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悟】禪宗三關解讀(深度彙編)

2021-02-22 海會

(靜聽,走好你的修行之路)

「三關」是禪宗的專有名詞,也是修行證悟的一種過程。禪修的目的就是要開悟,悟了以後,才是真正算是修行。悟什麼呢?就是悟心,心即是道,悟了這一念心,就見到了自己的本心本性,這個時候,心就定下來了。
開悟也有深淺。依破執轉煩惱的層次可以分為三個次第:初關、重關、生死牢關。初關就是破本參,用參話頭的方法,參念佛是誰,時時刻刻提念、照念、參,忽然一下子把第七識參破或將疑團打破,這樣就開悟了。為什麼要疑?因為當我們在疑的時候,身心世界統統放下,疑情成團,這個團就是一個定境。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因為大疑,這個疑團才深;小疑則疑團不深。因為不深,就不能夠把我們的煩惱伏下去。如此又深又切,才能把我們身心世界完全否定,禪宗所說這個就是大死一番─將自己及整個世界通通否定掉,身心俱捐,外面所有一切事事物物通通一腳踢開,只有當前這一念心,這個就是大死一番。如果不經過這一番用功,妄想是很難轉過來的。人的妄想很多,一有念就是眾生,無妄念就是佛。只要我們能夠做到無妄念、無雜念,你現在就是菩薩!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指的就是這一念心。我們修行就是澄清當前這一念心,澄清了以後就是一個絕對的境界。這絕對的境界裡面什麼都有,大機大用,一切智慧神通妙用,過去現在未來,通通在這一念心中。所以要想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要下一番功夫。禪宗就是用這種方法來降伏我們這一身的妄想。以前來果禪師在高旻寺參禪,參到疑情成團,就只有這一念心,連左右鄰單都不知道,姓啥名誰都不曉得,就是單單的的這麼一個話頭存在。這是第一個關,你將疑團打破,就開悟了。打破疑團有幾種方式:一種是參話頭參破,靠自己來參破;一種是靠善知識的啟迪或棒喝。悟什麼呢?就是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用參話頭的方法破本參,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是名開悟。有的人也不需要參話頭,由看經、聽佛法也能開悟,這種開悟完全是由理上來悟。以往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時臺下的人一聽到佛法,有很多開悟成道的。不是用參話頭的方法,而是從聞思修三慧下手。第一個是聞慧,什麼叫做聞?比如說師父講空的道理,我空?法空?你就當下根據這個空的道理來思惟,能想的這念心和所想這個空的道理,能所一剎那間相應了,能所一如,當下契入無為的境界,即悟道證果。總之,參破了第七識,就是破了我執屬於見道位,就稱之為破初關。再者是破重關,什麼叫做破重關呢?開悟了還要修,開悟了並沒有了生死,悟後起修才是真修,然後再用參話頭的方法破除法執,把我們八識田中的種子破除,這個時候就入聖位了,這樣子就能了生死,所謂煩惱分分破,真如分分現,我們這一念心就呈現空明的境界,甚至就有感應、就有神通,此即是破了重關。如果我們再繼續用功,就是破生死牢關。生死牢關是什麼呢?就是破無始無明。破除了無始無明,才算究竟契入了清淨法身,所謂「毗盧遮那頂上行」,如此是謂之禪宗三關之大意。禪宗有所謂過三關的說法,古代禪宗大德將三關界定為:(一)破初關,又叫法身邊事。已知禪為何物,並有所體會,進入「見道」位。但定力不足,妄念、執著不時現前,要時時覺照,有如牧牛,漸除習氣,此時進入「保」的階段,又叫「守道」。(二)破重關,又叫法身正位。習氣基本除淨,心已不隨境轉,一片空明,無內無外,但尚有法執,佛見未除。(三)破牢關,又叫法身向上。進入「任」的階段,已經「了道」,無修、無證,無智、無得,無凡、無聖,隨緣無住、任運自在、方便善巧覺悟有緣眾生。禪宗本來是主張頓悟的,但學人根機有利鈍,智慧有深淺,為了適應學人的根性,所以有破三關的辦法,除了上上根機之外,一般禪宗行人,都要經過三關的階段,其中以破本參為最重要。太虛大師云:「不破本參,則根本談不上二關,然破本參而不知有重關須破,則易落於天然外道;破重關而不知悟透末後牢關,亦易安於小乘涅槃。所以,必須透過三關,始能真實達到佛的境地。」