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風靡應該始於六祖慧能。此前,從廣州登岸的達摩是中國禪宗的祖師,而達摩除開在今天南京不被痴迷佛教的梁武帝所賞識,於是帶著神話色彩的一葦渡江,在嵩山面壁九年,期間,二祖慧可風雪中苦求不得,抽刀斷臂,血染鵝毛大雪,之外,傳說並不多。
慧能祖上曾是顯赫範陽盧氏,他父親貶官至偏遠的廣東新州龍山腳下,貧困不堪,兩歲時父親鬱鬱而終。後來,父親的同窗調任廣州刺史,來信望母子投奔於他,而在一番不易的說服族人後,等到母子尋到衙門,同窗早已身故。走投無路的母子,只得靠少年慧能砍柴度日。
有一次,慧能偶然聽到有人說起(金剛經)裡的「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放下一切才能領悟佛法),突然覺得心眼通透,一個沒有讀過書的窮苦賣柴少年領悟了真諦。於是,在一個原先求助過他的人的資助下,遠赴黃梅東山寺尋求拜師禪宗五祖弘忍。
有一天慧能途徑後世成為禪宗名門之地,韶關曹侯村,在此地有了一次精彩的對談。當地有個無盡藏尼師,對這個目不識丁的外地人有所懷疑。慧能於是說到:「哪裡來的花香?」有人指著窗外漫山的野花,慧能又問:「哪裡來的琴聲?」,有人指著山澗裡清冽的泉水。慧能盯著他的手指看,那人不解。慧能解說道,花香和水聲跟你的手指頭有關嗎?佛法跟文字有關嗎?無盡藏尼師聽罷起身五體投地。顯然這已經有了禪意。
慧能入了東山寺後,分配在後廚裡日復一日的碾米,處處被人欺負。八個月後,五祖弘忍打算尋找接班人,此時,東山寺裡公認的文採與佛學造詣最高深的是神秀,於是有了神秀半夜在牆壁上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在廚房幹雜活的慧能也聽到了小沙彌的背誦,覺得此偈語並沒有深得佛法,於是隨口說出了千古名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誰都知道,這境界遠在神秀之上。
可是,眾僧人極其鄙視幹粗活的慧能,紛紛為神秀打抱不平。弘忍不忍眾弟子互相傷害,於是,在一個夜間,把木棉袈裟傳于慧能,並且連夜送慧能出逃。果然,有一幫弟子第二天開始追殺慧能,後來就有了大庾嶺逃難,在獵人中隱姓埋名五年的故事。
此後,慧能來到了廣州法性寺。在此地,慧能在聽兩位僧人對於風吹動旗幡,對於風在動還是旗在動爭執不下時,說出了驚動印宗方丈的「非心動,非幡動,而是心動」的名言。而慧能在此真正剃度出家。
正如不平凡的人總能在平凡的地方作出不同凡響一樣,法性寺很快就無法應付洶湧的拜見慧能的人。於是,慧能帶領幾位僧人來到了韶關曹溪寶林寺,一樣很快弟子滿門。當時是武則天當政,武則天曾三次派人請慧能遠赴洛陽說法,慧能一概婉拒。
713年,預感即將油燈枯竭的慧能,回到了家鄉,在唐中宗李顯敕建的國恩寺圓寂。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另:後世對於神秀似乎有點不公,其實當時形成了南能北秀兩座高峰,神秀是漸悟,慧能是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