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2020-12-19 聖度文化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

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

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這二人一曰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不下。如果我們看到了,風吹幡動的場景,會如何回答?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幡在動,因為風是看不到的,這也是大多數學佛者,常常忽略的,很多人學佛,只注重修福報,卻忽略了能夠,真正讓我們見性的東西,那就是智慧。

而看到風動,不說幡動的人,或許明白,智慧的重要,我們的身體,就好比幡一樣,幡若不遇到風,是不會動的,人無論修行多少年,獲得多少福報,若不開啟智慧,依然還是愚痴的。

當然,智慧與福報,都不是修行最終得目的,我們來看一看,六祖慧能是如何回答的,聽到六祖慧能的回答,是否也能讓你有所感悟?

六祖慧能道:非風動,非幡動,是仁者的心在動。

可見,慧能的領悟,要遠遠高於,前面的二僧。我們看到了風和幡在動,就要想到,風和幡其實都沒有動,而是我們的心動了,如果我們的心不動,那麼風和幡都不會動。

如果打個比喻,幡就好像我們身體或者說是六根,而風就好像外在的事物,可以看做是六塵,當六根與六塵接觸時,很多人都執著在六根與六塵上,要麼看到了六根,要麼只看到了六塵,卻忽略了,其實六根六塵背後,還有一個東西,那就是我們的心。

心,才是決定風與幡是否動了的根本原因,這就好像,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人去看,就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樣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也會看到不同的風景。

而我們看風與幡時,不要只取一端去看,要結合自身,在通過觀察六根與六塵,你就會發現,其實很多我們看到的現象,都是我們的這顆妄心,在不斷的跳動,因為心在不停的跳動,所以才會看到各種不同的現象。

學佛者,要去掉這個妄心,才能真的見到我們那顆,本來清淨的真心,也就是自性心,妄心會隨著風和幡,一起動,但自性心,永遠都在哪裡,一直都沒有動過,也不曾增或減過。

學佛要知道,心不動,萬物皆不動的道理,然後,才能一點一點,去除虛妄之心,回歸自性清淨的狀態,學佛不是得到什麼,而是找到,我們本來就有的一切,見到那個本就具足本就清淨,能生萬法的自性。

所以,悟性高的人,都不會回答,是幡動,還是風動,因為幡和風,都沒有動,而是仁者的心在動。

看了禪宗這個公案,你是否也有所領悟?歡迎留言討論,大家覺得,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還是心在動?或者是別的什麼在動?閱讀更多佛學內容,歡迎關注聖度文化。感恩分享。