生死煩惱→修三觀→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破三關→菩提涅槃破三關:破本參、破重關、破牢關;(轉凡入聖)、(轉聖入凡)、(凡聖不二)。禪宗有古訓:不破本參不住山,不破重關不閉關,不破牢關不離禪。問題:禪宗的破本參、破重關、破牢關,各自的標準是什麼?與五道十地該怎樣對應?師答:破本參一般是見地、知見上的東西。破本參的人,通達了佛法的根本智。就是對宇宙生命、身心世界最根本的空、有這兩個道理已經搞清楚了,對佛法的無我、自性空的這個道理,徹底明白了。禪宗破本參,在五道裡面對應的是見道位(五道分為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證道),大乘十地中可與初地歡喜地對應。(其實乾慧地之後到初地都是通達位。)破重關就是把自己的煩惱、無明、習氣全都斷盡了,得到了漏盡通。在事上徹底證得根本智(破本參是理論上通達根本智),就是證得了空性,出了三界,相當於五道中的修道位,對應大乘八地(初地以後到八地以前都是這個任務)。破牢關就是已經能大用現前,具備了一定的利益眾生的實相智慧,也就是已經證入了不思議解脫境界的實相般若。所以破牢關的人,利益眾生的能力很強,相當於五道中的證道位。大乘八地以後直到成佛都是這樣的。大概內容就是這樣,具體的、詳細的對應關係和交叉重疊關係,要去研究天台教理,具體要看《天台教觀綱宗》,或者《天台四教儀》這兩本書,才能把它的各種標準和對應關係都看出來。禪宗修到最後打開本心見性之後,並沒了脫生死,明心見性之後才是破初關。破初關雖見到本性,但生死未了。因為才斷見惑,思惑未斷。知見正確,但是我們的思惑,即思想對境生心還是免不了。因為八識的種子還在,遇緣就起現行,所以生死未了。因為這個緣故,淨土宗常常毀謗禪宗,說禪宗不好,明心見性了,生死卻未了。不如淨土往生西方,一見彌陀,一切都解決了。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禪宗的立場,禪宗自己也知道並不是明心見性生死就了。臨濟大師就講第一句薦得,自救不了,他講「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線全籍裡頭人」,如同看木偶戲,戲中孫悟空大戰白骨精,很精彩,但沒有裡頭的拉線人,木偶再好也不會動。人也一樣,人講話、走路及種種動作,都是佛性在裡面抽線。認識了佛性的妙用仍自救不了,因為八識的種子還在,你遇境還是會生心,你的思想行為還是在受自我的習性牽動。法相宗講得更清楚,「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發起是開發,如生意人開發事業,科學家開發新科技,修佛法的人打開了自己的秘密寶藏見到本性,成為登地菩薩。初地是歡喜地。「俱生」是俱生的法執及我執還跟著你,纏住你的本性,使你遇境生心,昏昏昧昧,如同睡覺一樣。「遠行地後純無漏」就是作功夫,由初地上升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了七地菩薩是遠行地,八地是不動地,到了第八地才進入無漏,漏盡通之後才真正進入道通。到了這裡才不退轉,否則還是會退轉的。也就是到了這裡,第八識的種子消了,俱生我執雖然消了,但俱生法執的種子還在,也就是分別我執與法執消掉了,還要在事上鍛鍊,要把無始無明的塵沙惑除了,才是真正的見性成佛。所以禪宗的功夫要作得很長,不是一下子就能消掉的,這要看我們用功的程度,要三大阿僧祗劫,三大即見到位、修道位、證道位三個階段。三個階段時間的長久要看用功的程度。修道人於初見性後,並非即了,還須時時觀照,歷境練心,著力打磨,了除習氣,方能了生脫死。否則,見境生心,妄念依然動蕩不停,是謂悟後迷,生死依舊不了。故古德多於悟後作牧牛行,綿密保任,以臻圓熟,非一悟即可了手。雖間或也有頓悟、頓修、頓證者,無須做保任功夫,但畢竟為數不多,不可一概而論。洞山禪師於「偏中正」見道位後,更頌修道位「偏中至」,即教吾人於見道後,不可得少為足,更須歷境練心,除盡妄習,上上升進,以臻究竟也。關於此點,宗下有三關之說:即二、綿密保護,長養聖胎,於一切境緣上自在無礙,乃至不用保而毫無走著,是為破重關——涵蓋乾坤;三、放任而為,無所不是。能入佛,亦能入魔,所謂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是為破末後牢關——隨波逐流,隨性自在。

