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2020-12-16 紙上談兵讀史

蒸砂(寒山)

蒸砂擬作飯,臨渴始掘井。

用力磨碌磚,那堪將作鏡。

佛說元平等,總有真如性。

但自審思量,不用閒爭競。

國清寺

作者

寒山大士,生卒年具體不詳,唐代著名詩僧,或稱「寒山子」或「貧子」。曾住在天台山寒巖石窟中,與國清寺僧人拾得為摯友,寒山、拾得與豐幹一起被稱為「國清三隱」。寒山常常衣衫破敗不堪,舉止行為怪誕異於常人,但是其詩詞作品及偈,與禪理深為契悟。

國清寺

作品語言淺顯易懂,筆鋒自然流暢,詩作風格非常接近王梵志,也是唐代白話詩的代表之一。清雍正十一年,雍正敕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合稱為「和合」二聖。後人輯錄寒山的詩詞作品共計三百多首,起名稱為《寒山子詩集》。

國清寺

賞讀

自從佛法傳入中國以後,參禪求道之人往往執著於各種各樣的形式,例如苦行、坐禪、持誦等諸多的方式。但是如果不能夠在根本上用力,而是向外攀緣用力,那麼這一切肯定是白白的花費功夫毫無建樹。本首詩作的起始部分,接連引用三個非常著名的禪門公案作對比。

國清寺

蒸砂作飯、臨渴挖井、磨磚成鏡,用來說明不應該向外求取。《楞嚴經》云:「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如同無論採用何種方法蒸沙,也不能把沙土做成米飯,藉此來比喻如果不在根本上用心,其結果必然是枉費心機。)

國清寺

而參禪悟道的根本是在於,能夠了悟自己的本性。如果修行之人能夠了悟自己的本性,便是真如本性。就如《唯識論》云:「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這是禪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人人本自具足真如本性,無需向外來求取,更不需要與人爭奪。

國清寺

典故

根據《五燈會元》的記載:南嶽懷讓禪師在南嶽居住的時候,馬祖道一禪師在懷讓禪師的寺中居住,每天除去坐禪這一件事其他事一概不做。懷讓禪師詢問馬祖道一禪師說:在這做什麼呢?馬祖道一大師回答:我在坐禪呢!

國清寺

懷讓禪師接著問:坐禪的目的是什麼呢?馬祖道一禪師回答道:目的是成佛。懷讓禪師一天拿著一個磚頭在寺前打磨。馬祖道一問懷讓禪師:磨磚做什麼用呢?懷讓禪師回答:用來做鏡子。馬祖道一說:磨磚哪能做成鏡子呢?懷讓禪師回答道:坐禪又怎麼能成佛呢?

國清寺

馬祖道一問道:如何能夠成佛呢?懷讓禪師說:「如人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馬祖道一禪師,豁然開悟。懷讓禪師為他印證並傳法。後世常常用磨磚不能成鏡,來比喻不在根本上用心。

國清寺

高僧大德

南嶽懷讓(677-744),或稱懷讓,禪宗六祖慧能弟子,唐代的高僧,俗家姓杜,陝西省安康市漢陰縣人。因其常住南嶽衡山般若寺觀音臺,弘揚慧能學說,開南嶽一系,故稱為南嶽懷讓。六祖門下最盛的兩大法嗣之一,後來出現了臨濟、溈仰兩大宗支。

國清寺

道一(709—788)。唐代的僧人。俗家姓馬,名道一,或稱「馬祖道一」。四川什邡人。年幼的時候依止資州處寂禪師出家,又師從渝州的圓律師後受具足戒。後到南嶽衡山隨懷讓學禪十年,密授予法印。後來到建陽福建的佛跡嶺,又遷遷移到江西的南龔公山,聚徒說法,創建禪林。

國清寺

唐大曆中年住持江西開元寺,四方學者會集,又得到官吏的支持,逐漸形成洪州宗,人們稱之為「馬祖道」。馬祖大師認為「道不用修,但莫汙染」,因為平常心是本業具足的聖心,悟得此心則行住坐臥、應機接物都是道,只須護持不染,更無別樣修持。

