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具足一切的真如自性有哪些特點?這也是你能夠成佛的依憑

2020-12-13 普通人看世界

禪宗六祖慧能聽五祖講《金剛經》,言下大悟,說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主要是說,本性具足一切法的功德,他從無始劫以來就已經具足一切功德,不是修行以後才有的。「本性具足一切功德」的意思是:

一、具備了大智慧光明的真實道理;二真如心遍照十八界法的真實道理;三、真如心如實了知一切法的道理;四、真如心體本性清淨的道理;五、真如心是常、是樂、是我、是淨的道理;六、真如心寂靜不變而又自在的道理;七、以上六種超過恆河沙數非一亦非異的不可思議佛法永遠都不曾暫斷過、永遠都不會斷絕的道理。因此真如心又叫作如來藏,因為他含藏了成就如來果德的功能性;又因為他能出生萬法,所以又叫作法身。

正因為他含藏了讓眾生將來成就究竟佛道的所有功德,所以叫作如來藏;所以自古以來常有祖師說:「如來藏中藏如來。」也就是《如來藏經》裡面佛所說的萎花喻的真正意思。

你未來成佛時的如來體性,就含藏在你的第八識心真如當中;將來怎麼成佛,就看你怎樣去把第八識中的所有無漏有為法上的功能性加以具足發揮出來,這都含藏在真如心體中,所以才稱為如來藏。那就是說,悟後想要成佛的話,你應該要怎樣去淨化自己?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完全的無私、完全的無我之後,清淨心體中所含藏的一切有漏種子,才會導致心真如本有的佛地無漏有為法上的功德具足現行;因為他有這個含藏一切功德法的功能性,所以才叫作法身。

諸佛以無垢識心體為法身,是因為諸佛的無垢識心體都以五法為身,故諸佛的無垢識心體即名為法身。

馬明菩薩說:「真如心雖然在實際上具有一切的功德法相,然而他卻仍然是無差別相」。這個無差別相,在等覺菩薩乃至凡夫菩薩身中,他離六塵中的見聞覺知;在阿羅漢身中,他也是離見聞覺知;在闢支佛、在一切外道修行者、一切凡夫乃至螞蟻、蟑螂身中,他還是離見聞覺知的;所以,他一向都是離開六塵相,都不於六塵起絲毫的分別,不因為是在菩薩、阿羅漢等諸聖身中,也不因為是在凡夫異生身中而有差別,永遠都是如此的同一種不分別的體性,也都永遠是真實不壞性;因此說他在一切法中運作時,都是如此的同一味,也都是同一真實不壞性。同一味是說他沒有差別相;同一真是說同樣都是恆常不滅、究竟了義的。

馬鳴菩薩又說他「離分別相、無二性」,所以雖然具足一切諸功德相,卻仍然是離一切相的;這也是真正悟得如來藏的人,都能現前如此現觀的。真如心,從來不會在六塵上面起任何的分別,他不會因為看見這盆花插得這麼漂亮,就想多看一會兒;因為他從來都不看花兒,因為他對六塵離見聞覺知。覺知心的你覺得音樂很好聽,可是真如照舊不關心這件事情,因為他根本不聽音樂,他離見聞覺知。所以說他是離分別相的,絕不於六塵當中起任何的分別。這種體性,不因為你成為阿羅漢、成為菩薩就有所不同,他是不改變的,在聖人身中、在凡夫身中乃至在螞蟻細菌身中,他還是一樣的,所以叫作無二性。雖然是同一味一真,但是同樣離分別相、無二性。

馬鳴菩薩又說:「以依業識等生滅相,而立彼一切差別之相。」這就是說,真如心如來藏心體自身雖然是離見聞覺知而離六塵分別,所以離一切貪厭淨染等心相;但是卻依執持業種的第八識真如心體所含藏的種子生滅相,才能建立所生萬法的一切差別相,所以真如心自體雖離一切相,卻又能生一切相,所以雙具離一切相、能生一切相兩者,兩者之間並不衝突。

