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注意了,來看看鈴木大拙如何說禪,又如何解釋禪是什麼

2020-12-17 大劉說歷史

禪是什麼?

在鈴木大拙看來,禪不是可以用一句話定義的,所以在《鈴木大拙禪學入門》這本書裡,他用描述和類比的方式告訴我們:禪,是一種神秘主義,它無法用邏輯去分析,堅持的是一個人的心自在無礙,禪是依賴於個人體驗從日常生活中獲取的。

禪這個字,大家都熟悉,但解釋起來很難。查漢語字典,把「禪」分為動詞和名詞,動詞的「禪」,解釋為梵語「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坐默念;名詞的「禪」,解釋為「佛教有關的事務」。這種解釋方法,說了就像沒說,很難讓人明白,而且,也不準確。

禪為什麼難以解釋呢?因為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就像「數學」、「化學」這樣的概念,三言兩語說不清楚,並且,禪又是一個佛教術語,佛教有自己的體系和詞語。解釋禪,很難繞過佛教,很難不用佛教詞語,如果將禪解釋為佛教宗派中的一種,從禪在印度的誕生、一路發展壯大、從中國傳到日本等角度來分析研究,或許能夠有效且完整地闡釋禪的概念,但普通讀者未必能明白。

所以,鈴木大拙一開始就開宗明義,他不準備將禪學放在佛教中去談,也不準備從佛學發展的歷史去談,畢竟印度的大乘佛教就是一顆種子,而禪學,包括東方佛教,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了。

禪難以定義的另一個原因,是禪一直強調的是「心傳」。「心傳」,字面理解就是用「心」去傳,不依靠語言或文字,一切都在心裡。從中國禪宗第一個公案開始,禪就強調「心傳」。公案在禪宗裡就是古代高僧的軼聞,師徒之間充滿智慧的對話。這第一個公案大家也都熟悉,「拈花微笑」。

說有一天佛祖釋迦牟尼在靈鷲山上召開說法大會,眾人獻上一朵金婆羅花給佛祖,佛祖拈起花,給眾人看,卻一語不發,眾人面面相覷,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唯獨摩訶迦葉輕輕一笑。佛祖當即宣布:「我有普照世界、包含萬有的精神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但其中的妙處難以用文字言說,我一直在琢磨,傳給誰好呢?現在,有了決定,傳給摩訶迦葉。」

禪在印度是「心傳」,在中國也依舊如此,從達摩起,一連傳了五代,到了大名鼎鼎的惠能,因為那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舉成為了禪宗接班人。惠能不識字,最早與佛結緣是聽別人誦念了半本《金剛經》,後來拜入弘忍大師門下學禪,每天做的也都是雜活,幹了八個月,就創作出那首著名的偈語。惠能學禪,並沒有什麼系統的學習過程,更不會像我們現在大學裡那樣,大班小班授課,或者是導師帶著讀、帶著學。惠能學禪,全憑「心傳」。之後禪宗也是這樣,公案裡記載的,多是徒弟問師傅問題,師傅也不回答,操起棒子就打,被棒打了幾次之後,徒弟自然就悟了。「禪宗棒喝」成為一個著名的學習方法。

事實上,鈴木大拙自己學禪,也是「心傳」的方法。根據他回憶文章中的說法,他跟著禪師參禪四年,某天晚上回房途中,他見到月光灑在樹上,心中忽有感悟,我看見了,就是這!月光下的樹葉,像我一樣,通體透明。鈴木大拙就此開悟。

不過,鈴木大拙向大眾宣講禪學入門,並不用「心傳」方法。在這本書中,他解釋禪學,用的是「描繪」的方法。打個比方來說,如果一個人從沒有見過大象,要跟他介紹大象,往往會用「描繪」的方法,先從局部開始,比如大象有很長的鼻子,有巨大的耳朵等等,一點點勾勒出大象的全貌,

鈴木大拙面對那些從來不了解禪,不了解佛教,對東方只有粗陋簡單印象的西方受眾,也只能採取「描繪」的方式,從西方受眾熟悉的知識裡,經驗裡,尋找詞語,一筆筆勾勒出「禪」的原貌。

