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芥子須彌山這些在佛教中如何解釋

2020-12-27 老陽私塾

老陽按:以前看武俠小說,經常能看到一花一世界,後來學佛了才知道這是佛教術語,那麼這些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引用南懷瑾老師文章為例,向大家說明。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他說,一切佛菩薩有一個解脫法門,叫作不可思議。注意!維摩居士並不是說,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果這文字是這麼翻的也對,可是意義就兩樣,變成是以不可思議為重點。而現在的經文,是以解脫為重點;但是這個解脫法門是不可思議的。

他說,諸佛菩薩不是偶然到達這個解脫境界,是「住」在那裡,還不是小乘的「定」在那裡。定和住,在佛經上是兩個概念,不可以相互替代,定只是一個點,譬如旋轉中的陀螺,雖然在動,但是中心在一點上,就是定。住就不然,那個陀螺也不轉了,就擺在那裡不動了。

佛經說須彌山,是我們這個世界中最高大的山,一般人認為,就是這個地球上的喜馬拉雅山,我是不同意的。若須彌山就是喜馬拉雅山,那南贍部洲就是印度,中國就是東勝神洲,中東和歐洲就是西牛賀洲,西伯利亞就是北俱盧洲。幾十年前有位大師寫的佛學概論,就主張西伯利亞就是北俱盧洲,佛經描寫北俱盧洲幾乎是天人境界,是很舒服的。西伯利亞極為窮苦,哪裡是北俱盧洲的樣子?那佛經豈不是妄語?難怪以學者看來,佛經都是謊話。所以,不要誤認須彌山是喜馬拉雅山。佛過世之後,有些小乘經典這麼說,但也是很含糊的。

老實講,真正的須彌山是個形容,勉強說是代表地球的地軸也不正確。據我的了解,佛經上說,大陽和月亮是須彌山一半,在須彌山的中間,根據《華嚴經》,須彌山應該是銀河系統。所以須彌山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最高的山,照佛經三界天人的組織,欲界天的太陽月亮系統是須彌山之半。如果諸佛菩薩住在這個解脫境界的話,那麼以須彌山之高之廣之大,「內芥子中」,把須彌山放到芝麻大小的芥菜子之中,「無所增減」,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也沒有放大。這句話一聽很容易懂,氣派也很大,他說這是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請問我們要如何解脫?我們連把自己身體放進火柴盒都做不到,你說懂了佛法得了解脫,你來解脫看看。如果你做得到,外出旅行裝在口袋就可以了,飛機票都省了。這都是問題!佛經說解脫,要怎麼解脫?如果說佛經只是形容而已,那佛經就是謊話。佛是無妄語的,我們相信真得解脫的人是做得到的,並不是一定把身體放進火柴盒裡,這其中有深刻的道理。

維摩居士說,諸菩薩真住在解脫法門,所以【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你們學禪宗的同學要注意了,瞎吹是沒用的。近來外面很多人找我,這個求開悟,那個求印證。我有了個罪名,變成了什麼禪宗專家,禪宗又不是我的,我不懂禪,更沒有開悟。我真想到報上登個廣告,我是個說書的,不過我說書的時候,很努力給大家說就是了。下一句話更重要。

【須彌山王本相如故。】這個「王」是形容須彌山是最高大的山,是一切山中之王。全句是說:登菩薩之道真得解脫之人,住在這個境界裡,把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為什麼呢?因為須彌山王本來就是如此。他原文就是這樣,你不要看前人今人的批註,否則就被別人拉走了,你要看原典。但是這句話怎麼辦?他說「須彌山王本相如故」,須彌山本來不增不減,可大可小,非大非小。這又是什麼道理?這裡還沒有完。

【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佛經說須彌山是這世界中心,日月圍繞須彌山之半,四大天王就在這日月圈子放大一點的地方。忉利天是欲界的中心天,比日月系統又高一層。釋迦牟尼佛的母親,因為有生佛的功德,所以身後升到忉利天。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不是像高樓有三十三層,而是有三十三個聯合的區域,其中的主席是帝釋天主,中國稱之為玉皇大帝,他好比統領三十三路天人諸侯。