相關焦點

  • 真如自性的體現形式究竟有哪些?
    真如自性的體現形式究竟有哪些?真如自性初始是無形無相的,但是其在緣起的過程中,依舊保持本質不生不滅不變不易的同時,但是其在現象(形象樣貌)上卻發生了變化。這即是說真如自性的體現形式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即真如自性可以和心意識無關,可以在物質上體現出來;也可以和心意識有關,可以在心識上體現出來。因此真如自性的體現形式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真如自性在物質上體現出來就是道和性德的體現,如水利萬物而不爭,萬物相生相和即是真如自性的體現,萬事萬物不和諧即是違背真如自性。
  • 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佛說元平等,總有真如性。但自審思量,不用閒爭競。但是如果不能夠在根本上用力,而是向外攀緣用力,那麼這一切肯定是白白的花費功夫毫無建樹。本首詩作的起始部分,接連引用三個非常著名的禪門公案作對比。國清寺而參禪悟道的根本是在於,能夠了悟自己的本性。如果修行之人能夠了悟自己的本性,便是真如本性。就如《唯識論》云:「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
  • 修學佛法必須具足的因和緣
    我們今生能修學佛法的正因就是體燻,體燻是講薰習真如的因,如果沒有薰習真如本體作為正因,想要在佛菩提道上修證就不可能了;如果沒有真如因,就如同沒有種子,想要在這個世間三界中以你的七轉識來修解脫道也不可能。但若是只有體燻而無七轉識的薰習修學,也仍是不能成功的;所以除了體燻以外,還得要有用燻。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佛教不是迷信,是科學中的哲學,是哲學中的科學,需要我們投入自己的身心去驗證,在自己的身心上去體驗,去悟道,去證道,真能夠「明心見性」,就會有智慧的升華,有人格的提升。真學佛的人,需要真修實證,需要「只問耕耘莫問收穫」,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有言:無上大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換句話說,學佛修道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今生能有成就,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生的努力,才有今生的因緣成熟,能夠悟道證道。學佛最怕走錯道路,有兩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然就會南轅北轍,離佛越來越遠了。
  • 佛教之中,為何說證悟「正等正覺」,就是成佛呢?
    所謂的「俗諦」指的是修行者對於世俗法蘊一切外境,能夠知曉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無常、苦、空、無我,並且實證了五陰、十八界、十二處的緣起性空,徹底了知所有的這一切都當中並沒有永恆不滅的自性本心存在,而五陰十二處和十八界強調的是世俗所認為的存在,一個修行之人能夠親證至此,就被人稱名為證至世俗諦。
  • 菩提心修學述要48.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上淨下界法師---2012年5月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好,我們再看如實不空義,我們先把它念一遍,請合掌: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從本以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前面如實空義,是講它的一個清淨的本體,這個地方講,這個清淨的本體,具足無量的性功德,它有這個不空的能量。
  • 佛教最大的錯誤就是把真如自性誤解為空性
    真如自性是如來藏三藏真如自性。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這三藏合稱真如自性。這也就意味著諸法的實相是真如自性,而不單純是空性。真如自性是無相的,和老子所說的『道』一樣,包含了可以形成宇宙萬物的一切能量和虛空空間。
  • 何為真如,真如與念的關係。知道了,離成佛不遠了。一念可以成佛
    真如本身就有自性,所以真如與自性就是一個詞語了,可以稱作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可以起念的,六根同時不會失靈,與普通的念相比,只是少了汙染。沒有了汙染,真性即是清淨自在。如果捋順清楚了,真如是念的本體,念是真如的用,也就是說念是真如發揮的做用,同時也是念的本身,體用如一,是一不是二。
  • 宗道法師:念佛,讓你具足普賢菩薩10大願,具足一切功德!
    宗道法師:普賢菩薩有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給位同修要想具足普賢菩薩10大願,具足一切功德,唯有好好念佛!下面把普賢菩薩十大願做逐一介紹。一、念佛是最大的禮敬諸佛。
  • 你我本自具足
