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耶寺:一座象徵佛教宇宙組成基本單位「一世界」的寺院

2020-12-13 舒放的後花園

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比較準確的表述應該是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自佛教傳入藏區,用於供奉佛像的廟宇、拉康早於桑耶寺出現,由於沒有剃度出家的僧人住寺,這些廟宇從嚴格意義上不能稱為寺。

藏傳佛教寺院從建築角度而言,和漢地寺院建築秉承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沿中軸線兩側呈對稱性布局不同,絕大多數都有著因地制宜的地域特色,藏傳佛教寺院或是依山而建,或是在平壩草原上一字攤開,且整座寺院為開放式——一般來說除了大寺院的經廓具有部分圍牆功能外,寺院鮮有圍牆。但這一情況現在有所改變,如青海塔爾寺在上世紀末修建了繞寺一周的圍牆(其中部分為鐵柵欄),主要是由於具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名望的漢地施主出資而為。

這種開放式建築風格,一方面是藏族建築觀念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有機融合的具體表現。不過在藏傳佛教建築中,還是有極具特色、風格迥異的寺院,如桑耶寺和青海瞿曇寺。瞿曇寺依照明朝皇宮圖紙而建,不僅是漢地且是皇家風格,在這裡略去不談。而桑耶寺,整座寺院依照佛教的宇宙觀而修建,可以說是佛教宇宙觀的立體呈現。

桑耶寺位於西藏山南市扎囊縣。始建於8世紀中葉,由印度前來藏地傳法的蓮花生大士和寂護大士分別選定地點、設計結構布局,贊普赤松德贊奠基動工。蓮花生、寂護、赤松德贊被稱為「師君三尊」,極受藏傳佛教信眾的尊崇。桑耶寺建成後,赤松德贊在桑耶寺剃度第一批藏族僧人,史稱「七覺士」。這是西藏歷史上第一批僧侶,桑耶寺從此「佛法僧」三寶俱全,成為西藏歷史上首座佛教寺院。

佛教的宇宙觀,其基本構成單位為「一世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的「世界」一詞,就是源於佛教術語。世,指過去、現在、未來,也就是時間;界,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西南、上、下,也就是空間。

那麼「一世界」包括什麼呢?

「一世界」是以鐵圍山(環繞四大部洲外圍鐵質構成的山脈)為界,界內中心是須彌山,圍繞須彌山是四大洲和每一大洲所率的兩個小洲,加上一日一月,此為「一世界」。

一千個(千倍)這樣的世界為小千世界,千倍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千倍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因為三個千連乘,所以也叫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俗語「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就來源於此。

桑耶寺最初的建築,正是「一世界」的具體象徵:

烏孜大殿位於桑耶寺中心,象徵世界中心須彌山。

烏孜大殿東南西北四殿即江白林殿象徵東勝神洲,阿雅巴律林殿南瞻部洲、強巴林殿象徵西牛賀洲、桑結林殿象徵北俱盧洲。四殿又各有兩配殿,即朗達倉康林、頓窮拉巴林、達角倉瑪林、中珠甲卡林、隆丹白薩林、桑丹林、那措扎扎林、白哈貢則林殿,分別象徵八小洲:提訶洲、毗提訶洲、舍諦洲、上儀洲、遮末羅洲、筏羅遮末羅洲、矩拉婆洲、拉婆洲。

南北兩殿象徵日、月雙輪。

白青綠紅四塔 四塔修建於主殿四角,這是由於主殿象徵世界中心須彌山,四塔象徵居於須彌山腰的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極為重要的護法。

外牆象徵鐵圍山。

桑耶寺作為西藏最古老的寺院, 始終在廣大信眾心中享有崇高地位。千餘年來雖然幾度磨難,卻依舊屹立於世界屋脊。桑耶寺擁有自吐蕃時期以來各個時間段有關歷史、宗教、建築、雕塑、巖刻、繪畫以及藏漢民族關係等多方面的珍貴文物,是不可多得的有關藏族早期古老獨特的文化寶庫。尤以呈現佛教宇宙觀的整體建築而聞名於世。

