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佛教的時空觀 第二篇·空間(須彌納芥子 微塵容虛空)

2020-12-14 佛教在線

1、前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包括心外的空間與心內的空間。心外的空間是指我們生存的外在環境,譬如我們居住的房舍、活動的場所,甚至於宇宙自然界等,都是我們心外的空間。其中尤以「家」是我們最直接、最密切的生活空間,當一個人經過了白天的辛苦工作,到了晚上,總希望回到溫暖的家,以養息疲憊的身心;即使一隻小鳥,飛過千山萬水,也要回到窩巢裡棲止。

不論「家」也好,「窩」也好,這就是生活的「空間」。一個人如果不能把生活的空間安排妥當,就無法過著舒適的生活。根據歷史記載,有不少的戰爭,起因都是為了爭奪土地,這就是「空間的爭奪」,空間對於人類的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一個人平常活動的心外世界,不論是過去的君王諸侯或將相百官,他們的權勢威力不論有多大,他們所能到達的空間仍然是有限的。儘管科學文明已經發展至太空時代,美國人也已率先把人類送至月球,但是在這個宇宙虛空之中,除了月球之外,還有其它多如恆河沙數的星球,人類還不曾見聞過,更遑論登陸了。所以,一個人除了有心外的空間,更要有心內的空間,心內的空間就是心胸的開闊。

在佛法中說,我們的「法身自性」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因為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我們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死,是永恆如一。所以,佛教的時空觀認為,時間是豎窮三際,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無始無終的;空間則是橫遍十方,橫: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這就是我們心內的空間。一個人能體會心內的空間,便能了解「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的道理,便能領略「須彌納芥子,微塵容虛空」的奧妙了。

2、須彌納芥子

「須彌」,由須彌山轉借而來,喻指極大的空量。佛教的宇宙觀主張:宇宙是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須彌山是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據《立世阿毗曇論、數量品》卷二記載:「須彌山周遭為須彌海所圍繞,高為八萬由旬,深入水面下八萬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圍有三十二萬由旬,繼之為八山,山與山之間,隔著七海……」由此轉喻為極大的意思。

「芥子」,原是芥菜的種子,顏色有白、黃、赤、青、黑之分。因為它的體積微小,因此藉以比喻為極小之物。

《北本涅槃經》卷二說:「佛出世之難得,猶如芥子投針鋒。」因為芥子與針鋒均為極微小之物,因此以「芥子投針鋒」來比喻極為難得的事。《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將芥子與菖蒲、沉香等,共列為三十二味香藥之一。又,《大日經義釋》卷七說,芥子性辛辣異常,多用於降伏障難的修法。因此,密教中,將白芥子置於火中燃燒,作為退除惡魔、煩惱,及加持祈禱之用。

「須彌納芥子」一語,禪宗用來表示超越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等差別見解,而達於大徹大悟、融通無礙的境界。《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說:「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佛教中的須彌山(資料圖)

在華嚴宗,則用來表示華嚴境界中不可思議的「法界之顯露」,意思是說法界的體性廣大不可思議,無所不包而大小無礙;因此即使以須彌山放入一芥子中,須彌山不縮小,而芥子也不膨脹。這種「大小無礙」的思想,是佛教所特有的思想。

過去有座寺院,掛了一幅對聯,對聯上寫著「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有位讀書人看了對聯,百思不解,問道:「須彌山那麼大,藏一粒芥子是沒有問題,可是小小的芥菜子裡如何能容納得了那麼大的須彌山呢?未免言過其實了!」

寺院的知客師於是反問道:「你是讀書人,想必聽過『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這兩句話吧!現在就請你把一本書放進肚子裡!」

「一本書怎麼能放進肚子裡呢?」

「萬卷書都能讀進去,為什麼一本書就放不進去呢?」

書生聞言大悟,原來空量的大小是可以兼容的。

華嚴哲學一乘十玄門中的因陀羅網境界門,是借著覆蓋於帝釋天的因陀羅宮殿上的網目,每一個網目上結有一顆明珠,無數的明珠彼此光光相涉,相入相即;每一顆明珠含攝一切珠玉的光芒,一微塵可以容納一切佛剎,來說明大小無礙。譬如我們小小的眼球有數萬個眼細胞,一張小小的計算機磁碟片,可以儲藏無數的資料,都是芥子納須彌的證明。這也都是在說明,我們不應該把事和理二分,而是要把事相和義理融會貫通,這便是覺悟之後對空間的客觀性和超越性的認識。

