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佛門講的公案,大多指的是禪宗的公案。
所謂的公案,指的通過言行可以判別修行者的覺悟程度,其目的是對機開示,打破情識之網,進而悟入「無分別智」。這其實也是禪宗自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最外在表現。
因此,禪宗很多時候正是以這樣的形式直指人心,讓人覺悟成就,說到底,這就是禪宗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表達自己修行證悟境界的一種方式,甚至可以說,對某一個問題的切入角度,就是一個人所能覺悟到的層次。
如六祖大師的「風吹幡動」這一公案,讓法性寺的僧人一下子就知道,來者就是黃梅山五祖的傳人,關於這段公案,《壇經》如此記載,即: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說的就是六祖慧能當年離開黃梅山之後,在獵人隊裡遁隱了十五年,他自己也覺得是該出來傳法的時候了,於是離開了獵人的隊伍,來到廣州的法性寺,恰逢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
這個時候剛好有一陣風吹來,牆上的幡旗隨風飄動,一個僧人說,幡旗飄動,是由風吹而引起的,另一位僧人卻持有另外的觀點,說是幡旗飄動,是由於幡旗本身的問題,跟風沒有關係,正當兩個僧人爭執不下,六祖慧能走上前解釋道:幡旗的飄動,既不是風吹,也不是幡旗本身自己在動,而是你們兩位的心在動」
印宗法師一看,立刻知道來者並非等閒之輩,於是馬上「延至上席」,於是有了後來「佛法是不二之法」的言說。
那麼,牆上的幡旗飄動,真的不是風吹也不是幡自己動,而是人的心在動嗎?也就是說,是人的心,才導致幡在動嗎?
答案:當然不是!
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六祖說的「仁者心動」才導致幡旗的飄動的話,那你就錯了,因為六祖在這裡跟僧人們探討的並不是風、也不是幡,更不是「仁心」,他們在探討的是佛法,而不是這些外在東西。
換句話說,這一公案,若是文字的表面去理解,那麼,你也誤解了六祖講「仁者心動」的本質,落進文字的圈套了,這也是為什麼禪門強調「不立文字」的真正原因。
那麼,六祖的這一公案,其目的是什麼呢?
其實六祖在此,不過是藉機說法,即借「風、幡、心」三者來講佛法的精髓。
正因為如此,印宗法師才對於六祖崇敬有加並「延至上席」。
而六祖說的「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想詮釋的是什麼佛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