他先做一些類比,用西方人熟悉的概念來甄別,比如禪是哲學體系嗎?禪中能看到東方哲學的具體化,可是禪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哲學。那禪是怎樣的呢?禪不是一個以邏輯和分析為基礎的體系,它是邏輯的對立面,反對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二元對立,簡單來說就是非此即彼,比如「男與女」、 「善與惡」、「新與舊」、「保守與開放」等,都是一種二元對立。格林童話中「小白兔」和「大灰狼」的定義,其實就是一種二元對立矛盾的狀態。反對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這是禪和哲學等西方現代學科的區別。禪學中著名的一句話,禪無定法,說的就是禪不以知性分析來對普羅大眾開示。

那禪是宗教嗎?禪很像宗教,卻沒有通常宗教的儀式和規矩,也不敬拜神。禪寺中的菩薩造像,在禪學看來,只是木頭石頭,和花草樹木沒什麼兩樣。禪是一個人的精神,禪相信人的自性清淨和善,禪堅持的是心自在無礙,要求人去感知周遭來認清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去執著於「神」是誰?「神」又在何處?禪也不執著於一切宗教習俗。

禪宗裡也沒其他宗教常見的,那些弟子信徒必須遵守的清規戒律。著名的禪學大師們經常留下一些有違戒律的軼事,為後人津津樂道。比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佛教其他宗派的清規戒律,在禪宗處被一一打破。

禪是一種神秘主義,神秘主義這個詞,是西方受眾容易理解的詞彙。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無法去解釋,邏輯無法分析論證,故稱之為神秘。禪的別具一格在於它的神秘,實際上就是日常生活本身,是在行住坐臥中體會生命的實相。

許多著名的公案中,經常能見到這樣的情節。弟子問師父,佛法是什麼?師父也不作聲,就豎起一根指頭,朝他晃一晃,弟子頓時開悟。對於禪門外的讀者,特別是西方讀者來說,師父指頭晃動,弟子幡然醒悟,其中蘊藏了玄妙無窮又無法解釋言說的神秘。可跨入禪學之門後,就能試著去理解,豎一指也只是日常生活裡的一件瑣事。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相關焦點