相關焦點

  • 山南歷史上有著眾多的西藏第一,這座寺院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
    桑耶寺整個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經中的大千世界的結構布局設計而成,是依照密宗的曼陀羅建造的:烏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須彌山,大殿周圍的四大殿表示四鹹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太陽、月亮殿象徵宇宙中的日、月兩殿,寺廟圍牆象徵世界外圍的鐵圍山;圍牆四面各設一座大門,東大門為正門。桑耶寺建築風格獨特,主殿為三層,一層為藏式、二層為漢式、三層為印度式建築風格,又稱「三樣寺」。
  • 親眼見到代表四方大地的「四大部洲」,雖然是一小部分,亦很壯觀
    其北側修建一座入口牌坊——「慈福」牌樓,第一層為三個牌樓圍城的一個廣場,經過廣場後進入建築群;第二層平臺為兩座面闊五間的二層配殿——寶華樓和法藏樓;第三層臺地上構築一座九開間重簷歇山頂大殿,上懸「須彌靈境」匾額,殿內供奉佛教諸神幾十尊。一進公園門就一直向上,也算是「步步高升」吧,信這個的朋友可從北門進去。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
    本屆論壇以「從寺廟建築看佛教中國化」為主題,旨在從寺廟建築具象視角與歷史發展緯度,進一步研究佛教文化藝術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與交流融合特點,闡述其在佛教中國化方面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與現實意義,並將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審美觀念、道德準則、教義思想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促進新時代佛教健康傳承。當今世界佛教體系按照語系主要劃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 中亞最早的佛教寺院:鐵爾梅茲考察日記
    2018年8月,我們奔赴烏茲別克鐵爾梅茲地區進行考察,這次考察目的是準備選擇阿姆河北岸的一處佛教寺院遺址與烏方展開合作考古發掘。在烏方考古學家陪同下,對這一區域的所有考古遺址都進行了初步調查。
  • 尕藏加:清宮在京新建與修繕的藏傳佛教寺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尕藏加(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李保華)一、京城藏傳佛教寺院清朝入關後出資在京城新建、改建和修復眾多藏傳佛教寺院清順治八年(1651),順治皇帝以「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建寺,壽國佑民」為由,命在京城按喇嘛腦木汗所請建造一座與白塔組成的藏傳佛教寺院,初稱白塔寺,後易名永安寺(今北京北海公園)。於康熙十八年(1679)、雍正九年(1731)兩次重建,飾其禿敝,更復舊規,並制定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邀請京城各寺喇嘛僧人108名誦經祈福。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_宗教_中國西藏網
    本屆論壇以「從寺廟建築看佛教中國化」為主題,旨在從寺廟建築具象視角與歷史發展緯度,進一步研究佛教文化藝術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與交流融合特點,闡述其在佛教中國化方面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與現實意義,並將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審美觀念、道德準則、教義思想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促進新時代佛教健康傳承。當今世界佛教體系按照語系主要劃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 佛教寺院的山門為何也稱為三門殿
    山門又作「三門」,是佛教叢林的象徵,有以下幾種意思:寺院正面、最外層的門,稱山門;寺院為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於山中,因此稱山號、設山門;泛指寺院為山門,後世即使造於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稱山門;寺院全體有時亦稱山門。
  • 佛教的基本常識和禮儀
    如果是採用坐式的雙腿並曲下垂,兩足踏地,雙手並膝或做「說法印」才能單獨供奉,就和佛教的入鄉隨俗一樣,原本的天竺佛教裡是沒有這個佛的,是漢化後的結果,受此影響,在藏傳佛教裡彌勒佛似乎比漢地佛教更受推崇入寺院禮儀選門,寺廟建築都有許多道門,從哪一道門進入都有講究的
  • 佛教在亞歐:佛教是如何傳入英國的?
