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的「丈夫」是什麼意思?

2020-12-13 國學雜談

我們知道佛有十種通號,其中有一個叫「調御丈夫」,「調御」比較容易理解,就是調伏、調整的意思。但這個「丈夫」可不像我們平常理解的那麼簡單,不是說男的只要結婚後,就可以稱為丈夫了。那麼佛教裡面的這個「丈夫」是什麼意思呢?

「丈夫」一詞,在《佛學大辭典》裡面的定義是:「勇健之人。勇進正道修行不退」。能夠精進修行不退的人,就稱為丈夫。在清涼大師著的《華嚴經疏》裡講的比較詳細:「謂能制心離欲。身無過惡。心懷道德。修諸梵行。具此七法。名為世間丈夫也。」一、長壽;二、妙色;三、無病;四、非半擇迦;五、智慧;六、威肅;七、大宗葉,這七種條件都具足,就稱為大丈夫。下面我們把這七個條件簡單了解一下:

一,長壽:長壽者,謂壽命延長,久住世間,能修梵行,故名丈夫。就是這個修行人的壽命比較長,能夠久住世間,給一般修行人做個榜樣。梵行就是清淨的修行,思想、言行都很清淨,無論修禪、修密、念佛的、修戒的、研究經教的,都是梵行。壽命又長,修行又好,大家看了以後就會對佛法生起信心,所以稱之為丈夫。

二,妙色:妙色者。謂形儀英偉,色相端嚴,能修梵行,故名丈夫。就是說不但長壽,身體、氣色還特別好,看起來特別有精神,老了也不需要人照顧,。比如前幾年往生的來佛寺海賢老和尚,一百一二歲往生,一百多歲的老人,還能上樹摘柿子,往生頭一天還下地幹活,無病無痛,自在往生,這就是修行人的榜樣。

三,無病:無病者,謂宿福深厚,無病少惱,能修梵行,故名丈夫。不但長壽,身體妙色莊嚴,福報還很大,沒有病痛的煩惱。我們平常人也有長壽的,但是老了總是鬧一身毛病,這不舒服那不舒服的,要不經常吃藥,要不就經常跑醫院,雖然也長壽,但因為病痛的折磨,往往會產生很多煩惱和痛苦。

四。非半擇迦:梵語半擇迦,華言變。謂有能變男女之形,今言非者,非是不男,非僕非女,能修梵行,故名丈夫。這個「半擇迦」是梵語音譯,翻譯成我們中文的意思是「變」。有一種人是雙性的,也就是平常我們聽說的雙性人,男性、女性的生理特徵他都具足,這種人肯定是有,但很少見。現在說「非半擇迦」,就是他一定不是這種雙性人,他不能一會變成男的,一會變成女的,他是個正常的人,能夠修梵行,所以稱之為丈夫。

五,智慧:智慧者,有智慧。信受正法,身心猛利,能修梵行,故名丈夫。前面幾條說的是福,這條說的就是慧。智慧在佛法裡是最重要的,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沒有不重視智慧的。智慧不是知識,有智慧才能能夠分別是非善惡,才能夠接受正法。越是沒有智慧的人,就越容易疑心重,因為他分辨不清真假對錯,總是疑神疑鬼,既不相信別人,也不會相信自己,覺得這個不能相信,那個也不能相信,對修行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佛法要福慧雙修,光修一樣不行。

六,威肅:威肅者,謂威容整肅,發言人所服,能修梵行,故名丈夫。威是威儀,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殺、盜、淫、妄、酒五戒,這五戒在小乘拓展開來,就是三千威儀,在大乘拓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細行。威儀就是要有規矩,在生活之中,言談舉止、行住坐臥,佛的這些教導都要遵守,不能違反。尤其是言語方面,妄語是佛家大戒,一定不要亂說話,妄語、惡口、兩舌、綺語這幾樣都不能犯,這樣你說出的話,別人才會信服。

七,大宗葉:大宗葉者,謂其家世貴盛,宗支奕葉,流芳永久,能修梵行,故名丈夫。「奕葉」就是世世代代。這個家族尊貴繁盛,人口眾多,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很有名望,世世代代都能培養出優秀人才,能夠繼承發揚祖宗的事業,流芳百世,這就是我們中國說的名門世家,士大夫階層的家族。雖然他們出生很尊貴,但是還能成為佛門弟子,依教奉行,修清淨梵行,這種人也稱之為丈夫。

