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中是如何理解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公案的

2020-12-25 老陽私塾

老陽按:有時候我看網上的一些哲理文章,有很多都引用佛教的禪宗文化,來作為說明,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公案,我們來一起學習南懷瑾老師是如何看待這個公案的。

經常有人提到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

這個公案,系出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他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佛家稱明師曰善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代表黑白分明)得出,許汝親見老僧。」因為禪宗有了這段公案的流傳,所以後世學禪與現在國內外談禪的人,便拿它做為參禪的把柄,有人說這就代表了禪宗的三關之說;也有人說,必須做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工夫以後,再翻一個身,仍然達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便是大徹大悟的境界。其實,這些所說,畢竟還是似是而非的見解,第一須要明了這是惟政禪師一個人用功的經驗談,至於惟政禪師本人,究竟是否已經大徹大悟,你先不能憑空架造,就代他作主觀的確定。

他第一階段所說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當然代表了所有的人們,在未學禪道以前,都是如此,看山河大地,物理世界的種種人物環境,歷歷分明,並不須要加以解釋。第二階段所說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倒是百分之百,的的確確是真實用過禪定工夫的境界;如果是一個真正用過禪定工夫,而且方法與修證程序,以及身心內外的操持行履,絲毫不錯,久而久之,便會使身心氣質,大起變化;於是兩眼神光充足,神凝氣聚,目前親眼所看到山河大地等等的物質世界,自然而然的都像在開眼作白日夢一樣,猶如一片浮光掠影,覺得這個物理世界的一切,都是夢幻般存在,並不真實,看人也好像只是一個機械的作用一樣。不管學禪或修道的人,許多人到了如此地步,便認為是真道,實際這種境界,與道毫不相干,這是因為身心在靜定的工夫中久了,心力與生理的本能,消耗減少了,精力充沛了,致使頭腦神經系統起了類似充電的變化,於是看去面前的萬物景象,猶如恍恍惚惚,並無實質的感覺。例如一個大病以後虛弱的身體,或者將死之際,視力渙散的情形相似(當然囉!我舉例所說的病情與死亡前的現象,並非就是代表修習禪定的人見山見水不是山水的境界,只是相似的比方,一是因病因死而有,一是因精神與生命活力充沛而生,並非完全一樣)。但是你不要忘記,這種現象,只是生理器官的感覺不同,能夠使你生起這種感覺知覺的,還是你的意識思誰的作用,如果你認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便是參禪修道的好景象,那還馬馬虎虎可以,倘使認為這個便是道,那你還不如吃一粒L.S.D.的幻想藥,或者吃不過量的安眠藥,豈不也有相同之妙嗎?你能說這便是道嗎?

現在國內外許多參禪與談禪的人每每提到這事,所以不能不加以說明,以免誤人歧途,平白地陷害了一個有用之身。至於惟政禪師第三階段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一說,當然是表示他已進一步的禪境,所以他自己說得個休歇之處;倘使單憑這幾句話,就算是大徹大悟,那你不如放心去睡一大覺,起來一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豈不更來得直截了當而痛快嗎?

所以讀禪宗的典籍與公案,實在不太容易,千萬不要被斷章取義矇混過去,必須要親自求證一番,方知究竟,如果我們把這一段專指用工夫的公案補充完善,那便需要引用一句唐代南泉禪師的話:「有人看目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才可以接近禪宗末後撒手的工夫,總之,這一則公案,還是只對禪宗工夫方面而言,並不完全關於悟道的見地。

