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最有名的公案:風吹幡動,和「心」有關嗎?

2020-12-19 問過藍天

眾所周知,佛門講的公案,大多指的是禪宗的公案。

所謂的公案,指的通過言行可以判別修行者的覺悟程度,其目的是對機開示,打破情識之網,進而悟入「無分別智」。這其實也是禪宗自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最外在表現。

六祖像

因此,禪宗很多時候正是以這樣的形式直指人心,讓人覺悟成就,說到底,這就是禪宗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表達自己修行證悟境界的一種方式,甚至可以說,對某一個問題的切入角度,就是一個人所能覺悟到的層次。

如六祖大師的「風吹幡動」這一公案,讓法性寺的僧人一下子就知道,來者就是黃梅山五祖的傳人,關於這段公案,《壇經》如此記載,即: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佛像

說的就是六祖慧能當年離開黃梅山之後,在獵人隊裡遁隱了十五年,他自己也覺得是該出來傳法的時候了,於是離開了獵人的隊伍,來到廣州的法性寺,恰逢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

這個時候剛好有一陣風吹來,牆上的幡旗隨風飄動,一個僧人說,幡旗飄動,是由風吹而引起的,另一位僧人卻持有另外的觀點,說是幡旗飄動,是由於幡旗本身的問題,跟風沒有關係,正當兩個僧人爭執不下,六祖慧能走上前解釋道:幡旗的飄動,既不是風吹,也不是幡旗本身自己在動,而是你們兩位的心在動」

印宗法師一看,立刻知道來者並非等閒之輩,於是馬上「延至上席」,於是有了後來「佛法是不二之法」的言說。

佛寺

那麼,牆上的幡旗飄動,真的不是風吹也不是幡自己動,而是人的心在動嗎?也就是說,是人的心,才導致幡在動嗎?

答案:當然不是!

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六祖說的「仁者心動」才導致幡旗的飄動的話,那你就錯了,因為六祖在這裡跟僧人們探討的並不是風、也不是幡,更不是「仁心」,他們在探討的是佛法,而不是這些外在東西。

換句話說,這一公案,若是文字的表面去理解,那麼,你也誤解了六祖講「仁者心動」的本質,落進文字的圈套了,這也是為什麼禪門強調「不立文字」的真正原因。

修行的僧人

那麼,六祖的這一公案,其目的是什麼呢?

其實六祖在此,不過是藉機說法,即借「風、幡、心」三者來講佛法的精髓。

正因為如此,印宗法師才對於六祖崇敬有加並「延至上席」。

而六祖說的「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想詮釋的是什麼佛法呢?

