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功德和福德這兩大修行資糧,究竟有什麼區別?

2020-12-23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04篇

功德和福德這兩個名詞大家應該都經常聽說,但是非常遺憾的是,許多師兄可能都把它們搞混了,這裡面尤其是功德。

比如我經常聽到有師兄對我說,今天做了什麼好事,增加了多少功德云云,其實這是不對的——做好事並不會有功德,只能說是有福德

對此不要說大家了,就算當年的梁武帝都沒有弄明白,這位君主可以說是歷史上對佛教最狂熱和虔誠的人,在他一生中不知道蓋了多少廟,供養了多少僧眾,甚至不惜自己出家再讓大臣們花重金把他贖回來,好變相為寺廟布施,「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法盛世就是他一手創建的。

所以梁武帝自認為功德無量,當達摩祖師從印度千裡迢迢趕來,在廣州登岸我國之後,也曾經和他會面過,交談中梁武帝就得意洋洋的把自己對佛教所作的巨大貢獻列舉了一番,然後問道:「我這樣功德一定很大吧?」

但是達摩祖師這樣的高僧自然不會為了取悅對方而說一些虛偽的話甚至妄語,他也不怕梁武帝不高興,直接很誠實的告知對方——您這樣做毫無功德。

梁武帝一聽頓時很不高興,兩人草草交談了幾句後他就下了逐客令了,達摩祖師也看出兩人之間無緣,這才「一葦渡江」去了嵩山少林寺,後來有人提醒武帝達摩祖師乃是真正悟道的高僧,他這才追悔莫及,可惜派人去追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其實這裡面一方面確實是因為梁武帝和達摩祖師無緣——和一般以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高僧不同,達摩祖師只是因為印度佛法式微,而我們中國有大乘龍象之氣這才來這裡找人傳授禪宗衣缽的,他要找的只是上上根器之人,而並不追求數量。

而另一方面梁武帝雖然做了很多弘法的善業,堪稱佛教大護法,但是自己卻沒有修持奉行,所以始終沒有得到智慧,當然,自然也沒有功德。

那麼福德和功德這兩「德」究竟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就來仔細介紹,簡單來說——這兩者一個修的是慧,而另一個修的是福,雖然都很重要,乃是二足尊的兩面,但獲得方式完全不同

02功德——目標求智慧,只有自己修行才能獲得,而且很容易失去

我們先來談談功德,這個大家一定聽了太多次了,也明白這是學佛最重要的東西。

如果把學佛比作一場長途旅行的話,那麼功德就是最大的資糧,可以說一日都離不開,否則根本寸步難行。

那麼具體什麼是功德呢?其實就是求般若智慧的種種方式,只要對找回自己的真如本性有幫助的一切方式,都是在積攢功德

比如說淨土宗的念佛,密咒的念咒,其目的都是為了定心,這是功德;比如說天台宗的「止息」和「觀想」是為了去除妄想,也是功德;律宗的持戒可以減少「貪嗔痴」等毒害,也是功德;至於禪宗那就更不用說了,明心見性,立地成佛,宗旨就是以慧劍破一切虛妄。

像是禪宗六祖惠能對此更是做出了精妙的總結——功德在法身中,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法身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三身佛之一的法身佛,是智慧的象徵,能夠見到自己的真如本性是功,沒有分別心的平等對待一切人就是德。

所以要想得功德,做多少好事都沒用,靠人幫助也沒用,必須要自己腳踏實地的一點一滴去修行,無論哪種方式都可以,一定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更清淨,更平和

但是功德非常難積累,想要讓它沒有卻很容易,比如佛法有一句話叫做——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意思就是說一旦失去理智和平常心開始發怒,然後之前積累的功德就都沒了,就像是被一把火燒個乾淨一樣。

03福德——可以獲得福報,但無法解脫和消罪

說完功德,我們再來聊聊福德,這個相對容易理解——就是做好事,尤其是弘揚佛法,更是積攢福德最好的方式,也被稱為種福田。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出家人都是放棄自己的一切,為所有眾生來修福的,大家不要覺得布施僧人一碗飯,一杯水,一件衣服是在施捨,其實你得到的福報遠比你捨出去的大無數倍。

就像是曾經有一個人,在災荒的年代中供養了一位闢支佛一碗粗糲的飯,而自己卻忍飢挨餓,所以得到的福報是未來的幾十次投胎都在大富大貴人家,錢怎麼都用不完,因為他很虔誠,並不求任何回報,完全是以「三輪體空」的方式在行布施。

而我們最上面說的梁武帝,全心全意的弘揚佛法,修建寺廟,就相當於是積攢了無窮無盡的福德,未來也會有無量福報,只不過遺憾的是他始終沒有得到佛家的般若智慧,最多也只是天人福報,連色界天都上不去,更不要說跳出三界外了。

所以達摩祖師的「法眼」才看不上他,但這絕對不代表福德不重要,如今絕大部分眾生冷漠自私,最欠缺的就是這個。

六祖對此也有開示——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這等於告訴大家,千萬不要把修福德當做是修行,這個並不能消災免罪,所以你後面福報自然有,但是罪業也仍然在,唯有修行得功德才能真正解脫。