相關焦點

  • 佛門禪宗:風動,幡動,還是心動?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一聊禪宗,說到禪宗不得不說的是六祖慧能,自從六祖慧能被神秀逼走後又發生了什麼故事,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禪宗的故事,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1、 禪定話說神秀知道慧能逃走,就派追兵放火燒山。幾百個和尚追到半路,見追不上就放棄了,只有慧明一直窮追到底,直到追到了慧能。有人說慧能傳法袈裟放在一塊大石頭,慧明看到袈裟卻拿不動,原來是有天龍八部護持著這袈裟,所以慧明就向慧明求法。
  • 禪宗最有名的公案:風吹幡動,和「心」有關嗎?
    眾所周知,佛門講的公案,大多指的是禪宗的公案。所謂的公案,指的通過言行可以判別修行者的覺悟程度,其目的是對機開示,打破情識之網,進而悟入「無分別智」。這其實也是禪宗自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最外在表現。
  • 風吹動寺廟前的經幡,六祖慧能卻說是人的心在動
    六祖慧能受五祖弘忍付法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到廣州法性寺,正遇上印宗法師講《涅榘經》。傍晚,風吹動著寺廟前的幡,譁啦啦地飄。當時,有二僧正討論這一情思,甲僧說:「這是風在動。」乙憎說:「這是幡在動。」
  • 幡動?還是心動?不動的又是誰呢?且聽六祖如是說
    有一僧人看到此情此景脫口而出「風動」二字!又有另一僧人則說是「幡動」……就此就引發了一場關於「風動」還是「幡動」的討論。雙方形成兩派,各執一詞,議論不已。就在大家僵持不下的情形下,六祖慧能大師飄然而出,吐口說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此語一出,大眾駭然!相信這個公案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即使是不學佛的朋友,只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稍有涉獵的善信應該都是知曉的。
  • 講堂外風吹幡動,一方說幡動,一方說風動,慧能大師說:仁者心動
    慧能大師說的心動是什麼意思佛教有一個知名的典故: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下邊有兩個僧人,看到講堂外風吹幡動,一個說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了很久沒有結果,此時在座下聽經的慧能大師開口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二位的心在動。
  • 佛教禪宗:有明子暗子之分,六祖慧能與神秀禪師二者相輔相成
    漢傳佛教分八宗,以禪宗為首,弘揚佛法道義,歷史上南禪宗與北禪宗皆出自唐代禪宗,南宗慧能祖師與北宗神秀禪師更是同出一門,都是師承禪宗五祖弘忍法師。二人雖同出一門,但是所修佛法卻大相逕庭;一為「頓悟」二為「漸修」。
  • 六祖壇經:風動,幡動,心動,到底什麼在動?
    (慧能)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潔奧義。文章故事:六祖慧能大師離開五組之後,在民間獨自修行達十五年之久,那個時候,慧能大師還不是佛的四眾弟子,從這一點可以證明,在家眾只要刻苦一心,同樣可以開悟見性成為阿羅漢及大菩薩。
  • 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世俗百態707
    【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世俗百態707】《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六世祖師惠能說、弟子集錄的一部經典。《壇經》中記載了這個著名的典故:「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心得】「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風吹幡動,離不開風、幡和心。
  • 四句偈語得衣缽,深夜三更得佛法,風吹幡動是心動?說說六祖惠能
    在我國佛教的發展歷史上,六祖惠能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高僧。南北朝初期達摩祖師入中土,開創禪宗,到禪宗六祖惠能,禪宗衣缽有序流傳。所謂「衣缽」,客觀點來說就是「袈裟、缽盂」,此袈裟為「木棉袈裟」。因為得衣缽為傳人,自然也傳其佛法,因此後世也以「衣缽」代指佛教傳承。
  • 夜讀書,風動?幡動?是仁者心動,關於這個公案,個人的一些思考
    我記得以前在高中上政治課的時候,學過這個哲學上著名的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惠能大師說是仁者心動,當時我記得政治試卷裡是把這個公案作為唯心主義來批判的,當時學生時期也沒有更多的思考。到現在,這麼多年一直走過來,學過佛法的一些皮毛,仔細想一想,惠能大師是我國佛教禪宗第六任祖師,那是高僧大德啊,說的話怎麼會沒有道理呢?以下談談自己個人的粗淺看法,首先對於心的理解,平常我們都理解為心臟,更深一點的理解是大腦裡的思維意識。
  • 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和五祖弘忍大師結束了關於「師度」和「自度」的對話,便辭別了五祖弘忍大師,發足南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上一篇拙作)六祖慧能大師徒步兩個多月,這一日來到了江西和廣東的分壤交界的地方——大庾嶺一代。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悲觀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但其實,不管是,樂觀也好,還是悲觀也罷,往往都容易走極端。樂觀的人有時候會陷入盲目樂觀,而悲觀的人又容易陷入盲目悲觀。那怎樣才是最好的呢?孔子在評論《詩經》的時候,有一句說得非常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做人也一樣,中正平和的狀態是最好的。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那個度卻很難把握。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 禪宗公案裡的邏輯自指性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歷史上的禪宗公案具有強烈的怪誕性,這不單是因為在古代,禪宗面向的對象階層多是知識分子,而淨土宗面向對象多是普羅大眾這種簡易的階層對象差異所造成的「知識隔閡」,更重要的是這種怪誕性源自禪宗公案裡提出問題的人物的邏輯性悖論,同時他們又能處在「解釋」悖論的元層級位面
  • 佛教「看公案」和「參話頭」現時可以開悟嗎?我看夠嗆!
    禪宗法門,從初祖達摩大師西來,就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句話很重要!我們不要修學禪宗法門很長時間了,還不知道禪宗法門的宗旨,體相,以及根本是什麼。那就只能是糊塗禪了!很多人修學禪宗一上手就看公案或是參話頭。其實看上去是不錯的,實際是走了冤枉路的。而且這個冤枉路著實斷送了不少人的法身慧命!
  •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惠能法師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學佛的人,尤其是修禪宗的人,一定都知道六祖慧能法師的一段關於風動還是幡動的故事。在這裡我還是把這個故事不厭其煩的再說一邊,因為,它實在是給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當年惠能法師在廣州的法性寺,住持正在講法,忽然起風,寺院中的一面旗子隨風而動。
  • 壇經十五:風動還是旗動?其實都是心動,心不動則萬物不動
    不過陰天總歸會轉晴,寒冬也不可能永遠,六祖正式登場的機會終於要來了。非是風動,非是幡動,仁者心動咱們先來請原文: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 禪宗時代:玄奘取經回國後,另一個和尚改變了大唐
    ▲禪宗入華六祖慧能(638—713年),從第一祖摩訶迦葉算起,則被稱為三十三祖。於是,慧能拜別弘忍南下,在東躲西藏五年後,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他現身於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仍然以留髮的俗家弟子現身。當時,印宗法師正在講解《涅槃經》,剛好風吹動經幡,眾僧議論紛紛,有的說是風動,有的說是幡動。只有慧能站起來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心動。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中國人的傳統之一就是喜歡簡易直截,所以,通過不知多少代高僧的摸索,終於把浩如煙海的佛法歸納成為三條綱領,一般人學修時就容易掌握了。而禪宗呢?則只談明心見性這一著,不論涉及到哪一個領域,禪宗都是這麼一著。六祖大師亦如孔孟出身貧微,採樵自給。偶聞經句而赴黃梅求道。證悟本來面目後,攜信物衣缽遁隱數載。觀因緣時至,至法性道場,解「風幡之辯」,語「仁者心動」,釋「涅槃妙義」,啟「東山法門」;時為住持之印宗法師心開意會此為忍祖之真傳,於丙子年初菩提樹下,普會四眾為薙髮,集諸名德乃授具。
  • 嶺南名郡,這裡是禪宗文化聖地
    韶關還是著名的禪宗文化發源地之一,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華寺因此成為禪宗的「南宗祖庭」。在這片土地上,有著許多佛教的勝跡,每年都會吸引海內外的人們前來瞻仰。雲門山海拔1215米,高峰直入雲天,雲霧常罩峰頂。旁有「脈接雲門山」的秀頂峰,古稱乳源八景之一——秀頂奇雲。乳源縣的雲門山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雲霧之中,飛鳥掠過千重山,這裡有著名的雲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