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讀到這部經,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思議!

2020-12-13 w運j空

《無量壽經》如果我們能讀到、看到,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可思議!為什麼?因為這是無量劫前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所種的善根福德因緣的果報。

在這一生當中遇見了,遇到是緣分,遇到了歡喜,能信、能解,這是大善根;而且又能發心求生極樂世界,能老實念佛,一向專念,這是大福得。

世間最大的福報是什麼?不是能當多大官,不是有很多很多花不了用不盡的錢;而是這一生能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是生到忉利天、摩醯首羅天,也沒出六道輪迴,福報雖然大、壽命雖很長,但不是無量壽。到極樂世界福報有多大?

無量壽、無量光,跟阿彌陀佛一樣,證得究竟圓滿的自性,無量智慧、無量相好、無量德能、無量光壽,樣樣圓滿無量。

這個福報稀有難逢,在這一世當中必須完成,我們要無比珍惜,把這個機會抓住,決不能放過這短暫的機會。這個機會不是千載難逢,而應稱作萬世、萬劫難逢。

現在開始,我們放下身心世界,發菩提心,要老實念佛,要真心生淨土,一心想著親近阿彌陀佛,認真聽這部經、讀這部經,如有可能講這部經。只有真正領悟了這部經,你就能生起正信、正念,你就會清靜、平等、正覺、慈悲,從而真正看破、放下、自在、念佛、直至成佛。

