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花微笑,由笑花開——記李文炳老師關於《教育視野下的禪宗公案——禪教育法的一般理念》的講座

2021-02-07 嘉木祥

7月3日下午,教科院方芳名師工作室,昆十中李文炳老師關於《教育視野下的禪宗公案——禪教育法的一般理念》的講座又一次讓嘉木祥學人醍醐灌頂。



在教育的視野下,李文炳老師另闢蹊徑、追根溯源、抽絲剝繭,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法華經》之「化城喻」、「拈花微笑」、「慧能不識字」、「弓和禪」、「德山棒打天下」、「船子與夾山」、黃檗普請臨濟、雲門參睦州、黃庭堅聞木犀花香悟道等等中外禪宗公案,圓融禪宗與教育,闡述他教育碩士論文研究方向——「禪教育法」的一般理念,啟發我們思考「教育人成為什麼樣的人」,尋找教育的內在力量。



李老師取法禪宗,問道教育,解析禪教育法的兩大層次:一指在現代教育學意向的觀照指引下,從禪宗內部總結出來、卻又具有超時空的普遍意義的那些符合人類教育本質和規律的教育法;二指參悟了人類教育的奧秘,沒有理論偏見和實踐執著,從教育整體和人性本身的要求出發,如理如實展現且暗合禪教育法實質的那些教育方法和智慧體系。



基於20餘年對禪宗和教育學的思考和研修,李老師在先賢大德的思想上「接著講」,提出禪教育學理論的三點精髓——內在教師、內善知識與外善知識。在李老師鞭辟入裡而又深入淺出的講述中,我們思索著禪教育學理論對於教學的啟示:



禪宗公案中,禪師在示法時,或用問答,或用動作,或二者兼用,以隱喻的方式來啟迪眾徒,使其頓悟。教育學以心理學為基礎。這就使得禪與教育學有了對話的可能,且有相通的機緣。李老師認為,或許有的公案之於考據為假,但之於信仰是真。禪教育法主張激發學人自證自悟,自主修學。其玄機便在於,喚醒學人,尋找自我,發現自我,改善自我,保持自我,成為真正的自我,內心生發並充盈自持、自修、精進之力。此力源於內心,發於主動,成於內驅。這便啟發我們始終銘記教育的作用——照亮內心!

「佛教是教育,而禪宗,則是一種更加注重教育方法的特殊教育。」「禪宗的方法,就是叫人『自得之』,那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禪學方法,『就教育上說,很類似現代的設計教學法』。」 李老師以圓通寺方丈淳法大師的一幅楹聯——「會道者,一縷藕絲牽大象;盲修者,千鈞鐵棒打蒼蠅」點撥我們思考「道」之內涵。凡事皆有規律,教育亦然。尊重規律,把握規律,按規律教育教學。師者,要知「道」,入「道」,悟「道」修「道」,進而「會道」,方能「傳道受業解惑」。這就激勵我們不懈求索教育的規律——光亮方向!



禪宗公案的內容大都與實際的禪修生活密切相關。處處都有玄妙,事事皆可開示。李老師提出 「日常情境中的超越」體驗,用創造性思維去教我們老生常談的東西,使日常情景賦予教育意義。他從「上課前師生起立問好」這一課堂常規,因境導入,切入授課主題——文化,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體溫和當下的延承。可謂「擔水挑柴無非妙道」。平常的塵世生活恰恰是通往圓滿神聖境界的道途。而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微也恰恰是教育學生獲得成長與智慧的最好源泉。這就引導我們善於沉澱教育的智慧——觀照生活!



 每一次聽李文炳老師的講座,都極為震撼!敬佩於李老師洞見教育本質的深邃和研修禪宗、哲學、美學、心理學等各類領域的通達,更欽佩於李老師研學精進、不懈求索的堅持和面對學術困境反覆修正、突圍的執著。李老師從上一屆方芳名師工作室結業後,考入雲南大學教育碩士,如今考入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並成為有影響力的滇派詩人。兩個多小時的講座,李老師始終激情盎然!



