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於西陵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2020-12-20 行山走水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在兒時的語文課本中,就讀到了李白的這首詩,雖然詩中沒提「三峽」二字,但這『舟行若飛』的情境描述,已讓我對背後「三峽」的神秘充滿了無限的想望,至於後面老師所講的這首詩的背景和其抒發的情感,當時沒法領會,後又早早忘卻......今日身臨三峽,是否能理解李白那時的「心境」呢?

這次來秭歸是受友之邀,朋友很用心,把我們短暫的行程安排的妥妥的。我們是昨天下午到的,先安排參觀秭歸的新縣城,這座依山傍水的新城給我的印象不錯,晚上的秭歸美食又讓我們讚不絕口。今天的行程採用是秭歸最新流行的「B計劃」,就是先玩屈原故裡景區後,直接在景區換乘觀光車遊三峽大壩。 這樣花錢少,用時短,100元就玩了兩個5A級景區,下午約二點就結束了行程,周密快捷。

按原計劃這時回宜昌 ,剛好能趕上四點多的返程的動車。或許是玩的開心,意猶未盡,再加上秭歸的朋友不停的誘惑:秭歸西陵峽的夕陽最美,現在趕過去正好是最佳時間。這句話還真得讓我動了心:來秭歸,總要看看西陵峽吧。好吧!改籤,再在秭歸停留一晚。......西陵峽位於秭歸縣西的香溪口 ,離新縣城也就40分鐘的車程。

我們第一次停車的地點是兵書寶劍峽觀景點。陡峭的山坡上種滿了臍橙,從山路邊一直漫延到江面,一對老夫妻正在打理果樹。二人很和善,我上前與他們攀談起來。得知這片果園都是他們從現在的江底搶回來的,當初,三峽大壩蓄水,他們捨不得這些臍橙樹,一棵一棵的移,能移多少是多少......現在這滔滔的江水之下還留有他們的老屋。

站在臍橙果園中眺望西陵峽,夕陽已染紅了江面。西陵峽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曾經是最險峽,礁石林立,浪濤洶湧,兩岸怪石橫陳,灘多流急,北宋歐陽修為此留下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名句。後來葛洲壩、三峽大壩水利工程建成後,瞿塘峽、巫峽的景觀基本都在江水之下了,唯有西陵峽風貌還在,雖然水勢趨於平緩,但綺麗景觀如舊。

在峽谷北岸陡崖石縫中,看去好似放著一個像書卷的東西,傳說是諸葛亮的「兵書」。兵書石的下面突起一根上粗下尖,豎直指向江中,酷似浮雕的一柄寶劍的石頭,這是「寶劍石」。這段峽中之峽,被人們稱之為「兵書寶劍峽」。

離開兵書寶劍峽繼續前行,西陵峽村觀景臺是我們第二停留點。巖壁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標語很醒目,前面兩句易懂,而後一句讓人遐想......

登上觀景臺眺望,江岸兩邊的山間分布著參差不齊民舍,看得出基本上都是新建的,它們依山勢而立,雖有巍峨之感,但也有讓人擔心之危。這些為三峽工程而被迫搬遷的村民,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對面那煙波浩渺的江面下,曾經就是秭歸的老城,又稱為歸州。長期以來,人們心中的秭歸就是歸州。公元前221年秭歸置縣,從漢到三國、隋、唐、宋、元、明、清諸朝均設縣(郡)治於此,歸州成為三峽地區乃至中國的名城重鎮。

當年,蜀帝劉備為給義弟關羽報仇,東下伐吳,在此紮營築土城。因此秭歸又稱劉備城。此後兵家多次爭奪,數度興廢。清嘉慶九年知州甘立朝改磚城為石城,城垣高大堅實,狀如葫蘆,故又名「葫蘆城」。秭歸「控巴蜀之咽喉,扼荊楚之要帶」,自古以來是由鄂入川的必經之地。當然秭歸人最引以自豪的還是「屈原」。

秭歸人對屈原非常看重,這個名字,已深入到秭歸人心理和文化的深層,成了他們最為重要的精神資源。屈鄉成了秭歸的代名詞,老秭歸城中有屈原牌坊,屈原祠,屈原沱,屈原廟......老百姓講起貪官,甚至都不忘對照這位2300多年前的老鄉———「他們不敢像屈原那樣清廉!」

秭歸人已把屈原當作了秭歸的「神」。歸州古城東5裡的一個回水沱,傳說屈子投江後,有神魚將其遺體馱回此處,故稱為屈原沱。千百年來,農曆五月初五屈子的忌日,屈原沱會舉行盛大的大招魂和龍舟競渡活動。所有的龍舟上都豎起一根書有「魂兮歸來」的招魂幡,歌師以催人淚下的唱腔哭唱《招魂曲》,歌師每唱一句,橈工和岸上的百姓都要在鑼鼓的敲打聲中應和一句:「嘿,嗒喲!」其聲震峽江,遏雲止水,令人肝腸寸斷。