最後,佛經上講的丈夫、大丈夫,不僅僅指的是男子,女人只要具足以上七個條件,也一樣稱為丈夫、大丈夫。佛教是最講究男女平等的,如果有男女不平等的概念,那對學佛會產生很大的障礙。

相關焦點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你知道佛經的由來起源嗎?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佛經的由來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
  • 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我們許多學佛的人應該都知道,佛經中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經文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比如在《佛說阿彌陀經》中,經文開篇便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那麼,這個「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佛經中講的「五濁」是什麼意思?
    在佛經中,佛陀經常提到「五濁」,說我們處於五濁世間,那什麼是「五濁」呢?我們簡單學習一下。「濁」就是汙染,「五濁」,就是五種汙染。眾生濁、見濁、煩惱濁、命濁、劫濁這五種,「五濁」也叫「五滓」,也叫「五渾」,意思都一樣,無論是渣滓還是渾濁不淨,都是被汙染的意思。下面我們具體了解一下「五濁」:一,眾生濁。我們現在的眾生,這裡指的是我們世間的人,身心汙染到極處,我們不相信倫理道德,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父母不孝,對師長不敬。
  • 佛經中的「五不翻」指的是什麼?
    佛經中有大量的「秘密」,如「咒語」等。而「陀羅尼」在梵語中的意思就是「咒語」,漢譯為「秘密語」、「真言」,是佛、菩薩、諸天的秘語,總括佛、菩薩的功德、誓願及佛法精義的簡單語言符號。 這些秘密咒語具有神秘莫測的特點,通過念誦的聲音形式來體現其神秘之處,因此宜採用音譯的方式。
  • 佛經中說的授記到底是什麼意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完全知道
    皆仁讀過《法華經》的大家也許對「授記」一詞不會感到陌生,那麼授記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又分為幾種呢?授記和懸記又有什麼差別呢?上回在一、授記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授記最初的意思是佛說法的一種形式。它被列為九部經之一,十二部經之一。它音譯為和伽羅那、毗耶佉梨那、弊迦蘭陀、和羅那。又義譯為授決、受決、受記、記別、記說、記。授記有說明、分別、解答等含義。它原本指分析教說,或用問答體解說。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諸多經典中,有一部佛經,只有260個字,雖然這部佛經字數較少,但流傳最廣,幾乎人人都會背誦此經。
  • 讀佛經,佛經當中的教法是什麼?
    妙妙發起「我們為什麼要來讀佛經」的活動以來,我倒是發現身邊讀佛經的人越來越多,心中甚是歡喜。只是這幾天,有點讓我長見識,同樣是讀佛經的,怎麼知見殊差甚多,看來還是《維摩詰所說經》中那個問題:「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 妙印法師:在聽講解佛經時、或在讀誦佛經時,千萬不要思維意思,這種說法如法嗎?
    【修行人,在聽講解佛經時、或在讀誦佛經時,千萬不要思維意思,只管念誦,或者唱誦,不要管什麼意思,因為佛經沒有意思,我講的法也沒有意思,要像呆子一樣坐在那裡聽——這叫「戒定慧」一次完成。你若思維意思,就是胡思亂想。就是邪知邪見!】有人問,這種根深蒂固的說法和修行引導,究竟如法嗎?
  • 妙印法師:在聽講解佛經時、或在讀誦佛經時, 千萬不要思維意思,這種說法如法嗎?
    【修行人,在聽講解佛經時、或在讀誦佛經時,千萬不要思維意思,只管念誦,或者唱誦,不要管什麼意思,因為佛經沒有意思,我講的法也沒有意思,要像呆子一樣坐在那裡聽——這叫「戒定慧」一次完成。你若思維意思,就是胡思亂想。就是邪知邪見!
  • 佛教中的佛經,是佛說的嗎?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內容,與佛陀的言行是否一致,這是每個學佛人都必須要了解的,不然就容易誤入歧途,把每一本佛經都當成了是佛陀說的話,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並非全部都是佛說的,也並非與佛陀當年講法時說的話完全一致。