國清寺

接機方式也是機鋒峻峭,變化無常,通過打、喝、豎拂、畫地等種種方式,使學人悟得本心,去汙染而顯自性。其弟子西堂智藏所運用,開後世臨濟一宗的家風。寂謐「大寂禪師」。

國清寺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此中有二要義:  (一)凡夫之所以為凡夫者,無他,背覺合塵,向外馳求耳。何故向外馳求?無他,分別幻相,貪著幻相耳。何故分別貪著?無他,誤認一切有為法為真實耳(猶如小貓照鏡,與影撕咬;亦如翳目觀花,空勞把捉)。由是之故,愈迷愈深,不肯回頭,永被輪轉矣。 故今入門初步,先須令其深信、深觀一切有為之法悉皆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莫非虛假,一切皆空,到底一無所得。
  • 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
    《佛地經論》說:經曰:「一切法真如,二障清淨相。」論曰:有義此顯清淨法界,謂一切法空無我性所顯真如,永離二障本性清淨,今復離染,能為一切善法所依,是故說名清淨法界。一切法者,謂世出世、有漏、無漏蘊界處等。真如即是諸法實性、無顛倒性,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體唯一味,隨相分多。[3]上文中的「(真)實性」指的是真相、真實狀況、或真實道理的意思。
  • 佛教:十回向菩薩,謂起大悲之心,救度眾生,迴轉十行之善
    三、等一切佛回向:謂所向本覺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覺之智,齊於佛覺。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謂前能覺之智,無處不遍;既齊佛覺,則所證真如之理地,如佛不異。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謂於諸佛理地,起萬行真因,顯證一乘寂滅之道。行從理起,故曰隨順平等;能生道果,故曰善根。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 佛教:何為真如?有何現實啟示|讀佛典
    01真如:宇宙人生的究竟真實在佛典中,與「真如」意思相近的詞還有「如如、法性、實相、法界、勝義」等。概而言之,這些詞的意思大約相當於「人生世事的最高真實」、「宇宙世界的本來面目」、「宇宙世事的究竟真實」等意思。如,佛典《成唯實論》曾言:「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 修辭立其誠 |3種梵文、6種漢譯版的《金剛經》何以最觸動心靈?
    陳·真諦法師譯「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見如是,此有為者。」隋·達磨笈多法師譯「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唐·玄奘法師譯「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事實上什師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確是流傳最廣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亦是超越時空界限,廣為傳頌的一段經文。「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出自《周易.文言傳》。〔唐〕孔穎達解說:「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外則修理文教,內則立其誠實,內外相成,則有功業可居,故云居業也。」所謂「修辭」,並不是字面上所理解的修飾言辭。
  •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阿賴耶緣起論之唯心
    唯識學所宗依的《解深密》、《楞伽》、《密嚴》等大乘經中,從認知緣起、分析心識的角度,說境不離識,隨心而轉,乃至唯識無境,一切唯心。如《解深密經》卷一說眾生之身心皆依「最初一切種子心識」(阿陀那識)種子而生。此所言心,當指第八識。《大乘入楞伽經》卷七偈謂心雖成為見、相或內心與外境二分,「而心無二相」,如刀不自割、指不自觸。
  • 背誦楞嚴經: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東開背經46:會通四科,即性常住,總標別明,即妄即真要背誦的這段經文如下: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
  • 第50集 種子與真如(下)
    玄奘菩薩是依於至教量的正理所述,引用《大乘阿毘達磨契經》的內容為左證,決定真實的緣故,而解說第八識的體性,祂是真常恆實、不變異、不增不減,迥異於有生滅性的「識蘊」。所以 世尊施設「真如」與「識蘊」等的種種名相,建立一切法的尋思,以利佛子證得真實周遍的圓滿智慧。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一段話應該背誦下來,因為這是儒家的千古名句,義理極其深廣,中庸奧義全部蘊含其中。先來學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你的具足一切的真如自性有哪些特點?這也是你能夠成佛的依憑
    「本性具足一切功德」的意思是:一、具備了大智慧光明的真實道理;二真如心遍照十八界法的真實道理;三、真如心如實了知一切法的道理;四、真如心體本性清淨的道理;五、真如心是常、是樂、是我、是淨的道理;六、真如心寂靜不變而又自在的道理;七、以上六種超過恆河沙數非一亦非異的不可思議佛法永遠都不曾暫斷過、永遠都不會斷絕的道理。
  • 淨土宗: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
    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此法性真如像大海般的深廣,故云法性真如海。由真如法身衍生出來的報身度化登地菩薩,由報身應眾生機緣顯現的無量化身,對此法、報、化三身諸佛悉要平等地恭敬歸命。同時還要一心歸命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諸菩薩。一一菩薩又有無量眷屬,無量的身相莊嚴及無量神通。
  • 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
    大師主要闡述了「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的佛老思想。佛教自傳入中土以來,在與中土文化的融合、碰撞中前行。經過隋唐兩代的高速發展,佛教尤其是禪宗受到士大夫的推崇。大師以「一月」來比喻真如佛性,以「一切水」來比喻萬事萬物即萬法。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緣」,常與「因」合稱為「因緣」。因,為事物或現象產生、興起、消亡的內在要素、關係、條件;「緣」,為事物和現象產生、興起、消亡的外在要素、關係、條件。「緣起」,即事物之待緣而起。謂一切有為之法,皆由種種內因外緣等諸多條件和合而成立,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變化,都有相對的互存關係或條件,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互相依存而變化無常。
  • 真如遍在,萬物一體,事事無礙,處處是道
    體上一切現成,用上纖塵不立。雲門宗將此三句比作「雲門劍」、「吹毛劍」,意謂掌握其含義,便可求得解脫。乾坤並萬象,地獄及天堂。物物皆真現,頭頭總不傷。普利禪寺所謂函蓋乾坤,即是說真如法性充斥天地之間,至大無外,無所不包,它既是成佛的根據,又隨緣顯現為宇宙萬法。偈的前三句是說,世間萬象,上至天堂,下至地獄,都是真如法性的顯現。
  •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中庸》第1章
    【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科學 | 佛學對「真實」所涵攝的義蘊(一)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品》分真實義為二種、四種。二種者: 一、「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略稱「真實性」或「如所有性」,指一切現象普遍共具的真常不變的體性,即如(tatha)、真如(tathata)、實相。木村泰賢《大乘佛教思想論》解釋說: 諸現象不變的真相,或使現象所以如此的,不變不動的法則叫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