3、微塵容虛空

「微塵」是眼根所取最微細的色量,諸經論中每以「微塵」比喻量的極小。在小乘佛教如薩婆多部認為,構成宇宙最基本最細微的元素叫做「極微」,也就是物質分析到極小不可分的單位,稱為「極微」,又稱為「微塵」。

《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二記載:極微雖然沒有長短方圓等形狀,也沒有青黃紅白等色彩,不是肉眼所能看得見的,但是極微確實為一實質存在的色法,一切物質均為極微所組成,因此極微在虛空中佔有一定的方位空間。

《俱舍論》卷十二說:以一極微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的極微而成一團,稱為「微塵」。合七極微為一微塵,合七微塵為一金塵,合七金塵為一水塵,合七水塵為一兔毛塵,合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合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合七牛毛塵為一隙遊塵量。這個隙遊塵飛散在空中,就是我們肉眼所見到的色塵。其逐次增加的數目,表列如次:

微塵:七個極微

金塵:四十九個極微

水塵:三百四十三個極微

兔毛塵:二千四百零一個極微

羊毛塵:一萬六千八百零七個極微

牛毛塵:十一萬七千六百四十九個極微

隙遊塵: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

以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成為一個隙遊塵。如此,則極微的渺小,實在令人驚嘆。又極微集合形成物質之時,至少必須具足地、水、火、風的四大,以及色、香、味、觸的四塵,才能形成。

「虛空」,依《大乘義章》卷二說:「虛無形質,空無有礙,故曰虛空。」《宗鏡錄》卷六舉出虛空十義:

(1)無障礙義:虛空雖然遍一切處,但是絕不障礙任何一個色法。因此《大毗婆沙論》說:「虛空無障無礙,色行於中,周遍增長。」

(2)周遍之義:虛空遍滿一切,無所不至。

(3)平等之義:虛空無有簡擇,於一切平等。

(4)廣大之義:虛空廣大,無垠無際。

(5)無形相義:虛空無有形狀相貌。

(6)清淨之義:虛空恆常清淨,無有垢染塵累。

(7)不動之義:虛空恆常寂止,離一切生滅成壞之相。

(8)有空之義: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徹底否定、消滅。

(9)空空之義:徹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毀一切空執。

(10)無得之義:虛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微塵是極其渺小的質量;相對的,虛空是廣大無邊,是不可測知的空量,兩者是不能互相比擬的。但是,若以佛法的觀點來看,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因為佛說一微塵中有無數剎(一剎即為億萬太陽系),無數剎中有無數佛,一一佛身各毛孔中有無數剎,剎中佛身,佛身毛孔,毛孔中剎,重重無盡,這樣看來,極小的極微又不知大於太陽系多少倍了。

由此可知,一般人所知的空量,都是此世界有情的幻相,因為有情界各有各的不同空量。譬如從中國到日本,相隔數千裡,即使坐噴射客機,也需要若干時間;西方極樂世界,離此十萬億佛土,一念之中,即可往生。因此可知,空量的距離,近不在眼前,遠亦不在天邊。

如果我們能從上述的義理了達事相,從一粒微塵中,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這粒微塵就是一個虛空,所以說「微塵容虛空」。

4、結語

「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外在的虛空世界,一個人窮其一生,所能到達的,只不過如微塵般而已。所以對於心外的空間不必去爭執、佔取,重要的是,必須去體會心內的空間。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告訴我們,心內的空間比心外的空間更大,俗謂「宰相肚裡能撐船」,一個人心內的空間之大,可容納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如果能把自己心內的空間擴大,就能夠如大海容納百川,不捐細流;泰山承受土壤,不辭寸土。心內有了寬闊的空間,就能包容宇宙虛空,就可以任性逍遙,隨遇而安。

