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開示坐禪法則:禪定中如何修不動心、顯現真如自性

2020-12-16 青衫文齋

六祖慧能開示坐禪法則:禪定中如何修不動心、顯現真如自性 | 文 三隻眼讀史

六祖惠能大師曾經開示,坐禪本是不執著於心,不執著於事,不執著於情,不執著於物,一切在當下顯現,在當下用,執著、擔憂、困惑、焦慮、自卑、煩惱等……均會困住人心。也不要執著於淨、執著於不動。如果說執著於心,心念原本是虛妄的,知道心念是虛幻的,所以也就無所執著。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依眾生無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鏡中花、水中月,沒有具體可以得到的形體,因為有了無明妄念,所以這些虛幻之「妄念」會覆蓋修行者的真如本性。如果說執著於「淨」,就忽略了人的自性本來就清淨,只要沒有妄想,本性自然清淨。

如果起心執著於淨,就會產生淨的虛妄。虛妄沒有一定的處所,有了執著,虛妄就呈現出來。淨原本也沒有形相,虛妄一生便出現了淨的形相,修行者還誤以為這是修行的工夫。有了這樣錯誤的見解,就會障蔽自己的真如自性,反而被淨相所纏縛。所謂修不動心者,如果能在見一切人時,不見他人的是非善惡、功過得失,這就是自性不動。愚迷的人,身體雖然不動,但是一開口便說他人的是非長短好壞,這就與正道相違背了,頓顯執著,障蔽了正道。

六祖惠能大師開示說,頓教法門所說的坐禪,是無所執著而沒有障礙,在外對一切善惡境界不起念,這就稱為坐;在內能見到自性不動,這就稱為禪。坐禪就是要達到「斷無明」的境界。一念起,則無明起,貪、痴、嗔伴隨著每個人每一世的生死輪迴,無法領悟宇宙萬物的真相。要入禪修行,必須先斷「無明」,仁德上人也曾經開示說:一語點破無明殼,妄念煩惱頓下歇。歇下妄念不求真,您是如來接班人。

關於禪定的定義,六祖慧能有這樣的開示,即外離一切相叫作禪,內心不亂叫作定。若在外境上著相,內心就會散亂,若能外離一切相,內心就不會散亂。自心本性原是清淨安定的,只因遇境起念,所以內心就亂了。如果見一切境而內心不亂的話,這才是真定。《菩薩戒經》說:我人的自心本性原本清淨。因此,修行者在念念之中,能夠得見自己的本性清淨,精進修持實踐,自然能夠成就佛道。