歸州這座秭歸的老城是秭歸人的根,屈原是他們的魂。而這座傳奇的名城隨著三峽工程的蓄水,已隱沒在高峽平湖之中。當初老城的三萬秭歸子民,是以大局為重,響應號召遠赴它鄉,但這一別不知何年再能回故土......當秭歸的朋友講完這段故事後,我似乎已能理解這句:「記得住鄉愁」的含義。......「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繼續前西行約9公裡,一道耀眼的「彩虹」飛跨絕壁之上,讓人眼前一亮,這座新建成的秭歸長江大橋讓天塹變通途。它是秭歸極其重要的陸路交通樞紐,向北,通往武當山、神龍架;向西,連接恩施大峽谷;向南,是美麗的長陽清江畫廊;又將三峽大壩、三峽人家、屈原故裡、昭君故裡等文化旅遊區串聯在一起,形成風光迥異、文化多元、資源富集的鄂西旅遊圈。

橋下的江面異常開闊,香溪在此注入長江。香溪碧藍,長江渾黃,涇渭分明。不遠處的「香溪河大橋」也以「昭君撫琴」的身姿,將香溪河兩岸融為一體。而香溪河名的來歷,亦與王昭君有關。《妝樓記》載:「昭君臨水而居,恆於溪中浣紗,溪水盡香。」因而又名「昭君溪」。

站在橋頭俯瞰:大山大水大溝壑大峽谷,曾經的急流灘險,洶湧的惡浪不再來,江面風平浪穩,水流平緩,船隻暢行,如履平川。曾經的縴夫、船工或已改行,峽江號子也幾成絕響,但江面上的船隻卻是川流不息。

秭歸的友人指著江上駛過的巨大的滾裝船介紹說:從宜昌到重慶,有陸路相通,但須穿越三峽的崇山峻岭,車人皆疲憊不堪,極易發生事故;現在不少司機選擇駕車上船,沿長江上下,以走陸路的油費、車輛磨損費抵船費,到達重慶後,再上正路,如此則安全便捷得多。

『兩岸猿聲啼不住』雖已不見,但『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景致還會繼續,那輕舟變成了浩浩蕩蕩的巨輪。當初《早發白帝城》是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由感而作的詩。李白當時的處境仍受世人批評和抨擊中,可是李白,卻像這一葉輕舟,任憑他們如何啼叫,我已悄然走過了萬重的風景。三峽工程的修建,引發的爭議至今還有,但我看見的三峽仍是:青山依舊在,江上風正清。