04紅塵說禪

以上就是「功德」和「福德」的區別,簡單來說就是功德更加偏重於自我的修行,得到的回報是智慧,而且只能靠自己,就算佛菩薩也不能幫你;而福德則是偏重於利益眾生,行善做好事,這個可以分享也可以互相幫助,得到的回報是福報,比如健康,富貴,漂亮,長壽,小人遠離種種都是。

那可能有師兄問了,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既能修功德又能修福德呢?別說,這個還真有,那就是法布施,因為你要為人說法,首先自己要有智慧,要修行,還要掌握文字般若等等,不然別人怎麼看得懂聽得懂呢?這就是功德。

其次你為眾生說法,等於是幫助大家解除煩惱偏執和妄想,這當然是做好事,利益眾生,而且還是最高級別的好事,當然也是在修福德。

所以布施才被稱為佛法中最重要的法門,有著一法攝萬法的妙用,也就是華嚴經中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要想修行有效果,絕對離不開布施,這點還望各位師兄一定要牢牢記住。

——學佛乃智者所為,紅塵如夢幻泡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願三惡道日減一生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相關焦點

  • 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在北傳佛教中,福德與功德有別。但在上座部佛教巴利裡面,福德和功德是一個詞。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 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
    那功德和福德有什麼區別呢?今天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一、功德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修行有功,身心清淨就是德;滅除內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現前就是德。也就是說,功是修因,德是果報,你有真實的修行,才有真實的果報。
  • 佛教:陰德,陽德,功德,福德——這四德的區別和聯繫
    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修行卍各位師兄都知道我們學佛最終求的就是涅槃,也就是解脫,或者說是成佛,那麼成佛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六祖惠能大師曾這樣開示——皈依佛,覺而不迷,兩足尊也,這兩足就是「福德」和「智慧」雙雙具足。
  • 《金剛經》的智慧 福德是福德 功德是功德 兩者區別有多大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祖師言:實無功德。梁武帝聽後心中不悅,對達摩祖師大有怨氣。其實祖師達摩沒有答錯,只是梁武帝或許並不知道,功德不等於福德,功德福德區別很大。這裡佛陀提到的是福德並非功德,按照世間的理解,梁武帝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應該有很多很大的福德,但梁武帝問的是功德,梁武帝也是信佛之人,理應知道福德何意,但為何問功德不問福德?
  • 海濤法師:什麼是累積福德,智慧資糧最快?
    HAITAOFASHI海濤法師慈悲開示:【什麼是累積福德,智慧資糧最快?】為了幫助所有眾生趕快離苦得樂,我們要累積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什麼是累積福德,智慧資糧最快?就是一個正確圓滿的菩提心,菩提心所緣所有的眾生都是母親,一定要讓他們離苦。為什麼母親不能離苦呢?因為他不知道他有佛性。
  • 【福德秘笈】——修福德的具體方法
    這種福德不僅能在世俗法中享用,也能在佛法上享用。福德使得我們在佛法上的修行非常迅速,道業增進很快。福德是我們成就佛道的基礎,是道糧,是資糧。沒有福德,學佛修行就一事無成。所以菩薩修行,要修菩薩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修福。開悟前要布施修福,悟後也要布施修福,入初地以後,還要布施修福,道業才能不斷地增進,可見福德有多麼的重要了。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布施修行應該不住相,心中不留一切現象,若留一點也不是學佛的境界。其福德不可思量。說到」福德「,人們往往會想起另一個名詞——功德。平時生活中,好像聽到人們說」功德「比說」福德「的時候多。」福德「與」功德「有什麼不同呢?這就是老傑談《金剛經》第5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 學佛:懂得止語,就是培養自己的福德與功德
    我輩學佛之人說話要有威儀。要說符合實際、有道理、有意義的話。最好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不要輕易的去評論別人的功過,很多人以為隨便的談論幾句別人的是非沒什麼大事,要知因果報應絲毫不差。所以修行人要懂得適當的「止語!」
  • 每一個學佛人都應該明了,功德和福德的區別