  • 說完了禪是什麼,禪不是什麼,最後來看鈴木大拙說如何習禪
    鈴木大拙談論如何習禪,並不是在教授人們如何修禪。他談的還是認識的問題,如何去理解認識習禪中的一些方法,特別是通過參詳研究公案來習禪。一個人從自我意識覺醒之後,心智就在邏輯二元論的限制和嚴格訓練下運作。在公案中,我們經常能見到類似的故事,有僧人問趙州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祖師是達摩,他從印度來中國,傳來的佛法究竟是什麼?趙州禪師答,「庭前柏樹子。」「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是公案中的老問題和熱點話題,換作其他禪師,同樣的問題,有了不同的回答。
  • 鈴木大拙—禪與俳句
    鈴木大拙(1870~1966)世界禪學權威 日本著名禪宗研究者與思想家而不是講什麼「雨後生青苔。」佛頂禪師所想要知道的是萬物創造以前的宇宙風景。永恆之時是何時?那只是空的概念嗎?若不是空的概念,我們一定能夠設法向他人作出描述。
  • 看日本佛教學者如何說禪
    《鈴木大拙說禪》[日] 鈴木大拙大拙說禪,並不是談禪宗史,而是談禪的性格——禪是什麼,禪不是什麼,禪的方法和路徑——禪如何看世界,如何思考,以及禪的目的和意義。常言道「知易行難」,可就禪而言,知本身就不易。因為說到底,禪是一種洞徹的智慧,能真正做到「知」,便相當程度上接近了禪的本質。
  • Zen——中國的「禪」,日本的「禪」,還是歐美的「禪」?
    英文中一提到「禪」就是zen(全稱是Zen Buddhism——即佛教禪宗),英文中的「禪」這個單詞來源於日本,指的也是日本的禪,賈伯斯喜歡靜坐,也愛屋及烏喜歡日本,但是他可能不知道禪的源流其實是中國。
  • 「胡適與鈴木大拙佛學論辯」之研究方法論
    的確,吾人用以探討佛理的憑藉若是不同,佛理呈現出來的形象亦會有異,近代佛教史上一場涉及胡適 (1891 – 1962) 及鈴木大拙 (1870 – 1966) 的著名論爭當有助解釋以上觀點。最明顯的例子,是他認為禪宗「不說破」的言說方法,僅是為了讓人不致陷入「口頭禪」的境地,卻未能指出在未有陷入口頭禪的情況後,我們的心理狀態即當如何或可以怎樣。是以,鈴木大拙在之後的二、三十年才對胡適有關禪宗的理解不斷批評,認為對於涉及禪宗的事情作出分析是一回事,但禪的義理本身卻是另一回事。縱使吾人對有關禪宗的各項歷史均有更為詳盡的認識,卻不代表對禪理的把握便會因此提升。
  • 曉雲法師:《佛禪之源》(三)般若淨土禪
    所以東晉可以說是中國禪源第二個大的發展時代,東晉過後就是南北朝達摩祖師來的時代。如果沒有東晉、南北朝時代佛教的發展,天台的發展是不是能這樣輝煌,都值得注意。所以我為什麼這樣尊重歷史的資料,因為每一個時期發展出來,都是窮窮無盡的。所以講中國禪源,最開始還是直承印度禪,但東晉並沒有完全直承印度禪,因為安世高所譯出來的禪經,只是直承佛陀最原始的安般、數息。
  • 「禪」到底是什麼?日本人鈴木大拙,講得清清楚楚!
    聽到「禪宗無神」也許有些虔誠的讀者會大吃一驚,但這裡所說的並非否定神的存在,因為否定或肯定都是禪宗所不願與聞的。禪宗既不否定神,也不主張有神,禪宗沒有猶太教和基督教那樣的神的觀念,因此,與禪宗非哲學一樣它也不是宗教。如果有人說,在禪寺不是也有各式各樣的佛、菩薩天人及其他塑像嗎?
  • 杜尚真的是禪者嗎?
    西方藝術是如何發展到當代藝術這個階段的?西方當代藝術究竟為何物?帶著這些問題上路,作者邁上了探尋研究的路途,並且把她一路的發現和心得歷程絲絲縷縷地展現給讀者看。瓦薩裡1550年著《大藝術家傳記》,把從14世紀到16世紀文藝復興的大藝術家們劃分在向古典美發展的三個階段:童年期、青年期、壯年期,為藝術發展繪製了清晰、線性的歷史框架;由羅傑·弗萊、克萊夫·貝爾建立的現代藝術審美理論,強調藝術脫離對主題的關注,而關注自身的審美含義;格林伯格把現代藝術的形式規則法典化,把藝術的審美性完全落實在物理性的平面上。
  • 關於祖師禪如來禪,詞典的一些解釋
    [禪宗頌古聯珠通卷十一、五燈全書卷五、古尊宿語錄卷三]【 祖師禪 】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不立文字祖祖本傳之禪也,對楞伽經所說之如來禪而立此稱。即以如來禪為教內未了之禪,以祖師禪為教外別傳至極之禪也。傳燈錄十一(仰山章)曰:『師問香嚴:師弟近日見處如何?嚴曰:某甲卒說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石霜禪寺如來禪與祖師禪東山法門完成了中國佛教從禪法朝向禪宗邁進的初創歷程,南能北秀兩大禪系當有人請問禪法時,常常不予回答而以動作示之,或以答非所問的轉語來截斷提問者的情思。如:有人問:「如何是佛法大意?」他卻回答說:「今年霜降早,蕎麥總不收。」又有人問:「如何是直截根源佛所印?」他卻拋下拄杖,撤手而去。他告誡門眾道:若論此事,如人上樹,口銜樹權,腳不踏枝,手不攀枝。
  • 佛系青年進階必讀書單(1)
