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法師:在聽講解佛經時、或在讀誦佛經時, 千萬不要思維意思,這種說法如法嗎?

2021-03-05 妙印禪心

修行人,在聽講解佛經時、或在讀誦佛經時,千萬不要思維意思,只管念誦,或者唱誦,不要管什麼意思,因為佛經沒有意思,我講的法也沒有意思,要像呆子一樣坐在那裡聽——這叫「戒定慧」一次完成。你若思維意思,就是胡思亂想。就是邪知邪見!

有人問,這種根深蒂固的說法和修行引導,究竟如法嗎?

答曰:如法不如法,要依法不依人。我們看看佛在各種經典中是怎麼囑咐聽法四眾的。

第一:佛言,善哉善哉,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如說修行,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類似這樣的囑咐非常多----佛沒有說:「你不要思維,更不要管我講的是什麼意思。

第二:《大般涅槃經》中載:什麼叫「『思維因緣』而得近於大般涅槃」?佛說:因思維經義而得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常被五欲所纏縛,以『思維』故,悉得解脫!從這個角度來說,思維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明心見性)。

第三:又大般涅槃經云:至心聽法者善,不至心聽法者,不善;而至心聽法者中,思維經義者善!不思維經義者,不善!

望真正修行人,在實踐中親自證實:究竟是佛說的對,還是人說得對?不如法的修行方式,要趕快擯棄!

解、行二者,不可混亂。聽經聞法,讀誦經典,思維義,這是「解」的範疇。解意思的時候,聽者一定要起心動念,一定要分別執著。

而一念不生,無解無意——這是「行」的內容。起「行」的時候,當然要無解,當然要放棄一切起心動念。

你講解的時候,就要求聽眾處於「行」態。結果是,聽者即不得解,也無正行!導致「解、行」全失!利益殆盡!

如此看來,聽經聞法,讀誦經典,一定要善思維經義,至心諦聽,專心讀誦,善思念之!如此學佛,才能真正入佛法義,自己受益,眾生受益!何以故?解佛義故,如說修行,悉得解脫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相關焦點

