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講,佛與眾生無二無別

2020-12-18 凡心禮佛

《觀無量壽佛經》講:阿彌陀佛代表十方諸佛,看到了阿彌陀佛,就是看到了十方諸佛。

一切佛的應身,都是從法身裡出來的,就是說一尊佛有無量無邊的應身佛,一切諸佛是無二無別的。比如,天空裡的月亮,雖然只有一個,但是,江水裡、河水裡、海水裡,都有一個月亮,所以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就是這個道理。

《華嚴經》上講:「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從本性上講,一切眾生和諸佛是一樣的,因為一切眾生也是從法身裡出來的。若有一個眾生心地清淨,阿彌陀佛就顯現在他的心中。若有百千萬億個眾生心地清淨,阿彌陀佛就以百千萬億身,顯現在他們的心中。一樣的道理,只要水變清了,月亮映在水中的樣子才會清晰,只要眾生心地清淨了,才會看清心中的佛。眾生的心裡,不管是清淨還是紛雜,佛始終都在。

六祖大師講得很清楚,我們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光明的、本來是有的。這也是《華嚴經》裡的道理,證悟佛性的祖師講法,同佛講法是沒有區別的,都是回歸了本性,講的都是一回事。

眾生是諸佛心裡的眾生,諸佛是眾生心裡的諸佛,法身本來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但要看到顯現,必須心裡清淨。心不清淨,雜亂念頭太多,就見不到了。

任何一個眾生,都是本來具足無量無邊功德的,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兩樣。因為被各種念頭遮蔽了,就變得糊裡糊塗、不明白了,不能覺悟了。而且,對自己心裡現出來的各種的心境,認作是真實的,起了種種念頭,造出種種業來,常在六道裡輪轉。枉受苦惱的生生死死,猶如火輪沒有休息;像海水一樣,前浪推後浪、後浪推前浪,永不停歇。

