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是什麼意思

2020-12-16 閒心若道

相由心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杜撰,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物質與意識,主觀與客觀相互作用的一個總結。

相由心生,一般認為出自佛教《無常經》「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意思是說,我們所見的所謂實物、所感覺到的事件,其實都是假有的,都是你心所產生的。這和人們所理解的個人的相貌受自己的心作用而變化有一定的差距。

然而在《無常經》中,翻來覆去地看,也查找不到這個「相由心生」的出處。

所以相由心生可能是對佛經的性、相、心的總結,即然是總結,要想稱為經就要假託佛佗他老人家的名了,但出處是個問題,找來找去,找不到,只有安立一個了,反正這些假名相的是「無常」的,那就安立到《無常經》裡吧,所以說就出於《無常經》,但你在《無常經》裡又確實找不到。

理解這句話一般分為幾種。

字面上望文生義者

一個人的面相是由人的自心而生的,這顯然已不是佛學中的相了,而成了相面學中的相了,

一個人長期有什麼樣的心境,慢慢地就演化出什麼樣的面相來,所以說時間是一個尺度,從長期的角度來理解,細細思量似乎有一些道量,就連《四庫全書》中關於看相的內容也有類似的記述:「未相人之相,先聽人之聲,未聽人之聲,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觀人之心」。可見人之面相轉上一圈,轉到由心生了,在古人看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些道理,一個心惡之人,長久下來,反映在面相上則有兇神惡煞般,一個與人長期和善的人,反映在面相上則慈祥安寧、慈眉善目。

所以,這樣來解釋「相由心生」,相非佛家的相,心亦非佛家的心,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家、道家也有相、心之說。

從佛學觀點解釋

一般是指一個人對外部的客觀世界的認知、感受以及評價都是帶有個人的主觀意識色彩,換句話說就是由他的內心決定了這些認知和評價。不同心境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的環境下,對同一件事物的所感是不同的。它強調了人的主觀意識的作用

這樣一解釋,神秘性頓然消失,但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是一個精神與物質的交互過織,也是一個主體生客體的交互過程。用唯識學的觀點看,人的主體對外界,人是主體能動的,是能見,叫見分;外界是客體被動的,是被所見的,叫相分。所以這個「相」就是人的「心」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

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個「相」理解成外部世界的現象,是表面表達出來的,那麼有現象的東西按理性判斷來說,應該都有一個核心隱藏在背後,用現代的概念稱為本質,在佛學中其相對的詞叫「性」。

而在佛學中,對世界本質的認識,要由心的層次決定,但是這個「心」,本應是一個明明白白的心,不是一顆妄心、攀緣心,這樣就能看到真實的「相」,即「實相」,即事物的本來面目。但每個人「心」的層次不一樣,也就導致了見到的「相」,或虛幻、或亦真亦假、或真實,以至於或見山是山,或見山不是山,或見山只是山。就產生了不同境界,所以「相」由「心」生。

所以,明心見性,以「心」的層次對應了「性」的層次,也就是所見「相」的層次。從歷代的修行次第來看,這種層次性還是存在的,如《瑜伽師地論》的十七個次第,《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以事物的相只是一個假象或稱為虛幻不實的,故「相由心生」的上一句說「世事無相」,用《金剛經》的一句話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所以「相由心生」,若心真正明了,即明心,則無相可生,就是拔開虛妄之相,見到事物的性(本質)了。

深層的理解與感悟,先有物質(相)還是先有意識(心)

現代唯物哲學,講先有物質後有意識。而對於佛教,早期的是物質與意識是俱存的,到了唯識則是意識早於物質了,一切唯識嗎。

按《俱舍論》所說,心之為六或為七,六識則為六心,前五識轉謝過後產生意界,意可以稱為七心,相與心合為「想」字,這個想不是現代我們思維的想,而是「取像以為體」的想,就是如同一個照相機,把外界的相取回來放在心裡,是很有意思的。

以眼識為例:眼根對外看色境,眼識發生了作用,注意這裡有三樣因素:(眼)根、(外)境、(眼)識。

過程是怎樣的呢,就是把外界的「相」通過眼根(器官神經)放到眼識(心)上來的過程。但這種要特別注重它的順序性。這裡一般人可能有個誤解,認為眼根+色塵,產生了眼識(心),如果這樣認為的話,你看前面是物質(眼根+色塵),後面是精神(眼識),這就是物質決定了意思,這是佛學不承認。

所以在《俱舍論》中講到根、境、識時強調三者同時存在,那你說我的眼睛沒有看外物時,找不到眼識啊。在佛學中,識的存在有兩種狀態,即無作用和有作用兩種,你感覺不到只是它沒有起作用而已,而不是不存在。

從這一點來說,眼根、色境、眼識是同時存在的,當眼識沒有起作用時,眼根也好,色境也好,都是感覺不到的,再進一步,眼識起作用時,眼根和色境也就起現行了,確切的說,"相"、"心"是同時現行的,並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沒有物質與意識誰先誰後的問題。