相關焦點

  • 《彌陀經》裡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不是讓你自己去修善根福德因緣
    《彌陀經》裡面還有一句話,也給大家說一下。《彌陀經》有這樣一句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難壞多少英雄漢,想求往生的,看到這句話就退卻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了。這句話,我們很多人看到這話,是不是就膽怯了?不可以少啊!善根福德因緣是什麼?那我們就修福唄!修善根唄!
  • 佛說阿彌陀經析85 你的福德、善根、因緣怎麼樣了?
    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是往生極樂必備的三個條件。有人說往生極樂的三資糧是「信願行」,不過在我看來「信願行」是修行所有佛法的基礎資糧,可是如果善根、福德和因緣這三條,如果缺任何一條,都是不可以的,這就使得很多人轉頭去研究如何滿足這三條要求才能往生的事情上來了。
  • 通過善根、福德和因緣三種因緣認識佛
    佛法真理就像一部性能非常優越的車,這部車子的性能絕對是頂極,但是你不會開或者看不懂說明書,或者是沒有油,這就叫三種因緣(善根、福德和因緣)不具足,你的車就開不動。什麼叫善根呢?我們從意識當中不能了解車的性能,你不會,看不懂說明書,這叫善根缺乏。比如我們對佛的認識,但凡有善心的人都認為佛是教人行善的,他都說自己信佛。
  • 阿彌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千萬不可忽略
    各位師兄,都清醒醒吧,淨土宗絕不是只有念佛,而且佛號也不是這麼念的,今天咱們就來看看《阿彌陀經》中非常重要但又被許多人或有意或無意的忽略的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正如佛法所說——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因此很多師兄前世已經種了很多善根,只要誠心的念佛——有時候甚至只是一次,都能讓這個善根結果,這就是往生極樂最殊勝的方式。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極樂世界 (宣化上人)
    善根福德因緣 C2. 持名念佛功德 C3. 結勸今C1【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舍利弗啊!講是這樣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如果沒有善根,沒有福德的人,他沒有法子生到極樂世界去的。這都要有大善根,有大福德的人,都是生生世世修行諸波羅蜜門,才能生到極樂世界去。不然,他就沒有機會遇著這種的妙法,所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C2.
  • 聞其名號丨南無阿彌陀佛,是圓滿的善根福德因緣
    這不是「少善根福德因緣」,這是圓滿的善根福德因緣,這是阿彌陀佛果覺善法,無與倫比。得到這個,還有何不足?所以說「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你已經到大海了,用大海水之一滴,等於是百川之水都用到了。「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處問長安?」含元殿是長安皇上辦公的地方,你到了含元殿,還用問長安在哪裡嗎?
  • 釋淨空:善根與福德要清楚
    這個問題,與我們自己善根福德因緣有很大的關係。因緣是什麼?遇到一個真正善知識,他善說,這是因緣,是可遇不可求的,可是如果我們自己善根福德要是不具足,縱然諸佛菩薩來給我們說法也是枉然,自己沒有善根、沒有福德。善根與福德,我們在講堂裡常常講。為什麼常講?時時刻刻提醒諸位。我講得很簡單、很清楚,什麼叫善根?
  • 佛法:修行無為法,離不開善根福德
    因為無為福德之性,才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可以使眾生轉煩惱為菩提,導迷津至彼岸,度有情眾生同登涅槃聖境,如果修行有生有滅的有為福德,是不可能如無為福德一樣可以廣大平等而長久的,也滅不掉心上的塵垢與煩惱,也無法明心見性,徹見自我的真如實相,正因為如此,所以佛祖才不厭其煩的為大眾演說無為福德的勝妙,希望眾生都能如法修行,獲得開悟的智慧。
  • 善根和福德是同一個意思嗎?聽聽蕅益大師是如何理解這兩個詞的!
    「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這是兩個層面。聲聞、緣覺已經超出人天,他只是善根少,但已是無漏、無生無滅了。一般人修的都是人道、天道的有漏福業,即使修了善法到天道去,還是屬於福報,不能叫善根。就像我們天天讀經,如果從一般的教理講,聞經屬於善根,可以增長智慧,但是還沒有解脫,這個善根還是世間的福報。只要還在人天有漏的範圍內,所有的福業都是少福德,得到的果報只是人天果報。持五戒的人,可以得人身;修十善的人,可以生欲界天;有禪定功夫的人,可以四禪八定,但還不能超出三界。還有一層叫非想非非想天,這是佛教的專業名詞,不太好理解。
  • 很短,卻異常殊勝珍貴,無福德善根因緣者,根本不見不聞!
    編輯《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經文我們一起來看《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經文很短,卻異常殊勝珍貴,無福德善根因緣者,根本不見不聞!能除貧窮一切不祥。所有願求。皆得圓滿。若能晝夜三時讀誦此經。每時三遍。或常受持不間。作饒益心隨力虔誠供養大吉祥天女菩薩。速獲一切財寶豐樂吉祥。時觀自在菩薩及諸大眾天龍八部。從佛聞說十二名號及真言。嘆未曾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讀《地藏經》,能獲得3種福報,功德不可思議
    尤其是對治當下我等少善根福德因緣的眾生,使我們信因果輪迴,修福修慧,《地藏經》最契理契機的。《地藏經》上有講到,得聞此經一句一偈,墮惡趣者便能當即解脫,獲得的福報不可為喻,而且常有諸天護法衛護,這就是《地藏經》經文的加持力。但有的人把《地藏經》都倒背如流了,為何生活條件都沒有變化,經文的加持力呢?
  • 聞其名號丨持名眾生,善根福德與佛一樣
    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極樂凡聖同居土的眾生,因為持念彌陀名號,善根福德跟佛是一樣的。持名眾生,善根福德跟佛一樣,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所有的善根福德都在這句名號當中,你信了就是你的。信願持名,就跟佛的善根福德沒有差距。但是你要相信,不相信就沒辦法。所以淨土法門特別強調信,是有道理的。
  • 少善根,能生極樂嗎?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下面講「明極樂之因殊」,分五。第一,「遮少善」,就是說,少善不能生。 舍利子!生彼佛土諸有情類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奘譯】 「舍利弗。
  • 世間法善根與淨土善根有什麼區別?
    善根是什麼?世間法的善根,不貪、不瞋、不痴,三善根。世間所有的善法從這三個根來的,所有的惡法是從貪瞋痴生的,所以貪瞋痴也叫三毒,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淨土的善根是什麼?把時間浪費到別的事情,是錯誤的,往往造許多的罪業。信願持名是善根,信願持名是福德,信願持名是因緣,這個事實我們要清楚。世間之事隨緣不攀緣,有這個緣要做好,一心一意就念佛。有成熟的善根是眾生的福分,經雲,不可以少善根褔德因緣得生彼國。《阿彌陀經》上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這三個條件。
  • 印光大師勸人念佛,今生能念佛都是有福德善根的人!
    這一句佛號的功德,佛與佛乃能究竟。它具有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力。正因為如此,所以這一句萬德洪名的佛號,不是每個凡夫眾生都能夠思量的,更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念的。今天,我們大家之所以能夠念佛,相信淨土法門,相信這一句佛號能夠拯救我們,我跟諸位同修講:這個是我們累生累劫所積累的善根和福德。
  • 念佛只是六個字,為什麼是多善根?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說阿彌陀經》解答思路:當文、道理、經證、祖證、事證、反證一、依當文文理執持名號多善根,其餘皆是少善,少善不生。玄奘大師譯本: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善導大師: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極樂淨土需無量功德方能往生。
  • 如何理解阿彌陀經中的「少善根」?少善根福德能去西方極樂嗎?
    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為少善根,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無正信,回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持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緣。
  • 淨空法師:「自覺覺他,具足善根福德因緣」
    壽命到了,緣斷了,苦就來了,不是究竟法。唯有佛法修學,得到的快樂是真實的。無論在什麼境緣之中,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不變,常生歡喜心。如果不覺悟,哪來常生歡喜心?一定要覺悟。我們今天轉,比不上經上講的殊勝,沒錯,那是我們的功夫還差一大截。但是走上正路了,他是遠遠在前面領導,我們在尾巴末後跟進,快樂無比。初學的人剛剛上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三個基本條件。善根是什麼?能信,能解。福德是什麼?肯做,能行,能證。現在沒有辦法證,功夫不夠,但是能行,真幹,我學著幹。
  • 王路:為什麼福德是菩薩摩訶薩根本?
    而且,如果浮浮泛泛地讀,雖然讀過了,也跟沒讀差不多。我經常發現,好幾年前讀過划過的地方,現在一點印象都沒有了。古人說,讀書要「於不疑處有疑」,這是儒家的話,對佛教經論也適用。既要「於不疑處有疑」,也要「於疑處有不疑」。於疑處有不疑,是指不疑佛所說——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傾向認為,既然經上這麼寫,必然有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