1初關:即悟道

就是明心見性。這是明心見性之人已經看透了世間的功名利祿、三界的無常。乃至修行的路途也經明了,了知真如、真心及祖師語錄。俗稱見地。功夫的成就全靠見地的正確與否,明心見性的人在理論上已全部通透,只是沒有驗證而已。雖然已經明心見性,但是習氣宛然,功夫尚不太相應。就是踏踏實實做功夫(離妄歸真,回歸自性),認識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親履本地風光,見到了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我」。然後靠的是自己定力,實實在在修證。明心見性以後每天都能和功夫打成一片,天天在三摩地中,山河大地皆是法身,風聲鳥鳴皆是法音,晝夜六時皆在受用。破重關即是要把自己的歷劫習氣逐漸消除。並且行解相應直下便是。本性易得現前,不假作意用心,不須作觀。也不須迴光返照,覺心初起,而無初相,但功夫尚未成片,亦有打失不在的時候。也即打破生死的牢籠,能生死做主,來去自由,不受業力的牽引,到此方能稱得上智慧無礙,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透牢關者,在二六時中,打成一片,更無打失,念念見性,故時時不迷。若說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證道。悟道之人如果肯下功夫,很快就能眼見佛性。親見佛性以後,要做的事就是走出山林,進入紅塵,對境練心;六根對六塵,時時觀照佛性,如此保護佛性一到二年,不被境轉,隨見隨在,方可無觀無照、任其自然。明心見性以後,若不做保任功夫,定力很快失去。修道人於初見性後,並非即了,還須時時觀照,歷境練心,著力打磨,了除習氣,方能了生脫死。否則,見境生心,妄念動蕩不停,是謂悟後迷,生死依舊不了。禪宗修到最後打開本心見性之後,並沒了脫生死,明心見性之後才是破初關。破初關雖見到本性,但生死未了。因為才斷見惑,思惑未斷。知見正確,但是我們的思惑,即思想對境生心還是免不了。因為八識的種子還在,遇緣就起現行,所以生死未了。故古德多於悟後作牧牛行,綿密保任,以臻圓熟,非一悟即可了手。雖間或也有頓悟、頓修、頓證者,無須做保任功夫,但畢竟為數不多,不可一概而論。洞山禪師於「偏中正」見道位後,更頌修道位「偏中至」,即教吾人於見道後,不可得少為足,更須歷境練心,除盡妄習,上上升進,以臻究竟也。關於此點,宗下有三關之說,即:二、綿密保護,長養聖胎,於一切境緣上自在無礙,乃至不用保而毫無走著,是為破重關——涵蓋乾坤;三、放任而為,無所不是。能入佛,亦能入魔,所謂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是為破末後牢關——隨波逐流。問:做功夫一般分哪幾個階段?答:做功夫一定要注意:第一步,身心世界一切化空,定慧具足,才能親見本性。沒有這第一步,後面的功夫就做不到;第二步,要保護這個佛性,保護它不要沾粘境界,不跟境界跑。保熟了,就不要保,須忘記保;第三步,放任。就好比孩子長大了,不要大人管著他了,他可以自立了。最後連「任」也沒有了。佛性本來如此,功夫是一層層做上去的。我們開悟見性了就到家了嗎?沒有,不要糊塗,那只是初步。六祖大師聽人念《金剛經》就能悟道,這麼好的根基,他在五祖處悟道後,還要到獵人隊中隱藏十五年,在境上磨練自己。就是說我們雖然見性了,但是多生歷劫的習氣還在,執著習氣還有,還會動心。所以,要悟後起修,一定要把這個思惑——對境生心的迷惑、貪嗔痴等打掉,這樣才行,才能了生死。難道我們一悟道就行了?不行。趙州大師根基也非常好,但他悟道之後還要四十年的保護。他說得很清爽,老僧四十年,除二時粥飯無雜用心。所以禪宗說三關,不是假設的,真有這功夫。見到本性這是初關,即破本參。進一步到第二關——重關,就是要做保護的功夫。保護到連「保」也沒有了,就出重關。這時對好的境界不喜,不好的境界也不煩惱,順逆無拘,很自在消遙,那就是出重關。出了重關還要向上,還有末後牢關。就是做功夫做到完全無為的地步,自心朗照十方世界都無所住。儘管通用無礙,也不作無礙想,一切都不可得。