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杜撰,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物質與意識,主觀與客觀相互作用的一個總結。
相由心生,一般認為出自佛教《無常經》「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意思是說,我們所見的所謂實物、所感覺到的事件,其實都是假有的,都是你心所產生的。這和人們所理解的個人的相貌受自己的心作用而變化有一定的差距。
然而在《無常經》中,翻來覆去地看,也查找不到這個「相由心生」的出處。
所以相由心生可能是對佛經的性、相、心的總結,即然是總結,要想稱為經就要假託佛佗他老人家的名了,但出處是個問題,找來找去,找不到,只有安立一個了,反正這些假名相的是「無常」的,那就安立到《無常經》裡吧,所以說就出於《無常經》,但你在《無常經》裡又確實找不到。
理解這句話一般分為幾種。
字面上望文生義者
一個人的面相是由人的自心而生的,這顯然已不是佛學中的相了,而成了相面學中的相了,
一個人長期有什麼樣的心境,慢慢地就演化出什麼樣的面相來,所以說時間是一個尺度,從長期的角度來理解,細細思量似乎有一些道量,就連《四庫全書》中關於看相的內容也有類似的記述:「未相人之相,先聽人之聲,未聽人之聲,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觀人之心」。可見人之面相轉上一圈,轉到由心生了,在古人看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些道理,一個心惡之人,長久下來,反映在面相上則有兇神惡煞般,一個與人長期和善的人,反映在面相上則慈祥安寧、慈眉善目。
所以,這樣來解釋「相由心生」,相非佛家的相,心亦非佛家的心,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家、道家也有相、心之說。
從佛學觀點解釋
一般是指一個人對外部的客觀世界的認知、感受以及評價都是帶有個人的主觀意識色彩,換句話說就是由他的內心決定了這些認知和評價。不同心境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的環境下,對同一件事物的所感是不同的。它強調了人的主觀意識的作用。
這樣一解釋,神秘性頓然消失,但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是一個精神與物質的交互過織,也是一個主體生客體的交互過程。用唯識學的觀點看,人的主體對外界,人是主體能動的,是能見,叫見分;外界是客體被動的,是被所見的,叫相分。所以這個「相」就是人的「心」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
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個「相」理解成外部世界的現象,是表面表達出來的,那麼有現象的東西按理性判斷來說,應該都有一個核心隱藏在背後,用現代的概念稱為本質,在佛學中其相對的詞叫「性」。
而在佛學中,對世界本質的認識,要由心的層次決定,但是這個「心」,本應是一個明明白白的心,不是一顆妄心、攀緣心,這樣就能看到真實的「相」,即「實相」,即事物的本來面目。但每個人「心」的層次不一樣,也就導致了見到的「相」,或虛幻、或亦真亦假、或真實,以至於或見山是山,或見山不是山,或見山只是山。就產生了不同境界,所以「相」由「心」生。
所以,明心見性,以「心」的層次對應了「性」的層次,也就是所見「相」的層次。從歷代的修行次第來看,這種層次性還是存在的,如《瑜伽師地論》的十七個次第,《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以事物的相只是一個假象或稱為虛幻不實的,故「相由心生」的上一句說「世事無相」,用《金剛經》的一句話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所以「相由心生」,若心真正明了,即明心,則無相可生,就是拔開虛妄之相,見到事物的性(本質)了。
深層的理解與感悟,先有物質(相)還是先有意識(心)
現代唯物哲學,講先有物質後有意識。而對於佛教,早期的是物質與意識是俱存的,到了唯識則是意識早於物質了,一切唯識嗎。
按《俱舍論》所說,心之為六或為七,六識則為六心,前五識轉謝過後產生意界,意可以稱為七心,相與心合為「想」字,這個想不是現代我們思維的想,而是「取像以為體」的想,就是如同一個照相機,把外界的相取回來放在心裡,是很有意思的。
以眼識為例:眼根對外看色境,眼識發生了作用,注意這裡有三樣因素:(眼)根、(外)境、(眼)識。
過程是怎樣的呢,就是把外界的「相」通過眼根(器官神經)放到眼識(心)上來的過程。但這種要特別注重它的順序性。這裡一般人可能有個誤解,認為眼根+色塵,產生了眼識(心),如果這樣認為的話,你看前面是物質(眼根+色塵),後面是精神(眼識),這就是物質決定了意思,這是佛學不承認。
所以在《俱舍論》中講到根、境、識時強調三者同時存在,那你說我的眼睛沒有看外物時,找不到眼識啊。在佛學中,識的存在有兩種狀態,即無作用和有作用兩種,你感覺不到只是它沒有起作用而已,而不是不存在。
從這一點來說,眼根、色境、眼識是同時存在的,當眼識沒有起作用時,眼根也好,色境也好,都是感覺不到的,再進一步,眼識起作用時,眼根和色境也就起現行了,確切的說,"相"、"心"是同時現行的,並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沒有物質與意識誰先誰後的問題。
但是佛學發展到唯識階段,三界唯識萬法唯心後,把心的作用提到高於一切,這時「相由心生」則是三界萬法唯心所理,外相皆由心生。
總之,「相由心生」,是一個對佛學的「心」「相」所作的一個總結,外界的一切的所謂的「相」,只不過是「心」的一個認識反映。至於這種反應是同時存在,或是心的不同層次的幻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