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公案3則,福德與功德!

2020-12-23 重樓逾陀

參禪的過程裡,不只是腿痛的問題;另外還有你自己心方面的問題;這也是要經過一番的歷練。當你可以坐到腿熟不痛了;可是心會不會痛呢?所以,心痛了——不是說真正心在痛,就是說你的心還是不安定,還是像猴子一樣妄想思慮起伏不已。不過反過來說,我們的身跟心都是一體的;所以你能夠忍得住這個痛,能夠挨得住呢,那你這個身開始安定下來時,你的心也會一點一滴地比較安定,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定」的本體。

平常,我們在忙忙碌碌中,比較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心;那坐下來看到自己的這個心呢,可以說念念起伏不已,就好像猴子在追逐浪花一樣。

那麼波浪是從哪裡來的?波浪本來是什麼?水!水本來是沒有一個浪的。所以,這個比喻也就是說我們這個色身,雖然生命起伏不已,可是裡面還有一個「定」的本體,還有這一個不生不滅,湛然寂靜的;我們的心既然是這樣,那我們要怎麼樣?剛剛說,這個水的本體是沒有浪的,同理,我們要沒有這些心浪,還是要從我們的自性中來覓。

平常像我們參禪打坐、行住坐臥都是用功的地方。用功了,有時候你會感到:哎,我們的這個心還是可以安定一點的!那是可以有一點點消息。可是,這個還不是長久的,還要繼續用功。那是偶爾暫時的一個現象,還不到究竟,所以還要不斷、不斷地繼續用功,要下苦功,下面我們通過3則公案,一看禪師們如何從「悟有所得」到「大徹大悟」的!

參禪公案一:

在《佛祖道影》裡有一個禪師,叫斷崖了義禪師;為什麼叫斷崖呢?他有一個公案。這位禪師有一天看到冬天松樹上有雪,當雪墜下來的時候,他就省悟了,可能是一點小小的開悟。他開悟,有所心得,所以他就做了一首偈頌,去呈給當時的祖師,就是高峰妙禪師;沒想到這位高峰妙禪師,一看到他這個偈頌就打他,追他打他,拼命地打他;而且拿著棒子一直打。他被打得痛,就往懸崖那邊跑,就掉下懸崖去了。

你以為他就這樣子算了,不要用功了?他掉下懸崖,爬上來繼續用功,更加精進;果然不到七天,他開了大徹大悟,所以叫斷崖了義禪師。這個是這位禪師名字的由來。

那麼,或許有人提到這事,會問:「為什麼這位了義禪師,看到松樹上有雪,這個雪從松樹上墜落下來,就有所省悟?為什麼這個高峰妙禪師,要這麼樣痛打他呢?」因為這個時候,斷崖禪師的功夫還不到家,這位高峰妙禪師知道這個情形,也是一片勞苦心切,因為真法是離心緣相,一法不立、一塵不染;所以要痛打他,把他追到絕處,讓他絕處逢生

總結:這是善知識的一片苦心,因為如果不是這樣子痛打他一頓,或許他就一直墮在那個境界裡了。

參禪公案二:

接下來再講一個《佛祖道影》裡一位禪師的公案。這位禪師叫做天隱圓修禪師;這位禪師年輕時跟他媽媽兩人相依為命,就很有心要修行。有一次他母親叫他拿著個筐;古時候沒有什麼超級市場,所以就拿這個大概像菜籃子之類的筐,去買豆腐。這位圓修禪師去買豆腐,去到那裡他還在一心用功辦道;結果他竟然忘了籃子,也忘了錢;那當然豆腐也是沒有買回來啦,就被他媽媽罵了一頓。這是,他一心用功參禪,所以他渾然不知,已經忘了籃子,也忘了錢。因為這位圓修禪師是這麼樣地用功,所以後來大徹大悟。

現在,講這位碧峰寶金禪師,有一天,這位寶金禪師去參了一位如海禪師。古時候廟上生活大概也是非常簡單的,所以他就拿了個籃筐去採取蔬菜。你知道他怎麼樣嗎?採蔬菜時,採著採著他就入定了;入定多久?三個時辰。古時候的三個時辰,大概相當於現在六個鐘頭;他就這樣子在採菜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就入定了。我們不知道有沒有人在廚房工作,或哪裡做著做著,也入定了?

