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內心清淨,不被外界的事情左右,才是高境界

2020-12-14 百家號

王陽明:內心清淨,不被外界的事情左右,才是高境界。

這是一個生活多變的時代,很多人的生活中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變化。你永遠不知道等待你的,是驚喜還是驚嚇,很多人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心裏面都有一種忐忑的不安全感。

王陽明是這樣說的:是有意於求寧靜,是以愈不寧靜耳。

生活中固然有很多不可預測的事情,如果你的心情時刻有著一種不確定性的不安全感,那這個時候的你很難靜下心來。我們人生中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要靜下心來,不為所動。

王明曾經對他的學生這樣說過:當一個人,刻意的去尋找內心的寧靜的時候,他一定會無功而返。因為,刻意的去尋找,已經是一種不寧靜了。只有那種內心純天然的年輕,才能夠真正達到無我的狀態,內心的寧靜不是自己的思想所控制的,而是一種純天然的狀態。

我們把這種狀態引申到一個人創業當中,一個人面對自己的事業,又或者是創業的時候。他永遠不知道面對他的下一個事情是什麼,或者是好的消息,又或者是一個壞的消息。

不管在我們工作中會面臨著什麼樣的事情,我們都應該有一個氣定神閒的一個狀態,如果每天提心弔膽的活著,整天擔心這個,擔心那個,那麼你的人生一定會被你這些心靈上的枷鎖所拖累。這樣的人生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累的。

有的人選擇了一種平靜相對安逸的生活,而對於那些創業的人或者一些特殊行業的人來說,生活的波動太大了,用很通俗的話說,如果心臟不好的話,估計都要被這個工作整廢了。

這個時候你還整天害怕這個,害怕那個,總有一種不安全感。這個時候的你,活的一定不是滋味,真正強大的人,能夠淡然處之。在事情來臨之後用儘量平和的態度去處理,事情沒來的時候,能夠有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生活,保留自己的本心。

為什麼很多人,內心不安寧,總是認不清自己呢,就是因為自己的真心被掩蓋。本心沒有真正的顯現出來,時時刻刻的想著靠外界的力量,被外界的事情左右,也不肯休息。

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能時刻的認清自己,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看清自己的能力,如果一個人無法從自己內心認清自己的時候,他的一生都是在徒勞無功。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當一個人在,錯誤的道路上的時候,不知道看清自己,只會越走越遠。而有的人迷途知返,就是因為看清了自己,找到自己的內心。

還有一個就是順境和逆境對於一個人產生的關係,很多人在生活中,當面對順境的時候開心的不得了,手舞足蹈,當面對逆境的時候灰頭土臉,一蹶不振,這都是我們不可要的一種狀態。