我是沒有時間做這件事了,但我希望你們同學能用白話文好好寫一篇三界天人的論文,把大小乘佛經、律論參透了,馬上再翻成英文,我包你賣大價錢,人家會驚異,二千多年前佛就已經有如此科學的宇宙觀。現在科學進步了,別的宗教的天堂觀念,已無法令人信服了。佛說過,這個宇宙的星球多至不可數的,所以科學會幫忙弘揚佛法。因此你們應該走科學路線,但是你們也不肯研究這些常識、我天天在著急,每星期要寫四五種不同的文章,每天晚上十二點寫到兩三點,寫得自己頭在哪裡都不知道了,可是極少會寫錯字的。這個本事你們要學,怎麼學?要解脫。寫到頭昏腦脹時,已經忘記這個頭了,死掉算了,眼睛也不要了,就要肯犧牲自己。這是閒話,你們年輕,好好研究,佛法有太多的好東西。

佛經的說法是,南天王天庭的階口,是青藍色的琉璃構成,所以我們看到的藍天,是南天王天庭階口的反映,但是其它世界看到的,卻不一定是青天。這在《大藏經》裡有,怪我定力不夠,當年在四川時讀到,但沒記住是出自哪一本經(按:大藏經八十五冊妙法蓮華經馬明菩薩品第三十)。

其次,你們氣脈全通了的人,打坐定的光中若是藍天,青藍色的光,那美得很。所以密宗的藥師佛畫像是藍的,不過顏色不對,太藍了,好像是人生了肝病似的。可是世界上沒有一種顏色,可以顯示出那麼清淨莊嚴的藍色。為什麼藥師佛畫成藍的,因為中脈通了的人,可以得長壽的人,他內中同天庭的藍色是一樣的。這是真的,你們年輕人自己說氣脈通了,有這個境界嗎?

上面提到了四天王天、忉利諸天,包括了中國民間天文常識的三垣、二十八宿、三十六宮,都「不覺不知己之所入」。須彌山包括欲界天的天人了(注意,這裡沒有講到色界),這些都納進芥菜子裡了,可是自己不覺得進入了一個小地方。一切眾生和須彌山被放進一粒小芥菜子裡頭,自己都不知道,只有什麼人知道?

【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只有應該得度的,就是有成就的菩薩,得了般若能看到一點清淨法身,他們才見到,那麼大的須彌山,進入了那麼微小的芥菜子中。換言之,只有明眼人看到了,其它人都不知道。這就叫作「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我們看得很熱鬧,不知道他在講些什麼,中國文學後來就有「芥子納須彌」的用語。

禪宗有個公案,宋朝有位居士,這居士是有功名的,能考得功名總是有相當學問的。中國文化一直到清朝末年,所謂正途出身的,是說由秀才到舉人、進士、選翰林、外放作地方官,一二十年的學問功名下來,第一步可能只放個縣長等級的官。這樣子的人在自家祠堂裡,會寫明是進士出身。以前作官的出門可威風了,前面有舉牌子的,鳴鑼開道的,大家都知道是進士出身。這是正途出身,比非正途出身的就好像高了一級。像今天講學歷,同是博士、碩士,大家會比某某是哪所大學畢業,其某是留學某大學,是一樣情形。

回頭再說這個居士,他去請問一位禪師,問道:須彌納芥子是很平常,但芥子納須彌就讓人難信。禪師一笑,問他:聽聞居士讀書萬卷,是否確實?居士答是。禪師就說:一萬卷書如何裝得入居士身中?這居士馬上就有所悟了。當然這還是道理上面的悟,只是理解上的懂,禪宗說這是知解中的,在理論的解釋、推理中去了解,真實的境界般若,還是沒有證到。

這是古人的例子,現在就要用科學的道理了。譬如小小一塊肉,其中有多少細胞?乃至小小一個細胞上,可能有多少細菌?每個細菌又可以再分下去,它生命裡還有生命,這就是芥子納須彌的道理。再例如人身上的血管,接成一條有多少公裡長?一秒鐘血液流動幾公裡?心臟跳動平常自己聽不見,除非你捂住耳朵聽,但是從科學上講,跳動聲應該是其大如雷的。理論上我們可以說是有這種事,芥子可以納須彌,大可以納小,小也可以納大。

我們曉得有大小,就是我們的痛苦,所以不能得解脫。譬如大家打坐,經常有兩個東西忘不掉: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空間觀念,像是學道的,一定要面對東方打坐,學佛的又要面對西方。大小是人為的,時空、內外都是相對的。去掉了這些人為的、相對的觀念,你才真得到不可思議解脫,明心見性才算有一點影子了。