寶金禪師就去問他的師父如海禪師;如海禪師就跟他講:「你這個還不是究竟的現象,這個是塵勞暫息;塵勞暫時停止了,所以你就入定了。」那麼,為什麼他可以在這個時候入定呢?我們可想而知,他這一定是非常用功的;他一面採菜,還一面參禪,還在用功辦道,所以不知不覺中就入定了。

參禪公案三:

《六祖壇經》裡,有一段提到達摩祖師去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對他說:「我一個皇帝造這麼多的寺廟,供養這麼多的僧人,那我的功德大不大?」這個達摩祖師就跟他說:「你全無功德啊!」

在《六祖壇經》裡有一位刺史,對這個事情就非常不明白,所以他請問六祖大師;六祖大師就說:「什麼叫做真正的功德呢?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我們在念念之中沒有滯礙,常常見到自己的本性,這個才能夠稱得上功德。

所以照這麼說的話,我們不明心見性,我們所做的一些,可以說是福德,而不是功德;福德可以來長養我們的功德。上人曾經提到:如果你在道場裡,福德不夠的話,你來修行,很容易有一些魔境會發生。可見我們的福德,可以長養我們的功德;可是我們不能拿福德當功德。

在《佛祖道影》或是在《景德傳燈錄》,或是《指月錄》裡,你會看到非常多的古代高僧大德開悟證果的事跡。這些高僧們的事跡,你看了可能覺得:這麼多!看起來,開悟好像也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可是,現在的人,你要真正說他開悟了,就很少很稀有了。

這是為什麼呢?古代的人一聞到法,就死心來用功,一心用功辦道;其他什麼事都不去追求了,也沒有什麼求名心,也沒有什麼求利心,一心就為法忘軀那樣子來用功辦道。那麼,我們現在的環境,比以前是不一樣了。我們所得到的資訊,比如說我們拿到佛法方面的資訊也是非常多;講呢,也可以講幾句;做佛事呢,這個做做,那個做做,多多少少也做了一些;可是,真正能夠明心見性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為什麼用功不相應呢?因為不是那麼樣的單純、簡單、樸素。本來這個法是非常簡單,非常樸實的,可是我們這個心總是外務多;雖然也是做做佛事,可是做外面的功。

「既在江邊站,必有望海心」,每一位修行人的心態。我想:我們在修行的路上,有一些觀念要省思一下,要看看自己所作所為,我們的發心,我們的心願是什麼?

我是拿福德當功德來做,所以我一生的修行,就是一天到晚忙這個、忙那個;做佛事也是做了一些,可是就是忙外面的活計。這樣一生下來,說真的;因為這是談我個人的感受,修行總是忙來忙去的,心裏面很空洞的。所以,踏實的修行才是重要的。