相關焦點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這二人一曰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不下。如果我們看到了,風吹幡動的場景,會如何回答?
  • 講堂外風吹幡動,一方說幡動,一方說風動,慧能大師說:仁者心動
    慧能大師說的心動是什麼意思佛教有一個知名的典故: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下邊有兩個僧人,看到講堂外風吹幡動,一個說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了很久沒有結果,此時在座下聽經的慧能大師開口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二位的心在動。
  • 佛門禪宗:風動,幡動,還是心動?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一聊禪宗,說到禪宗不得不說的是六祖慧能,自從六祖慧能被神秀逼走後又發生了什麼故事,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禪宗的故事,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2、 風動、幡動一路逃亡的慧能在廣州的法性寺聽法時,印宗法師在臺上講經文,忽然有一陣風吹動旗幡,兩個和尚就起了爭執,一個說風在動,一個說明明是幡在動,最後誰也不服誰。而在旁邊的慧能說是你們的心在動,這一下把所有人都驚呆了。
  • 四句偈語得衣缽,深夜三更得佛法,風吹幡動是心動?說說六祖惠能
    南北朝初期達摩祖師入中土,開創禪宗,到禪宗六祖惠能,禪宗衣缽有序流傳。所謂「衣缽」,客觀點來說就是「袈裟、缽盂」,此袈裟為「木棉袈裟」。因為得衣缽為傳人,自然也傳其佛法,因此後世也以「衣缽」代指佛教傳承。六祖慧能與我國歷史上所有僧眾來比較,他是唯一留有「佛經《六祖壇經》」的高僧。
  • 幡動?是仁者心動,關於這個公案,個人的一些思考
    我記得以前在高中上政治課的時候,學過這個哲學上著名的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惠能大師說是仁者心動,當時我記得政治試卷裡是把這個公案作為唯心主義來批判的,當時學生時期也沒有更多的思考。到現在,這麼多年一直走過來,學過佛法的一些皮毛,仔細想一想,惠能大師是我國佛教禪宗第六任祖師,那是高僧大德啊,說的話怎麼會沒有道理呢?以下談談自己個人的粗淺看法,首先對於心的理解,平常我們都理解為心臟,更深一點的理解是大腦裡的思維意識。
  • 禪宗公案裡的邏輯自指性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歷史上的禪宗公案具有強烈的怪誕性,這不單是因為在古代,禪宗面向的對象階層多是知識分子,而淨土宗面向對象多是普羅大眾這種簡易的階層對象差異所造成的「知識隔閡」,更重要的是這種怪誕性源自禪宗公案裡提出問題的人物的邏輯性悖論,同時他們又能處在「解釋」悖論的元層級位面
  • 廣州光孝寺 這座城千年的見證 菩提樹下的風吹幡動
    廣州光孝寺是廣州最出名的寺廟,之前有聽過「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名言,還聽說了風吹幡動,是人的心在動的六祖慧能大師的經典名句。去光孝寺是因為作為羊城的千年寺廟,而且還是六組慧能在光孝寺的菩提樹下削髮為僧,成為中國禪宗傑出大師的最初地。所以光孝寺還是值得來一遊的。
  • 風吹動寺廟前的經幡,六祖慧能卻說是人的心在動
    傍晚,風吹動著寺廟前的幡,譁啦啦地飄。當時,有二僧正討論這一情思,甲僧說:「這是風在動。」乙憎說:「這是幡在動。」慧能聽到後,便上前說道:「依我看這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心動。」二僧聽後悚然。寺中眾僧得知後無不詫異,印宗法師即請慧能入上席,請問深義,慧能所答言簡意深。
  • 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世俗百態707
    【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世俗百態707】《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六世祖師惠能說、弟子集錄的一部經典。《壇經》中記載了這個著名的典故:「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心得】「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風吹幡動,離不開風、幡和心。
  • 幡動?還是心動?不動的又是誰呢?且聽六祖如是說
    對此公案我也沒有更高的見解,我也由衷的讚嘆六祖慧能大師智慧高妙!但真的這二位僧人是閒得無聊不好好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妙義,起混扯淡嗎?顯然不是!其實這二位僧人是借著「風幡」之爭在辨明法義!《涅槃經》是我們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重要到如果沒有《涅槃經》,我們佛教修行者將無所適從,沒有方向!我們學佛為的是什麼呢?