要獲得心內的空間,佛教有許多經典都能提供我們正確的方法與指示,譬如《維摩詰經》中的「不二法門」,就能開展我們心內的世界;《華嚴經》中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就能擴大我們心內的空間。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把握自己心內的空間,也就可以同樣獲得心外的空間。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譯,它在印度,並不是佛教創造的名詞,乃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可以算作長時間,也可以算作短時間,長可長到無盡長,短也可以短到一剎那。

不過,通常所稱的劫,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

佛經中所說的劫,分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

第二、中劫:經過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因為,據佛典中說,我們所處的地球,共分「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時間過程,均為二十個小劫,在這四大階段中,唯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初「成」的階段是由氣體而液體。再由液體而凝固,所以不堪人類的生活。到了「壞」的階段,正在劇烈的破壞之中,也不適合人類的生存;據說是經過四十九次大火災,七次大水災,一次大風災之後,地球便歸消失。

壞劫終了,「空」劫開始,在空無一物中再經過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漸形成,進入另一期的「成」的階段。佛教把這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稱為四個中劫,分別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第三、大劫: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換句話說,地球世界的一生一滅,便是一個大劫。然而,壞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燒到色界的初禪天;每一次大水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禪天;最後一次大風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禪天。也就是說,每一次大劫的範圍,除了色界的第四禪天及無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內的動植飛潛,一切萬物都是在劫難逃。不過,不用悲哀,當壞劫來臨,此界的眾生,或者已轉生他界,或者已直升第四禪天,不會有一個眾生沒有安身之處。

佛經上所稱的劫,如不標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在三界的眾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壽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長的壽命是修四空定的無色界眾生,最長的有想無想天壽命長到八萬四千大劫,他們的生命,相當於地球的八萬四千次生滅的過程,所以在他們自以為已經是不生不死,其實,八萬四千大劫終了,仍然要接受生死,在佛眼看來,八萬四千大劫,也僅剎那之間的時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脫道,空去了「我」,才入涅盤——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進一步空去了「法」,才能稱為菩薩,自己解脫生死仍不住於涅盤,隨類應化眾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許要問:我們的地球還有多少長的壽命呢?這個嘛!可有一個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壽命是一百歲的話,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歲的階段,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減劫時期,所以,請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擔心耶教所說的「地球末日到了」。不過,在每小劫的減劫減到十歲的壽命之前,也有疫癘、饑荒、刀兵的三災降臨人間,由於減劫人心的日益墮落,自作自受,可是,這三種小災是局部性與暫時性的,人類雖將死亡慘重,但不會消滅。

相反的,倒有一個好消息報告大家:在此以後的十個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將在我們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後第一位來此成佛的,就是彌勒佛,所以佛教稱彌勒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壽八萬歲時,大約距離現在是五十六億年(以千萬為億計算)。

至於人壽的增減,乃至增長到八萬四千歲,我們不妨信為事實,因為大小乘經中,都有如此的記載,並說「其壽減至十歲時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時世間酥油、石蜜、黑蜜諸甘味,不復聞名」。又說:「八萬歲時人,女五百歲始行出嫁;時此大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璃;人民熾盛,五穀平賤,豐樂無極。」(長阿含經卷六)

注七:劫與三世劫的千佛。時間參看佛祖統紀卷三十(大正藏四九冊二九七~三零二頁)。

注八:阿僧祇為華嚴經中百二十四個大數的第105個。若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則一阿僧祇相等於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又各為無央數。