    1927年太虛大師環遊世界弘法,抵達倫敦時就曾受到摩訶菩提會倫敦分會的熱烈歡迎。該會後因達摩波羅長老回斯裡蘭卡,更名佛教精舍(The Bddhist Lodge)。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爭的影響,佛教在英國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近幾十年來,英國的佛教漸有中興之勢,出現了不少新的佛教組織和寺院。
  • 牛首山佛頂寺,南京最大的寺院,這裡是舍利護持僧團的弘法道場
    說起竹子,在佛教中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佛教中便有「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描述,竹子是營造禪意環境的載體。竹葉隨微風搖擺發出瑟瑟聲,不覺人人也靜了下來。眼前這座建築為天王殿,造勢較高,分主殿及兩側旁殿組成,整座建群沿襲禪宗寺院的伽藍七堂之制,秉承唐代建築風格。去往殿堂需沿曲折階梯而上,寺院內需按照右上左下的順序登梯。面對著的是近10米高的石牆壁畫,上面刻畫著佛祖說法圖。
  • 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院,由100萬尊佛像裝飾而成,光停車場就有8座
    這是一座位於泰國曼谷的寺廟,一直以來被人們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寺廟」。名為:法身寺,外形看起來酷似飛碟,卻由100萬尊法身佛像裝飾而成。在泰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極高的影響力,每天都有來自五湖四海的信徒。與其稱之為寺廟,倒不如更貼切的稱它為寺院。
  • 中國這七個寺廟最適合去旅遊參觀,每一處都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一、麓山寺麓山寺在湖南長沙,已歷經滄桑1700多年,是湖南的第一所寺院,這處遺蹟是佛教入湘最早的見證。古老的寺院建在半山腰上,這裡古樹參天,氣候溫和,貼近自然,非常適合旅遊。這裡是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這座古老的寺院雖歷盡了滄桑,但屢廢屢興。如今的東林寺其建築風格採用了中國古代山林建築群的空間層次布局,整個建築依山而建,氣勢恢宏,其間設有鐘鼓樓和登山階梯,形成了一個錯落有致的的空間整體。走進寺院,很多信徒不遠千裡前來朝覲,絡繹不絕,肅穆的誦唱聲在空中繚繞。整座寺院與村莊、農田連成一片,這裡處處皆景色,來此地的人多懷崇聖之心,深切的感受一花一物一世界的境界。
  • 最大的佛教寺院,佔地面積廣,寺院多尊佛像,值得一睹為快
    而承載著人們寄託的,是現實中的宗教,正如我們中國人有的信奉道教,有的信奉伊斯蘭教一樣,歐美國家大多信奉基督教,但在亞洲,當人們最能接受佛教時,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信仰者,而佛教的活動主要是在寺院進行,寺院建築也是佛教文化的精華,在泰國,寺院面積達360萬平方千米,寺院中的一百萬尊佛教尤其壯觀。
  • 自駕西藏,了解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教體系
    先從藏地密碼談起,藏地密碼指的是公元八世紀朗達瑪贊普第一次禁佛運動,禁止吐蕃範圍內的民眾信仰佛教,驅逐印度和漢族僧人,停止修建的佛寺,桑耶寺,大昭寺等所有的佛教場所被查封,小昭寺被當牛圈。寧瑪派(俗稱紅教)從公元11世紀該教派吸收和保留了大量苯教,苯教是王室貴族和少數官吏,信仰的藏傳佛教最古老的宗教,以傳承弘揚吐蕃時期譯傳的舊密咒為主.寧瑪派的主要寺院有敏卓林寺,噶陀寺,多吉札寺,白玉寺,雪謙寺,卓千寺等六大寺.
  • 蓮花象徵著什麼,和佛教又是什麼關係
    蓮花象徵著什麼,和佛教又是什麼關係文·小風看文化佛教對於蓮花是很看重的,可以說蓮花是佛教的象徵,你所見到的佛陀,菩薩,都會是乘著蓮花而來,而往生的人也是坐著蓮花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可以說是蓮花和佛教的關係是十分的密切了,蓮花就像是佛教的象徵的標誌。
  • 中國風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
    五臺山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臺縣東北隅,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臺」,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座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公裡,最高海拔3058米。五座山峰(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鬥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臺,故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