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聽,走好你的修行之路)
「三關」是禪宗的專有名詞,也是修行證悟的一種過程。禪修的目的就是要開悟,悟了以後,才是真正算是修行。悟什麼呢?就是悟心,心即是道,悟了這一念心,就見到了自己的本心本性,這個時候,心就定下來了。1初關:即悟道
就是明心見性。這是明心見性之人已經看透了世間的功名利祿、三界的無常。乃至修行的路途也經明了,了知真如、真心及祖師語錄。俗稱見地。功夫的成就全靠見地的正確與否,明心見性的人在理論上已全部通透,只是沒有驗證而已。雖然已經明心見性,但是習氣宛然,功夫尚不太相應。就是踏踏實實做功夫(離妄歸真,回歸自性),認識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親履本地風光,見到了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我」。然後靠的是自己定力,實實在在修證。明心見性以後每天都能和功夫打成一片,天天在三摩地中,山河大地皆是法身,風聲鳥鳴皆是法音,晝夜六時皆在受用。破重關即是要把自己的歷劫習氣逐漸消除。並且行解相應直下便是。本性易得現前,不假作意用心,不須作觀。也不須迴光返照,覺心初起,而無初相,但功夫尚未成片,亦有打失不在的時候。也即打破生死的牢籠,能生死做主,來去自由,不受業力的牽引,到此方能稱得上智慧無礙,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透牢關者,在二六時中,打成一片,更無打失,念念見性,故時時不迷。若說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證道。悟道之人如果肯下功夫,很快就能眼見佛性。親見佛性以後,要做的事就是走出山林,進入紅塵,對境練心;六根對六塵,時時觀照佛性,如此保護佛性一到二年,不被境轉,隨見隨在,方可無觀無照、任其自然。明心見性以後,若不做保任功夫,定力很快失去。修道人於初見性後,並非即了,還須時時觀照,歷境練心,著力打磨,了除習氣,方能了生脫死。否則,見境生心,妄念動蕩不停,是謂悟後迷,生死依舊不了。禪宗修到最後打開本心見性之後,並沒了脫生死,明心見性之後才是破初關。破初關雖見到本性,但生死未了。因為才斷見惑,思惑未斷。知見正確,但是我們的思惑,即思想對境生心還是免不了。因為八識的種子還在,遇緣就起現行,所以生死未了。故古德多於悟後作牧牛行,綿密保任,以臻圓熟,非一悟即可了手。雖間或也有頓悟、頓修、頓證者,無須做保任功夫,但畢竟為數不多,不可一概而論。洞山禪師於「偏中正」見道位後,更頌修道位「偏中至」,即教吾人於見道後,不可得少為足,更須歷境練心,除盡妄習,上上升進,以臻究竟也。關於此點,宗下有三關之說,即:二、綿密保護,長養聖胎,於一切境緣上自在無礙,乃至不用保而毫無走著,是為破重關——涵蓋乾坤;三、放任而為,無所不是。能入佛,亦能入魔,所謂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是為破末後牢關——隨波逐流。問:做功夫一般分哪幾個階段?答:做功夫一定要注意:第一步,身心世界一切化空,定慧具足,才能親見本性。沒有這第一步,後面的功夫就做不到;第二步,要保護這個佛性,保護它不要沾粘境界,不跟境界跑。保熟了,就不要保,須忘記保;第三步,放任。就好比孩子長大了,不要大人管著他了,他可以自立了。最後連「任」也沒有了。佛性本來如此,功夫是一層層做上去的。我們開悟見性了就到家了嗎?沒有,不要糊塗,那只是初步。六祖大師聽人念《金剛經》就能悟道,這麼好的根基,他在五祖處悟道後,還要到獵人隊中隱藏十五年,在境上磨練自己。就是說我們雖然見性了,但是多生歷劫的習氣還在,執著習氣還有,還會動心。所以,要悟後起修,一定要把這個思惑——對境生心的迷惑、貪嗔痴等打掉,這樣才行,才能了生死。難道我們一悟道就行了?不行。趙州大師根基也非常好,但他悟道之後還要四十年的保護。他說得很清爽,老僧四十年,除二時粥飯無雜用心。所以禪宗說三關,不是假設的,真有這功夫。見到本性這是初關,即破本參。進一步到第二關——重關,就是要做保護的功夫。保護到連「保」也沒有了,就出重關。這時對好的境界不喜,不好的境界也不煩惱,順逆無拘,很自在消遙,那就是出重關。出了重關還要向上,還有末後牢關。就是做功夫做到完全無為的地步,自心朗照十方世界都無所住。儘管通用無礙,也不作無礙想,一切都不可得。所以說,路途就是家舍,家舍就是路途,能入佛亦能入魔。真正到家時,末等於初。開始時,什麼都不知道,最後是大智若愚,也等於不知道一樣。它沒有什麼知道,沒有什麼神通妙用,不執著一點點。真空淨了,六道輪迴就是了生死,了生死就是六道輪迴。地獄天宮一樣,再沒有分別心了。畜生道裡儘管走,無所謂,它是很自然的,不帶一點勉強。如果不能去,還是發心生西方極樂世界吧!功夫做到末後牢關,那才是法界究竟,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好好做功夫吧,不是一下子就能了的。