所以說,路途就是家舍,家舍就是路途,能入佛亦能入魔。真正到家時,末等於初。開始時,什麼都不知道,最後是大智若愚,也等於不知道一樣。它沒有什麼知道,沒有什麼神通妙用,不執著一點點。真空淨了,六道輪迴就是了生死,了生死就是六道輪迴。地獄天宮一樣,再沒有分別心了。畜生道裡儘管走,無所謂,它是很自然的,不帶一點勉強。如果不能去,還是發心生西方極樂世界吧!功夫做到末後牢關,那才是法界究竟,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好好做功夫吧,不是一下子就能了的。虛雲老和尚丁未(淨慧長老批註:丁未誤,應是丁亥,1947年)春在南華寺講開示,三關與見處的關係云:「下手的工夫屢有變遷,唐宋以前的禪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徹悟了道,師徒授受不過以心印心,並沒有甚麼實法不實法,平日的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就病與醫而已。宋代以後的人們之根器就陋劣了!雖講了很多,一點也做不到,要他放下一切,善惡莫思,但他一點也放不下,不思善就思惡,到那時,佛祖親臨亦無法可施,實不得已,採取以毒攻毒的方法,教人看話頭,甚至要咬定個死話頭,咬得緊的,一剎那間都不要放鬆他,才是得力處;又如老鼠啃棺材,啃定一處,啃不穿則不止,一但啃穿了,就有出路。即是制心一處,以一念抵制萬念,以萬念的力量集中一處,總成一念,來參這個「是誰」,或專參「拖這死屍來行的是誰」,或參「坐的臥的是誰」,或專參「父母未生前誰是我的本來面目」,或參「念佛是誰」或參「拜佛的、持咒的、誦經的、穿衣的、吃飯的、起妄想的、動念頭的、講話的、歡喜的、靜的、動的、笑的是誰」,或專參「本心是誰」,或專參「自性是誰」……總而言之,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時時處處都要看住他。看他到底是誰?究竟是誰?要參穿他,要抓住他。這才是大丈夫看公案。乃至看屙屎放尿的是誰?把他看到底,看他究竟是誰?是佛?是魔?是心?是眾生?以我不動的話頭,如金剛王寶劍,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心來斬心,眾生來斬眾生。即是要綿綿密密的參去,惺惺寂寂的看住,看他到底是誰!?是我?不是我?『我』字是這個的代名詞,實非真我,連真我的念頭尚不可得,然則究竟是誰咧!?要有這樣的疑情才有進步,要通身都發疑情,才算是真參實學的工夫!發真疑情方有辦法,一到機緣成熟時,看清了,參透了,忽然惺惺寂寂的化境現前,即是頓寂寂底,駭悟大徹!即是悟寂的化境,哈哈大笑而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許人知。到那時天人盡忙煞了,天龍八部互相報曰:『人間某比丘今日成道!都去散花供養吧,求說妙法!』這樣一來已打破了本來的面目,已得了深深的見處。未破本參的禪德有這樣的徹悟,是破本參的見處;破了本參的人有這樣的徹悟,是透重關的見處;透了重關的人有這樣的徹悟,是出生死牢關的見處;出了生死牢關的人有這樣的徹悟,是踏祖關的見處;乃至是八相成道、入般涅槃的大見處。這樣的見處也不難,也不易,只要工夫純熟,大相應,大得力,就能做到。你們想要工夫大相應,先在跑香的時候返觀觀自心,自心本淨;返聞聞自性,自性本空,明明歷歷參到底!集中審問:到底是誰?究竟是誰?大發疑情了,再登座參,更要深深審問,直到五蘊皆空了,身心俱寂了,了無一法可得,直見自性本體,這才是大好相應、大得力處。從此已後,晝夜六時,行住坐臥,身心穩寂,寂寂惺惺,寂參惺悟,日久月深,菩提穩固,一旦大徹大悟,死如幻了矣!到那時才知道實無一關可過,塵勞佛事,幻化法門。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無修、無證、無作、無為,任他安名立號,喚佛喚魔,皆與本分上毫無交涉,到那時徹底明白老僧不騙你們,講的是假,悟的是真,除去真假兩頭,大家參看!」

