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這是兩個層面。聲聞、緣覺已經超出人天,他只是善根少,但已是無漏、無生無滅了。一般人修的都是人道、天道的有漏福業,即使修了善法到天道去,還是屬於福報,不能叫善根。就像我們天天讀經,如果從一般的教理講,聞經屬於善根,可以增長智慧,但是還沒有解脫,這個善根還是世間的福報。只要還在人天有漏的範圍內,所有的福業都是少福德,得到的果報只是人天果報。
持五戒的人,可以得人身;修十善的人,可以生欲界天;有禪定功夫的人,可以四禪八定,但還不能超出三界。還有一層叫非想非非想天,這是佛教的專業名詞,不太好理解。非想非非想,既不是想,也不是不想。很多人說不打妄想,不打妄想就是非想,即使升到非想天去,也還是在三界以內。非想非非想是天道最高的一重天。
現在有些人講佛法時,自己連天道都沒有超越,卻把它作為一個究竟的要求告訴別人,「你不要打妄想,要讓自己的心清淨」。一般人認為的清淨,就是心不打妄想,這不叫清淨。「唯以信願執持名號,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只要我們有信願,執持名號,每一聲每一聲都是多善根福德。這種解釋有點特別,但跟善導大師的思想非常吻合。
蕅益大師沒有見過善導大師的著作,只憑個人的領悟就得出結論:只要我們具足信願持名,每念一聲佛號,都是多善根,甚至善根超過羅漢,超過所有的其他修行方法的功德。有人說:「我念佛功德少,別人什麼都能修,而我卻只會念佛」。雖然我們只是會念佛,但功德比其他人要高要多。因為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功德不在我們自身,而在佛號本身。佛號超越三界輪迴,是阿彌陀佛究竟圓滿的功德。
蕅益大師強調信願,信就是要相信這句名號,接受名號;願就是願意往生西方。信願稱名,佛的功德就成為我們的功德。蕅益大師繼續解釋到: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是凡夫眾生,沒有善根。
從個人來講,即使天天念五萬聲佛,還是沒有善根。凡夫貪瞋痴具足,每天妄念紛飛。為什麼念佛就成為多善根?因為阿彌陀佛以他的四十八願,作為眾生多善根之因。我們沒有多善根,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多善根,把他的願作為我們的願,這樣我們就有多善根了。「佛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這個大行就是四十八願中阿彌陀佛兆載永劫的修行。以佛的大行作為眾生多福德的因緣,這是福德。
蕅益大師為我們解釋了善根、福德這兩個概念,四十八願是善根,這裡為什麼要把善根和福德分開?善根就是要有成佛的心。四十八願就是要發願廣度眾生,令眾生成佛,這個心是善根。我們有了成佛的心之後,需要去圓滿它的功德,這就是福德。所以善根和福德是兩個概念。一般人有時候會混亂,認為講善根和講福德都差不多。
福德是一種行為,行善積德叫福德。我們發成佛的心願,發廣度眾生的心願叫善根。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大善根。我們沒有善根,把佛的大願作為我們的善根。淨土法門要我們信順、接受佛的四十八願、完全歸命於佛,把佛的大願作為我們的大願。佛發大願要救度我們,我們就信順、接受佛的救度,這樣佛的大善根就成為我們的善根了。
佛的福德功德,六度萬行,所有的功德都修行圓滿了,只要我們接受,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佛的福德就是我們的福德,這就叫「全攝佛功德,成為自功德」。我們自身有沒有善根福德不重要,關鍵是要信順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只要接受佛的功德,我們就會擁有佛的功德。所以,即使一個五逆十惡的人念佛,同樣具足多善根多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