方老師高度讚賞李文炳老師,博聞強識,沉潛精進,是一位真正的讀書人,也是一位會教書的人,更是一位會思考、在研究、有智慧的教師!李老師用立於本土和自己思考的研究,為嘉木祥學人們開啟了一扇窗——教育可以這樣思考和研究。方老師鼓勵學人們找到與李老師在思維方式、思考方式和研究層次方面的差距,無論在課堂教學,還是教材教法,或是高考命題等方面,回歸教育教學本質,讀書勤思深研,提升研究品質,勇敢嘗試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在本學期末,方老師特意為我們安排李老師的這次講座,似乎也包蘊著恩師對我們的殷殷期冀。記下李老師所說:「禪讓我們領會生命本身帶給我們的安詳和喜悅。」記下方老師的叮囑:「教育是一種自覺行為,源於自己的修為、自修和領悟!」



因花微笑,由笑花開,吾輩共勉。



圖片:唐晶

相關焦點

  • 歷史學視野下的「禪」與禪宗:禪籍研究工作坊側記
    從胡適發現神會和尚的敦煌文獻開始,近代中國禪宗史研究的開端就奠基在「禪宗新材料」的發現之上,從而對過去由傳統《燈錄》建構的禪宗史進行批判和修正。但是除開「新材料」的使用之外,如何從傳統禪史材料中挖掘出新的研究視野,乃至運用現代學科的各種新方法去處理禪史的各項議題,也一直是禪史領域的學者們努力突破的方向。
  • 禪宗公案裡的邏輯自指性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歷史上的禪宗公案具有強烈的怪誕性,這不單是因為在古代,禪宗面向的對象階層多是知識分子,而淨土宗面向對象多是普羅大眾這種簡易的階層對象差異所造成的「知識隔閡」,更重要的是這種怪誕性源自禪宗公案裡提出問題的人物的邏輯性悖論,同時他們又能處在「解釋」悖論的元層級位面
  • 唐後期禪僧行腳錄:行腳與禪風的關係
    正是在吃飯穿衣無不是佛事的理念下,禪僧無論是輾轉於諸位高僧大德的門下,行走於名山秀水之間,還是居於寺院中禪定、普請,都是真性情的體現。禪不是虛玄而神秘的,而是平易且生動的。參禪就是要打破物我質礙,「以清澈洞明的心境與外境相接,去觸摸大自然的形體,感受生命的律動。」 這動態的修行方式,使得禪宗更容易深入平易的生活,行處灑脫,止處寧靈,使得禪宗從山林走向紅塵。
  • 禪宗公案:哭笑無常
    但他一句話也不說,卻回到房裡痛哭,禪友問他為什麼要哭,他照實告訴大家說馬祖老師捏痛了他的鼻子。禪友們不解似地問道:「是你做錯了什麼事情嗎?」百丈禪師回答道:「你們可以去問問老師!」禪友們問馬祖大師,馬祖說百丈自己知道,禪友們再回頭來問百丈,百丈卻哈哈大笑,禪友們不解地問他為什麼以前哭,現在又笑呢?百丈禪師回答道:「我就是以前哭,現在笑!」
  •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究竟是什麼意思?包含著什麼佛教智慧?
    禪宗在演變發展中流傳出了許多傳說與故事,比如,「拈花微笑」、「兄喚弟答」、「僧璨懺悔」、「菩提無樹」「臨濟三拳」……。這些傳說與故事在禪宗界叫公案,嚴肅地說,公案裡隱藏著一部大致完整的禪宗史,公案裡隱藏著禪宗的本質與終極追求,公案裡也隱藏著禪宗獨特的傳道風格。
  • 禪宗最有名的公案:風吹幡動,和「心」有關嗎?
    眾所周知,佛門講的公案,大多指的是禪宗的公案。所謂的公案,指的通過言行可以判別修行者的覺悟程度,其目的是對機開示,打破情識之網,進而悟入「無分別智」。這其實也是禪宗自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最外在表現。
  • 佛系青年注意了,來看看鈴木大拙如何說禪,又如何解釋禪是什麼
    禪難以定義的另一個原因,是禪一直強調的是「心傳」。「心傳」,字面理解就是用「心」去傳,不依靠語言或文字,一切都在心裡。從中國禪宗第一個公案開始,禪就強調「心傳」。公案在禪宗裡就是古代高僧的軼聞,師徒之間充滿智慧的對話。這第一個公案大家也都熟悉,「拈花微笑」。