若二維碼失效,請加微信putihaihui入群

【感悟】元音老人:依於妄念,得見本性

【感悟】六祖惠能大師:若識自本性,一悟即至佛地

【答疑】黃檗禪師:今正悟時,佛在何處 ?

【感悟】允許它,但知道它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感悟】「無念」,不是讓你「一念不生」

【感悟】聲聲佛號喚醒主人公

【隨筆】生我之前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

【感悟】神秘乞丐

【感悟】如此觀心去,如此修行去

【感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感悟】南懷瑾:身體是生命的工具,被它困住未免可笑

【感悟】南懷瑾:如此大休息,百病皆銷證菩提

【感悟】見與識:做個不一般見識者

【感悟】心在哪兒?

【感悟】領悟了覺性後,其他都一文不值!

【感悟】帶你體驗「覺」

【感悟】在煩惱和逆境中實現解脫

聲明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涉版權問題,請留言刪除。徵稿 | 如有作品想發布與推廣,請聯繫小編:putihaihui,也可以發郵件haihui7823@126.com【需要審核。

相關焦點

  • 禪宗三關:初關悟道,重關修道,牢關證道
    所以禪宗的功夫要作得很長,不是一下子就能消掉的,這要看我們用功的程度,要三大阿僧祗劫,三大即見到位、修道位、證道位三個階段。三個階段時間的長久要看用功的程度。關於此點,宗下有三關之說:即一、破本參明見真性,為破初關——截斷眾流;二、綿密保護,長養聖胎,於一切境緣上自在無礙,乃至不用保而毫無走著,是為破重關——涵蓋乾坤;三、放任而為,無所不是。能入佛,亦能入魔,所謂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是為破末後牢關——隨波逐流,隨性自在。
  • 禪宗美學拓荒者皮朝綱 「詩書畫樂」叩禪心
    他在詳細周密地盤點過中國佛教禪宗美學文獻的搜集、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之後,深深感受到,在國內,「佛教禪宗美學的研究雖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畢竟起步較晚,因此還有許多問題來不及涉獵,還有一些『處女地』來不及開墾。比如,至今為止,尚無一種禪宗美學文獻資料彙編問世,也無一種涉及禪宗的畫學、書學、詩學等等相關的文獻資料彙編出版。
  • 禪宗開悟破三關,都有怎樣的體驗?
    禪宗開悟,必過三關: 初關——明心; 重關——見性; 末後牢關——無我。初關——明心: 何為明心?明心,是知「心」之所在。 要想知這「心」之所在,必須去刻苦鍛鍊『觀察』能力。 什麼是「觀察」? 觀察是時時刻刻知道,自己正在想什麼?自己正在做什麼?自己正在起什麼情緒?
  • 禪宗南宗,提出頓悟之法,教人直指本心
    所有的運動都可劃分到兩個領域內,精神和物質,精神領域這一塊,宗教思想為第一,人們的好奇心讓人們需要一個信仰,只有找到自己的信仰,才有方向,才有生活的動力,如此我們便來討論一下禪宗在精神領域上的建樹。禪宗是從佛教當中分支出來的,相傳釋迦牟尼講法時,用手拈花,迦葉尊者微笑,所以傳下「以心見心」的妙法。
  • 實修淺悟:禪宗與如何得清淨
