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原創內容可關注後進入平臺提取
《佛說阿彌陀經》第四講(4-10)
上宗下宙法師
2017年9月2日(農曆七月十二)
(接上文)
後面要講它的因,到底它的生因是什麼?
(二)明極樂之因殊
1.遮少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下面講「明極樂之因殊」,分五。第一,「遮少善」,就是說,少善不能生。
舍利子!生彼佛土諸有情類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奘譯】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裡的「少善根福德因緣」,玄奘大師譯是「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就是說,少善根的不能生。
次釋第一簡少因也。良恐眾生曾聞佛說臨終十念即得往生,我今天命未究且當放逸。為遮此念,故言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國。【基疏】
在窺基大師的《疏》裡面,「簡少因」,是說小小的善是不能生的。為什麼要說「簡少因」呢?上面說了「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有人會想,「哦,這個太好了,我要去!那我念一句佛就去了」。不可以!《基疏》中說,「良恐眾生曾聞佛說臨終十念即得往生,我今天命未究且當放逸」,就是怕眾生聞了,認為反正有的經典說「臨終十念」,臨終的時候念十念就可以往生了,我現在還沒活完,先好好地享受。「為遮此念,故言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國」。
有人釋云:此文正與《攝論》別時意相應。今釋不然。論言別時意者,如人誦持多寶佛名,決定於無上菩提更不退墮,又唯由發願於安樂土得往生者,皆是別時意。【基疏】
「有人釋云:此文正與《攝論》別時意相應。今釋不然」,別時意趣是什麼呢?《攝大乘論》說了,如果經裡面講,「如人誦持多寶佛名,決定於無上菩提更不退墮,又唯由發願生安樂土得往生者,皆是別時意」,別時意趣就是說,並不是說你僅僅念了一句多寶佛名,然後又僅僅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以馬上就往生極樂世界了,還有密意在後面,這個就是別時意趣。就是說,發了願要往生極樂世界,又積集了很多資糧,才可以往生。後來有人解釋,這個配「別時意趣」,意思就是說,不要以為你僅僅發個願「我要往生」,就可以往生了。
但是,窺基大師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這裡說的情況和《攝論》裡的別時意趣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
今念佛者但願往生,不論菩提退與不退。又專念佛即離十惡,一念便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何況多念!即是有行,非唯發願。【基疏】
窺基大師的意思是說,念佛就是有行,不是唯發願。別時意趣是說唯發願,這裡不是唯發願,所以不是《攝論》裡的別時意趣。就是說,已經有念了,那麼就是有行了。有行的話,就可以生了。所以,念佛發願必得往生。是這個意思。
今經言善根者,未必要是無貪瞋痴三善根也,然亦不離;但今所論一日念佛等所修善根三業,無非往生,決定非別時也。【基疏】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窺基大師指出,這裡的「善根」, 「未必要是無貪瞋痴三善根,然亦不離」,「未必」,不一定。不一定是無貪瞋痴,但也不離開無貪等三善根。「但今所論一日念佛等所修善根三業,無非往生,決定非別時也」。
《彌陀疏鈔》裡面有講說,持名,到底是正行呢,還是助行?有的說,淨業三福是正行,也有的說,發菩提心是正行。《海東疏》說菩提心是正行,持名是助行。《彌陀疏鈔》認為,還是以持名為正行。到底哪個才是最重要的?
在《彌陀疏鈔》裡面講了,不發菩提心,就是「少善根」。他把善根和福德分開了。但按照玄奘大師的譯本, 「少善根福德」,其實就是一個「少善根」。他沒有把善根、福德分開。這個大家自己可以參考。(待續)
▼
「分享到朋友圈」法布施功德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