    做一名佛系青年,把事情看開是一種基本素養。然而,把事情看開你以為容易啊?90後們要變成佛系青年是需要進修的。因為雲淡風輕並不是很容易就達到的。此舉帶動美國本土開始廣設禪修中心,並影響日本禪宗在美國的傳播,進而大放異彩。這本書對賈伯斯產生重大影響。賈伯斯就是從一本書開始接觸到這種東方哲學的。這本書告訴人們禪者的心,應該始終是一顆初心,必須歸復自己無邊的初學者的心,不受各種習性的羈絆,只有這樣,才能忠於自己,同情眾生,並且切實修行。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現代人每天都很忙碌,忙著學習、忙著工作,忙著應酬,忙著收拾複雜的人際關係,這些事情佔據了我們每天的大多數時間,自己卻沒時間去歡喜和憂傷,沒時間停住腳步去看看路邊的風景,甚至都沒有時間痛哭一場,這個社會太浮躁、太吵鬧、太物慾橫流,很多人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痛苦不堪,所以需要某種東西幫助我們在喧囂中尋得寧靜
  • 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
    一天,仰山慧寂問香嚴智閒:「師弟近日學禪的見地如何?」香嚴智閒說:「我之所見說也說不得,現呈一偈請教師兄:『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慧寂禪師說:「看來你只是得到了如來禪,而未得到祖師禪師。」
  • 看破不說破,說破未必對,胡適先生解讀「禪」
    胡適不僅推動了白話文普及,同時也是哲學大家,對中國儒道佛三家文化有著深入研究。尤其是佛家文化,為了理清禪宗的來龍去脈,胡適多次前往中國日本多處寺廟,拜訪了世界各大博物館,潛心研究佛教典籍,撰寫了例如《中國禪宗的發展和演變》等一系列佛教文化考證論文,為佛教溯本求源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學佛修行的人,常常提到「禪」,本文大茶經通過近代大德高僧生活禪的創導者淨慧長老所作《雙峰禪語》裡記載,在四祖第二屆禪七法會的講座中,分享佛學「禪」的知識,讓「禪」在我們生活中得以受用。禪者曰:「按照佛教的教義,禪又可以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大類。世間禪包括了四禪八定,出世間禪有如來禪和祖師禪。」那麼世間禪和出世間禪有什麼區別呢?
  • 《心經》與生活禪
    既然是講《心經》,請大家一起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佛陀以大智慧,引導我們到達覺悟的彼岸、涅槃的彼岸,這就是《心經》的要義。這個題目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心經》說什麼?第二部分:禪在哪裡?
  • 「佛系」用英語如何表達?
    這篇文章中「佛系」的概念,就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佛系乘客」、「佛系健身」、「佛系員工」等等概念,也成了大家在焦慮社會下的一種自我消解。那麼「佛系」用英語應該如何表達呢?1.indifferent這個詞的意思是不關心不在乎的,覺得無關緊要的。
  • 禪的真諦的體悟——李富華
    耕雲先生說,他提出的安祥禪是「祖師禪的稀釋」,「法的本質是絲毫沒有改變」(《禪是生活的宗教》)。就是說,耕雲先生的安祥禪,乃是六祖慧能大師所創立的傳統的中國禪宗的禪法。千百年來,禪僧們及文人雅士解禪、參禪。說了許多的道理,形成了諸多的文字,是不是真正體悟了祖師禪的真諦,我不敢說,但耕雲先生把禪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講了許許多多的道理,真是嘔心瀝血,確實給了我們許多的啟迪。禪是什麼?
  • 禪與心理治療的異同
    03需要注意的是,弗洛伊德完全是西方文化的產兒,他對人的描繪基本上是其所處時代的圖像。弗洛姆是這樣說的:「以上所述並不是說弗洛伊德已自覺地接近東方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前面提及的許多因素,在弗洛伊德心中,與其說是有意識的,倒不如說是無意識的。」
  • 如來禪與祖師禪
    又有一等福大、氣大,因瓦生嗔,奪瓦為施,後墮修羅;一者,知瓦有用,惠施與人,因仁義心,生於人道;一者,以瓦蓋覆佛殿,感大福報,世世生天。此因瓦而生三善道者也。此瓦上之聲聞禪也。今人於話頭上看急,忽得前後際斷,身心世界、蕩然一空,見說一切諸法皆埽而滅之,言有什「三玄三要」、「君臣賓主」,有什棒喝句語,有什師承法要,只要乾乾淨淨,單說一味清淨。此是聲聞氣分。如「空空田地空空月,討什工夫驀鼻牽」是也。故其出語,滾滾虛浮,全無意旨,以無師承故。大豪傑人俱不免墮此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