  • 妙印法師:在聽講解佛經時、或在讀誦佛經時,千萬不要思維意思,這種說法如法嗎?
    【修行人,在聽講解佛經時、或在讀誦佛經時,千萬不要思維意思,只管念誦,或者唱誦,不要管什麼意思,因為佛經沒有意思,我講的法也沒有意思,要像呆子一樣坐在那裡聽——這叫「戒定慧」一次完成。你若思維意思,就是胡思亂想。就是邪知邪見!】有人問,這種根深蒂固的說法和修行引導,究竟如法嗎?
  • 佛經不讀,您知道自己都在學什麼嗎?
    我想這位師姐單純的心在讀佛經,佛自然會加持她,所以您沒有經歷讀佛經這個過程,就無法領會其中的妙。讀佛經就是直接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很多人不肯在佛經上下功夫,急著要弄懂那意思,然後就喜歡談論,愛聽「專業人士」開示講法,覺得這樣的人所述就是正確的。這讓我想起,世間法中,各個行業中的「專家說」,專家說的都是對的嗎?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專家說的也不是都全對。
  • 佛經真的很難讀懂嗎? | 引經據典
    那麼試問:這樣情形的佛典,應該要它呢還是不要呢?除非你僅是一個下層文化中的成員,否則你當不致說一個「不」字。——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第160頁http://ddc.shengyen.org/pc.htm聖嚴法師的回答,相信甚至會讓許多佛教人士大跌眼鏡。大家經常聽到「佛經艱深難以領會」的說法,卻很少有類似聖嚴法師這種鼓勵人們讀經的開示。不少人把聞思與修行割裂、對立起來,見到想要讀經的佛子,就潑冷水,說要「實修」,不要「入海算沙」。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你知道佛經的由來起源嗎?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佛經的由來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
  • 佛經版畫:中國雕版藝術的一朵奇葩(上)
    正是由於中國佛教徒對佛經及法舍利的大量需求,促使可大量生產的刻本佛經及捺印、雕印佛像代替費工費料的寫本佛經和泥塑佛像捨入塔中作為禮敬之物。如果說中國寺廟石窟造像、壁畫、雕塑等,有著來自印度佛教藝術的明顯影響,鈐印、雕印佛畫的產生則完全源於中國化的供養方式的需求。
  • 心東居士: 世智辯聰是這麼講嗎?——看老法師的一組「連環坑」(上)
    ,講解的是「世智辯聰難」。第一段,老法師首先提出對世智辯聰的定義:「世間有一些聰明才智的人,他有一些邪智慧,不是正智,不相信佛法,對佛法懷疑,對佛法批評,這也是遭了難。」老法師這個定義首先就有問題了。據明代典籍《三藏法數》記載,世智辯聰難是佛法所說「八難」之一,出自《維摩詰所說經》,意思是:「世間之人,邪智聰利者,唯務耽習外道經書,不信出世正法,故名世智辯聰難。」
  • 如何讀誦佛經?讀經有哪些注意事項?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雖然佛已經不在世了,但是當我們打開經本,就好像佛在對著自己說法。要有這樣一個尊敬心,那麼所得到的利益和效果,非常之大,因為佛法利益從恭敬中來,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十分恭敬十分受益。不要認為這是印刷品,多得很,一印就好,沒有原本,拿什麼印呢?唐代義淨三藏法師,寫了首詩,形容取經的艱難和批評一些不尊重法的人。
  • 為什麼能把《心經》當佛經呢?它具備了佛經的這3種類型
    敦煌本,法成法師是唐朝的人。三藏法師沙門表示他在戒定慧上修得非常好,經律論上的聞思也非常廣大,譯者是這樣的一位法師。這本算是早期的譯本,它與藏文版幾乎一樣。平常說,《心經》跟其他經不同,佛經一般分為3種:一個是佛親口開 示的,二者是佛未親口說而是以神通加持力而開示的,三者不是前二者,或許有人以為前二個就已經差不多了,感覺應該沒有第三種。第三種是佛快圓寂時交代,在結集時,經的前面要寫什麼、經的後面要寫什麼,不可以什麼都不寫,只把當時聽到的寫下來。
  • 佛經「如是我聞」四個字,含義非常深廣,一個「如」字就包含萬法
    相信很多人翻看佛經時,經常看到「如是我聞」這四個字,而且基本每部佛教經典的開頭都有這四個字出現。雖然僅僅只有四個字,其中包括的含義卻非常深廣,可謂是道之不盡,說之不完啊。我們都知道,佛經是兩千多年前傳到中國來的,而古時候翻譯經文的大師大德們對「如是我聞」有一種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如是之經,是我親自聞佛所說」。雖然看似簡單,但對於不懂佛經的人來說,要完全理解這一句話的意思,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 能遇到佛經是無量劫來的福德
    現代印刷術很發達,到處都有佛經;假使沒有原始的經本,還拿什麼去複印啊!怎麼能印得出來啊!現在的寫作文章,不能算是佛經,你要怎麼對待,我沒意見,佛也沒有說。我所指的是大藏經,那是諸佛之見。至於後人的知見,他寫得很多,那是他的知見,不是佛的知見。
  • 佛教:從寺廟請回家的佛經,應該怎麼擺放,如法的放置會有福報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說明了有佛經的地方,就如有佛塔廟。佛陀更進一步說明,有佛經的地方就有佛。所以從寺廟請回家的佛經,應該怎麼擺放。首先要放在乾淨的地方,比如客廳和書房。
  • 學習佛經,參考名師的注釋時,可以一味地全信,而不必加以取捨嗎
    這種直接把名師的注釋當成課本的學習方法,因為學習的便利,能影響到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多到學習佛經注釋已然成了一種學習習慣了。當一種學習方法成了被人普遍接受的學習習慣時,小篇覺得就有必要對這種學習方法,做一個評價。這種學習方法到底可不可取呢?你會說了,既然這種方法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就一定是可取的。
  • 佛經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
    相傳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在講解《妙法蓮華經》時,光解釋五個字的經題,就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這是因為經題是經文的綱領,如果要解說經文,必須先要了解經題的含義,所以高僧大德解說佛經時,都是先從經題說起,這也是解經的第一步。
  • 為什麼讀佛經要回向
    同時並不因為這種移情、轉向你自己而少了。向是趣向,目的地是哪裡,從世俗到不世俗,就像我們讀佛經、印經、理解的法義,以及收集的「道糧」的這些聖財、功德財,要趣向什麼地方。」這是在佛法修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普賢十大願王中,普階回向在最後一願,可見祂的重要性。這是簡單從文字上講,但小兵似乎還是不怎麼理解,小芳只好表達再通俗一些。
  • 佛經是什麼?不要在錯誤理解,佛經只是讓你了解本性的梯子「下」
    生活中你不認識的兩個人吵架互相罵對方傻子,你在傍邊聽到傻子這個詞你會生氣嗎?我想基本上所有的人都不會生氣,但是突然其中一人衝向你罵出傻子這個詞,你立馬就會生氣。如果傻子這個詞語真有所謂壞的屬性,你在聽到他們兩個人互罵傻子時,也應該生氣啊。為什麼衝向你罵後你才生氣呢?因為你的心分別出有我的存在和傻子這個詞的好壞定義,而在別人互罵傻子之時,你的心沒有分別,所以不會生氣。
  • 美國萬佛聖城的佛經為何仍是中文而非英文?宣化上人也是無可奈何
    但是翻譯佛經則完全不同,因為用詞不精確是會造惡業的。百丈禪師與野狐狸的故事,在佛教界盡人皆知:一野狐狸前世也是一名法師,當時有人問他,出世間之人還有因果之報嗎?野狐法師答道:不落因果!結果就做了500年的野狐狸。
  • 印光法師: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印光法師: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佛的宗旨, 是生真信, 發切願, 專持佛號。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 是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如誠法師譯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原文後魏曇鸞,少遊五臺,感靈異出家。而性嗜長生,受陶隱居仙經十卷。後遇菩提流支,乃問曰,佛有長生不死術乎。支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
  • 佛經中的「五不翻」指的是什麼?
    所謂「五種不翻」,指的是佛經由梵文翻譯成漢文時,在五種情況下,應該採用「不翻」原則,即「音譯」原則。這五項原則依次為:秘密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此無故不翻、順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五種不翻」是玄奘譯經理論的重心,也是他為「翻語」設立的法則。
  • 慈誠羅珠堪布-佛經的分類,我們應該了解的常識
    第二種,是佛陀加被的佛經,也就是經佛陀加持以後由別人說出來的佛經。《心經》就屬於加被教的範疇。第三種,是佛陀開許的佛經。所謂開許的佛經,是指在有些佛經的前面,會出現緣起的內容,中間會出現一些像「世尊白言」、「阿難啟白」等等之類的連接文,最後還有聽眾隨喜讚嘆的文句。這些詞句都不是佛說的,而是後人加上去的,但這些都是佛陀允許的。
  • 《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應該如何修?
    圖文/皆仁法師有人問起《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的修法,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我們先來看看經中的原文,《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