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包括心外的空間與心內的空間。心外的空間是指我們生存的外在環境,譬如我們居住的房舍、活動的場所,甚至於宇宙自然界等,都是我們心外的空間。其中尤以「家」是我們最直接、最密切的生活空間,當一個人經過了白天的辛苦工作,到了晚上,總希望回到溫暖的家,以養息疲憊的身心;即使一隻小鳥,飛過千山萬水,也要回到窩巢裡棲止。
不論「家」也好,「窩」也好,這就是生活的「空間」。一個人如果不能把生活的空間安排妥當,就無法過著舒適的生活。根據歷史記載,有不少的戰爭,起因都是為了爭奪土地,這就是「空間的爭奪」,空間對於人類的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一個人平常活動的心外世界,不論是過去的君王諸侯或將相百官,他們的權勢威力不論有多大,他們所能到達的空間仍然是有限的。儘管科學文明已經發展至太空時代,美國人也已率先把人類送至月球,但是在這個宇宙虛空之中,除了月球之外,還有其它多如恆河沙數的星球,人類還不曾見聞過,更遑論登陸了。所以,一個人除了有心外的空間,更要有心內的空間,心內的空間就是心胸的開闊。
在佛法中說,我們的「法身自性」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因為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我們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死,是永恆如一。所以,佛教的時空觀認為,時間是豎窮三際,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無始無終的;空間則是橫遍十方,橫: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這就是我們心內的空間。一個人能體會心內的空間,便能了解「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的道理,便能領略「須彌納芥子,微塵容虛空」的奧妙了。
2、須彌納芥子
「須彌」,由須彌山轉借而來,喻指極大的空量。佛教的宇宙觀主張:宇宙是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須彌山是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據《立世阿毗曇論、數量品》卷二記載:「須彌山周遭為須彌海所圍繞,高為八萬由旬,深入水面下八萬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圍有三十二萬由旬,繼之為八山,山與山之間,隔著七海……」由此轉喻為極大的意思。
「芥子」,原是芥菜的種子,顏色有白、黃、赤、青、黑之分。因為它的體積微小,因此藉以比喻為極小之物。
《北本涅槃經》卷二說:「佛出世之難得,猶如芥子投針鋒。」因為芥子與針鋒均為極微小之物,因此以「芥子投針鋒」來比喻極為難得的事。《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將芥子與菖蒲、沉香等,共列為三十二味香藥之一。又,《大日經義釋》卷七說,芥子性辛辣異常,多用於降伏障難的修法。因此,密教中,將白芥子置於火中燃燒,作為退除惡魔、煩惱,及加持祈禱之用。
「須彌納芥子」一語,禪宗用來表示超越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等差別見解,而達於大徹大悟、融通無礙的境界。《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說:「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佛教中的須彌山(資料圖)
在華嚴宗,則用來表示華嚴境界中不可思議的「法界之顯露」,意思是說法界的體性廣大不可思議,無所不包而大小無礙;因此即使以須彌山放入一芥子中,須彌山不縮小,而芥子也不膨脹。這種「大小無礙」的思想,是佛教所特有的思想。
過去有座寺院,掛了一幅對聯,對聯上寫著「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有位讀書人看了對聯,百思不解,問道:「須彌山那麼大,藏一粒芥子是沒有問題,可是小小的芥菜子裡如何能容納得了那麼大的須彌山呢?未免言過其實了!」
寺院的知客師於是反問道:「你是讀書人,想必聽過『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這兩句話吧!現在就請你把一本書放進肚子裡!」
「一本書怎麼能放進肚子裡呢?」
「萬卷書都能讀進去,為什麼一本書就放不進去呢?」
書生聞言大悟,原來空量的大小是可以兼容的。
華嚴哲學一乘十玄門中的因陀羅網境界門,是借著覆蓋於帝釋天的因陀羅宮殿上的網目,每一個網目上結有一顆明珠,無數的明珠彼此光光相涉,相入相即;每一顆明珠含攝一切珠玉的光芒,一微塵可以容納一切佛剎,來說明大小無礙。譬如我們小小的眼球有數萬個眼細胞,一張小小的計算機磁碟片,可以儲藏無數的資料,都是芥子納須彌的證明。這也都是在說明,我們不應該把事和理二分,而是要把事相和義理融會貫通,這便是覺悟之後對空間的客觀性和超越性的認識。
3、微塵容虛空
「微塵」是眼根所取最微細的色量,諸經論中每以「微塵」比喻量的極小。在小乘佛教如薩婆多部認為,構成宇宙最基本最細微的元素叫做「極微」,也就是物質分析到極小不可分的單位,稱為「極微」,又稱為「微塵」。
《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二記載:極微雖然沒有長短方圓等形狀,也沒有青黃紅白等色彩,不是肉眼所能看得見的,但是極微確實為一實質存在的色法,一切物質均為極微所組成,因此極微在虛空中佔有一定的方位空間。
《俱舍論》卷十二說:以一極微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的極微而成一團,稱為「微塵」。合七極微為一微塵,合七微塵為一金塵,合七金塵為一水塵,合七水塵為一兔毛塵,合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合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合七牛毛塵為一隙遊塵量。這個隙遊塵飛散在空中,就是我們肉眼所見到的色塵。其逐次增加的數目,表列如次:
微塵:七個極微
金塵:四十九個極微
水塵:三百四十三個極微
兔毛塵:二千四百零一個極微
羊毛塵:一萬六千八百零七個極微
牛毛塵:十一萬七千六百四十九個極微
隙遊塵: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
以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成為一個隙遊塵。如此,則極微的渺小,實在令人驚嘆。又極微集合形成物質之時,至少必須具足地、水、火、風的四大,以及色、香、味、觸的四塵,才能形成。
「虛空」,依《大乘義章》卷二說:「虛無形質,空無有礙,故曰虛空。」《宗鏡錄》卷六舉出虛空十義:
(1)無障礙義:虛空雖然遍一切處,但是絕不障礙任何一個色法。因此《大毗婆沙論》說:「虛空無障無礙,色行於中,周遍增長。」
(2)周遍之義:虛空遍滿一切,無所不至。
(3)平等之義:虛空無有簡擇,於一切平等。
(4)廣大之義:虛空廣大,無垠無際。
(5)無形相義:虛空無有形狀相貌。
(6)清淨之義:虛空恆常清淨,無有垢染塵累。
(7)不動之義:虛空恆常寂止,離一切生滅成壞之相。
(8)有空之義: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徹底否定、消滅。
(9)空空之義:徹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毀一切空執。
(10)無得之義:虛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微塵是極其渺小的質量;相對的,虛空是廣大無邊,是不可測知的空量,兩者是不能互相比擬的。但是,若以佛法的觀點來看,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因為佛說一微塵中有無數剎(一剎即為億萬太陽系),無數剎中有無數佛,一一佛身各毛孔中有無數剎,剎中佛身,佛身毛孔,毛孔中剎,重重無盡,這樣看來,極小的極微又不知大於太陽系多少倍了。