相關焦點

  • 印祖:我是未悟之佛,佛已悟眾生,其心性本體平等一如無二無別
    印光大師:眾生者未悟之佛,佛者已悟之眾生,其心性本體平等一如無二無別,其苦樂受用天地懸殊【印光大師開示】眾生者,未悟之佛。佛者,已悟之眾生。其心性本體,平等一如,無二無別。諸佛致極修德,徹證性德。譬如大圓寶鏡,其體是銅。知有光明,日事揩磨。施功不已,塵盡光發。高臺卓豎,有形斯映。大而天地,小而塵毛。森羅萬象,炳然齊現。正當萬象齊現之時,而復空洞虛豁,了無一物。諸佛之心,亦復如是。斷盡煩惱惑業,圓彰智慧德相。盡來際以安住寂光,常享法樂。度九界以出離生死,同證涅槃。
  • 眾生的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印光法師嘉言錄》(10、11)
    如來可憐眾生迷惑暗昧,為眾生宣說種種法門。令眾生返轉妄境,回歸真心,背離塵緣、合乎覺性。使眾生的煩惱惡業,全體恢復為如來智慧德相。從此盡未來際,安住寂光真境。比如水凍結成冰,融化冰成為水。眾生與佛的本體沒有差異,但是功用實在有著天地般的懸殊。
  • 咒語是佛言,與佛菩薩無二無別
    索達吉堪布說咒語在藏傳佛教中確實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藏地,幾乎人人手中都拿有佛珠,無論在家或出家,人們手中的佛珠都是用來為持咒誦經的。《觀音密藏經》云:「若有受持神咒者,凡有所作,必得成就,唯必深信,不得生疑。」《光明經》則明確指出:「十地菩薩,尚以咒護持,何況凡夫?」而《小般若經》中則詳細介紹了釋迦牟尼佛心咒的殊勝功德:「依此咒之力,釋尊得成佛,觀世音證為菩薩,僅聞此咒,亦得無量福德,並除一切業障。」
  • 對於人人是佛,你我他無二無別的方便認知
    最近看佛經,我相信如果人世間真有什麼究竟的,根本的,全面的對整個宇宙的認知,那非佛教莫屬。當然,沒有禪定的功夫一切都是在意識窟裡打轉,作為一個人,也不可能有足夠智慧來理解。眾生皆苦,苦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沒有苦你的出離心就不容易升起,沒有苦,你對慈悲心的認識就不會深刻。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越是受過苦,受過傷害的人,他的同情心,慈悲心越濃烈,世間法的角度來說就是情商比較高,一個從未真正品嘗過人世間疾苦的人,不會理解生活,也不會理解修行的意義。
  • 印光祖師、一切眾生,一念心性,直下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
    文鈔原文:一切眾生,一念心性,直下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但以從未悟故,不得受用。故華嚴經如來出現品雲,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須知智慧與妄想執著,原非二物。迷之,則全智慧,以成妄想執著。悟之,則全妄想執著,以成智慧。喻如握拳舒掌,原是一手。結冰融泮,原是一水。良由心體不變,用常隨緣。體不變故,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居塵不染,離垢不淨,在生死而不受輪迴,證涅槃而不屬寂滅,無象而為萬象之主,非法而為諸法之宗,從本以來,常自如如,了無凡聖生佛之異。
  • 為什麼說《弟子規》是《華嚴經》的根基,它與《華嚴經》無二無別
    眾所周知,《弟子規》是一部講如何落實德行教育的教材。人人都希望能夠在這一生成就優良的品德,成就幸福的人生,成就成功的事業。而學佛的人,也希望這一生成聖成賢,作佛作菩薩。學習《弟子規》便是實現這一切的入門根基。
  • 為什麼要念《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夠發心,為了一切的九法界眾生,同生西方極樂世界,攝一切有緣、無緣,同歸西方極樂淨土,修學淨土法門。這次學習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此時此刻讚嘆諸位,能夠列到這個修行法會之列。在此時此刻,非常榮幸跟大家一起共同種九品蓮臺的殊勝種子。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聖賢僧。佛法最大,大哉佛法,不但在人的世界中,乃至九法界世界裡面都是公共之法,都可以修,可以成。
  • 省庵大師揭示世界第一秘密: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佛無二無別
    省庵大師揭示世界第一秘密: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佛無二無別【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開示】云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可謂不辜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略解】我們為什麼要尊重自己的心靈呢?因為我們現前這顆心靈直下與釋迦牟尼佛的心靈是一樣的。云何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來早已成正覺,而我等凡夫卻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又釋迦牟尼佛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凡夫則但有無量的業系煩惱、生死纏縛。
  • 推薦您來讀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太贊了
    所以我平時常常說,要先讀了佛經再去做事情,這樣才會懂得道理才知道怎麼行持。就念一句阿彌陀佛,那佛幹嘛要講那麼多經典,告訴你們:每個人都要讀佛經,只有釋迦牟尼佛還是我們身上的如來不用讀佛經,其他統統都要讀!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觀」,你到底是怎麼理解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16福報,不管世出世間的福報,得生生世世地培植,跟種花一樣,你光想著它在這裝飾好看,你不澆水,不施肥,天天乾巴著它就要死的,這個培從哪裡培呢?就是從佛說的法功德中,樂說樂聽都一樣。
  • 佛學,修行念經什麼樣的眾生會投生畜生道,它們是否能聽懂佛經
    畜生道眾生大到獅子、老虎、大象。小到蒼蠅、蚊子、螞蟻。被端上餐桌食用的海鮮、飛鳥、山珍海味。由於佛教徒起慈悲心,同體大悲的心念,對所有的畜生道有情,有不忍殺害的悲憫心;畜生道與人類一樣,也是六道輪迴中的一道,我們的宿世冤親債主很可能都在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佛力遍及宇宙無邊時空
    ,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此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祗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
  • 佛經中「凡夫」二字,是指什麼?佛回答的這8個字,意義很深遠
    佛經須菩提要成佛,所以佛跟他不斷的強調這些,讓他不要著相,不要著「凡夫相」。因此一個人要有所覺悟,還是要不斷的反覆悟這些的。因此佛說「凡夫」就立刻抹去凡夫相。因為一講分別,就是立相,就已著相,所以佛方「立」方「抹」,以示無相。
  • 《無量壽經》的這幾段經文,主要是講眾生相,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嗎
    【法義隨談】這部經講的「眾生相」《無量壽經》下卷「五惡、五痛、五燒」這個部分講「機深信」比較多,這裡引用幾處重要的經文來說明。 第一段經文:「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為心走使,無有安時。」眾生貪瞋痴時時都不停息。「痴惑於愛欲,不達於道德,迷沒於瞋怒,貪婪於財色」,這就是凡夫的本性。佛在兩千多年前就把我們人的本性講得太透了,我們讀《無量壽經》「五惡、五痛、五燒」一段文,越讀就越感嘆佛的大智慧,佛的神通廣大,對人性的了解太深太透了,入木三分。
  • ▷佛經故事 豆蔻花
    豆蔻花          ——以花供塔  生降花雨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一巨富施主,娶妻後過著幸福的生活,但美中不足的是一直膝下無子。他們祈禱諸天,後來眾緣會合,一位最後有者入了施主妻子的胎中,妻子高興地告訴了施主。施主特地為她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內有甘美的飲食,優雅的音樂,讓她能很好地保養胎兒。
  • 讀佛經,佛經當中的教法是什麼?
    妙妙發起「我們為什麼要來讀佛經」的活動以來,我倒是發現身邊讀佛經的人越來越多,心中甚是歡喜。只是這幾天,有點讓我長見識,同樣是讀佛經的,怎麼知見殊差甚多,看來還是《維摩詰所說經》中那個問題:「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你知道佛經的由來起源嗎?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佛經的由來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
  • 法華經:真法不可言傳,勿著文字相,佛經所指才是真理(19)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過去世值遇諸佛者,今生尋業發現中會有十四類現象。而未來值遇諸佛者,諸佛同樣以一佛乘教導,而令眾生入佛之無漏智。無漏智是不著相見的真實智慧。因為不著相見,故而不隨相的生滅而有生滅,因此無漏,是常樂我淨的真實智慧。它就好比站在大海外看大海,無論大海怎麼浪花翻騰,皆萬變不離其中,絲毫不受境相的影響。
  • 2020年,愛讀佛經的10大理由!
    如果你能讀一部佛經,也必會讓自己,得清淨歡喜,得無量福報。2020年,愛讀佛經的10大理由!1、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讀了佛經以後才知道,一個人的福德,原來不是佛給的,而是自己修的。信就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