但是佛學發展到唯識階段,三界唯識萬法唯心後,把心的作用提到高於一切,這時「相由心生」則是三界萬法唯心所理,外相皆由心生。

總之,「相由心生」,是一個對佛學的「心」「相」所作的一個總結,外界的一切的所謂的「相」,只不過是「心」的一個認識反映。至於這種反應是同時存在,或是心的不同層次的幻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相關焦點

  • 相由心生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下一句是什麼?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6日在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提問時說,中國有句話叫「相由心生」,意思是你心裡怎麼想,你眼裡的世界就是什麼樣。中國還有句成語叫「疑鄰盜斧」,指的是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 「相由心生」啥意思?
    「相由心生」啥意思?他愛不愛你愛你多少能從眼神裡看出來嗎?看著我的眼睛說相由心生,第一種解釋說的是一個人的面相,美好醜陋奸詐平和自卑孤傲張狂猥瑣等等表現,是有ta的內心決定的。相由心生,第二種解釋是行為表現都是由發心心性決定的,這是佛家的解釋,說的是一個人表現得溫良恭儉讓真善美假惡醜等等行為,是由這個人的本性決定的。放到戀愛婚姻家庭經營裡來理解,就是兩口子是不是相愛,愛多愛少,愛真愛假,也是可以通過各種表現被發現的,我覺得各種具體示愛的言行當中,眼神是最重要的。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萬物皆由心所造,所謂相由心生,你所看到的萬象都是內心的投影,如果你的內心是善良的,那麼你看的人事物都是善良的;如果你的內心是充滿怨恨的,如你所看都是怨聲載道,充滿著厭惡的氣息;如果你的內心是灰暗的,那你的萬象都如霧霾一樣,昏昏沉沉沒有色彩,心如同一面鏡子一樣, 把所想,所看,所悟,
  • 「相由心生」是何道理
    常聽著這麼一句話:相由心生,是何道理?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心」?「心」,指的是我們整個內心世界的活動,包括人的思維、情感、情緒和性格因素的變化總和;在古代認為心藏神,主神明,是一切意識的主宰;那麼,由今天看來,既然生命體的所有活動與自然界其它一切現象一樣,都是由物質、能量、信息變化而來,我們就可以這樣理解,「心」就是內在能量信息體系與外在聯繫的窗口,它的根是能量信息體系,表象為大腦意識。
  •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如果一個人的心是亂的,那他眼裡的世界也會是亂的;一個人的心裡想的越多,他身上的麻煩事就越多;一個人的心裡總是怕鬼,魍魎魑魅偏偏就來纏上他的身;一個人心中若是擁有陽光,他的笑顏自然會持久的燦爛。
  • 老祖宗識人術,相由心生,心又生相
    因為這是老祖宗識人術,依據相由心生,心又生相的大智慧。先來說說龜背和蛇腰,所謂龜背就是我們生活裡常常提起的羅鍋,有這樣現象的人大多是身體有缺陷的人,這些身體有缺陷的人,心境有時也會變得扭曲,他們會因為自己身體和常人不同,開始嫉妒,嫉妒為什麼自己是這個樣子而別人都這麼健康。
  • 相由心生《裴度還帶》
    然而,如今還看不出你有什麼特殊能發達致貴之處,可另日來訪,別鄙視粗蔬糲食。等十來天后,我給你仔細看看。」裴度答應後,幾次前往,都因有朝客在相面先生處,只好先去遊覽香山寺。當裴度徘徊在走廊和側房之間時,忽然看見一個穿素色衣服的婦女,把由丹黃色貼身單衣系成的包袱放在寺廟的欄杆上,祈禱了很長時間,又擲茭問兇吉,叩頭瞻拜後離去。
  • 「相由心生」?來歷不明的一個詞,原來另有深意,看完恍然大悟!
    通常我們形容一個人外貌和心地一致,會用到一個詞——相由心生,意思是一個人的儀表長相由心靈因素決定,透過這個人的外貌可以窺探他的內心境界,這樣理解的話就大錯特錯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說,相由心生,如果理解成心理因素決定外在長相,這個說法就明顯不靠譜,因為隨隨便便舉幾個例子,就可以輕而易舉推翻這個說法。相由心生,你可能真的理解錯了有的人長得難看,但是心如明鏡,通透清澈,比如說我們傳統文化的兩大聖人——老子和孔子,長得都很難看,但是心地有如日月,聖潔美好。
  • 水知道答案: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證明了中國古人所說的「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這八個字的內涵。 《水知道答案》數百萬次實驗證明:人的意念能夠改變物質,因為宇宙的能量是貫通的,宇宙是全息對應的,它和兩千多年前中國的老子所講完全一樣:「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 俗語:「寧生窮命,不生窮相」是什麼意思,窮相指的是什麼?
    「我命由我不由天」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世界如此之大,還是普通人多,而且厲害的人也大都從普通人中走出來的,所以沒有誰的成才是天生註定的。其實,關於命運的說法,在我們古代有就句俗語「寧生窮命,不生窮相」,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又叫窮相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其實,這句俗語,小編不用解釋,大家也都知道是什麼意思,畢竟俗語,一直都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語句闡述著最深刻的道理。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如果我們的心是被環境牽動著,一旦大環境怎麼動,我們也會怎麼動;不管出現了什麼風氣,馬上跟著變化,就成了水面的浮萍,隨著波浪載浮載沉,這是非常痛苦、不安定的。要做到「心不隨境轉」不容易,如果能讓「境隨心轉」,那就更是不簡單了。例如,當事情來臨,不盲目地跟隨大流,還表現得那麼自在、安定;如果還能漸漸影響更多人,這就是「境隨心轉」。所以,環境的安定與否,就取決於我們的心念是否安定。