後記:假如是學佛的人,必須得好好的研究研究公案。

相關焦點

  • 【北大國發院EMBA專訪】杜冰: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
    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坐在辦公室驀然回首,杜冰感慨自己在讀EMBA之前,「做工作,一件事就是一件事,招聘就是招聘,薪酬就是薪酬」,他繞不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框框。讀書,讓他跳出專業之一隅,豁然開朗。第一天走進古色古香的皇家園林朗潤園,杜冰就給自己立下了flag——「老師的任何一句話,任何一門課都要認真學習。
  • 見山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個話題之前也寫過,關注的多或許有兩個原因:1.因為我不擅長  2.因為很重要現在自己為這方面不足的憂慮已經減少了許多或許是看到且明白好多時候聽比說更重要發現越是成熟和熟悉的人之間的相處每一點在意和實在的行動會比言語來得更直接因為好多東西都是相互的比起容易情緒化本身
  •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大師禪悟的三階段,大相逕庭
    青原惟信禪師有一段流傳很廣的語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
  • 看山是山,山水是水
  • 禪機和禪味,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生活中常見嗎?
    有的人覺得很玄,不知道怎樣理解。實際上人們常見,常經歷的啊。怎見得?打個比方吧。學校開學了,新學期,新同學。人們怎樣想?我的校園,我的老師,我的同學,真不錯。這便是見山是山。慢慢的熟悉了。人們可能覺得,校園設施建設不人性化,老師太嚴厲,同學關係太複雜,真累。
  • 空無並不是佛法的終極,回過頭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我們將佛教又稱作空門,但並不是說佛門完全否定真實的存在,只是說真實並不是我們看到或感受的樣子,想要知道事物真正的樣子,必須先放下我們無始以來的見地也就是無明。「空」或「無」並非禪的終極。對「空」或「無」的執著會導致對世界漠不關心的虛無主義。
  • 夢裡看山是山,看水是誰
    就像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葉子。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可是沒有哪一天的夢見,與原來的夢境,完全一樣的。可是,對於一種事物,在夢境中可能完全出現。比如,飛翔之夢,奔跑之夢,見水之夢,屎尿之夢。雖然場景不一樣,可是內容大致一樣。於是,古人就對夢境進行總結。從此,就有了周公解夢。對於周公解夢裡面的內容,很多人深有感觸。
  • 悅見山海:細數昆明城裡的那些山
    ▲金馬坊 歷史上的金馬山上,曾有昆明近郊最大的寺院——歸化寺,該寺建於明清時期,後毀於戰火之中。滄海桑田間,金馬山已經不復存在,只有地名繼續沿用。玉案山玉案晴嵐,佛教名山在昆明城西北,有一座曾與碧雞山、金馬山齊名的名山——玉案山。逶迤十餘裡的玉案山,林壑幽深,翠峰屏列,核心景觀「玉案晴嵐」曾是遠近聞名的「滇陽六景」其一。
  • 讀了EMBA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囂張的氣焰都消下來了
    >汪海剛中歐EMBA2015開心麻花副總裁上海開心麻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總製作人我在2015年入校,同學剛見面時,回想起來是那句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種情形大約在半年後變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囂張的氣焰都消下來了。我們過去容易覺得自己強大,但是看到了一群和你差不多,甚至比你強的人,囂張的氣焰就弱下來了。
  • 富縣茶坊街道: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延安市富縣茶坊街道辦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定期組織黨員群眾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繪就出了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畫卷。
  • 告白文案|見山是山,見海是海,見你別是我的全世界
    見山是山,見海是海,見你別是我的全世界。See the mountain is the mountain, see the sea is the sea, see you don't be my world.
  • 王孝建:問道山水見古山