相關焦點

  • 禪宗公案裡的邏輯自指性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歷史上的禪宗公案具有強烈的怪誕性,這不單是因為在古代,禪宗面向的對象階層多是知識分子,而淨土宗面向對象多是普羅大眾這種簡易的階層對象差異所造成的「知識隔閡」,更重要的是這種怪誕性源自禪宗公案裡提出問題的人物的邏輯性悖論,同時他們又能處在「解釋」悖論的元層級位面
  • 《金剛經》的智慧 福德是福德 功德是功德 兩者區別有多大
    其實祖師達摩沒有答錯,只是梁武帝或許並不知道,功德不等於福德,功德福德區別很大。「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這裡佛陀提到的是福德並非功德,按照世間的理解,梁武帝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應該有很多很大的福德,但梁武帝問的是功德,梁武帝也是信佛之人,理應知道福德何意,但為何問功德不問福德?
  • 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
    二、福德修一切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就是福德。比如我們因修財布施而得財富;因修法布施而得聰明智慧;因修無畏布施而得健康長壽;我們做了善事被別人誇獎讚嘆等等這些,都是福德。福德與功德有什麼區別?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內證佛性無漏智是功德。若著相而修一切善,那是福德;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所以說功德指的是我們的修行功夫,因戒得定是功德,由定得慧是功德,這個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與修布施供養沒有關係。修布施供養是修福德,這個大家要知道。
  • 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在北傳佛教中,福德與功德有別。但在上座部佛教巴利裡面,福德和功德是一個詞。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 佛教:功德和福德這兩大修行資糧,究竟有什麼區別?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04篇功德和福德這兩個名詞大家應該都經常聽說,但是非常遺憾的是,許多師兄可能都把它們搞混了,這裡面尤其是功德。比如我經常聽到有師兄對我說,今天做了什麼好事,增加了多少功德云云,其實這是不對的——做好事並不會有功德,只能說是有福德。
  • 禪宗最有名的公案:風吹幡動,和「心」有關嗎?
    眾所周知,佛門講的公案,大多指的是禪宗的公案。所謂的公案,指的通過言行可以判別修行者的覺悟程度,其目的是對機開示,打破情識之網,進而悟入「無分別智」。這其實也是禪宗自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最外在表現。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看了禪宗這個公案,你是否也有所領悟?歡迎留言討論,大家覺得,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還是心在動?或者是別的什麼在動?閱讀更多佛學內容,歡迎關注聖度文化。感恩分享。
  • 每一個學佛人都應該明了,功德和福德的區別
    學佛的人常把功德混淆成福德,把福德認知為功德。不過功德也好,福德也罷,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要有德。功德和福德的區別是很大的,對於每一個學佛人,都需要明了。(一)功德可以超越三界,福德仍然要受輪迴有個詞語叫功德圓滿,而功德圓滿了就成佛了。所以擁有功德,必然具備佛心,佛性才可能擁有功德。有功德並且圓滿後就可以超越三界,不再六道中輪迴。福德是因為人行善,所以在三善道享福,享受的是人間天人福報。
  • 福德智慧無量,功德廣大、滅諸業障的「準提菩薩」與「準提咒」
    準提菩薩為顯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薩,在禪宗,為觀音部的一尊,則稱之為天人丈夫觀音,東密以為六觀音之一,現三目十八臂形像。在中國佛教徒的心目中,準提菩薩是一位感應甚強、對崇敬者至為關懷的大菩薩,更是三世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無量,功德廣大、感應至深,滿足眾生世間、出世間的願望,無微不至的守護眾生。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其福德不可思量。說到」福德「,人們往往會想起另一個名詞——功德。平時生活中,好像聽到人們說」功德「比說」福德「的時候多。」福德「與」功德「有什麼不同呢?這就是老傑談《金剛經》第5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 揭開《金剛經》裡隱藏的福德和功德