    主修禪淨密,佛道儒三教合一,結合現代科學認知,體證生命奧秘。這就是《文化與科學》的由來。今天來講:「願離邪妄心不退,念茲清淨彌珍貴。」,看過我之前其他文章的朋友們應該知道,那這句詩又和今天要講的禪宗有什麼關聯呢?我們知道禪宗有一部經典《壇經》,是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由中國僧人宣說的典籍,足以說明六祖慧能大師不僅是一位肉身菩薩,更是一位對中國禪宗,中國文化起到變革的開山祖師級別的人物。
  • 八大山人的禪宗美學
    八大山人畫像八大山人身處明末清初「三教合一」的社會環境,當時的文人三教貫通,八大山人的藝術思想是釋儒釋道融會的。少年時家學淵源,曾為考取功名打下堅實的儒學功底。19歲亡國,23歲妻兒離世;1654年,八大山人棄家逃往西山,1648年剃度受戒進入佛門;八大山人62歲時還了俗。
  • 《禪宗少林·照見山居》禪修酒店 體驗參修禪文化
    《禪宗少林·照見山居》的早課課程,參照佛教叢林早課內容設置,為方便大眾修習,流程和內容有所簡化。     (二)坐禪     「坐禪」即通過「靜坐思慮」的方式參悟禪理,是中國佛教各宗均重視的一種修持方法 。坐禪不僅是參禪悟道的法門,也是養生保健、治病袪疾的有效途徑。
  • 夏圭《溪山清遠圖》:生命的悲喜,在於參悟與超越
    湖邊停靠著三艘商旅船,兩名行人下船後向右側走去,一人擔著行李包,一人手持長杖,佝僂著身體。水面實際並不寬闊,但是因為夏圭用了一種極為模糊的線條和水墨來表現了對岸的山和岸,故而在視覺上有一種遼闊的效果。夏圭的筆法受到禪宗的主張「脫落實相,參悟自然。」這與我們今天對寫實的看法如出一轍。我們常認為寫實不僅是要表達自然真實,更要描繪出精神的真實。顯然夏圭深諳其道,也稱得上是寫實上的大家。這也是中國文人畫對「平淡天真」的追求。
  • 禪宗的日本化:枡野俊明的「道場」
    這座曹洞宗寺廟從他的上三代開始變為家族繼承制。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僧人世俗化,也可以結婚,所以慢慢在世襲中變為家廟。枡野俊明在橫濱建功寺的和屋裡坐禪「我們的廟比較小,香客不算很多,所以我可以有時間做別的工作了。」枡野俊明說得很謙遜。
  • 溯源參悟 風貌卓然——解讀郭思源隸書、草書體式構建
    點擊查看大圖思源先生多以隸書示人,他對隸書有著全面而深刻的解讀。「隸書者,篆之捷也。」前人稱隸書的產生、發展、成熟為「隸變」。思源先生認為,「隸變」是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個分水嶺,標誌著古漢字演變成現代漢字,於中國書法具有裡程碑意義。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寫下這樣一段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龍居古剎,在冬日梅香中探秘古蹟壁畫、參悟人生
    位於廣漢市新豐街道的龍居寺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居寺老照片 梁思成 劉致平 攝據史料記載,龍居寺始建於唐代中葉,為佛教禪宗八祖馬祖道一禪師所建如果你想探秘古蹟壁畫、參悟佛法龍居寺最適合不過雖然錯過了龍居寺溫柔質樸的春日、蟬鳴清涼的夏日、桂花飄香的秋日但這裡臘梅綻放的冬日