  • 我們都反對「以貌取人」為何卻都默默認可「相由心生」
    可是只要你留心生活中的每個細節,你會發現我們似乎都在默默認可「相由心生」的合理性。今天公司新來一個長相甜美的女孩子,大家心中都默認這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兒。班裡來了個尖嘴猴腮的男同學,每個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玩。我們雖反對「以貌取人」,卻發現在我們心中都十分認可「相由心生」這種事實的存在。
  • 王陽明心學:相由心生,臉上出現這3種怪相,多半是心術不正之人
    王陽明提出的「相由心生」,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很認同這個觀點。因為人的內心有什麼想法,常常不經意間表現在細微的面部上,時間長了就容易形成「記憶」神態,從而會影響人的面貌。王陽明有一套心學的「識人術」,能通過相貌來判斷出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特別是臉上出現3個怪相的人,多數是心術不正之人,王陽明告誡人們要小心為妙。
  •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也就是看八字,當然不是面相,八字與你你講話、態度、儀表、走路、做人、高矮大小……什麼都有關係。所以真正修道學佛的人,大丈夫可以轉命,為什麼不能轉呢?學會了算命更能夠轉命,我算到這個時候運氣不好,再一推算是哪一點不好,我就在這個地方,「修德進業」,就非改不可。
  • 相由心生,不要小看一個長相顯年輕的人!
    原創 ┃ 萬紅雲原創作品,抄襲必究相由心生,心生萬物。心之所生,必由面相反映出來。是慈悲,是頑劣,是善良, 是兇惡,是大度,是狹小,是溫柔,是強勢,是如水,是剛火……這些終究由心而出,再由面相呈現。心不老者,才是不倒的青春與活力。人老心不老,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年齡可以老去,頭髮可以花白,皺紋可以長起來,但是人老心一定不能老。保持活力與青春,是對生命最深的尊重。長相貌美,心若蘭。心若蘭開,如在深山僻谷,依然清香綻放。心若苦瓜,不論家門院下,依然生苦。相貌清麗脫俗,必有蘭花高潔之心。
  • 相由心生,人品真的很重要
    還是會心存感恩,至少所認識的人,都是你生命中空白的點睛之筆,既然出現了,那就有它存在的意義。在平凡中找到那個不平凡的自己,相信美好的明天!人脈就是錢脈,匆匆人間走一遭,多積些陰德還是相當有必要的吧。相由心生,你的善,都是表露出你最真的感情,人還是會念那份舊情的,因為,都曾年少真誠過!
  • 佛說:「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寓意深刻非常有道理!
    佛說:「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寓意深刻非常有道理!佛教常說「命由己造,相由心生」,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古人立言,各有所為,對機不同,故所說亦不同。當自量自己是什麼資格,則方可於古人對機之說,不致或失本意。今人絕無古人之辦道之緣,自己色力單薄,心量狹小,或復狂悖。而所有知識,欲得如古人之具眼者,實千萬中難得其一二。有此仗佛力了生死之法門,猶然視作等閒。尚欲向仗自力法門知識中,討了生死捷徑,已經是不知利害。況所見者,或有是大權所示之行於非道之人乎?
  • 相由心生,男人的心「花不花」,看他的「眼」
    人們都說相由心生,認為一個人的「相」是由內心生發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相」就是這個人內心的真實寫照。女人在感情中,對於花心的男人並沒有太大的好感。而花心的男人因為知道這一點,因此在交往中會有所遮掩。但女人可以根據相由心生這一法則,從男人的眼中,來判斷他是不是一個花心的男人。眼的關注對象我們定義一個男人是花心的,往往是說他見一個愛一個。
  • 菜根譚:到底是相由心生還是人不可貌相?傻傻分不清
    原文大意:一個善良的人,言行舉止都是和氣安詳的,即使是在睡覺的時候也充滿著和氣;一個兇惡的人,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兇狠毒辣,哪怕是偽裝出來的笑臉,也都充滿了殺氣。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確實會表現在其外在的表面。
  • 「相由心生,福隨相來」:有這四種「氣」的人,往往福緣深厚
    佛學中,有「相由心生」的說法,一說外在事物的好壞,都是由我們內心的想法所決定的。我個人更偏向於第二種說法:人的面相是由內心所決定的。但是在贊成的同時,我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看法。但更多的,長相是父母給的,我們後天並不能控制太多,並不是說父母把我們生得一副福相,我們什麼都不做,就可以福緣深厚。其實更多的時候,「相由心生」中的「相」指的是一個人的氣質。我們不能決定自己的面相,卻可以在後天的點點滴滴中,遵從自己的內心,形成一種獨有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