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經典語錄、名句摘抄賞析

2020-12-11 佛學錄

慧能大師《六祖壇經》名言警句摘抄

卍: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卍:迷途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卍:隨其心靜,則佛土淨。

卍: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須坐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內心非賢;日行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老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卍: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來身去本三昧。

卍: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卍: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

卍: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

卍: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卍:愚者問於智者,智者與愚人說法。愚者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卍: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卍: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卍: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卍:道須流通,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卍: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共性無二,無二之性,既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卍: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卍: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

卍: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卍: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卍: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卍: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裡,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裡,何勤遠來?

卍: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中國人的傳統之一就是喜歡簡易直截,所以,通過不知多少代高僧的摸索,終於把浩如煙海的佛法歸納成為三條綱領,一般人學修時就容易掌握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六祖壇經,慧能,相信自己就是佛,把自己作為佛來要求來看待,這麼一來就把信仰提升到一個最高的層次,六祖惠能的自信就是這麼來的。
  • 《六祖壇經》|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
    《六祖壇經》|畏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在中國佛教的文化中,禪宗文化以六祖惠能大師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影響了這個中國佛教的變革。在他弟子的口述《六祖壇經》中,留下了種種經典。禪宗直到至今,《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成為了歷代以來中國禪宗以頓悟見性,以心修禪,為中國禪宗的禪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六祖壇經》主要分三部份來概括了六祖慧能大師一生宣言佛法,第一部分即是在大梵寺開示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 學誠法師:《六祖壇經》與佛教中國化
    作為禪宗開宗立派的根本經典,《六祖壇經》正是通過惠能大師的生命證悟,通過他對大乘心法的創造性理解,使佛教真正融化為中國文化的血液,讓佛教真正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和生命;千載之下,《壇經》與禪宗精神依然可以和現代中國人的生命發生呼應,可以進入平凡的生活,成為我們現實的一部分。
  • 六祖壇經作業7
    開「六祖壇經」班,對後學而言是唯一可以驗收教學成果的一個班。 講經典講了二十多年了,究竟聽的人聽懂了嗎?聽懂了受用嗎?會實踐在生活中嗎?這是後學無法知道的部分,唯有這個班,每堂課班員起來分享心得,寫作業…從這些口頭報告、書面作業中,看到教學成果。 對後學而言,這種互動也是一種教學相長。
  •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2013-05-01 11:06:14  來源:大公網佛教
  • 《六祖壇經》
    然而,最早讀到的也不是佛經,而是禪宗六祖慧能所留下的《壇經》。中國禪宗的祖師是印度人達摩,他是從佛陀弟子大迦葉算下來第二十八代傳人。他一個人來到中國,將禪的傳承一代一代往下傳。直到六祖,禪宗才在華人的文化裡普及。華人所留下來,唯一一部可以稱為「經」而不是「論」的紀錄,也就是《六祖壇經》。假如我沒有記錯,是在紐約同一家書店,順便買了這本《壇經》。但是,放了好幾個星期,都沒有去讀。
  • 《六祖壇經》8句經典禪語,句句醍醐灌頂,讓人大徹大悟!