相關焦點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芥子須彌山這些在佛教中如何解釋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他說,一切佛菩薩有一個解脫法門,叫作不可思議。注意!維摩居士並不是說,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果這文字是這麼翻的也對,可是意義就兩樣,變成是以不可思議為重點。
  • 佛教對空間的看法:心有宇宙,任我遨遊
    外在的虛空世界,一個人窮其一生,所能到達的,只不過如微塵般而已。所以對於心外的空間不必去爭執、佔取,重要的是,必須去體會心內的空間。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告訴我們,心內的空間比心外的空間更大,俗謂「宰相肚裡能撐船」,一個人心內的空間之大,可容納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如果能把自己心內的空間擴大,就能夠如大海容納百川,不捐細流;泰山承受土壤,不辭寸土。
  • 《凡人修仙之仙界篇》《須彌感應篇》是空間法則功法
    4,五行時間功法必須湊齊,魔界與真言門當初的交易,搞不好學王重陽與一燈大師互換武功。雖然武陽武大宮主有,但沒交集不熟哇,憑啥給?輪迴殿是要去的,肯定會去,但看來是在魔界之行後,在晉級太乙玉仙之後。《須彌感應篇》是空間法則功法忘老魔還一直未交代《須彌感應篇》是什麼,貧道在這裡先頂個雷,認為《須彌感應篇》是空間法則功法。
  • 佛教『南懷瑾』為什麼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許?
    你看,這個虛空多靈活啊,飛機可以在裡頭來去,原子彈可以來去,它不沾,這個是空,你做得到嗎?你做不到啊。真達到空,你成功了、成佛了;沒有做到,不如修「有」,所以佛教有一句話,教我們一切人修行「寧可執有如須彌山」,抓「有為法」來修,不怕你執「有」;「不可落空如芥子許」,不要隨便修空,那是頑空。3、為什麼抓「有」呢?因為「有」能夠修心、能夠調心,這是什麼道理呢?
  • 滿分作文 芥子納須彌
    須彌藏芥子,介子納須彌。只看到自己的話,你不過是茫茫須彌中一粒微不足道的芥子;若放眼遠望,胸納天下,心系蒼生,則須彌山也不過是你眼中的一粒芥子。」  佛曰:「紅塵十丈,卻困於芸芸眾生;仁心雖小,也容我佛慈悲。你要看到,這個世界並非只有你一人。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儘是法身。把那一花一樹一菩提都看作組成我生命的一部分,則可心納天下。」  佛又曰:「我也曾如你般茫茫無知。
  • 【星雲大師動態】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成立公益獎助文教活動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表示,星雲大師不僅創立了佛光山,還創立了佛光會,對於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恢弘氣魄,積極投身社會事業,弘法利生,開創星雲模式人間佛教。今天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的掛牌,正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在祖國大陸在佛光祖庭的集中體現。
  • 星雲大師: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文/星雲大師 金剛經講話4/莊嚴佛土無有住相分第十(二)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華手經 圖說:波斯匿王訪佛圖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三
  • 星雲大師生平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 星雲大師講《心經》第二講|般若有何用?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心經》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本期共讀:本期內容為《星雲大師講<心經>》第一課▲星雲大師手書《心經》按播放鍵收聽般若有幾種?我認為可從「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個方面認識。1、文字般若什麼叫作文字般若?
  • 佛教在港臺:星雲大師勉勵佛光大學畢業生 回饋父母師長
    佛光大學6月7日舉行畢業典禮,星雲大師勉勵472位畢業生,要回饋師長父母,要服務國家社會,要帶給人們歡喜。 佛光大學畢業典禮6月7日上午在小巨蛋懷恩館舉行,一大早校園裡充滿歡樂與惜別的氣氛,全體畢業生和師長進行大合照,翁政義校長率全體畢業生進行校園巡禮。
  • 星雲大師:人間星雲 臺灣奇蹟