虛雲老和尚丁未(淨慧長老批註:丁未誤,應是丁亥,1947年)春在南華寺講開示,三關與見處的關係云:「下手的工夫屢有變遷,唐宋以前的禪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徹悟了道,師徒授受不過以心印心,並沒有甚麼實法不實法,平日的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就病與醫而已。宋代以後的人們之根器就陋劣了!雖講了很多,一點也做不到,要他放下一切,善惡莫思,但他一點也放不下,不思善就思惡,到那時,佛祖親臨亦無法可施,實不得已,採取以毒攻毒的方法,教人看話頭,甚至要咬定個死話頭,咬得緊的,一剎那間都不要放鬆他,才是得力處;又如老鼠啃棺材,啃定一處,啃不穿則不止,一但啃穿了,就有出路。即是制心一處,以一念抵制萬念,以萬念的力量集中一處,總成一念,來參這個「是誰」,或專參「拖這死屍來行的是誰」,或參「坐的臥的是誰」,或專參「父母未生前誰是我的本來面目」,或參「念佛是誰」或參「拜佛的、持咒的、誦經的、穿衣的、吃飯的、起妄想的、動念頭的、講話的、歡喜的、靜的、動的、笑的是誰」,或專參「本心是誰」,或專參「自性是誰」……總而言之,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時時處處都要看住他。看他到底是誰?究竟是誰?要參穿他,要抓住他。這才是大丈夫看公案。乃至看屙屎放尿的是誰?把他看到底,看他究竟是誰?是佛?是魔?是心?是眾生?以我不動的話頭,如金剛王寶劍,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心來斬心,眾生來斬眾生。即是要綿綿密密的參去,惺惺寂寂的看住,看他到底是誰!?是我?不是我?『我』字是這個的代名詞,實非真我,連真我的念頭尚不可得,然則究竟是誰咧!?要有這樣的疑情才有進步,要通身都發疑情,才算是真參實學的工夫!發真疑情方有辦法,一到機緣成熟時,看清了,參透了,忽然惺惺寂寂的化境現前,即是頓寂寂底,駭悟大徹!即是悟寂的化境,哈哈大笑而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許人知。到那時天人盡忙煞了,天龍八部互相報曰:『人間某比丘今日成道!都去散花供養吧,求說妙法!』這樣一來已打破了本來的面目,已得了深深的見處。未破本參的禪德有這樣的徹悟,是破本參的見處;破了本參的人有這樣的徹悟,是透重關的見處;透了重關的人有這樣的徹悟,是出生死牢關的見處;出了生死牢關的人有這樣的徹悟,是踏祖關的見處;乃至是八相成道、入般涅槃的大見處。這樣的見處也不難,也不易,只要工夫純熟,大相應,大得力,就能做到。你們想要工夫大相應,先在跑香的時候返觀觀自心,自心本淨;返聞聞自性,自性本空,明明歷歷參到底!集中審問:到底是誰?究竟是誰?大發疑情了,再登座參,更要深深審問,直到五蘊皆空了,身心俱寂了,了無一法可得,直見自性本體,這才是大好相應、大得力處。從此已後,晝夜六時,行住坐臥,身心穩寂,寂寂惺惺,寂參惺悟,日久月深,菩提穩固,一旦大徹大悟,死如幻了矣!到那時才知道實無一關可過,塵勞佛事,幻化法門。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無修、無證、無作、無為,任他安名立號,喚佛喚魔,皆與本分上毫無交涉,到那時徹底明白老僧不騙你們,講的是假,悟的是真,除去真假兩頭,大家參看!」若二維碼失效,請加微信putihaihui入群
【感悟】元音老人:依於妄念,得見本性
【感悟】六祖惠能大師:若識自本性,一悟即至佛地
【答疑】黃檗禪師:今正悟時,佛在何處 ?
【感悟】允許它,但知道它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感悟】「無念」,不是讓你「一念不生」
【感悟】聲聲佛號喚醒主人公
【隨筆】生我之前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
【感悟】神秘乞丐
【感悟】如此觀心去,如此修行去
【感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感悟】南懷瑾:身體是生命的工具,被它困住未免可笑
【感悟】南懷瑾:如此大休息,百病皆銷證菩提
【感悟】見與識:做個不一般見識者
【感悟】心在哪兒?
【感悟】領悟了覺性後,其他都一文不值!
【感悟】帶你體驗「覺」
【感悟】在煩惱和逆境中實現解脫
聲明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涉版權問題,請留言刪除。徵稿 | 如有作品想發布與推廣,請聯繫小編:putihaihui,也可以發郵件haihui7823@126.com【需要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