    學佛的人常把功德混淆成福德,把福德認知為功德。不過功德也好,福德也罷,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要有德。功德和福德的區別是很大的,對於每一個學佛人,都需要明了。(一)功德可以超越三界,福德仍然要受輪迴有個詞語叫功德圓滿,而功德圓滿了就成佛了。所以擁有功德,必然具備佛心,佛性才可能擁有功德。有功德並且圓滿後就可以超越三界,不再六道中輪迴。福德是因為人行善,所以在三善道享福,享受的是人間天人福報。
  • 分享佛教最秘密最靈驗、威猛迅速的大黑天財神法——滿願求財富
    在藏密中,他既是護法神,同時也是唐密修法所依止的重要本尊大黑天在唐密教裡受到重視,原因是他具有四種特性,也就是四種保護眾生的功德。其一,相傳他有無量鬼神眷屬,他們都長於飛行和隱身,能在戰爭中保護那些祈求的眾生,所以他又被奉為戰神。其二是廚房神,他能保護眾生食物豐足。據唐僧義淨《南海寄歸傳》載,當時東南亞及我國南方百姓廚房和倉廩多供奉其塑像。
  • 【故事】累積福德資糧最快速的方法
    原來這孩子施設三個高座的用意是:第一、為了佛陀,第二、為了前世的母親,第三、為了這一世的母親。當 佛陀與眾僧進入房舍次第坐定之後,美味佳餚自然就現前了,非常的豐富。佛陀受供之後,就為他們演說佛法;孩子的父親和兩位母親、全家大小聞佛說法都法喜充滿,也都證得了初果須陀洹。這孩子長大後就辭別了父母,跟隨著 佛陀出家精勤修行,終於證得了阿羅漢果。
  • 做功德的訣竅:融入上師的事業功德海!
    具體指每個剎那都能嚴淨諸剎海,解脫眾生海,分別諸法海,深入智慧海,清淨諸行海,圓滿諸願海,親近諸佛海,供養諸佛海,修行經劫海。什麼是事業?就是心的能力的外在發揮,比如太陽是本體,光、熱是功能,由光熱的發揮而長養萬物是事業。聖者菩薩以證悟心性的力量,能令本具的功德周遍地發揮作用。
  • 佛教,心的遞增:慚愧心、慈悲心、菩提心
    一方面,很多人內心都會有善的力量,因此就會不斷提醒自己,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另一方面與教育有關,比如我們接受佛教的教育,或是其他信仰的教育之後會對自己的身份有一種期許,並建立相應標準。慚愧心生起是福報的開始當我們做了有違這個身份和標準的事,自然會心生慚愧。如果沒有標準可能就覺得理所當然。這也是有信仰和沒有信仰的區別。
  • 佛教開示:不要誤解了佛經裡的功德
    佛教開示:不要誤解了佛經裡的功德我們都知道念佛是有功德的,能夠幫助我們消除業障,能夠讓我們明心見性,甚至如果能夠保持正念的話,在臨終的時候還能夠往生極樂,這就是修行佛法所積攢下來的功德,當然也有許多剛剛入門的居士或者是修行了多年的居士對於佛教的功德的認知沒有那麼的深刻
  • 禪宗公案3則,福德與功德!
    我們可想而知,他這一定是非常用功的;他一面採菜,還一面參禪,還在用功辦道,所以不知不覺中就入定了。參禪公案三:《六祖壇經》裡,有一段提到達摩祖師去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對他說:「我一個皇帝造這麼多的寺廟,供養這麼多的僧人,那我的功德大不大?」這個達摩祖師就跟他說:「你全無功德啊!」
  • 佛教:廣種福田的2種方法,什麼是福
    人生有很多遇見,很多感受,面對生活的無奈,面對世界的複雜,如何才能快樂。「福」,自古以來都是每個人們追求的人生目標,「福」是長壽富足,是康寧無憂,是身心和諧,「福」也是在修行中不可或缺的資糧,故而儒家說「五福臨門」。佛家講要「福慧雙修」。
  • 善根和福德是同一個意思嗎?聽聽蕅益大師是如何理解這兩個詞的!
    蕅益大師沒有見過善導大師的著作,只憑個人的領悟就得出結論:只要我們具足信願持名,每念一聲佛號,都是多善根,甚至善根超過羅漢,超過所有的其他修行方法的功德。有人說:「我念佛功德少,別人什麼都能修,而我卻只會念佛」。雖然我們只是會念佛,但功德比其他人要高要多。因為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功德不在我們自身,而在佛號本身。
  • 參加法會的功德利益
    這其中齋請僧侶之法會稱為千僧會、萬僧會;設齋食供養水陸有情之法會稱為水陸會;由他處買進受捕之魚鳥牲畜,於三寶前為其說法,授三皈五戒,再放之於山野沼澤、泉池河水,為放生會;講贊華嚴經之法會為華嚴會;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種物供養佛法僧三寶,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之法會為盂蘭盆會;九月重陽,諸僧皆坐獅子座,作法事講說為獅子會;此外,還有為紀念諸位菩薩聖誕、成道等重要日子而舉行的紀念法會等。
  • 佛教:做好培植福運的5個方面,此生必然福德滿滿!
    佛陀住世之時,十分注重弟子們要修福修慧,因此多次強調這兩點。福德具足,就具備修行的種種外在條件,智慧具足,就能夠領悟佛理,而步步深入。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福慧是缺一不可的。如果能做好以下5個方面,就能夠迅速積累福德資糧,使自己在此生成為一個福德滿滿的人。1.持戒佛陀說佛住世之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也就是說,戒乃是佛的根本;能夠嚴持戒律,即是行佛之正道,反之則不是佛道。
  • 揭開《金剛經》裡隱藏的福德和功德
    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假如有人能夠全盤接受遵循《金剛經》裡的觀點,常常讀誦經文,還能廣泛的傳播。如來的佛眼是能看到,知道這個人,能成就無邊無際,您想不到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