相關焦點

  • 富縣茶坊街道: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延安市富縣茶坊街道辦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定期組織黨員群眾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繪就出了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畫卷。
  •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世外桃源——青島百果山
    大家好,我是咔呲嚓旅遊,今天呢給大家分享一個「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世外桃源。大家知道是哪裡嘛?對,沒錯,它就是青島的百果山。但是,殊不知,它曾經也是一片荒山窮山,滿目瘡痍。從荒山到世外桃源,它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蛻變呢?當時代的東風還沒吹進山村的時候,百果山腳下的畢家上流由於地理條件等方面的限制,一直處於貧困落後的狀態,只能靠山吃山。
  •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泰安邱家店鎮北王莊村民俗文化引來...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4日訊 4月24日上午,泰山區本土系列微電影《汶水河畔》的第三部《你好!春天》,在主拍攝地——邱家店鎮北王莊村正式開機,同時,泰安市影視行業協會石敢當故裡影視城、泰山非遺傳承研學基地也在該村揭牌「落戶」。微電影《你好!
  • 「新」農村年:這座小農場,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化得了鄉愁
    2019己亥春節,中國網記者載著這份濃得化不開的鄉愁,踏上回家的路——那個坐落在內蒙古東北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白音塔拉農場。從名字看,這就是一個具有濃鬱的蒙古族特色的小鄉村,蒙古族、漢族等多民族同胞聚居於此、繁衍生息。
  • 陝西渭南: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目前,12個縣(市、區)全部通過省市驗收,一個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宜居小鎮躍然而生。清潔文明提升鄉村顏值「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半邊,天氣一熱不但臭,而且蚊蟲亂飛……」這是很多人對農村廁所的印象。而如今,這樣的景象對於華陰市華山鎮仙峪口村的村民來說已經是老皇曆了。
  • 婁火明:美麗鄉村要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
    • 潘表光書記:推進「秀美鄉村」建設,一要高度重視農民建房,抓好規劃設計,因地制宜進行建設;二要抓好示範,通過示範引領,以點帶線、以線促面帶動全域發展,讓鄉村真正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三要強化管理,突出特色風貌,把房子建得更漂亮更精緻,把村莊打造得更有特色;四要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秀美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大家支持、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 美麗的西陵峽 告訴你三峽大壩修建前的三峽
    老宜昌告訴你從前的西陵峽標籤:中國湖北旅遊、湖北宜昌西陵峽、山川自然生態遊、旅遊散文隨筆、中國三峽這篇遊記寫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如果我不是在那個時候遊西陵峽,大家就不知道三峽庫區蓄水前,西陵峽是什麼樣子嘍。凌晨兩點,「東方紅」35號輪起錨開航了。
  • 體驗三峽蹦極,免費遊「宜昌西陵峽」,記住這些,遊賞能輕鬆很多
    宜昌,在西陵峽,葛洲壩與三峽大壩,就置身其中,大峽套小峽,很有特色,尤其是燈影峽。景區呈線條狀分布,從奇石洞,一直到大壩橋,然後到白馬洞,大概有65公裡上下吧。立於張飛擂鼓臺,長江之水就在眼前,延綿流淌,心胸瞬間無限開闊。
  • 地名也該讓人記得住鄉愁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不僅要體現在城區規劃和城市建設中,而且還應該體現在地名、標誌的選取和使用中。由地名和標誌所構成的「符號—意義—價值」體系,同樣可以傳承文脈、弘揚文化。  有人認為,地名只是一個代號,如何命名、叫什麼名字無關緊要。其實不然。
  • 西陵峽:長江三峽中最險的峽谷
    長江三峽,位於中國重慶市和湖北省境內的長江幹流上,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公裡,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長江三峽在湖北宜昌境內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 三峽的傳說:諸葛亮路經西陵峽時,藏下了一部耗盡心血寫成的兵書
    長江三峽是雄偉的瞿塘峽、秀麗的巫峽和險峻的西陵峽的總稱。不僅風景綺麗,而且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民間傳說故事,成為令人心醉神往的去處。下面要講的就是一則有關三峽的民間傳說故事。長江三峽西陵峽相傳在三國時期,有一次,著名的軍事家諸葛亮乘船路經西陵峽,突然在船上患了重病。他在病中十分放心不下一直帶在自已身邊的一部兵書,這是他花了一生心血寫成的。
  • ...山水鄉愁、好客人家·美麗鄉村民宿設計(國際)邀請賽」即將開賽
    中國旅遊新聞網11月11日訊(李 勤、馮忠尉) 近日,記者從山東省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提升山東省鄉村旅遊民宿設施品質,避免鄉村旅遊民宿同質化現象,培育高端民宿新業態,實現「山東鄉村旅遊十大品牌」落地,推動鄉村旅遊提檔升級,首屆「山海天杯——山水鄉愁、好客人家·美麗鄉村民宿設計(國際
  • 大漠深處留得住的鄉愁——民勤鄉村記憶博物館
    習總書記說,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鄉愁,它是一處抹不掉的記憶,如羈鳥戀舊林,如池魚思故淵,熟悉,卻又模糊,往往可以觸動你的內心。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留住他們,才能留住鄉愁。這實質上是對人的情感的尊重。小小的博物館,濃縮了歷史的精華,一件件物品留存往昔記憶,一幅幅圖片記錄歷史變遷,一處處實景濃縮著記憶。80年代那會兒,家裡能有一臺這樣的電視或自行車,覺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這一晃 這麼多年過去了,再看到它們真是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 大會堂用語多見活潑形象
    「放開市場這隻 看不見的手 ,用好政府這隻 看得見的手 ,這段話說得好!報告強調按照市場配置資源,講困難、講問題、講成就,都講得實實在在。」他說。談到金融體制改革時,李克強提出要「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之樹。」
  • 美麗中國 陝西篇丨壯美河山 多彩三秦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生態環境系統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 百人橫渡西陵峽 浪花飛濺九月紅
    人民網秭歸12月13日電 秭歸縣郭家壩鎮地處長江西陵峽畔,是全縣版圖面積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的鄉鎮,也是全國優質臍橙生產龍頭鄉鎮。12月12日,2020年第三屆橫渡長江西陵峽「大康杯」全民健身冬泳活動在這裡激情開賽,吸引了來自武漢、仙桃、天門、松滋、鶴峰等地的11支代表隊共147名冬泳愛好者來此逐浪西陵峽,品嘗九月紅,欣賞高峽平湖美景。
  • 習近平廣東行丨看得見騎樓 記得住鄉愁——走進汕頭小公園開埠區
    昔日商賈雲集的小公園逐漸老去,但它在潮汕人心中的地位無可取代,承載著汕頭開埠的城市記憶和百年商埠的文化底蘊,是一代代潮汕人的鄉愁。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濃縮展示了1860年汕頭開埠以來的發展歷程  2017年3月,汕頭市啟動小公園修復改造工程,傳承城市文脈,讓海內外潮汕人回望汕頭時,看得見騎樓,記得住鄉愁
  • 探索河南|紀錄片《見山》中原首映禮圓滿舉行
    2020年11月24日下午,「山水之境 君鄰共啟」——《見山》中原首映禮於安陽萬達影城圓滿舉行。安陽市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安陽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鄭象徵;安陽市文聯副主席,市書協副主席王志立出席本次首映禮。建業君鄰會秘書長朱琳蒞臨活動現場,與百位君鄰家人聚焦傳統村落,領略高家臺獨特之美,以一部紀錄片《見山》喚醒更多人去保護、弘揚傳統村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