  • 風吹幡動,除了心動還有什麼在動?《兩世歡》告訴你答案
    導讀:風吹幡動,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心在動,這句話相信不少讀者都聽說過。但是,除了心動之外,還有什麼會動呢?《兩世歡》給你答案。在上一篇文章當中,我們說到《兩世歡》男團「F4」集團中的高級悶騷景辭和可憐巴巴、花花公子屬性的小賀王爺。
  • 禪宗公案:哭笑無常
    馬祖(圖片來源:資料圖)自古以來,「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馬祖禪師和百丈禪師是禪門兩大功臣。一天,馬祖禪師和百丈禪師在散步,忽見一群野鴨子飛過去。馬祖便指著百丈的鼻子問:「不是在這裡嗎?你怎可說飛過去了?」百丈聽後,廓然大悟!但他一句話也不說,卻回到房裡痛哭,禪友問他為什麼要哭,他照實告訴大家說馬祖老師捏痛了他的鼻子。禪友們不解似地問道:「是你做錯了什麼事情嗎?」百丈禪師回答道:「你們可以去問問老師!」
  • 佛教「看公案」和「參話頭」現時可以開悟嗎?我看夠嗆!
    第一,我們自己初次接觸禪宗,完全不知禪宗宗旨和根本奧要,一看公案時,如墜五裡霧中,不知所云;第二,禪宗公案大多數是祖師大德和久參弟子之間的對話或是事跡。祖師大德的功行圓滿自不待言,即使是那些能夠和祖師大德對語機鋒的所謂「學人」也絕非泛泛之輩。他們之間的境界根本不是我輩凡夫可以了知的。
  • 六祖壇經:風動,幡動,心動,到底什麼在動?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潔奧義。如果法會大眾見不到風吹幡動,那只有一種解釋,大家的眼睛見到了皇帝的新裝。世界萬有唯心造,風吹幡動就是外境之相,是真如自性心所現。《妙法蓮花經》佛說法,大地現六種震動,其中,動有三相,一方獨動名自動;四方俱動名遍動;八方齊動名普遍動。
  • 其實都是心動,心不動則萬物不動
    為什麼呢,因為他現在還有重任在身,要繼續弘揚禪宗和佛法,拯救更多人的慧命,五祖對他也寄託了厚望,如果這時候逞一時之勇倒是痛快了,但這些重任也都沒了,這就是「小功德」和「大功德」的區別。當然了,我並不是說前者是錯誤的,當您自覺智慧和境界還不夠的時候,老老實實的持戒修福讀經念佛打坐,這就是最好的修行方式,只有大菩薩才可以便宜行事。
  •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惠能法師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學佛的人,尤其是修禪宗的人,一定都知道六祖慧能法師的一段關於風動還是幡動的故事。在這裡我還是把這個故事不厭其煩的再說一邊,因為,它實在是給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當年惠能法師在廣州的法性寺,住持正在講法,忽然起風,寺院中的一面旗子隨風而動。
  • 禪宗常說安心,安的是什麼心?
    可是你知道嗎?因為安心這個詞,在中國佛教的禪宗裡還產生了一樁著名的公案,其影響力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佛門中人所津津樂道的一樁傳奇美談,成為佛門中人的驕傲。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下面簡單的來了解一下。聽到老師如此說,估計慧可不是嚇傻了就是嚇懵了,你要我把心拿來,我怎麼拿,我要是找到了自己的本心,還用來求你指點嗎?於是只好說,沒法找到。注意,慧可在投入佛門之前,便已經是一個很有造詣的學者了,對於靜定功夫也有了一定的根基,連他都還困在了這黎明之前,一般的人要想達到開悟的境界,想想都是一件讓人覺得頭疼的事情。
  • 禪宗公案3則,福德與功德!
    參禪的過程裡,不只是腿痛的問題;另外還有你自己心方面的問題;這也是要經過一番的歷練。當你可以坐到腿熟不痛了;可是心會不會痛呢?所以,心痛了——不是說真正心在痛,就是說你的心還是不安定,還是像猴子一樣妄想思慮起伏不已。
  • 佛教之中是如何理解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公案的
    老陽按:有時候我看網上的一些哲理文章,有很多都引用佛教的禪宗文化,來作為說明,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公案,我們來一起學習南懷瑾老師是如何看待這個公案的。經常有人提到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這個公案,系出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他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禪宗最著名的大師,與最著名的偈語在這裡
    禪宗風靡應該始於六祖慧能。此前,從廣州登岸的達摩是中國禪宗的祖師,而達摩除開在今天南京不被痴迷佛教的梁武帝所賞識,於是帶著神話色彩的一葦渡江,在嵩山面壁九年,期間,二祖慧可風雪中苦求不得,抽刀斷臂,血染鵝毛大雪,之外,傳說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