    每個人,本自具足。身體裡沒有我,身體不是我。身心合起來,也沒有我。這就夠了,可是,我們依然搞出了很多方法來。也是無奈的事情,如果方法少了,大家會覺得吃虧了,這個解脫的手藝也很難傳承下去。但是,我們搞的太多了。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就迷失在修行的文化、儀軌、規矩、方法等等裡面了。本自具足的事情,迷惑和醒悟就在一念間。
  • 佛教『南懷瑾』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這睡覺是右脅而臥(左手擺在左髖骨下大腿根位置,右手貼右側面頰枕於枕頭上),一睡睡了三年,三年一個姿勢沒有動過。他那個師弟啊跑來找師父說,有個師兄死掉了。你不要管你不要管,不要亂講,你倒一杯水放在他屁股上看,你過三天去看看。過了三天那杯水一點也沒漏出,可見沒有動搖過,這是身定。4、後來他這樣睡了三年起來就會作詩,沒有讀過書的,詩、文什麼都會。
  • 六祖慧能開示坐禪法則:禪定中如何修不動心、顯現真如自性
    六祖慧能開示坐禪法則:禪定中如何修不動心、顯現真如自性 | 文 三隻眼讀史六祖惠能大師曾經開示,坐禪本是不執著於心,不執著於事,不執著於情,不執著於物,一切在當下顯現,在當下用,執著、擔憂、困惑、焦慮、自卑、煩惱等……均會困住人心。
  • 《壇經》啟示錄:想要見性成佛,就必須先弄清楚什麼是「心」
    自心的解脫,認為如果自己的「心」不能解脫,那麼便稱不上是完滿徹底的解脫,所以六祖在經中提醒眾生: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網圖認為自心圓滿,本來具足一切清靜萬法,心即是佛,佛與眾生的差別只在一念之間而已,前念迷即凡夫,後念開悟即得成佛,所以有志開悟之眾生,佛性本具,不必向外尋求,只要能夠識心見性,從自心便可以頓悟真如一體之本性
  •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第九講: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他會觀察到哪些是正世俗?哪些是倒世俗?麥彭仁波切跟格魯派的有些高僧大德辯論時也說:月稱論師安立名言時,還要去問牧童或者其他一些愚笨者的話,那實在太可笑了!在證悟了如所有性之後,一定能證悟盡所有性。雖然盡所與如所可以從甚廣與甚深角度安立,但他們是同一本體,反體不同而已。所以不可能一個證悟如所有性的智者對盡所有性不懂。換句話而言,應成派在安立名言時,可以有觀察和不觀察這兩種方式。
  • 如何理解佛說一切生命的真如心都是一樣的?
    真如心的自體相,是在一切凡夫位、聲聞阿羅漢位、緣覺闢支佛位以及菩薩位乃至成佛位中,他的真如體性都不會有所增減,這是說他的真實常住性與如如性,永遠都不會有增減。而真如心心體也是無增無減的,但是心體內含藏的善惡業種子、善惡性習氣種子、有漏無漏法種都是會有變異增減的,除非已經成佛了,否則種子都有所變異增減的。
  • 色相空相與真如自性的邏輯辯證!
    色相空相與真如自性的邏輯辯證!有朋友在我的文章中回復我說:「空相為體,色相為相,二者是一」!我曰:色相是相,空相是相,本質自性非相,但是可以以色相和空相顯現出來,我們要借相入性,以達到性相如如的境界。色相、空相、真如自性,三位一體。因為三者一體,故云「性相如如」。相有二分,性唯一乘。三位一體,故能性相如如。是相非性,是性非相,因其一體,故能如如。
  • 佛學中的自性是什麼意思?各宗派對自性的不同理解哪派正確
    自性是佛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區別佛教大小乘的根本。各宗派對自性的認知,觀點,思想,也體現了此宗派實修所證達的高度。同時每個人對自性的理解確認,也體現了其生命的高度。有了前一篇關於補特伽羅的內容作為基礎,那麼對自性這一佛學概念的理解就會更容易清楚。那麼什麼是佛學裡的自性呢?
  • 法界核心絕密是真如自性
    法界核心絕密是真如自性有不懂佛法的人說法界核心是「任運」兩個字。這是不識佛法智慧的說法,也是不懂真如自性的說法。因為真如自性是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任無運的。任運兩個字起始於後天,是針對於現象而言的,是指萬物自自然然運轉,沒有一絲刻意而為的意思。譬如太陽的運轉是自自然然的,沒有刻意而為的意思。
  • 文珠法師:三寶的含義是什麼 三寶的分類有哪些
    諸佛因中修行時,能運用般若的智慧--始覺智,照見宇宙人生的原理--本覺理,自覺覺他的功德妙行,都達到究竟圓滿的覺悟境界,所謂:「三覺圓明,萬德具足,」徹底明白人生的意義,回複本來具足的真如自性,成為宇宙的大覺,即被稱為佛陀--覺者。所以佛字,又含有始覺,本覺,究竟覺的意義。
  • 宏圓法師:具足六種信才是真信
    我們的自性圓裹太虛、量周沙界,山河大地都是自心所現,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心所現。我們一定要內重己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念佛的目的要指向成佛,一定要敢於承擔。這是信自。還要信他,釋迦牟尼佛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是佛的真實語,絕不會欺騙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