  • 佛教之中是如何理解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公案的
    老陽按:有時候我看網上的一些哲理文章,有很多都引用佛教的禪宗文化,來作為說明,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公案,我們來一起學習南懷瑾老師是如何看待這個公案的。經常有人提到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這個公案,系出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他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整體上來看北宗神秀禪師所倡導的「觀心看淨、方便通經」更多地繼承了如來禪安心守心,籍教悟宗的特點;而南宗惠能禪師的頓悟心性、不立文字則是對如來禪的隨緣任性、不隨言教作了創造性發揮。惠能禪師作為中國禪宗史上開一代新風的禪師,使「籍教悟宗」的如來禪發展為「籍師自悟」的祖師禪。
  • 關於當前佛教界幾個思想理論問題的反思(下)——陳星橋
    其意義,一是秉承《楞伽經》一切唯心、萬法唯識的思想,直接吸取了南北朝以來教下關於佛性論、心性論的研究成果,而捨棄了繁瑣的理論論證,憑藉禪宗法統的象徵意義和禪師實修實證的特點,贏得了人心;二是強調眾生皆有佛性,具有本覺之自性清淨心,佛性平等的理念,對於一向認為「人性本善」,重視主體和個人修養的文人士大夫,對於處在極端不平等的階級社會中的普通民眾,容易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三是拉近了眾生與佛的距離,昭示世人若要解脫煩惱
  • 會議︱從中國禪到當代禪修:東亞禪宗的歷史形成與思想建構
    表現之三是部分學者開始拒絕或不太滿足於陳舊思考模式下的,類似學生作文的套話式繁衍,意欲在禪史材料解讀、視域、寫法等方面做出創新。2019年度「禪史研究」工作坊於11月9-10日在廣州(中山大學·錫昌堂)召開,由中山大學哲學系佛學研究中心承辦,主題是「東亞禪宗的歷史形成與思想建構」。
  • 比爾•波特 「整個生命就是一個公案」
    比爾•波特 「整個生命就是一個公案」  本刊記者 劉子超  從小在暴力文化中成長的一位美國人,卻在東方的禪中入定,在禪宗中追尋生命的意義  比爾•波特 美國當代漢學家、翻譯家。2006年,他出版了探尋中國禪宗行跡的著作《禪的行囊》。  只有獨處時,我們才與萬物同在  11歲,比爾•波特認識了一個叫喬治•威廉士的傢伙。他在蒙大拿和懷俄明州因殺人罪名遭到通緝。在比爾看來,喬治•威廉士無所不能。他會在山裡打獵,河邊飛釣,靴子裡永遠藏著槍。喬治•威廉士是比爾的禪師,而美國西北的群山是他的禪堂。
  • 星雲大師獲聘浙江大學名譽教授 講演「禪是一朵花」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9月18日受聘為浙江大學名譽教授,由浙大校長林建華代表贈與聘書、佩戴校徽 星雲大師表示,自己一生沒拿過一張正式學校文憑,但創辦了5所大學,在全世界也創辦了30多所佛學院,承蒙各學校不嫌棄,給予他多個榮譽博士及名譽教授,更激發他對於教育的熱誠。他認為,兩岸關係中,教育的交流比經貿往來更能促進兩岸和平。
  • 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禪的行囊》讀後感!一、本書是一本以追尋禪宗的發展為主的遊記散文作品。作者從北京出發,由北往南一路尋覓到香港,這個路線與禪宗從北往南的發展、壯大吻合,也是作者精心設計安排的行程。不過,禪宗,本就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哪位「大師」跟你把禪講得讓你覺得昏昏欲睡、乏味無趣,那你可以對他斷然大喝「吃茶去」,這三個字可是禪宗著名的公案之一,出自趙州禪師之口。二、中國的陰曆四月初八,是佛陀誕辰。