由此可知,一般人所知的空量,都是此世界有情的幻相,因為有情界各有各的不同空量。譬如從中國到日本,相隔數千裡,即使坐噴射客機,也需要若干時間;西方極樂世界,離此十萬億佛土,一念之中,即可往生。因此可知,空量的距離,近不在眼前,遠亦不在天邊。
如果我們能從上述的義理了達事相,從一粒微塵中,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這粒微塵就是一個虛空,所以說「微塵容虛空」。
4、結語
「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外在的虛空世界,一個人窮其一生,所能到達的,只不過如微塵般而已。所以對於心外的空間不必去爭執、佔取,重要的是,必須去體會心內的空間。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告訴我們,心內的空間比心外的空間更大,俗謂「宰相肚裡能撐船」,一個人心內的空間之大,可容納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如果能把自己心內的空間擴大,就能夠如大海容納百川,不捐細流;泰山承受土壤,不辭寸土。心內有了寬闊的空間,就能包容宇宙虛空,就可以任性逍遙,隨遇而安。
要獲得心內的空間,佛教有許多經典都能提供我們正確的方法與指示,譬如《維摩詰經》中的「不二法門」,就能開展我們心內的世界;《華嚴經》中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就能擴大我們心內的空間。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把握自己心內的空間,也就可以同樣獲得心外的空間。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譯,它在印度,並不是佛教創造的名詞,乃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可以算作長時間,也可以算作短時間,長可長到無盡長,短也可以短到一剎那。
不過,通常所稱的劫,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
佛經中所說的劫,分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
第二、中劫:經過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因為,據佛典中說,我們所處的地球,共分「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時間過程,均為二十個小劫,在這四大階段中,唯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初「成」的階段是由氣體而液體。再由液體而凝固,所以不堪人類的生活。到了「壞」的階段,正在劇烈的破壞之中,也不適合人類的生存;據說是經過四十九次大火災,七次大水災,一次大風災之後,地球便歸消失。
壞劫終了,「空」劫開始,在空無一物中再經過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漸形成,進入另一期的「成」的階段。佛教把這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稱為四個中劫,分別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第三、大劫: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換句話說,地球世界的一生一滅,便是一個大劫。然而,壞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燒到色界的初禪天;每一次大水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禪天;最後一次大風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禪天。也就是說,每一次大劫的範圍,除了色界的第四禪天及無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內的動植飛潛,一切萬物都是在劫難逃。不過,不用悲哀,當壞劫來臨,此界的眾生,或者已轉生他界,或者已直升第四禪天,不會有一個眾生沒有安身之處。
佛經上所稱的劫,如不標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在三界的眾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壽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長的壽命是修四空定的無色界眾生,最長的有想無想天壽命長到八萬四千大劫,他們的生命,相當於地球的八萬四千次生滅的過程,所以在他們自以為已經是不生不死,其實,八萬四千大劫終了,仍然要接受生死,在佛眼看來,八萬四千大劫,也僅剎那之間的時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脫道,空去了「我」,才入涅盤——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進一步空去了「法」,才能稱為菩薩,自己解脫生死仍不住於涅盤,隨類應化眾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許要問:我們的地球還有多少長的壽命呢?這個嘛!可有一個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壽命是一百歲的話,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歲的階段,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減劫時期,所以,請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擔心耶教所說的「地球末日到了」。不過,在每小劫的減劫減到十歲的壽命之前,也有疫癘、饑荒、刀兵的三災降臨人間,由於減劫人心的日益墮落,自作自受,可是,這三種小災是局部性與暫時性的,人類雖將死亡慘重,但不會消滅。
相反的,倒有一個好消息報告大家:在此以後的十個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將在我們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後第一位來此成佛的,就是彌勒佛,所以佛教稱彌勒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壽八萬歲時,大約距離現在是五十六億年(以千萬為億計算)。
至於人壽的增減,乃至增長到八萬四千歲,我們不妨信為事實,因為大小乘經中,都有如此的記載,並說「其壽減至十歲時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時世間酥油、石蜜、黑蜜諸甘味,不復聞名」。又說:「八萬歲時人,女五百歲始行出嫁;時此大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璃;人民熾盛,五穀平賤,豐樂無極。」(長阿含經卷六)
注七:劫與三世劫的千佛。時間參看佛祖統紀卷三十(大正藏四九冊二九七~三零二頁)。
注八:阿僧祇為華嚴經中百二十四個大數的第105個。若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則一阿僧祇相等於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又各為無央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