我們面對生活中的逆境或者順境的時候,都應該有一個儘量平和的心態,才能平淡的去面對這些事情。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想讓自己心安,保持一顆清淨的心
    看透世間繁華,不動於心,人生,無論經歷什麼,做到寵辱不驚,無論挫折或者是成功,不驕不躁。有一句話叫做看破繁華,不動於氣。我們最需要做到的就是在凡塵俗世裡面,不動於心,保持住內心最純淨的安寧,保持住內心最,安穩的那一個狀態,不要因為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就左右搖擺不定。
  • 王陽明:善惡來源於內心,要修煉自己的內心,才能不被俗世左右
    這些所有的痛苦,全是忽略了自己的內心。說明他沒有明白凡事要以內心修心為先的道理,這一生中要做到修心才能去做事。王陽明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他認為人心就是天理,世界上,並沒有存在於心外的事情,所有事情的根本都源於自己的內心。人一生應該從自己的內心去,觀看事實的真相。
  • 如何看待外界毀譽?王陽明:「此心不動,萬事從容」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很多人都會經歷別人的不理解,我們常常因外界的誤解而內心委屈不已,古人講:任勞容易任怨難,讓我們承受勞苦我可以接受,可是讓我們承受委屈這個是很難做到的。
  • 為何王陽明強調靜坐?不是為了放空,看完解釋才知是為了破「賊」
    人們會選擇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再拿上一件坐墊,就此閉上眼睛和外界「隔絕」。靜坐也成為了當代人調節身心的一種方式。它還被運用經脈的疏通上,成為人們調理身體機能的一種治療方式。靜坐並不是現在才有的,明朝的哲學家王陽明也提倡靜坐。不過他他對於靜坐有他自己的理解。
  • 王陽明:如何喚醒內心的強大?
    王陽明卻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參考這位心學大家的故事,我們就會發現,心其實很強大。只要內心足夠堅定,又何苦讓自己陷入現實的夾縫中苦苦掙扎……今天,心為物役似乎已是常態,外界的物左右了內在的心,以至於人們普遍感覺是,物與幸福的增長不成比例。其實,我們的心並非如此的脆弱,只不過是我們在追逐外物的過程中,將其迷失了。
  • 王陽明:能成大事之人,落魄時懂得這樣改變,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
    王陽明的智慧不但可以幫助我們走出迷茫,還能幫助我們生活得更輕鬆。做到心無外物我們對於外界一切事物的認知,其實都是來自自己的內心。每一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大家都會經歷坎坷,往往在前半生的時候,我們都是勇往直前的往前衝,從來沒有機會跟自己的內心來一場對話,人到中年之後才明白從容不迫的生活才是最珍貴的。王陽明也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交友也是如此。
  • 參透王陽明: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
    王陽明本一介書生,卻成為中國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聖人,其創立的心學影響至今。   是什麼成就了王陽明?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   (1)強大的內心無須外求——「此心具足,不假外求。」
  • 王陽明:人到中年生活不順心,內心不夠強大,多是這些原因
    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告訴我們人到中年,要想活得順心,就要強大自己的內心,並做到以下三點。第一,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評價王陽明說過:「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當我們面對外界對自己的議論和評價時,不要太往心裡去,如果是客觀恰當的評價和意見,我們都可以虛心接受;但如果是主觀完全不實的評價,我們沒有必要去理會和在乎。因為我們只能管好我們自己,沒有辦法去控制其他的人和事!
  • 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心學中最可怕的一部分!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哲學絕非是書齋裡的空想,他本人也踐行知行合一,因此他能夠在各個領域都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這才有了傑出作為。他崇尚"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真言。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陳獻章之後,湛若水和王陽明為代表人物,湛若水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而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王陽明提倡的「致良知」,是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的名言是:「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 王陽明:身外之物不可迷戀,不屬於你的東西,不要強求
    其實王陽明在陽明心學中,他就說過這樣一種狀態:身外之物是不可迷戀的,無論你的外界受到什麼樣的誘惑?當你?我自己內心有良知的時候,不要讓自己的內心在聲色權力之中,內心自然會做到坦然。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預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 王陽明: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
    雖然王陽明的出身起點並不低,但是他的一生並不太順利,早年因得罪宦官劉瑾而被打了40廷杖,之後被貶到貴州龍場做縣丞。貴州是個偏僻荒蠻的地方,一般外來的人根本生存不下去,換做旁人肯定會抱怨命運的不公,但王陽明並沒有抱怨,反而是保持了積極樂觀的心態在龍場活了下來,不僅如此,他還教當地原著名耕地建房,很受當地百姓的擁戴,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就是在這個時候頓悟的。
  • 內心清淨,幸福的源頭活水
    內心清淨,幸福的源頭活水智慧點金石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從哪裡來?幸福應從內心清淨中來,世界上的種種繁華虛榮,並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因為刺激只能片刻,無法永恆,運用耳、鼻、舌、身、意所求來的感官快樂往往是暫時的,好比看一場電影或一場音樂會,曲終,場散,終有結束。 世間的真相就是無常,有生必有滅,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離,一切皆如夢幻泡影。何必過於在意呢?
  • 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妻子,新婚之夜在房間裡大哭
    新娘諸芸玉知道真相後,又焦急又惱恨,心想:難道丈夫不喜歡自己,才逃婚了?於是便在在房間裡哭了起來。諸介庵看到寶貝女兒哭成淚人,心裡肯定不忍心,於是便將府裡的雜役全派出去找人,可是一撥撥的人出去又回來,怎麼都沒找到。天亮後,諸介庵正想去衙門報案,沒成想,看到王陽明正大步往家門口走。
  • 王陽明大智慧:如何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王陽明一句話說清楚了!
    那麼,你覺得到底什麼樣才算是孝順呢?一很顯然這個問題不僅困擾現代人,對古人也是一樣。有一次徐愛就問王陽明:「老師,我覺得做人真難,做什麼事情都要懂得很多的道理,就比如孝順父母這件事情上,我要做個孝子,想讓父母吃好飯我想學廚師,想讓父母穿好衣服我想學裁縫,想讓父母住大房子,我又想去努力賺錢。
  • 王陽明究竟牛在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教你做真正內心強大的人
    這半個聖人的評價就這麼高,那麼一個聖人的王陽明又是什麼樣的呢?王陽明曾經問他的老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老師:"好好讀書,像你父親一樣讀書做狀元"。王陽明:"登第做狀元,恐怕不算是人生頭等大事"。王陽明:"讀書做聖賢,也許才算是人生第一等大事"。於是,做聖賢,成了王陽明一生的追求。王陽明究竟牛在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教你做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那麼,如何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聖賢"?
  • 王陽明:安心做好當下事,不妄自外求
    1512年,王陽明在寫給王純甫的一封信中,說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信中有這麼一句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這句話出自《中庸·第十四章》,意思是君子內心安於當下的身份而行事,不妄自外求。無論處在什麼角色、地位,內心都怡然自得。當一個人做到了這一點,就不容易被外界事物影響,安心做好當下事,心中自然安寧,正如有句歌詞唱道:「內心的平安,那才是永遠。」而王陽明引用《中庸》的這句話,是為了解釋如何安心做好當下事,不妄自外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內心的志向,而並非是能力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一個人心中良知皎潔,不為外物所動,「有容乃大,無欲則剛」,自然擁有審時度勢的智慧,其戰略眼光也會高人一籌。內心的志向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大有出息的根本。
  • 王陽明:此心不動,方能萬事從容!
    針對於如此情況,王陽明的心學或許有辦法。一旦人們發掘自己內心的力量時,便不會被外界左右,生活也就能自得其樂! 一定要記住,無論何時,都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如今,太多人竭盡全力去賺取財富,卻不明白自己的生活為何變得越來越迷茫糾結,漸漸充滿了挫折與焦慮,甚至連安全感和存在感都失去了。
  • 王陽明善惡四句教全註解
    但是王陽明的心學還是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根本——那就是「克己復禮為仁」。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 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心作為一客觀存在的主體,本來無善惡可言,是一本來空靈清淨之物,就心體本來而言,是沒有善惡的。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說心一定要保持本真,不能有善惡之偏,如果有善惡之偏,心體就會失去本色,喪失了它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