現在年輕人好談禪,這也就是禪的道理。禪不是空談的,要實際證得的,能夠一念放下就解脫了。一念放下,不是你打坐時閉著眼睡覺,萬事不管,那只是第六意識不起活動,而你血液仍然在流。你坐了一兩小時起來,自己也知道坐了很久,一看表,嗯,這一堂坐得蠻不錯。你白坐了!連時間觀念都沒有忘掉。念,不是只講第六意識的,一念放下的念,是指下意識不動念。這個道理了解了,才能真正放下大小、內外、時空,才到達了解脫法門。這是《維摩詰經》的重點,就有這麼嚴重。

相關焦點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超越因果聯繫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語出《華嚴經》、《梵網經》等經典,這句話的含義不僅僅是微塵之中有須彌、剎那之間有永恆,而且是雖一花一葉,映照大千世界無量巨細,並且攝於周遍無礙的菩提智慧邵雍感到有點奇怪,就此佔了一卦,根據卦象,邵雍得出結論:晚上會有一個女子來折梅花,園丁要追逐女子,導致女子摔傷右腿。後來的事情果真是這樣。二、有個商人要經商出門,就去找一位禪師,希望禪師指點迷津,此行是否獲利。禪師說一定會多多獲利的,為什麼呢?禪師這樣解釋:問到這個事情的時候,恰好侍者端著滿滿一盤果饌推門走了進來。
  • 這部佛經裡的時空相對論如此奇妙,真是一花一世界嗎?
    《維摩經.問疾品》裡維摩詰居士問文殊菩薩:「你去過無量無數的佛世界,哪一個佛土設有至上妙善功德所成就的獅子寶座呢?」文殊菩薩回答:「在須彌燈王佛的須彌相世界有八萬四千由旬高的寶座,莊嚴美好,簡直難以形容。」一由旬為40裡到80裡,八萬四千由旬大約有50萬裡即25萬公裡左右。
  • 星雲大師:佛教的時空觀 第二篇·空間(須彌納芥子 微塵容虛空)
    在佛法中說,我們的「法身自性」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因為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我們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死,是永恆如一。所以,佛教的時空觀認為,時間是豎窮三際,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無始無終的;空間則是橫遍十方,橫: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這就是我們心內的空間。
  • 緬甸的佛塔文化可謂「一塔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仰光曼德勒蒲甘
    在佛教中,有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說法,而對於緬甸來說,我覺得可以用「一塔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來形容。的確,緬甸給予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僅僅是它的佛教文化,而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佛塔文化。也正是因為緬甸所特有的佛塔文化,吸引著一鹿老師不止一次地踏上了緬甸的旅程。
  • 佛教『南懷瑾』為什麼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許?
    這樣坐起來「空」是很舒服的,世界上一大享受,而且告訴人家:「我在學佛,不要吵我,我要打坐」,實際上坐在那裡--這是學懶,不是真的空;2、真的空是活潑潑的。你看,這個虛空多靈活啊,飛機可以在裡頭來去,原子彈可以來去,它不沾,這個是空,你做得到嗎?你做不到啊。
  • 滿分作文 芥子納須彌
    佛曰:「背光而行時,你眼中只有自己;向光而走時,你看到的是整個世界。須彌藏芥子,介子納須彌。只看到自己的話,你不過是茫茫須彌中一粒微不足道的芥子;若放眼遠望,胸納天下,心系蒼生,則須彌山也不過是你眼中的一粒芥子。」  佛曰:「紅塵十丈,卻困於芸芸眾生;仁心雖小,也容我佛慈悲。你要看到,這個世界並非只有你一人。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儘是法身。
  • 藏傳佛教作品: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心一淨土,一人一佛陀
    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無悔的愛,除你之外,別無他愛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為世界何為菩提?眼界即為世界,胸懷即為菩提。這裡是峰哥開眼賞花看世界……櫻草花(學名:櫻草,拉丁學名:Primula sieboldii),多年生草本。
  •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鉛華洗盡,只剩一顆普渡眾生的心
    如果你刻意敵對,一萬個敵人,你如何敵得過?念頭越多,業障越多。把萬惡化為善,不離「念佛是誰」。「念佛是誰」是為了參悟、覺知、隨心和即心即佛。妄想、業障皆為日常印象、觀念、經驗和分別心導致的錯誤集合,不可執著。前念即因,後念即果。
  • 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掀起80年代退魔熱潮的《孔雀王》和荻野真