  • 佛經中的「觀照」,指的是什麼意思?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普通人還是修行之人,如果能夠懂得觀照的含義,必然有所幫助。人,往往只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看到表面卻看不到內心,由於自他的觀照不夠,無法明白真相,因此產生煩惱,假如我們懂得觀照,自己常常反省自己,明白我與社會人間的關係才能自我健全。首先來看看觀照的幾大關係。
  • 讀真正的佛經,學生活中的佛
    如果你的小孩喜歡自己或跟大人一起讀,很好;如果他(她)不喜歡,也很好。如果硬要說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那是,如果他喜歡讀,適合他;如果他不喜歡讀,不適合他。讀佛經,並不比讀一本世俗的文字高明或神聖。它們都是文字,如果一個人不以內觀者的品質去讀,即使讀佛經,也同樣把人帶進黑暗的意識之坑,像世俗的文字一樣。
  • 心經是不是佛經?
    是因為《心經》蘊含了什麼格外深刻的道理嗎?是因為持誦《心經》能獲得什麼超常的好處嗎?都不是,僅僅因為它篇幅短小,只有二百多字,文字又朗朗上口,背誦和抄寫都很容易。人心向簡,這是永恆的規律。佛經的行文向來繁瑣,鋪排特別多,經常幾百幾千字都沒進入正題,而好容易進入正題之後,語言還會不斷重複,很少去做必要的省略——這一點在《金剛經》裡我們已經見識過了。
  • 佛經中「凡夫」二字,是指什麼?佛回答的這8個字,意義很深遠
    佛像什麼意思?為什麼「凡夫」又不是「凡夫」?在《金剛經》中,佛的原話是這樣: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翻譯過來就是:須菩提,所謂凡夫,如來說即非凡夫,只是被稱為凡夫,名稱為凡夫而已。佛經但為什麼又要用名以稱之呢?
  • 佛教常識:什麼是佛經,佛經大集結有幾次,什麼是《大藏經》
    1、什麼是佛經?在釋迦牟尼佛有生之年,他的學說只是口頭傳承,並未書於文字,佛陀圓寂後其弟子為了繼承其傳教事業,開始以集體憶誦和討論的方法收集整理他的言論(即結集),經過四次結集,形成了佛經。佛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
  • 佛經是什麼?不要在錯誤理解,佛經只是讓你了解本性的梯子「下」
    既然這樣,就看看生活中的例子,到底有沒有好壞之分。還是先舉之前舉過的例子,首先說罵人的髒話,比方說傻子這個詞,在世間的生活中是有好壞之分的,我們通常認為它是一個貶義詞是所謂的壞的是吧。要真是壞的應該有它的屬性是吧。生活中你不認識的兩個人吵架互相罵對方傻子,你在傍邊聽到傻子這個詞你會生氣嗎?
  • 南懷瑾:什麼是佛經裡的波若智慧?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
  • 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大劫」、「小劫」、「阿僧祇劫」指的是什麼?
    「劫」是佛教宇宙觀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許多人往往都會將其誤以為是劫難的意思,其實「劫」是一個時間單位。在佛學中,形容極短的時間,往往會用「剎那」來形容,而形容極長的時間,則常常會用「劫」來描述。佛經中的「劫」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分。一般如果沒有特別說明的話,提到劫的時候就是指大劫。一個劫的時間到底有多長,不同的經論中可能會有不同的說法。有些經典喜歡用比喻的說法來說明,比如《僧伽吒經》裡面就說假如有一座佔地極廣的巨大城池,裡面堆滿胡麻,每過一百年拿走一粒,城裡的胡麻全部耗盡,一個劫還沒有過完。
  • 「入佛法藏」,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帶你感受一下佛經的魅力
    相信很多人看到佛經就會頭疼,因為如果沒有一定文言文功底,想要理解每一句佛經中的含義確實是比較困難。尤其還要悟懂其中的奧妙更加是難上加難。但佛家認為,只要你能完全理解一部經書的含義,其他經書也就能迎刃而解,這也是佛經的美妙魅力所在。
  • 再話《平安經》:佛經中一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平安」有多重要!
    一個人一生中可能都在追求財富、成功、事業、享樂,可是,殊不知,如果沒有了平安,那所有的一切追求都是浮雲,都是無根之木,空中樓閣。因為一個人一輩子,所有的追求,夢想,理想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平安」。下面,我們來聽一聽佛經中的一個小故事,就會了解「平安」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