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文化中有很著非常深奧的學問,絕不僅僅是局限在拜佛、拜菩薩祈福這麼簡單,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開光、公案、施食、歸元、正念、實相:
開光
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開眼供養,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要置於佛殿、佛室時,舉行替佛開最的儀式。
規模大的寺廟新佛像安置較為隆重,一般要舉行開光法會,這也是我們常見的一種法事活動在繁多的宗教儀式中,地域不同,各自的法定儀軌也不盡相同,但從總體上說,絕不能違背經典的規定。
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佛教認為,我們眾生由始以來就受到無明塵垢的汙染,而不能徹見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開發我們內具的智慧。
唐代神秀禪師說過:「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以,在開光儀式中,行使主法的人拿起毛巾向佛像做拂塵的動作,這是表示要拂去眾生心地上的垢塵。
用鏡子一照,表示垢除淨顯,明心見性,真正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用硃砂筆點向佛眼,是因為眼晴代表了智慧,所以點開佛眼,開發眾生的內在智慧。如果眾生沒有智慧,對諸法妄起分別,就如眼睛有病,見到空花,還執為實有,所以需要除去眼病,發掘原有的般若智慧。
公案
公案為禪宗用語,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斷是非的案牘。官府文書成例以及訟獄論定者稱為」案成「公案」,後來被佛教借用成為禪宗用語,指高僧、大德在接引參禪學徒時所作的神宗式的問答,或某些具有特殊啟迪作用的動作。
此類接引禪徒的過程,往往可以作為後人判定迷悟的準則,如古代官府的文書成例準則,故稱其為「公案」。
公案有五種含義:作悟禪的工具、作考驗的方法作權威的法範、作印證的符信、究竟的指點。公案是沒有成法的,依照高僧大德各自體驗,強調特殊的個性。禪宗獨特的公案由此出現,成為禪學的基本主動體;神學如果沒有公案,就不能理解禪。
施食
施食,將飲食布施給他人的意思。施食有許多功德,如《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記載,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命;得色;得力;得安穩無礙;得無所謂;無諸懈,為眾敬仰;眾人愛樂:具大福報;命終生天;速證涅槃。此外,以餓鬼為對象的施食儀式,稱為施餓鬼、施食會。
道家及佛家超度法事的一種,俗稱焰口或放焰口。焰口為佛經中的鬼王,放焰口,顧名思義,就是放鬼。放鬼、施食、講經、超生,是施食科儀的目的。
歸元
歸元,即指人之死亡,成特指僧個之示寂。又作歸化、歸真、歸寂、歸本、歸空、歸去。歸元一通原謂出離生滅無常之此世,而還歸真寂本元(即涅)之悟界,故轉指僧倡或一般證道者之死亡,面與圓寂、入寂、示寂等用語同義,如稱佛陀入滅之日為歸寂日。至後世,亦用來作為常人死亡之稱詞。
正念
又譯為念根、繫念,佛教術語,五根之一。念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修行者將思想固定在某個對象上,專注地觀察它,就稱為念。
以正確的方式來修習念,被稱為正念,是通往成佛的八正道之修行者的念,是否是正念,由他是不是具備正知來分辨,以正知來修行念,即是正念。以正念來身、受、心、法,即是四念處,或稱四念住。以正念來修行禪定,稱為正定。
實相
實相,佛教術語。一切諸法的真實體相,又名諸法實相。實謂真實不虛,相謂事物的本性或相狀,是佛教所說的絕對真理。佛教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條件)組成、變化無常的,都沒有永恆的、固定不變的自體,這就是「空」。這種空就是宇宙萬有的「真性」,亦即諸法實相。
佛家文化中的開光、公案、施食、歸元、正念、實相就為大家分享到此,深感離佛學更進一步,如有不同意見還請補充,最後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