    當然,深厚藝術功底的背後,凝聚著他幾十年如一日,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與理解,更流下了他辛勤耕耘的汗水,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是家常便飯。成功往往眷顧辛勞付出、孜孜以求的人。左古山是一個成功的人。這些年他根植藝術沃土,博學博採,精益求精,獨闢蹊徑,開創了寫意山水畫的新天地。
  • 漫步於西陵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巖壁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標語很醒目,前面兩句易懂,而後一句讓人遐想...... 登上觀景臺眺望,江岸兩邊的山間分布著參差不齊民舍,看得出基本上都是新建的,它們依山勢而立,雖有巍峨之感,但也有讓人擔心之危。這些為三峽工程而被迫搬遷的村民,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 佛教界必讀:從雞足山隱修僧看佛教精神的回歸
    雞足山中的隱修僧(圖片來源:資料圖)「來自寶島的佛門犀利哥」——如果不是老老實實打開這部關於雞足山隱修僧見寬法師的紀錄片,一分一秒看下去,這個頗有些噱頭的名字,或許會先入為主地給人以見寬法師終日長發披散,髒須一蓬,不修邊幅,竹杖芒鞋,言行率直,形跡怪異,或宴坐,或飛奔,或長嘯,或狂舞,知之者明了其心,不解者以為狂癲。也許人們見慣了溫文爾雅的修行人,也許人們能接受民間傳說中濟顛僧的「鞋兒破、帽兒破」,卻會突兀於一位狷介不羈的修行人活生生地出現在視力所及之中,更難以想像這樣一位灑脫的法師另一番截然不同的生活。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芥子須彌山這些在佛教中如何解釋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他說,一切佛菩薩有一個解脫法門,叫作不可思議。注意!維摩居士並不是說,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果這文字是這麼翻的也對,可是意義就兩樣,變成是以不可思議為重點。
  • 俗語:「門前有水不是福,屋後有山災禍足」,是科學,不是迷信
    與老農坐在一起聊天,聊到了庭院選址的話題上,老農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門前有水不是福,屋後有山災禍足」。因此,庭院選址應該講究科學呢!剛從老農口中聽到這句俗語時,我還有些大惑不解呢!下面,我們就聊聊這個話題。一、門前有水不是福有人認為:門前有水,乃是清幽風雅的象徵,此地是宜居之地。尤其是一些所謂的「堪輿大師」會極力推崇在這樣的地方修房蓋屋。其實,這樣的地方是不適合修房蓋屋的,更是不宜長久居住的。
  • 灌雲縣侍莊街道黨工委書記朱禮家:美麗鄉村建設就是要見山望水留住...
    【奮鬥新時代•一線故事】  灌雲縣侍莊街道黨工委書記朱禮家:美麗鄉村建設就是要見山望水留住鄉愁  光明網訊(記者袁晴)侍莊,位於蘇北連雲港市灌雲縣城南如今,隨著美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現在的侍莊已實現華麗轉身,成為連雲港市委、市政府「百村示範、千村整治」戰略的先進典型,一幅天藍、地綠、水淨、村美、人勤的美麗鄉村振興畫卷在這裡徐徐展開。  曾經的髒亂差如何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靚麗典型?侍莊街道黨工委書記朱禮家道出了這變化背後的答案。
  •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巫山、巫水、巫文化
    百年巫山奇石名 一聞神女造生靈 縱水三峽事外情 奇遇外物待一行 ( 巫山一個物美價廉,景色宜人,最耐人尋味的當屬巫山、巫水、
  • 古山重:「看的見」的田園鄉村生活
    山重指向了各種美好:村落與自然環境的美,慢慢耕作、認真對待生計的美,宗族人倫、儀軌歷歷、珍重先祖記憶的人情和秩序的美......老房子可以修復甚至重建,但山重整合起來的這些美好,卻遠不是一般修建改造設所能成。山重村中有飽經風霜的古老房屋,但多數村民並不會為了滿足遊客的獵奇心態而刻意住在老房中,而是在村落外圍一層層地建起樸素、大方、實用的新屋。
  • 楞嚴經五十番顯見39:不是以佛的知見演講佛法,這個罪很大的,它叫做誤導眾生
    如何能拯救自己的靈魂?就是破無明,見法身,就是開採不生不滅的心性。諸位!如何開採不生不滅的心性呢?記得!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不生滅心性自然現前,這個功夫很是重要: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這一句話最關緊要,亦即於此父母所生身當中,有能即身成佛之常住不動本性。若能了此,則不再隨逐種種生滅之相,而得一心趣入不生滅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