  • 花開 只是為了在世人眼中說禪 花落 不過是為普度眾生和紅塵結緣
    破山禪師背之入蜀,落地生根今重慶梁平區,建禪院名「雙桂堂」,被尊為西南佛教禪宗祖庭。她的暮鼓晨鐘裡,我的故鄉,靜靜地美好,我靜靜地思念。從此,故鄉便是我永遠也走不出的如來掌心。她的春秋,是我的一枕山水;我的眼淚,是她的一條暗河!
  • 小蘭幽習琴記 | 禪宗與《普庵咒》
    隨著佛教的大量傳入,特別是禪宗「禪」即「悟」的理念的產生,琴樂藝術的審美理念也隨之變化。可以說是:漢唐時期是儒道思想主宰的階段,到了宋代以後就是儒道禪主宰的階段。禪的思想開始滲入到琴樂中是從宋代開始的,宋人說:「琴者,心也。」琴要講究「心」,這就是吸收了禪學後的改變。北宋成玉磵就在《琴論》中提出了「攻琴如參禪」的主張,較早地將琴與禪、悟等佛教禪宗的理念結合起來,開創了儒道禪相結合的琴學傳統。
  • 說完了禪是什麼,禪不是什麼,最後來看鈴木大拙說如何習禪
    鈴木大拙談論如何習禪,並不是在教授人們如何修禪。他談的還是認識的問題,如何去理解認識習禪中的一些方法,特別是通過參詳研究公案來習禪。一個人從自我意識覺醒之後,心智就在邏輯二元論的限制和嚴格訓練下運作。禪宗採用的方法,就是把他丟進兩難裡頭。他會發現,通過以往的邏輯,他是無法走出來的,唯有超越邏輯,尋求更高層次的心靈,他才有機會走出來。公案起的就是這個作用。在公案中,我們經常能見到類似的故事,有僧人問趙州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祖師是達摩,他從印度來中國,傳來的佛法究竟是什麼?趙州禪師答,「庭前柏樹子。」「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 佛法禪宗|祖師禪有何特徵,定慧師兄同你一起學習
    諸法本無生滅,本自寂滅,無有高下,因眾生根機不同而顯法有「高下」。佛陀宣示之妙法在流傳過程中因時空、眾生因緣的不同在接引方式上就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所謂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因此有大德說佛法有很多方便和不少宗派,唯獨禪宗是中國獨有,是純中國的佛法,這就是從其接引眾生的角度而言,因法的本質都是一樣的,無有區別。禪是梵語,譯成中文有多種譯法。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看了禪宗這個公案,你是否也有所領悟?歡迎留言討論,大家覺得,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還是心在動?或者是別的什麼在動?閱讀更多佛學內容,歡迎關注聖度文化。感恩分享。
  • 明賢法師:達摩祖師創立的禪宗影響了誰?
    弘忍大師後,禪宗分出南北二條道路,而又以慧能大師所傳之南宗頓教直契祖師心印,終成禪門正統而化度無數。此後,從青原行思與南嶽懷讓禪師兩系下,漸漸演化出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家,正應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的偈言。唐宋以降,禪宗極為興盛,直到今天,一直是漢傳佛教的最為重要的支柱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