    星雲人間星雲臺灣奇蹟向沒有佛教背景的大陸讀者介紹星雲大師的志業、行誼與功德,頗不容易。而大師已在美、臺辦成3所大學,規模略小的眾多中、小學還不論。1991年創於美國洛杉磯的西來大學,首開中國佛教在美辦大學之風。運行十餘年,已成為美國西區大學聯盟(WASC)的正式會員(該聯盟是美國6個大學聯盟之一,加入須經嚴格審查)。號召百萬人興學(每人每月捐資100元,為期3年)建成的南華大學,是臺灣首家免學雜費的大學,「是佛教力量辦的,但不是佛教大學,而是全民大學」。
  • 你一定知道星雲大師,但你不一定知道他為什麼叫星雲
    這年夏天,星雲率領70多名僧侶,坐船抵達了事前茫無所知的臺灣。他的生命之河,就此迎來第二個大拐彎。誰知一到臺灣,隊伍就散去一半。星雲趕緊和臺南訓練司令孫立人將軍聯繫,希望到軍中學習救護知識。當時,正值佛教弘揚的低迷期,因為「總統」夫人宋美齡排斥民眾信仰佛教。所以很多公教人員在填寫個人資料時,都不敢承認自己是佛教徒。「在這個眾人沉默的非常時期,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就把寺院定名為「佛光山」,希望「佛光普照」,重振佛教。」寺院開工了,但星雲大師卻身無分文。
  • 佛教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
    在佛教的觀念中,世界是時間和空間兩個概念的結合,世是時間概念30年為一世;界是界限,是空間概念。因此,古人的世界觀是空間和時間複合而成的一種狀態。針對上面這個問題,佛經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世界是由成(形成)、住(維持)、壞(敗壞)、空(虛空)四種狀態的無窮循環而成的。宏觀世界的時間是無始無終的,我們根本追溯不到一個根本源頭,因為在浩瀚的宇宙中這個世界誕生,另一個世界可能在住劫,而有的世界已經壞掉再成為了虛空。
  • 星雲大師親傳法 佛光道場大覺寺
    佛經中的「四不」,在星雲大師的詮釋下,成為人間佛教的基本元素。典籍不枯澀,經書不深奧,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就在於能夠把複雜義理明白化,讓人人都樂於接受、方便接受。——純道題記了解更多臺灣佛教情況,請免費訂閱微信《禪藝會》後輸入「15M」查詢。
  • 星雲大師廈門演講 稱現代社會需要誠信、勤勞
    星雲大師(釋星雲1927-),俗名李國深,原籍江蘇揚州(江都),為臨濟正宗第48代傳人。  ■開山宗長  國際著名佛學大師,1967年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 寧肯消滅原子彈,也不能消滅慈悲——訪星雲大師
    未來的中國要發展,對宗教要給予更多的空間談幸福人物周刊: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地鐵裡的乘客表情,是不一樣的。在臺灣的地鐵裡,人們的表情平靜安閒,中國大陸的地鐵裡,則往往是焦慮、心事沉沉。請教大師,原因何在?星雲大師:你剛才問的,要從中國大陸久遠以來的文化來講。從春秋戰國開始,一直到民國建立、國共分立、文化大革命,基本上中國幾千年人們都不快樂。
  •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星雲大師講述的報恩小故事,值得分享
    星雲大師現身說法,向世人分享了自己所經歷的3個報恩小故事,值得一讀。  第一個小故事,是星雲大師報答別人40年前的恩情的。  40年前,王如璋女士主動幫助星雲大師,為他挨家挨戶推銷不下1000份《人生雜誌》及《玉琳國師》。當年佛教處境艱難,還不發達,此舉十分難得。
  • 星雲大師 獲頒第20個名譽博士 屏東大學授證
    【記者羅智華大樹報導】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一輩子沒上過一天學校、沒領過一張畢業證書,卻在海內外創辦五所大學、十六所佛教學院、二十六所圖書館等文教機構,成就千萬個孩子教育路。為表彰大師對文化、教育的不遺餘力,國立屏東大學今天頒授星雲大師「名譽博士教育學位」,由校長古源光為大師頒授學位證書,並配戴學位帽及撥帽穗。這是星雲大師繼一九七八年首次獲得榮譽博士學位以來,獲頒的第二十個名譽博士學位。
  • 功德主會議 星雲大師:唯有信仰永久恆常
    人間社記者陳碧雲攝「大家要將信仰的層次晉升到碩士、博士,唯有信仰的力量才是永久恆常。」2 提到「佛光山有三寶」,大師表示,佛寶是具有社教功能、廣為度眾的佛陀紀念館;僧寶是佛光山教團;而佛光山屬四眾弟子共有,更應建立法寶道場,因此創建藏經樓,讓佛光山成為佛法僧三寶具備的道場。 大師說,在《怎樣做個佛光人》裡提到「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信徒」。
  • 星雲大師: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資料圖: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簡介: 釋星雲(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 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曾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曾任中國國民黨黨務顧問、中央常務委員。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