    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假如有人能夠全盤接受遵循《金剛經》裡的觀點,常常讀誦經文,還能廣泛的傳播。如來的佛眼是能看到,知道這個人,能成就無邊無際,您想不到的功德。像他這樣的人,就是肩負了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人。
  • 佛家:開光、公案、施食、歸元、正念、實相,離佛學更進一步
    佛家文化中有很著非常深奧的學問,絕不僅僅是局限在拜佛、拜菩薩祈福這麼簡單,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開光、公案、施食、歸元、正念、實相:開光又稱開光明、公案公案為禪宗用語,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斷是非的案牘。官府文書成例以及訟獄論定者稱為」案成「公案」,後來被佛教借用成為禪宗用語,指高僧、大德在接引參禪學徒時所作的神宗式的問答,或某些具有特殊啟迪作用的動作。
  • 學佛:懂得止語,就是培養自己的福德與功德
    所以要留住福德就請不要說尖酸刻薄,爭強好勝的話,嘴下留德。佛菩薩說話言辭柔軟、眾心喜悅,十法界眾生聽了都很喜歡,都能被佛菩薩的言語所攝受。這都是佛菩薩在累世修行時常說愛語的原故。能利樂眾生的話不妨多說,如果是誤導眾生的話請慎言!總的來說,「止語」是為了自己也為眾生。
  • 因花微笑,由笑花開——記李文炳老師關於《教育視野下的禪宗公案——禪教育法的一般理念》的講座
    7月3日下午,教科院方芳名師工作室,昆十中李文炳老師關於《教育視野下的禪宗公案——禪教育法的一般理念》的講座又一次讓嘉木祥學人醍醐灌頂
  • 佛教:陰德,陽德,功德,福德——這四德的區別和聯繫
    六祖惠能大師曾這樣開示——皈依佛,覺而不迷,兩足尊也,這兩足就是「福德」和「智慧」雙雙具足。求智慧也就是讓自己「破迷開悟」,讓自己變得眼界更開,格局更大,胸襟更廣,去除三毒等等,主要是通過讀經,明理,解義,參禪,聽善知識說法等方式。
  • 【福德秘笈】——修福德的具體方法
    八、問:梁武帝修建佛寺供僧,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那就是福德了,怎樣才會有功德呢?答:功德是性德,是心性方面所具備的德能,比如降伏煩惱是功德,修到心無漏是功德;獲得智慧是功德,戒定慧三者都得到增進,趨向於圓滿是功德,或者具足圓滿,從而能夠自受用,也能夠讓他人得到利益,這是功德。一般來說,功德是不容易退失的,也是受用不盡的,直至成佛。
  • 佛教「看公案」和「參話頭」現時可以開悟嗎?我看夠嗆!
    禪宗法門,從初祖達摩大師西來,就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句話很重要!我們不要修學禪宗法門很長時間了,還不知道禪宗法門的宗旨,體相,以及根本是什麼。那就只能是糊塗禪了!很多人修學禪宗一上手就看公案或是參話頭。其實看上去是不錯的,實際是走了冤枉路的。而且這個冤枉路著實斷送了不少人的法身慧命!
  • 禪宗公案:哭笑無常
    上面這一段禪門有名的公案,實在寓有深長的意義。當然這不能用常理去推敲,這必得用禪心去體會。馬祖禪師問那是什麼東西,百丈禪師回答說是野鴨子飛過去了,百丈是在時空上犯了錯誤,禪,怎可說什麼這裡那裡?過去現在?馬祖的這一捏,把時空的分界當下粉碎,百丈就悟了。百丈回答禪友說「以前哭,現在笑」,這是說,時空觀念一變,永恆的本體現前,我與世界都不一樣了,這就是當下認識了自我!
  • 禪宗加密算法漫談
    如果要詳細闡述這個話題,把八大宗一一剖析,那麼也明顯超出本文的篇幅,所以在這裡僅對其中最典型的禪宗進行解析。如同前面的那個過程,禪宗的出現既是對佛法的解密,也對它本身是一種加密。這些都是著名的禪宗公案,而且類似的情況太多,也基本是一個常識了。前者又經常被稱做「一棒子打死」,或「餵狗子吃」,是古代被公認的禪宗大德巨匠-雲門文偃禪師的公案,禪宗以及佛法也正因此而成為世界歷史上的一道奇觀。
  • 持誦《楞嚴咒》的無上功德利益
    楞嚴咒是佛頂光明,「佛頂光明」,就是說此咒的力量能破除一切黑暗,成就一切功德,它是釋迦牟尼佛頂上化佛所說,微妙不可思議。如果有人佩戴誦讀此咒,即便他自己沒有什麼福德,只是念念楞嚴咒而已,十方如來都會把功德回向給這個人。十方如來就是借著楞嚴咒,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宣化上人曾經說過:所有十方一切諸佛都是從楞嚴咒裡邊生出來的,所以可以說楞嚴咒是諸佛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