    孔雀的姐姐朋子是天蛇王,女主角阿修羅的守護神是阿修羅王,漫畫中除了魔教退魔師之外,還有中國道教的高手王仁丸和黃海峰,都是道家除魔師,王仁丸的守護是大暗黑天。 裡高野是日本密教的兩大重鎮,一在京都比叡山延曆寺,是天台宗的總本山,另一個在和歌山高野山金剛峰寺,是真言宗總本山。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奇花異草紫竹,栽培技術傳說故事
    紫竹林的傳說:相傳普陀山,山上有一個蛇王,率領它的子孫,盤據在這個山上,大有『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之勢,甚麼人也不敢來侵犯它的地盤。有一次觀世音菩薩變成一個老比丘,來向蛇王借山開道場,以廣度娑婆世界的迷昧眾生,蛇王為了要保持自己的權益起見,執意不肯。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這時,我們幾人各個屏氣息聲,緊張的手心裡都是冷汗,甚至能夠清晰的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我們不知道能有什麼辦法令我們從狼群中突圍出去。看到這樣的情形,老鄉又發話道:「還有嗎?一點不留地丟下,想保命就別心疼這些東西了!」此時,除了緊張、害怕還有羞憤……!作為戰士,我們是有責任保護好這些物資的,哪怕犧牲自己。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們的車被塢到雪地裡出不來,只能被困在車裡。
  • 一花一世界 一草一天國
    研究中國美學和藝術三十餘年,長於中國哲學與藝術關係的分析,從中剔發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出版《南畫十六觀》《真水無香》《中國美學十五講》等著作。我今天講的題目叫「一花一世界:中國藝術小中現大的智慧」。我最近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了一本小書《一花一世界》,這本書我做了十幾年。
  • 菩提一葉,一葉菩提,您有一片葉脈在這裡……
    正如佛教《華嚴經》所云:「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為「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侵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但又不失柔韌性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葉脈網」 又稱為「菩提濾網」。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奇花異草無憂樹,花語文化優美句子
    佛教傳說的一種異樹,高5-10米。羽狀複葉,葉柄非常柔軟無法支撐葉片,因而嫩葉呈垂狀,細看宛如一件被雨打溼了的紫色袈裟。每年3-5月間開花,盛花時,狀如火炬般的金色花序覆蓋了整個樹冠,遠眺仿佛一座金色的寶塔。種子秋季成熟。主要價值:樹枝雄偉,葉大翠綠;花序大型,花期長。
  • 敦煌壁畫中各式各樣的須彌山!古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山!
    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須彌山(梵語: Sumeru),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根據《長阿含經》的說法,須彌山北為北俱蘆洲、東為東勝神洲、西為西牛賀洲、南為南贍部洲!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奇花異草骨裡紅梅,淨月潭森林公園
    生長勢較弱,小枝綠色發紅,老枝表皮紅棕色,內皮紅色,花深紅色,具微香。全國各地均有栽培,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居多,園藝栽培品種多。落葉小喬木。樹木園、南嶽鎮。全國各地均有栽培,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居多,園藝栽培品種多;朝鮮日本也有。果實可食用或制果脯;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果、種仁均可入藥;供觀賞,優良盆景材料。
  • 桑耶寺:一座象徵佛教宇宙組成基本單位「一世界」的寺院
    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比較準確的表述應該是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自佛教傳入藏區,用於供奉佛像的廟宇、拉康早於桑耶寺出現,由於沒有剃度出家的僧人住寺,這些廟宇從嚴格意義上不能稱為寺。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奇花異草一葉蘭,花語寓意優美句子
    它能在各種環境中生長,具有非常頑強的生命力。一葉蘭寓意一、天長地久一葉蘭寓意著天長地久,祝願男女愛情能長長久久的。一葉蘭又被稱之為大葉常綠植物,其葉形挺拔整齊,葉色濃綠光亮,姿態優美、淡雅而有風度,觀賞價值比較高。
  • 菩提講經雷動九天,玉帝如來為何都沒察覺?看樵夫說了什麼
    既然這樣,為何他倆卻對菩提祖師一無所知?畢竟這樣一個有能耐的人,凡是上位者,應該都會據理力爭的將他拉到自己陣營的吧。雖說菩提祖師很是低調,隱居在深山裡,不願被塵世所打擾,就算玉帝如來他們請不出人家,但也一定會有所關注,可事實上,他們是真的對於菩提祖師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