    作為禪宗的宗經寶典,《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在中國佛教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是絕無僅有的一本被稱是「經」的由中國僧人撰述的佛典。一、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惡業驕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六祖惠能的三無禪法理論是以無住為中介,以此聯繫無念與無相,形成了無念(內在)——無住(不執著)——無相(外在)的三合一的模式。」六祖大師將僧尼道俗等諸人上冠於「善知識」的稱謂,也是對時會的諸人從自性上作了肯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新書院·心觀點 | 慈誠羅珠堪布講授《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
    下面,我們來分享慈誠羅珠堪布受邀到三智書院講授「《六祖壇經》的人生智慧」中「《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的內容。 慈誠羅珠堪布在三智書院開示視頻 佛教中很多內容其實跟信仰沒有太大的關係,例如禪修,禪修是《六祖壇經》的一個主要內容,也是整個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主要內容,但是修禪修的人不一定都是佛教徒,有很多修禪的人是沒有佛教信仰的。這就說明除了佛教徒以外,沒有信仰的人也可以在佛教裡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我們可以以開放的心態來了解《六祖壇經》。
  • 聽法祇法師講六祖壇經
    今天聽法祗法師講六組壇經。法祇法師,講話風趣,簡潔,利落,思維縝密。法祇法師對六組的那種虔誠恭敬,溢於言表。法祗法師前天法師講的「曹溪巡禮」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六祖大師之所以頓悟,是因為有一顆乾乾淨淨的心。今天法祇法師講六祖壇經,以及修持禪宗的方法妙用中又提到,頓漸教修法的區別。
  • 象州「六祖巖」石刻詩歌賞析
    象州「六祖巖」石刻詩歌賞析吳孝斌象州「六祖巖」位於象州縣象州鎮雞沙村民委黃皮溝村後的西山半山腰處,因唐代禪宗六祖慧能(俗名盧惠能)曾於此隱修而命名。在「六祖巖」石壁上及周圍共有古代石刻文物10處(其中摩崖石刻9處,石碑刻1處)。
  • 壇經導讀-001
    今天,我用語音來帶領大家學習《六祖壇經》。我們已經把《壇經》的序學習完畢。之前我們通過兩年的時間,把《楞嚴經》學習圓滿了。今後給大家講《六祖壇經》時,會加強對實踐性內容的講解。我們學完《楞嚴經》之後,進入每天兩卷《楞嚴經》的共修,共修結束後,要求大家每天至少誦一卷《楞嚴經》作為日常功課,進一步薰習和消化。以後有機緣,我們再重新進一步深入學習《楞嚴經》,想必又會有很多的驚喜。當時允諾大家,學完《楞嚴經》之後,帶領大家學習《六祖壇經》。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雲: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 李富華:六祖大師研究被忽視的一個問題
    這一記載可以說是《新唐書•藝文志》記載的有力佐證,它說明在唐朝的中後期,流傳於社會上的六祖大師的著作不僅有《壇經》,還有《金剛般若經訣》及《六祖和尚觀心偈》。《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這一曾被中國史學家關注過的,在唐代即已廣泛流傳的六祖大師的著作,在我們今天研究中國禪宗史和六祖惠能時卻沒有引起注意,這難道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嗎?
  • 孔子經典名言名句大全,經典語錄摘抄賞析!
    賞析:這句話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只是想要速度,卻往往達不到目的地。急功近利,往往會出差錯,反而適得其反。 二、禮之用,和為貴。 賞析:這句話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學而》。禮儀的作用是要與人們和平相處。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
  • 國富論讀書筆記經典語句摘抄及感悟賞析
    國富論讀書筆記經典語句摘抄及感悟賞析:國富論讀後感書評300字:首次接觸到這本書
  • 六祖壇經|三身四智
    智通看《楞伽經》有大約一千多遍,但沒有領悟三身四智的含義,於是禮拜六祖惠能求解經義。惠能說,三身,是法身、報身、化身。清淨法身,源於你的自性;圓滿報身,源於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源於你的言行。如果偏離本性,從別處說三身,就是有身無智。如果領悟三身沒有自性,就是四智菩提。然後惠能傳說偈語: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確然,禪法不在論而在悟,但弟子畢竟是凡人,未可期見道之日,故一再閱讀《壇經》,並參考其他資料,發現六祖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獨是其禪法宗旨,融合空有(這裡指「佛性」,而非「唯識」)二宗,並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方向,殊不簡單。
  • 試論《金剛經》《維摩經》與《六祖壇經》中論及「無住」觀之異同
    試論《金剛經》、《維摩經》與《六祖壇經》中論及「無住」觀念之異同。(一) 引言《金剛經》中的六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六祖壇經》中「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三經中上述的語句,均膾炙人口,深入中國各階層人士。但對三經的看法,學者與佛教大德看法不同。學者認為「禪宗則以般若實相來會通真如佛性。」「注重體悟心印而不拘言象。」而印順導師則說:「禪者是唯心論,而且是真常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