  • 陳嘉健與王溫豪再度攜手 「禪宗三境」古箏演奏會
    陳嘉健與王溫豪再度攜手 「禪宗三境」古箏演奏會「禪宗三境」增添姿彩。「禪宗三境由於作品是首演作品,舉世矚目,服裝要符合禪宗的美學,這樣的設計一定要拿捏得當」。  據陳教授介紹,「禪宗三境」古箏演奏會上,王溫豪演奏「禪宗三境」時所展示的服裝作品名叫「禪愫」,以高級雪紡紗、日本鍛、裝飾繩等為主要材料,應用絎縫、穿插等工藝製作而成,色彩為灰藍、粉藍。  陳教授首先給筆者普及了一下美學知識,「禪宗保留了東方古代美學的人格主義和自然主義思想」。
  • 聖嚴法師開示禪宗第一義:本來面目
    聖嚴:這是禪宗的精神,禪宗要問,我們的本來面目是誰,也就是我們的自信,我們的佛性是什麼,還有山河大地,都有它的本來面目,我們世出世法都不離開本來面目,但是誰都不知道本來面目是什麼東西。王魯湘:那麼多的禪宗公案,通過各種各樣的辦法,然後就讓我們直指這個本來面目。
  • 南哲思享|李承貴:禪宗與朱熹理學的離合——以朱熹對禪宗的理解為...
    【三】對禪宗倫理的理解禪宗倫理就是佛教倫理,但在朱熹看來,禪宗倫理是佛教倫理的否定。朱熹為什麼有這樣的理解呢?這裡選擇幾個案例考察。首先,無禮害道。即認為禪宗倫理無視禮儀、傷害倫理。朱熹說:「若如禪者所見,只看得個主人翁便了,其動而不中理者都不管矣。
  • 轉發、引用、彙編涉密文件把好「定密」關
    &nbsp&nbsp&nbsp&nbsp轉發、引用、彙編涉密文件把好「定密」關&nbsp&nbsp&nbsp&nbsp依照保密法律法規規定,機關單位執行上級確定的國家秘密事項,需要定密的,根據所執行的國家秘密事項的密級確定
  • 深度水解奶粉.解讀
    1.根據水解蛋白質的不同,分為以下3種: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深度水解清蛋白配方和深度水解酪一清蛋白配方。中鏈三醯甘油MCT,在臨床亦可用於由胃腸道所致的明顯吸收不良的嬰兒.3.強化營養微量元素深度水解配方不僅能滿足過敏嬰兒營養需求,而且和有常規奶粉一樣的強化配方,完全不需擔心營養不夠。
  • 為什麼說禪宗是典型的中國的智慧?禪宗豐富了中國人心靈的維度
    在道家和儒家之後,中國歷史又產生了以慧能的《壇經》 為代表的禪宗智慧。但漢地為何在原始儒家和道家之後接受了佛教?這是因為中國人對於一種不同於儒道思想的新的智慧充滿了興趣。智慧是關於人及其生活世界的認識。 關於生活世界,雖然人們有多種描述和分類,但一般可以分成自然、社會和心靈三個方面。
  • 因花微笑,由笑花開——記李文炳老師關於《教育視野下的禪宗公案——禪教育法的一般理念》的講座
    在教育的視野下,李文炳老師另闢蹊徑、追根溯源、抽絲剝繭,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法華經》之「化城喻」、「拈花微笑」、「慧能不識字」、「弓和禪」、「德山棒打天下」、「船子與夾山」、黃檗普請臨濟、雲門參睦州、黃庭堅聞木犀花香悟道等等中外禪宗公案,圓融禪宗與教育,闡述他教育碩士論文研究方向——「禪教育法」的一般理念,啟發我們思考「教育人成為什麼樣的人
  • 智在讀書|從「人生如夢」看禪宗文化對蘇軾的影響
    內容摘要:北宋以來,禪悅之風盛行,士大夫的為人為文普遍受到禪宗的影響。蘇軾就是一個典型。本文著重分析了在人生實踐中,蘇軾對禪宗所持的「拿來主義」的實用哲學觀,著重指出:蘇軾與禪宗並非在宗教層面上締結姻緣,而是在身處人生困境中借禪宗消除人生的外部壓力。