不少人修佛修道都往往到心的外面去找,不敢承認「此心就是佛」,這是眾生的大病所在。人總是把佛、菩薩的境界幻想成高不可及,深不可測,所謂「高推聖境」。如果能夠很平實地認清平等的心就是佛,那又何必錯誤外求呢?若能認清這個道理,那麼便能「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間,不起虛妄的幻想,那麼心就平靜了。所以,眾生問什麼是佛?其實心即是佛;什麼是道?平常心就是道。懂得這一道理,修行者就走上了成佛問道之路。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真為不假,如則不倒,宇宙的真實就是真如,而這個真如又決不能離開我們的認識。如果說宇宙有個真如,我們在真如之外,那就錯了。真如以外是沒有任何東西的,一說真如,宇宙人生全包括在自己身上;一說真如,絕對離不開你能知的那個心,所以你那個心就是真如。你想,沒有我們這個念頭,認識、知覺,誰在說真如呢?若那個是真如,那我們自己呢?如果我們自己是假的,那我們所認識的那個真如可靠 嗎?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六祖大師將僧尼道俗等諸人上冠於「善知識」的稱謂,也是對時會的諸人從自性上作了肯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便是首先於自心上就體現了「無住」這一重要的思想,再而擴延於大眾,在自內心上能做到如如,於諸境界亦能不動。
  •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六祖慧能指出:「這個小師父怎麼說話如此輕率!」神會不滿六祖慧能的說法,便反問道:「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大師你坐禪,識見佛性了嗎?)」惠能大師用禪杖神會的頭上連續敲了三下,問:「我打你,痛還是不痛?」神會說:「亦痛亦不痛。」
  • 佛教 坐禪?還是睡大覺?快醒醒吧!不要傻傻分不清楚(原創)
    但當我們六祖慧能大師第一次見到五祖弘忍大師自陳境界的時候,六祖慧能大師卻說:「慧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由此可見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並沒有因為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而自棄沉淪。他反而在自己的內心裡常生智慧,認為只要不離自性,那麼就擁有無比殊勝的福田。人世間生活的種種苦難在六祖慧能大師心裡卻是福田!
  • 佛教 如何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慧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類似此等唯恐有惡人加害六祖慧能大師的言語還有幾處。大家可曾還記得,當六祖慧能大師做了那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子的時候,《壇經》原文記載:五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
  • 此四字曾是佛門修行的標準法則,後受到慧能批判而無人問津
    「一行三昧」,又稱「一相三昧」,意思是指以法界(即真如、佛性、本覺、真心等)為觀想對象,並以此作為惟一修行的禪定。這些就是《文殊說般若經》中所說:「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所謂「一行」,即指「法界一相」,無有差別;所謂「三昧」,即指「定」(禪定)。
  • 佛教 面對自性的考試慧能順利過關了!但六祖到底打了多少分呢?
    上文書我們講到,半夜三更,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慧能大師單獨講授了《金剛經》的妙義。六祖慧能大師言下大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拙作。)至此,慧能大師終於通過了五祖弘忍大師的堪驗考核,馬上就可以接受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了。那麼面對五祖弘忍大師提出的這一場有關「自心般若之性」的考試,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到底打了多少分啊?神秀大師呢?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如果我們從佛法禪修角度來讀壇經,整部壇經就無異於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每一位禪修者發出的十聲獅子吼。
  • 禪定和智慧從來不是一對親兄弟,他們從來就是一體不二的存在啊!
    前幾天我們分享學習了六祖慧能大師的一篇《無相頌》,在這篇偈頌裡,有一句「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的偈語。當時我們對於什麼是戒?如何持戒?……等問題很淺顯的提及了一下!為什麼是很淺顯的提及呢?據《法寶壇經》記載,六祖慧能大師開示大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六祖慧能大師是通達的佛法成就者!所以在祖師的眼裡定慧是一體的。
  • 慧能大師: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指僧眾中之出家年數(法臘)較多者,或指年歲高者,有時亦為對僧人之尊稱。13〔別駕〕官名。亦稱別駕從事,簡稱「別駕」。漢置,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較高,出巡時不與刺史同車,別乘一車,故名。14〔頓教〕又作大乘頓教,乃不立言句,只辨真性,不設斷惑證理之階位,為頓修頓悟之教。不依次第,快速到達覺悟之教法,稱為頓教。
  • 慧能六祖和仁德上人的開示,闡明禪修玄機:不是有心,不是無心
    慧能六祖和仁德上人的開示,闡明禪修玄機:不是有心,不是無心 | 文 青衫文齋參禪修行的關鍵之處在於「妙用其心」,把每一個心念都用好,是每一個禪修之人必須把握的玄機。但六祖慧能認為,禪修是為成就聖果,不是死變成沒有心念的金木土石,如果那樣禪修,終其一生都不能起用,不能度生,毫無價值可言,那還參什麼禪、悟什麼道。執空所導致的斷滅,比執有所導致的慾念更加有毒。所以才有「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許」的說法。六祖慧能悲天憫人,不願看到同道中人誤入歧途,便也說了四句偈語: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 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這樣做能不能深入經藏就不清楚了,但這樣做的確可以消除我們的慢心和罪障。所以「拜經」讀誦也是非常殊勝的方法。六祖慧能大師此處講的和這些修法卻又有不同。祖師教誨我們誦念經文之時,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呢?就是要我們明白知曉所誦念經文的宗旨和深義。
  •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 文 三隻眼讀史六祖慧能大師開示,禪修之人需用般若智心觀照世間一切,使本心內外光明澄徹,認識自己的自性本心;如果認識到自己的本心,就會明了本來無礙的自在解脫;如果得解脫自在,即是進入般若正定中,般若三昧就是對一切諸法無念。什麼叫「無念」呢?
  • 慧能的性淨頓悟說
    眾生不應離妄另去求真,而是要即妄求真,或者說是即妄顯真。這也就是呈自本心的禪法。慧能認為,眾生的惡行是對自性的迷妄,並非自性的本質表現。這就突破了以往禪學中的人性善惡二元論,突出了人性的本淨也即至善的性質,進而把自性與佛等同起來,強調自性悟即佛,佛即目性的人格體現。《壇經》記載著一個著名的故事:慧能初見弘忍大師,大師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 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還講了懺悔法對於我們實際修學佛法的重要性。我們還分享了發生在身邊的善信們在懺悔前後所呈現的不同的身心變化。但我所說的這些還不都是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懺悔法」。那麼我們六祖慧能大師所開示的「懺悔法」又是一個什麼樣子呢?且看《法寶壇經》第109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禪宗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他又說:「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他在這裡明確告訴我們,修禪其實就是修行。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場修行呢?怎樣才算是真修行呢?就是「自悟自修自性功德。」禪宗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自性具足的,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和聖人一樣無差別的智慧。
  • 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6)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修習見性法門,切不可斷章取義什麼是法身?悟道與否在於自己的心面對魔境,妙用不離體,行佛所為修行是見性功夫沉淪苦海,只因不信在家居士淫慾不除可以成佛嗎?禪宗的禪定與其他禪定的區別《藥師經》中的「轉女成男」成就道業,怎樣如法動用?修行的核心點是什麼?
  • 六祖壇經經典語錄、名句摘抄賞析
    慧能大師《六祖壇經》名言警句摘抄卍: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卍:迷途經累劫,悟則剎那間。卍:隨其心靜,則佛土淨。卍: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卍:愚者問於智者,智者與愚人說法。愚者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卍: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 有人問六祖慧能何為佛的三身四智,六祖這樣回答
    大殿內的佛像六祖慧能解釋說:所謂「三身」,其實是假立的名號,都發自本源自性,每個人的本源自性都具有法身、報身和化身。清淨法身就是你的本源自性;圓滿報身就是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就是你的行為。所謂「四智」,就是通過特定的修行,領悟佛法要旨,使有煩惱的八種認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轉變為擺脫煩惱的八種認識,從而得到四種智慧。
  • 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如果修行之人能夠了悟自己的本性,便是真如本性。就如《唯識論》云:「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這是禪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人人本自具足真如本性,無需向外來求取,更不需要與人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