、語表示。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1
    佛法修學概要,將述此義大科分三, 我們這次課程有三個主題。 第一個甲一前言,前言當中有三小段:第一個先解釋標題,我們把《佛法修學概要》這六個字簡單的解釋一下。第二個教主略史。 那麼這佛法概要總共有四個主題發心、正見、修行、證果四個主題。 最後我們看甲三的結勸。那麼我們講完正文以後我們把佛法的整個概念做一個簡單的總結,這整個發心、正見、修行、證果的相互關係。我們前面都是個別的解釋,最後我們把這個相互關係把它連結起來,來作一個說明。最後總結勸修,我們以古德兩個偈誦來跟大家互相勉勵。
  • 能夠善學佛法和傳統文化(會善學的人不多),你就能得到真正利益
    事實上,我們講經時講過多少次,所謂的「放下」是指心上放下,事上還是要照世間法去做,並不是叫你什麼都不要了,這是很大的誤會。「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所以「事上」不能放,世間一切責任與義務都要認真的做好,心裡則決定不能染著,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就對了!
  • 《地藏經》是整個修行佛法的根本
    《地藏經》是整個修行佛法的根本我說《地藏經》是整個佛法的根本,很多的人都會認為我是在胡說,在這裡播弄是非,可是事實上《地藏經》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佛教的根本法門,只是我們很多的人都不明白其中所包含的真正的含義而已。
  • 什麼是佛法中的「業、果」?「造業」是否真有「果報」呢?
    什麼行為會構成「業」呢?佛教認為「業」的核心是「思」(即思心所)——內心的動機、意願、意念、意志。「思」會驅使心造作,促使心採取行動。論典中形容「思」猶如磁石,以磁力推動著心,引發身、口、意的行為,於是造作了「身業」、「口業」或「意業」。
  • 口業會影響自己的命運,管好自己的嘴!
    一個人的命運會呈現在咽喉上,甚至福報大小,在三惡道還是在三善道,咽喉可以作為一個標誌。身、口、意三種業,口業最容易造,人的墮落很多就來自於口業。住在寺院裡,吃著三寶的飯,聽著師父的教導,但是講出來的都是自己的東西,講這個是,談那個非。
  • 成觀法師
    「逍遙園」系中國古代姚秦時的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西元四世紀頃)譯經的地方,當時的皇帝將此道場賜給他作譯場,他將此譯場命名為「逍遙園」,而在此譯出了許多千古不朽,為人傳誦的佛典,其譯筆優雅順暢,幾無翻譯的斧痕,讀來朗朗上口,令人有經文本來就是中文之感,其中最為著名的如:《金剛經》、《法華經》、《阿彌陀經》等。
  • 【明月法師】修行的秘密,就是放棄幻想,準備戰鬥
    佛教修行人,凡是實修實幹,幾年下來,你會發現他的命運狀態、身心都發生了很大的改善。凡長期高談闊論佛學,卻從來不持戒、不堅持念佛或坐禪等實修的人,你會發現,多年下來,他依然還是那個苦惱樣子,業障還在,可能也沒有賺到錢,智慧也沒怎麼增長,還是那麼虛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