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比較準確的表述應該是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自佛教傳入藏區,用於供奉佛像的廟宇、拉康早於桑耶寺出現,由於沒有剃度出家的僧人住寺,這些廟宇從嚴格意義上不能稱為寺。
藏傳佛教寺院從建築角度而言,和漢地寺院建築秉承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沿中軸線兩側呈對稱性布局不同,絕大多數都有著因地制宜的地域特色,藏傳佛教寺院或是依山而建,或是在平壩草原上一字攤開,且整座寺院為開放式——一般來說除了大寺院的經廓具有部分圍牆功能外,寺院鮮有圍牆。但這一情況現在有所改變,如青海塔爾寺在上世紀末修建了繞寺一周的圍牆(其中部分為鐵柵欄),主要是由於具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名望的漢地施主出資而為。
這種開放式建築風格,一方面是藏族建築觀念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有機融合的具體表現。不過在藏傳佛教建築中,還是有極具特色、風格迥異的寺院,如桑耶寺和青海瞿曇寺。瞿曇寺依照明朝皇宮圖紙而建,不僅是漢地且是皇家風格,在這裡略去不談。而桑耶寺,整座寺院依照佛教的宇宙觀而修建,可以說是佛教宇宙觀的立體呈現。
桑耶寺位於西藏山南市扎囊縣。始建於8世紀中葉,由印度前來藏地傳法的蓮花生大士和寂護大士分別選定地點、設計結構布局,贊普赤松德贊奠基動工。蓮花生、寂護、赤松德贊被稱為「師君三尊」,極受藏傳佛教信眾的尊崇。桑耶寺建成後,赤松德贊在桑耶寺剃度第一批藏族僧人,史稱「七覺士」。這是西藏歷史上第一批僧侶,桑耶寺從此「佛法僧」三寶俱全,成為西藏歷史上首座佛教寺院。
佛教的宇宙觀,其基本構成單位為「一世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的「世界」一詞,就是源於佛教術語。世,指過去、現在、未來,也就是時間;界,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西南、上、下,也就是空間。
那麼「一世界」包括什麼呢?
「一世界」是以鐵圍山(環繞四大部洲外圍鐵質構成的山脈)為界,界內中心是須彌山,圍繞須彌山是四大洲和每一大洲所率的兩個小洲,加上一日一月,此為「一世界」。
一千個(千倍)這樣的世界為小千世界,千倍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千倍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因為三個千連乘,所以也叫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俗語「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就來源於此。
桑耶寺最初的建築,正是「一世界」的具體象徵:
烏孜大殿位於桑耶寺中心,象徵世界中心須彌山。
烏孜大殿東南西北四殿即江白林殿象徵東勝神洲,阿雅巴律林殿南瞻部洲、強巴林殿象徵西牛賀洲、桑結林殿象徵北俱盧洲。四殿又各有兩配殿,即朗達倉康林、頓窮拉巴林、達角倉瑪林、中珠甲卡林、隆丹白薩林、桑丹林、那措扎扎林、白哈貢則林殿,分別象徵八小洲:提訶洲、毗提訶洲、舍諦洲、上儀洲、遮末羅洲、筏羅遮末羅洲、矩拉婆洲、拉婆洲。
南北兩殿象徵日、月雙輪。
白青綠紅四塔 四塔修建於主殿四角,這是由於主殿象徵世界中心須彌山,四塔象徵居於須彌山腰的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極為重要的護法。
外牆象徵鐵圍山。
桑耶寺作為西藏最古老的寺院, 始終在廣大信眾心中享有崇高地位。千餘年來雖然幾度磨難,卻依舊屹立於世界屋脊。桑耶寺擁有自吐蕃時期以來各個時間段有關歷史、宗教、建築、雕塑、巖刻、繪畫以及藏漢民族關係等多方面的珍貴文物,是不可多得的有關藏族早期古老獨特的文化寶庫。尤以呈現佛教宇宙觀的整體建築而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